⑴ 歐洲西部哪些國家工業較發達
狹義的歐洲西部指西歐,即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廣義是自斯堪的納維亞南部半島到義大利。
西歐工業發達國家:比如英國、法國、比利時等;
歐洲西部發達國家(包括西歐、北歐、南歐、歐洲中部):除了上面說的,還有德國、義大利、瑞典等傳統強國,也有捷克、波蘭、丹麥、奧地利等等在某些方面也是強國。
當然,所謂的工業發達也是相對的。
⑵ 世界的工業大國是那個國家
西方七大工業國美、英、法、德、意、加、日,指原料採集與產品加工製造的產業或工程。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
工業是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兩大類。2014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達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生產國。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費品;
它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⑶ 歐洲三強,英,法,德哪個國家總體實力更強
英法德這三個都屬於發達國家之列,技術方面各有優勢,德國機床等精密機械有著巨大優勢,品牌和質量也是全球公認得好,因此出口總量也常年第一。英國則不需要通過工業出口來平衡國際貿易,所以不再支持普通工業,但在例如航空發動機,海軍軍艦,航天設備等方面有巨大優勢,法國在核能和農業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另外就是法國的工業比較獨立。
通常來說英國金融類占優,法國經濟也是不錯的,也是歐洲最大的農業出口國,德國的工業最強。總的實力排名是英國>法國>德國,主要因為英國是超級大國,傳統力量仍舊非常強大,而法國也是常任理事國,且在歐盟中地位相對較高。經濟上由於英國和歐洲大陸經濟模式不同很難比較,但德國肯定會高於法國。
然而,在其他一些方面,德國的劣勢也非常明顯。在軍事方面,英法的軍事技術在歐盟都占據龍頭作用。兩國在非洲等第三世界的政治影響也遠超過德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他們的話語權也明顯大於德國。雖然在經濟領域德國占據有利地位,然而還是有一些難以忽視的問題。據報道其國內有20%的員工長期低工資待遇,這就造成了內需市場不振,難以改變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此外,德國的人口呈現老齡化特徵, 這一趨勢這對其經濟增長也已經產生負面影響。
總的來說,這三個國家都是世界強國,各有各的優勢,也各自有各自的短板。我們無法籠統說哪個國家比哪個國家強,只能從具體的方面進行比較。
⑷ 比利時算是歐洲工業最好的國家嗎
不是,歐洲工業最強大的國家是德國。
⑸ 歐洲西部的工業大國是哪些它們的特點是什麼
法國(巴黎盆地工業區);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英格蘭中部工業區,倫敦地區工業區)工業:以製造業為主
工業地位: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升差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工業特點:歐洲西部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是指把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各種各樣產品的部門)
工業分布特點:本區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自英國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到義大利,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字形工業密集地帶。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佔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呵呵~願對你有用!
⑹ 歐洲哪些國家工業高度發達,哪些國家農業高度發達
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等等凡是工業發達的,都會把技術運用到農業,它們都是發達的農業國
⑺ 歐洲哪個國家最發達
問題一:歐洲哪個國家經濟最發達 要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歐洲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是:德國
歐洲國人最富的是:瑞士
歐洲綜合國力發展最有潛力:俄國
歐洲國人生活質量最高:英國
歐洲國人社會福利最好:瑞典
歐洲國有經濟最發達:盧森堡
問題二:歐洲最發達的國家是哪個? 瑞典
問題三:歐洲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是那個? 30分 基礎科學:德國、英國、法國
重工業:德國、法國、英國
汽車:德國、英國、瑞典
核工業:法國、英國、德國通信:瑞典、芬蘭、德國、法國
德國是各種的厲害.....
問題四:歐洲國家裡哪個國家最有錢 經濟最發達 要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歐洲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是:德國 歐洲國人最富的是:瑞士 歐洲綜合國力發展最有潛力:俄國 歐洲國人生活質量最高:英國 歐洲國人社會福利最好:瑞典 歐洲國有經濟最發達:盧森堡
問題五:歐洲最好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德國,綜合考慮德國被公認為歐洲四大經濟體當中最為優秀的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是當今歐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強國。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三大商品進口國,同時在醫學研究、技術創新等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另外再想想二戰時候的德國你就不難理解我的觀點。
歐洲各國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是德國,最富的是瑞士,綜合發展有潛力的是俄國,生活質量最高的是英國,社會福利最好的是瑞典,國民經濟最穩定的是法國。但是要說福利還是北歐好 北歐三國號稱人間天堂基本上就是共產主義社會。
問題六:歐洲有哪些發達國家 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弧裡面的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問題七:移民歐洲,哪個國家比較好? 東歐一般比較不發枝猛達,我想你應該是不予考慮的了。
南歐,氣候宜人,南歐人性情較為外露,而且較懂得享受生活。而由於經濟和債務危機,國家經濟情況不佳,找工作不太容易。而且語言也是很大問題。
中歐,景色很美,歷史沉澱豐厚,一些的國家福利也不錯。德國經濟暫時還是不錯的,不過也較排外,語言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西歐,經濟較發達,國家的福利也還行。法國也是要考慮排外與語言猛核橋問題。荷比盧區英語普及率較高,人民也較為包容。英國自成一格,也是不錯的選擇。個人認為荷蘭現在政策多變,而且福利制度也是每況愈下,適宜先作觀望。
