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工業化模式的產生背景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條件。如果離開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時的國情,離開蘇聯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來談這個問題,就不容易把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產品只佔國家全部產品的l/3,農業產品則占國家全部產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業產品只佔世界工業產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當時俄國的工業產品產量和落後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國不僅在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接踵而來的外國武裝干涉及國內反革命叛亂,使已屬落後的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給蘇維埃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總數達390億金盧布,超過戰前整個國家財富的1/4。1920年,工業產品只有戰前的14%,農業狀況更加嚴重,其產量只及戰前的60%。
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工廠停產和糧食奇缺,引起了失業和飢荒。1920—1921年,全國就約有3300萬人面臨飢餓和死亡。
顯而易見,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被粉碎後,蘇維埃俄國黨和政府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被破壞了的國民經濟。
然而恢復國民經濟,只意味著要達到1913年的水平,達到一個仍然是落後國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徹底「擺脫資本桎梏的整個解放事業的成功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就必須「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
列寧曾指出:「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民經濟收成豐盛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情況興旺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和「恢復」重工業,這是列寧從分析蘇俄的國情,分析蘇俄所處的歷史條件所得出的結論。
俄國是一個資本主義未能發展起來的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非常落後。1928年重工業只及輕工業一半的比重,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大於工業。按照列寧的「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重工業」否則「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業的發展顯然是不適應要求的。況且,恢復起來的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技術落後,它阻礙著輕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當然更談不到能使小生產占優勢的農業得到改造和進一步發展。只有迅速地在國民經濟中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使蘇維埃國家從落後的狀態中,走上工業現代化的軌道。而重工業,就是這種基礎的實質。沒有它,要想對整個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在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不可能的,沒有它,要想把落後的俄國國民經濟部門裝備起來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只有把重工業優先發展起來,在經濟上才不至於依賴外國,才能夠保持蘇維埃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捍衛住蘇維埃制度。否則就會帶來相反的後果,因為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依賴。「資本主義國家既供給了我們裝備和機器,那它們就能向我們提出放棄蘇維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蘇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還是和它所處的國際環境有密切關系的。
當時的蘇維埃國家是處於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在粉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後,資本主義世界在對待蘇維埃國家的態度上出現了兩種傾拆搭洞向:一種主張