北歐,福利非常好,氣候不佳(冬天太寒冷了),人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溫和的。語言問題也需要鼎慮。
移民不能只看國家福利,也需要看是否適合自己或家人生活和發展,也得考慮到國民性,如果是排外,保守,不包容的國家,一般外國人較難融入,生活自然也不會很舒適了。
問題八: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是哪個? 法國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目前法國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農產品不僅能夠充分滿足本國的需求,而且還能大量出口,是世界上農產品出口量最大的幾個國家之一。法國農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是中小農場,其中耕作面積在80公頃以下的氏毀農場占農場總數的81%,它們既是法國農業生產的主力,又是農村經濟結構的基礎。法國在農業生產專業化和一體化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法國的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區域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把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禽集中到最適宜的地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生產基地;農場專業化是將過去農場的部分工序,如耕種、收獲、運輸和供應等交給農場外的專業企業完成,使農場從自給性生產轉變為商品化生產。法國的農業一體化有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兩種形式。縱向一體化就是農業資本和工商業資本相結合,產、供、銷為一體的綜合企業,其經營范圍很廣,組織領導者大都為一些大公司或集團。橫向一體化就是組織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其組織形式遠比縱向一體化的農業企業集團鬆散,但由於其靈活有效,加上自願組織,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法國農民歡迎。法國的農業之所以能在不太長的時期由弱變強,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 *** 高度重視,大力投資扶持。
法國 *** 早就確定了發展農業的政策、目標,並投入巨額資金。國家還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低價土地,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建立農民社會保障體制,鼓勵農民安心務農。
二、加強農業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在六十年代以前,法國大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1960年以後,法國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建立了以高等、中等農業教育和農民業余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教育體系,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教育,提高了農民素質。現在的法國農民一般都具有農業技術高中或農業專科大學的文化程度,他們有文化,懂科學,善經營,對發展本國農業起了決定性作用。
三、重視農業研究,實行科技興農。
法國建立了數量眾多的不同類型的農業研究機構,擁有大批的農業科研人員。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現有工作人員近1萬人,年度預算達30多億法郎。其主要任務是為法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內容廣泛,從國土調查到各種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等都有涉及。這家研究院每花費1法郎,可給農業部門增加100法郎的效益,可見農業科研作用之大。
四、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
法國憑借發達的工業基礎,積極研製和生產各類農機具,以促進農業機械化、自動化進程。目前,法國農民使用的農業機械品種齊全、自動化程度高,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1/5
國際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原始農業(游耕、游牧等)、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3個主要發展階段。當前的化學農業在利用大劑量無機化學肥料取得高產量的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如土壤肥力下降、水上環境化學污染、農葯毒性擴散以及由於抗葯性增強而造成的害蟲肆虐等。對此,人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農業政策,如回歸型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集約農業、立體農業、觀光農業等等發展模式。觀光農業就是一種典型的現代農業模式,無污染且經濟效益顯著,被稱為「綠色朝陽農業」。
一、觀光農業的涵義
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著收人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各地區掀起發展觀光農業的熱潮:有的選擇已有的自然風景區或旅遊景點為依託,興建「觀......>>
問題九:歐洲有哪些國家不是發達國家? 屬於歐洲的發達國家共有: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鼎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斯洛維尼亞 (17,660) 馬爾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由上 可看出歐洲發達國家! 除去上面也就不是發達國家了!
問題十:歐洲國家中最不發達的是哪個國家 東歐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黑,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克羅埃西亞,匈牙利,都算不上發達.
首先資本制度首先在歐洲確立起來,通過科技手段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了獲得廉價原材料和擴大銷售市場而進行殖民。初步實現了資本原始積累。之後,較發達的國家對其周邊國家投資,以維持低成本,所以,少數歐洲國家發展起來後周邊國家也隨之發展起來。
一個國家的發展肯定會帶動周邊發展。不論是你對原材料的需求,還是產業轉移,一般都是選擇周邊。因為距離短。
⑻ 全球十大頂尖的製造業發達小國
一、瑞士
全球地位: 瑞士是全球公認的製造業強國。瑞士長期以來是全球最富的國家之一,許多人都知道瑞士生產的鍾表、軍刀、精密機床,是世界上金融服務周到的國家,全球著名的 旅遊 勝地,擁有「歐洲花園」之稱。
瑞士與新加坡、比利時並列為世界人均出口額最高的三大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的調查指出,瑞士貿易競爭力強源於以下因素:瑞士地處歐洲中心地帶;瑞士人會講多種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英語);瑞士的職業培訓在世界上是最領先的;瑞士產品質量世界公認;瑞士政局穩定,勞資關系和諧;瑞士人工時長、效率高;瑞士擁有世界最好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通訊等);瑞士的服務業水準為AAA級(銀行、保險業等);瑞士善於合理利用國際分工;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的科研水平為世界頂級水平。
英文Know-how的音譯,意思是「技術訣竅」。據調查,瑞士製造業無論大小企業均擁有「Know-how」,而且中小企業人均擁有「Know-how」遠高於大企業。瑞士僅機床業擁有的「Know-how」就多達5000項。瑞士有一家專門加工手錶殼體的小企業,已有90年 歷史 ,擁有320項「Know-how」,人均擁有四項。
由於瑞士對教育的高標准要求,因此一個僅有700多萬人口的小國,卻擁有16名諾貝爾獎金得主,不僅孕育了世界水平的金融、機械、鍾表、電子和儀器等、 旅遊 等精品行業,更重要的是在培育精品人才上也達到了世界金字塔的尖頂。
瑞士優勢製造業:
機電金屬產業: 是瑞士最大的工業部門,產值佔GDP比重約為9%,包括冶金、機械工程、車輛製造、電子工業和精密零件加工等。同時是瑞士僱用人數最多的行業,從業人數達33.8萬。該行業約有80%的產品用於出口。主要出口產品包括醫療器械、金屬加工設備以及測量和校準儀器等。
鍾表製造: 鍾表業是瑞士第三大出口行業。作為世界最大的鍾表生產國之一,瑞士擁有眾多享譽世界的鍾表品牌,產品以腕錶為主。瑞士每年生產的手錶中有95%以上用於出口。瑞士雖是小國,卻創造出了許多「世界級」的精品。瑞士生產的手錶的「含金量」:平均每塊手錶出口創匯曾經是日本的1.5倍。瑞士手錶占據了世界手錶市場65%的份額,而高 科技 手錶所佔份額更達到77%。
精密機床: 各國瑞士機床聞名遐邇於工業界,瑞士生產的機床赫赫有名,世界上有150多個國家是瑞士數控機床產品的長期用戶。長期以來,瑞士機床出口額位居世界前五位,人均機床出口創匯近30年來穩居世界。尤其是精密機床,更受各國青睞。有人計算過,如果論斤兩出售機床,瑞士機床每千克的價格是日本機床的2.8倍、美國機床的3.2倍,是我們出口機床的10倍。盡管瑞士機床價格高居「世界」,但其機床卻是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
瑞士萊斯豪斯機床公司是一家僅有600多人的中型企業,它生產的精密螺紋磨床售價世界高,但卻一直供不應求。據一項調查,世界各國機床業的庫存量中,瑞士少,因此瑞士機床業的資金流動率居「世界」。在瑞士機床業界盛行一句口號:「產品賣不出去,是設計上的失敗」。因此,瑞士的機床設計獨樹一幟,重要特色有兩個:高精度及高要求。
二、瑞典
瑞典製造業點評: 瑞典是歐盟成員國之一,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通常名列前茅。瑞典僅擁有990萬人口,卻素以「小國家、大工業」著稱。瑞典在全球擁有自己的航空業、核工業、 汽車 製造業、先進的軍事工業,以及全球領先的電訊業和醫葯研究能力。尤其在軟體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瑞典也居世界領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瑞典還是歐洲最大的鐵礦砂出口國。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典是世界上擁有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
瑞典擁有多家享譽全球的製造企業:比如著名的沃爾沃 汽車 、ABB電氣、斯堪斯卡工程公司(Skanska)、伊萊克斯電器公司(Electrolux)、愛立信通訊公司(Ericsson)、宜家家居、SKF集團……這些企業大都是世界500強的常客。
瑞典的製造業十分發達,並且逐漸發展起采礦冶金、特種鋼冶煉、機械設備、精密儀器和傢具製造等產業,催生了一大批諸如基律納鐵礦公司(LKAB,1890年)、斯凱孚軸承公司(SKF,1907年)、沃爾沃 汽車 公司(1927年)等全球巨頭。還有,瑞典與芬蘭強強聯合成立的斯托拉-恩索紙業集團,居全球造紙企業第二位。瑞典的愛立信公司成為瑞典新經濟的領頭羊。瑞典電信與電子產品出口量位列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英國和日本,從事電信產業的人員佔到就業總人口的15%。
瑞典的六大支柱性產業: 采礦冶金、林業造紙、機械製造、制葯、電力和通訊。、
瑞典產品特點: 製作精良、質量上乘著稱,被稱為全球設計之鄉。瑞典設計新穎別致,簡約高雅,功能性強,在全世界已成為質量和品味的象徵,無形中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市場價值。"瑞典製造2030」的關鍵詞是創新和持續。瑞典創新局提出該國未來製造業在創新研發前提下實現再工業化的願景:「2030年,瑞典有望成為研發與製造高級產品與服務的少數國家之一。
三、比利時
比利時製造業點評: 比利時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被譽為"西歐的十字路口"。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擁有享譽世界的滑鐵盧古戰場,也是眾多國際機構及全球總部的所在地。 布魯塞爾也是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世界第二大的會議和展覽中心。
比利時尤其納米、化工、微電子、生物制葯等技術水平居 世界前列,擁有1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比利時的勞動力素質高,勞動力生產效率曾經排在世界第五。
比利時是全球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按人均出口量計算排名世界第一。比利時50%以上的工業產品選擇出口,尤其是金屬絲線、平板玻璃、梳洗毛線、鑽石等的出口量均列世界前茅。
比利時是世界 汽車 生產大國,人均 汽車 (包括轎車及商用車)產量居世界第一。 汽車 製造是比利時的重要工業門類。比利時盡管在世界上缺乏自主品牌,但卻擁有享譽世界的沃爾沃、奧迪、福特、歐寶、大眾等世界轎車品牌的組裝廠。比如著名的沃爾沃卡車組裝廠,再比如全球著名的大型客車製造企業(Van Hool和VDL Jonckeere)。值得一提的是,比利時人均 汽車 產量在歐盟居第一位。
比利時在航空航天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比如歐洲很多的飛行器和航空器,其中包括歐洲的空中客車、美國波音及F-16戰斗機、陣風、獵鷹7X、阿麗亞娜4號和5號火箭發射裝置,以及SPOT5地球觀測衛星等,都採用了比利時的航空航天技術。
比利時在全球擁有6個航天中心、12個研究中心。比如,比利時航天大型公司瓦隆,在中遠程飛機助推器方面,賽峰航空助推器(SAFRAN AERO BOOSTERS)是全球領導者。比如索納卡(SONACA)是全球領先的航空製造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每3個大型風力發電場(大於2兆瓦)就有1個採用比利時企業的技術。比利時尤其在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上處於歐洲領先地位。另外,比利時早在90年前就是歐洲最先建設全國的寬頻網路基礎設施的國家之一。
全球許多公司巨頭在比利時設立了研究中心,比如著名的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實驗室、著名的思科分支機構——亞特蘭大科學中心。比利時的MEC是世界領先的納米電子研究中心。
比利時被譽為世界鑽石之都。比利時是著名的全球原鑽集散地,比利時控制了全球80%的原鑽交易、55%的加工鑽、45%的工業用天然鑽交易。
四、荷蘭
荷蘭製造業點評: 荷蘭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是世界上十個最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又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前十位國家。荷蘭尤其在電子、化工、水利、造船以及食品加工等行業技術先進。荷蘭是歐洲大陸重要的交通樞紐;荷蘭曾經連續多年成為中國在歐盟內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荷蘭又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譽為「海上馬車夫」。從地理特點看,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國家,荷蘭有1/4的國土低於海平面。荷蘭盡管面積較小、人口少,但荷蘭卻誕生了12家全球500強企業,比如享譽世界的殼牌石油、飛利浦、聯合利華、阿克 蘇·諾貝爾等全球著名跨國企業,擁有ASML、恩智浦這類決定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重要企業,以及EXACT這樣的客戶遍布全球的信息軟體及服務企業。
汽車 產業是荷蘭的主要製造業之一,為全世界各大製造商提供系統、元件和材料的開發和生產,包括諸如寶馬、戴姆勒克萊斯勒、通用 汽車 、標致雪鐵龍和大眾這樣的大型 汽車 製造商,也有像包括瑪莎拉蒂、蘭博基尼、賓利和法拉利在內的頂級品牌。
荷蘭航空業實力位居歐洲第六位,擁有航空製造、飛機維護、維修和大修(簡稱 MRO)以及太空活動等一系列大型項目。
荷蘭擁有聞名遐邇的飛利浦巨頭。飛利浦1891年成立於荷蘭,主要生產照明、家庭電器、醫療系統方面的產品。在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品牌500強》中,飛利浦排名第53位。從20世紀上半葉的碳絲燈泡、收音機、X射線管、電動剃須刀到下半葉的卡式錄音機、集成電路、節能燈、鐳射影碟、激光唱盤、光學電訊系統、電視機、壓縮光碟等,再到21世紀初的液晶顯示器、平板電腦、手機等,飛利浦一直都在以創新引領時代發展。如今的飛利浦電子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品牌之一,在歐洲名列榜首。
五、愛爾蘭
愛爾蘭製造業點評: 愛爾蘭是一個遠離歐洲大陸的彈丸小國,面積僅有7萬平方公里,人口480多萬的傳統農業國,愛爾蘭卻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開始了經濟騰飛,其驕人的發展業績至今令世界為之側目,而異軍突起的愛爾蘭也因此獲得了「凱爾特之虎」的美譽。
愛爾蘭迅猛的發展主要歸功於其特色產業,愛爾蘭的重點及特色產業是信息通訊技術產業、國際金融服務、生物醫葯化工產業、 食品飲料產業及航空租賃業、 旅遊 業等。
愛爾蘭製造業業內大約有4000家企業,是愛爾蘭全境第二大的行業。曾經占據GDP的36.5。愛爾蘭工程行業發展強勁及充滿活力。180多家外國企業每年在工業產品和服務、航空航天、 汽車 和清潔技術領域創造了42億歐元的出口值,是愛爾蘭出口行業的重要貢獻者。
值得一提的是,愛爾蘭在工業4.0准備成熟度方面在歐洲諸國中名列前茅;愛爾蘭的整形外科植入物製造商在金屬3D列印方面的投資額為全球第一。因特爾公司在愛爾蘭斥資125億美元修建了全歐技術最先進的生產廠房。美國著名的強生的卓越自動化中心總部設在愛爾蘭。
再比如愛爾蘭高度自動化的隱形眼鏡生產商生產了世界33%的隱形眼鏡,愛爾蘭先進製造業創造的GDP占國家總GDP的23%,甚至比歐洲其它國家平均比例高出15%。愛爾蘭每年科研投入達7.38億歐元,約占商業企業研發的40%。愛爾蘭先進製造業使得國家總產值增加18%,歐洲其它國家平均比例為15%。
愛爾蘭先進製造業的優勢:
人才儲備: 國家技術人才數量位居世界前十,人才匱乏崗位數量也是世界最低。
投資記錄: 對內投資質量與價值排名世界第一,生產力與生產效率位列世界第一、競爭力排行世界第七。
優惠政策: 企業稅率為12.5%、研發免稅額度達到25%、為源於知識產權的收入提供6.25%的優惠稅率。
便利流程: 愛爾蘭是世界上經營業務流程最輕簡的國家、愛爾蘭的電腦及信息服務出口位於世界領先水平。
領先的教育: 科學、數學及計算機應用學的畢業生比例為是全歐盟最高國家之一。
眾多尖端企業: 在愛爾蘭建立分布的頂尖企業有:全球軟體企業前10家中的9家、全球網路安全企業前10中的5家。
值得一提的是,愛爾蘭曾經啟動了一項新的製造業五年計劃——愛爾蘭工業4.0戰略(2020-2025),以幫助企業實現由新數字技術推動的製造業轉型。其中18項戰略行動包括:建立新的協調機制;提高製造企業及其供應鏈對工業4.0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支持激活企業主導的工業4.0集群
六、奧地利
奧地利製造業點評: 奧地利是一個歐洲發達國家,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藝術之都」,該國不僅只有藝術,居住環境、安全性、物價等等在國際上首屈一指,維也納更是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城市 No.1。
奧地利擁有的 汽車 工業:100多年來,奧地利已經成為歐洲 汽車 產業背後的驅動力來源。奧地利是一個 汽車 業大國。奧地利 汽車 行業的700個企業每年產生430億歐元的收入,曾經創造約370,000工作崗位。因此,車輛與零部件供應行業是奧地利的主要產業,創造了整個國家九分之一的工作機會。
奧地利的電子工業:電子元器件是奧地利的出口重點行業。奧地利為聖城麥加著名的鍾塔提供了照明系統,在奧地利是歐洲最專長電子和電氣工程產業的國家之一。這一領域為本國第二大用工產業。英飛凌、伊頓、AKG、阿爾卡特、惠普、西門子、索尼等企業受益於奧地利的眾多優勢,它們在奧地利設立國際研發中心和製造車間,生產優質產品。從LED照明到發電機和電車的半導體組件,「奧地利製造」的電子元件享譽國際。奧地利的半導體行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 汽車 電子方面。
奧地利的機電行業:機電業被認為是創新的最重要驅動力之一,尤其在優化產品和流程方面。僅上奧州的機電產業集群就覆蓋了314家企業,機電業也是下奧地利州的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有1,700多家企業。蒂羅爾州的機電產業集群包括約800家企業和研究院所,國際經驗豐富。「國際機電論壇」作為一個交流平台,針對機電系統和部件的應用型研發,集聚了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商業夥伴。
無論在醫療器械、工具、木材加工機械領域,或是 汽車 製造業領域,奧地利廠商在生產定製和專門用途的機械方面,已經具備了精湛的專業技能。
奧地利的機械工程行業:奧地利的機械和金屬製品行業有1,200家企業,超過118,000名員工,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行業。在機械工程方面,奧地利與德國、丹麥、瑞典和義大利一樣,同為歐洲以機械工程為專長的國家。
奧地利三分之一以上的工業產值來自機械、廠房建設以及金屬製品。全國有大約7,000家企業從事機械與設備工程行業,為全球輸出產品。該行業的主要成功因素在於專注高質量的縫隙產品、保持精簡的產品系列以及單一製造。許多公司是隱藏的冠軍,其中也有全球市場的領導者。奧地利也是一個全球出口大國。該行業78%的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
七、新加坡
新加坡製造業的四大支柱產業:石油化工、電子業、機械製造、生物醫葯中,最為可圈可點的是新加坡的電子產業與石油化工。
新加坡擁抱工業4.0,致力於將自身個工業基礎提升至價值鏈上,不斷加強作為全球領先工業樞紐的地位。因此新加坡在數年裡已在多個製造業的專業領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新加坡精密工程產業: 新加坡生產了全球約60%的微陣列。 新加坡生產了全球約35%的熱循環儀和質譜儀。微陣列是一種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90年代成熟和推廣並得到廣泛應用的生物學檢測技術。熱循環儀廣泛應用於分子生物學、醫學、食品工業、司法科學、生物技術、環境科學、微生物學、臨床診斷、遺傳學、基因晶元等等。
電子產業: 新加坡約佔11%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新加坡約佔20%全球半導體設備產量。新加坡在世界電子工業中的地位,相當之高,其GDP有3成之多是來自電子工業。很多歐美電子業老牌大廠,在亞洲開展研發和生產,首選新加坡。不少半導體公司,例如意法,英飛凌,安華高,大型代理商安富利等等的亞太總部都在新加坡。
航空產業: 新加坡是全球宇航價值鏈的關鍵保養、維修、翻修以及製造節點。新加坡是亞洲的宇航業中心,宇航業總產值超過80億元,當中八成屬於維護、修理和翻修(MRO)。
八、捷克
捷克製造業點評 : 據全球房地產服務公司高緯環球之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捷克曾經在全球最適合發展製造業的國家排名中位列第四,歐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國、美國和印度。
捷克共和國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與德國,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四國接壤,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捷克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發達國家行列。擁有極高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數,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捷克主要有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製鞋,木材加工,玻璃製造和啤酒釀造等工業部門。捷克曾經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發達國家行列。自奧匈帝國時期起,捷克就是東歐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捷克擁有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經濟體。
捷克的工業: 捷克原為奧匈帝國的工業區,70%的工業集中在此。它以機械製造、各種機床、動力設備、船舶、 汽車 、電力機車、軋鋼設備、軍工、輕紡為主,化學、玻璃工業也較發達。紡織、製鞋、啤酒釀造均聞名於世。工業基礎雄厚,二戰後,改變了原來的工業結構,重點發展鋼鐵、重型機械工業。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曾經佔40%。
捷克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 汽車 製造和設計技術,捷克也是全球最大的15家 汽車 生產商之一。捷克的 汽車 技術不僅在歐洲,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發揮著關鍵作用。比如斯柯達 汽車 就是捷克最大的 汽車 品牌,而且斯柯達是一個有著上百年 歷史 的 汽車 品牌。雖然最後被德國大眾給收購了,但是它依然保留著明顯的捷克烙印。
捷克強大的航空工業:捷克從飛機的基礎生產到飛機的最終組裝,再到尖端的航空項目研發,捷克的航空工業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大多數的捷克航空公司和機構都與世界頂尖的航空業廠商合作,並參加了多個世界頂級航空公司的研究項目。捷克能自己生產完整的飛機,包括運輸的小型飛機、教練機和輕型戰斗機、 體育 和農業飛機、超輕型飛機以及滑翔機。世界上售出的超輕型飛機有四分之一是由捷克生產的。
捷克能夠生產用於大型運輸機、軍用飛機、轟炸機、和直升機的零部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零部件都涵蓋了材料學,鍛造學和機械工程學等學科知識。世界上有很多大國,也沒有生產類似高質量零部件的能力。
機械製造業: 是捷克經濟的支柱產業,捷克的機械製造業就包含了1100多家公司。這些公司涉及能源工程、運輸工程、機械加工和成型工具的生產製造、冶金以及結構和金屬部件的生產。
捷克的 Tram: 捷克的工程公司提供機械工業的製造設備,如渦輪機、機械加工和成型工具、農業機械和食品加工機械。捷克很小,所以它的90%的工程產品都是用來出口的。
醫療設備: 捷克的醫療設備非常先進,而且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醫療器械設備用於出口。捷克的醫用納米纖維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捷克還是電子顯微鏡的重要生產國,目前全球能獨立完整生產電子顯微鏡的國家屈指可數!
電子電氣工程技術: 捷克的電子和電氣工業占整個捷克製造業總產出的14%以上,成為捷克經濟的第二大支柱。產品主要包括像:電機、發電機、變壓器、變頻器、電氣開關設備系統和開關集料、電纜和絕緣電線等。微型計算機、日常電子、硬體和自動化電子、醫療和光學設備等精密電子元器件行業的生產位居世界前列。比如感測器,晶元等產品。
九、丹麥
丹麥製造業點評: 丹麥的製造業具有靈活、敏銳、可持續性的特點。丹麥擁有一些享譽世界的企業巨頭,比如著名的嘉士伯、ECCO鞋業,樂高、諾和諾德、維斯塔斯、馬士基等。丹麥面積不大,人口也只有550萬左右,但是這么小的一個國土上,卻能夠誕生如此多世界有名的品牌。
丹麥製造業 歷史 悠久,非常發達,不僅世界知名的產品種類眾多,而且「丹麥製造」以獨特的設計和精湛的質量而聞名於世。丹麥工業聯合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標上「丹麥製造」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價值可以提高30%。丹麥出口商品中的50%為高檔商品,如喬治·延森銀器、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潘多拉珠寶和丹麥加工的琥珀、愛步皮鞋,等等。丹麥設計和製造的傢具、首飾、瓷器等生活家居用品,或精緻高貴,或簡潔大方,或方便實用,不僅深入尋常百姓家,同時也是世界各地博物館和遊客的收藏品。此外,丹麥品牌的服裝、廚具、溫控閥、水泵等產品都在世界范圍內大受歡迎,丹麥的生物制葯、生物技術、新能源和風力發電等新興產業這些年來更是異軍突起,引領世界。
丹麥的自然資源並不豐富,但其製造業不依賴原料,而是以產品的設計和品質見稱。丹麥由於地處寒冷的北歐,國家小,自然資源貧乏,造就了丹麥人注重產品設計、創新、精益求精和追求更高產品附加值的產業精神,全力尋求可用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創造最大價值是丹麥人孜孜以求的企業理想。
丹麥人講究務實,杜絕浪費,寧要少而精,也不求大而全,力求將自己的優勢產業和優良品牌發揮到淋漓盡致,不斷推陳出新,做到世界最好。無疑這也正是「丹麥製造」成功的秘訣和精髓所在。「丹麥製造」之所以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並長盛不衰,「丹麥設計」功不可沒。「丹麥設計」崇尚簡約、實用和功能性。
丹麥眾多知名品牌的產品往往在簡潔、樸素、內斂的外表下,蘊含著設計者處處為使用者著想的精心考量,將材料、功能和造型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渾然天成。其匠心獨運、才思縝密,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丹麥有多位享有國際盛譽的設計大師,比如漢斯·維納的「雪茄沙發」,阿納·雅各布森的「蛋椅」和「天鵝椅」,保爾·漢寧森的燈具等等,都享譽世界。
丹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全力打造和推銷自己的優勢產業和優勢品牌。在競爭中,丹麥人採取獨特的「利基(Niche)戰略」,即專注於某一個小而特別的領域,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世界最好。
丹麥的製造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生產專業性強的產品。在丹麥,75%的企業為員工人數在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這種小而專的高度分工產業體系,是丹麥製造最大競爭優勢和創新活力所在。
世界著名綠色企業、丹麥溫控閥生產商丹佛斯就是成功運用「利基戰略」的一個例子。丹佛斯的創始人麥斯·克勞森在1933年利用業余時間發明了丹佛斯的第一個散熱器恆溫閥,該產品在當時只是冰箱的一個零部件,但是卻對溫度控制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於是,克勞森不斷改革產品的設計和功能,將這一技術推廣到了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丹佛斯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全球溫控技術領域的翹楚和行業霸主。迄今,先進的溫控技術仍是丹佛斯的核心競爭力,引領著世界這一產業的發展方向。目前,已有約4.8億個丹佛斯製造的恆溫閥運行在世界各地,為全球節約了巨量能源,為丹佛斯和丹麥王國創造了巨額的經濟利潤,丹佛斯也始終保持著世界上最大的散熱器恆溫閥生產商地位。
丹麥在清潔能源領域佔有全球獨領風騷的地位。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2012全球清潔技術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丹麥是最適合開展清潔能源研究和發展的國家。丹麥有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生產商維斯塔斯,盡管風力發電機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但是維斯塔斯風力發電機仍然佔領著世界風力發電機市場20%的份額。此外,全球大約20%的風力發電機都裝有丹麥製造的風力發電機零部件。
十、以色列
以色列製造業點評: 以色列是一個在嚴峻的環境中迅速崛起,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發達的工業國。可以說無數次戰爭沖突刺激了軍事工業發展;另外民用工業技術尖端且成熟,新興產業發展快速。信息產業現已成為以色列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軟體產業成為國際軟體業的主要力量。
以色列在衛星圖像、納米技術、太陽能發電、生物技術等領域以色列均取得領先的成果。。以色列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0.2%,但擁有16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公民受教育率達95%以上,在全球僅次於瑞典。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十分注重啟發式教育和課外教育,對教育的投入比重始終在全球名列前茅。
以色列工業體系非常發達。新興產業發展非常快。以色列英語著名製造企業以及工業軟體企業: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拉斐爾武器開發集團、艾爾比特系統公司、以色列軍事工業集團、梯瓦制葯工業有限公司、Stratasys等。以色列擁有全球領先的儀器和通信產業。
⑼ 為什麼德國的工業如此強大
現在,提起德國的工業實力,在地球上絕對是響當當的,「德國製造」更是頂級的技術和質量的代名詞。德國工業並非天生牛逼,「德國製造」也並非天生高貴。德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英、法兩國晚了30多年。由於長期分裂,德工業化進程充滿坎坷。1871年統一後,德國內百廢待興,世界市場也基本被瓜分完畢。
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工業是如何成長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今天,小編就邀請了幾位網友各抒己見,分析分析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觀點,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討論。
1
網友幸福地帶2:
德國的工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因為德國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世界新工業的起源在英國,法國緊隨之。當德國發展自己落後於英法時,心理十分著急,於是發展本國新工業。由於新工業需要技術與技術研發,而德國一無所有。他們為了走捷徑,派出了許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術,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間諜。
在同時也開始學習科技研究開發,重視人才陪養,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發展,並在許多管理等方面領先於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都已經有很先進的工業了,這樣的工業大國發展了上百年的,其許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強國就再自然不過了!
2
網友YF永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被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根據「四化」方針,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中央集權化和非工業化方針,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根據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德國工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鋼產量為1938年的1/4,即從2200萬噸降到580萬噸,化學工業和重型機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車床降到1/10,汽車降到1/5,紡織工業降到l/2,只有傢具、玻璃、自行車等民用工業不受限制。但是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過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而起,卻是有著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原因何在?
一、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第二點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
二、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影響
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而當時,人民的生計也是一大問題。吃不飽飯,幹活就不會有勁。這種情況下,想要復興更是難上加難。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投資大100億馬克,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據估計,聯邦德國由於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了140馬克的補助。據1952年華盛頓出版的《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一書的估計,到1948年美國共花掉214億美元,英國支出9億美元。這筆錢主要用於購買食品,很少用於生產。這些食品出售後所得款項大部分用於軍事當局的支出;一部分貸給德國工業家用於恢復生產的資金。
據統計,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國給西德的援助為44億美元,其中美國17億,英國8億,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援助9億。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國給西德的敗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38.68億美元。1945—1947年英國給予的政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9億美元。這些錢主要用於恢復工業生產。我們看到的另個統計數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從軍事佔領當局和馬歇爾計劃得到的資金共72.98億美元,其中38.52億用於投資。這些錢以物資形式運到西德,所得錢款存入聯邦銀行,稱為「等值基金」,再作為資金投入工礦企業。
在西德經濟恢復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當然這種作用隨著西德本身經濟的恢復而逐漸減少。1948和1949年外援佔西德國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進口貨物的57%是靠美國的援助。外國貨款在西德長期投資中所佔比例1949年為2.8%,1950華為10.3%;1951年為5%,以後逐年減少。
三、「軟實力」:人力資源的使用
在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擁有在校大學生10萬人,也就是說每1萬居民中就有21個大學生。到1970年大學生達到了41萬人,也就是每1萬居民中有68名大學生。這同樣是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政府極為重視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而且教育為本一直都是德國的傳統,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一個繁榮的德國。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在最初可能給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們就成為西德恢復經濟的勞動力。其一,這些難民都是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工資低。因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二,依靠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恢復生產。不久他們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廠,主要生產出口產品,有利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其三,他們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有利於經濟的恢復。
四、地理環境上的先天優勢
西德在地理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都出產自西德。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施生產佔61%。而東部相對寥寥無幾。同時,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而他們對於西德工業來說就是左臂右膀。相對的,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
五、「自由市場經濟」及幣制改革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擔任西佔區經濟管理局長的路德維希-艾哈德。他是國民經濟學的新自由派代表,極力推崇自由的市場經濟。他認為,真正的貨幣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真正的市場不應該有價格控制和配給制。取消物價規定,取消產品配給制,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對於整個德國的經濟史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戰役。盡管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面臨了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等等的問題,但是很快市場經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物價日趨穩定,甚至其增長的幅度遠小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而生產力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還實行了幣制改革。在二戰前,舊帝國馬克約為170億,二戰之後卻變為了700億。因此在二戰的後期,舊帝國馬克一文不值,在德國市場上充當貨幣作用的是美國的幸福牌香煙。1948年6月20日,美國佔領軍當局對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用10個舊帝國馬克換一個1個新德國馬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舊帝國馬克的所有有價證券,儲蓄金,銀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兌換完畢。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剝削行為,但是卻挽救了德國。德國馬克相對美元的兌換率逐漸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滿了各種商品,人們的生活也開始走上了正軌。
由於推行自由市場經濟,西德面臨許多的問題。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艾哈德引進了競爭的機制,誰工作的時間長,誰工作的效率高,誰就有工作,否則就是能面臨下崗。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依靠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由於競爭機制,資本家們一味的壓低工資,從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潤。然而盡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西德的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穩定的狀態。由於戰爭的破壞,人民擁有最迫切的願望去修復自己的家園,去重建一個有生機的新的德國,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西德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西德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價格遠低於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使得西德的外貿市場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1950年時還是貿易逆差7.21億美元,到了1960年時已經變成了順差。
六、朝鮮戰爭
此外,還需提到的就是朝鮮戰爭。這是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盡管艾哈德竭力否認,但朝鮮戰爭確實挽救了西德經濟。(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商務1983年,第41頁)。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國需要西德供應武器和彈葯,也需要西德參加所謂的「歐洲防務」。因而美國不得不修改對西德工業和技術的「裁減政策」。1950年5月紐約外長會議決定,把禁止生產射擊、砍殺和刺殺武器改為限制生產,取消對造船業的限制。鋼產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鋼產量為1210萬噸,1953年達1350萬噸。1954年制定「有關監督工業的決議」,進一步放寬了限制西德工業生產的條件。以前禁止生產合成橡膠和合成燃料,限制生產軸承,現在只管制其生產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機床、鋁、合成氨、氯生產的規定,不再對化學科研進行限制。
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船舶定貨單飛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輪和新貨輪達200萬噸。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漢堡港遭到嚴重破壞,到1953年已有70%修復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德國商胎隊已有貨輪2700艘,總噸數達65萬噸。朝鮮戰爭改變了西德的貿易逆差。1950年外貿逆差為30億美元,1951年為1億美元,1952年則為順差7億美元。觀察家西奧多·H.懷特說:「朝鮮戰爭僅僅給德國人迅速地無條件地帶來了好處。」《經濟學家》雜志指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結整個貿易界帶來了繁榮。」
綜上所述,是戰後西德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等。
最後還應指出,50年代西德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由於西德起點低,這是戰爭破壞和戰後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大體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奇跡」已經結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定向同步發展,發展速度降到5%的歐洲平均發展水平。
3
網友袁飛2:
工業化的國家很多,而德國特別強大,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層面的科技水平發達;二是國民特性自覺到刻版的程度。德國不準隨意砍伐樹木,二戰末,德國戰敗,無人管理,人們仍然只會撿拾掉地的枯枝;而薩達姆死後的伊拉克,博物館都被搶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4
網友佛緣之Y佛緣:
國家如果發展的強大是和國民的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的,並不是說你有錢了國家就強大了,德國就非常注重這些在道德修養教育的同時發展經濟,讓德國的整體發展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在這個國家你乾的任何工作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尤其是工業發展,並不是說你能設計幾個數據工業就強大了,這裡麵包括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成績甚至是比設計者的成績都要大,這是一個國家整體性的東西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大家把德國和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對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這一個問題上看看兩個國家的態度就能的到一個比較。
5
網友真誠地看著你:
趕上了三次工業革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當年的列強工業都很強,不僅僅是德國。要說強,殖民地比德國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資本比德國雄厚,工業也比德國強一些,而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破壞的美國才是最強。
6
網友縹緲孤鴻影45:
問題太多,簡略回答,德國是個專注力很強的民族,有很強的紀律性,這兩樣結合起來正適合興辦工廠,法國散,英國懶,俄羅斯比較落後,在辦工業方面皆不及德國,無論技術之精,管理,鑽研創新皆冠於歐洲,又是歐洲最認真做事的民族,故工業強大,缺點是過於專注於點,而失於研究面,因而缺少戰略觀,故才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失敗。
7
網友漢陽老王:
這是相對而言的。二戰前德國被制裁,?怨?宋?松?嬡?Ψ⒄埂6?戰期間德國人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二戰後德國人迅速取得了歐美的諒解,接助戰後經濟發展期發展狀大了自己。當前世界范圍內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十分強大。門類齊全,體系完整,這是十分難得的。德國再強,他只是一個中等國家。
8
網友趙曉路1:
一、德國的科技發達,從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德國的工業迅速崛起,超過英法,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19世紀末~一戰前)。
二、資本雄厚,負債少。
三、德國的教育發達,重視人才培養,國民素質高(這一點是關鍵)。
四、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高度發達(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五、歐盟整體的促進。
六、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
9
小編:
聽完以上各位網友的觀點,您心目中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討論!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知乎,機床商務網小編整理)
⑽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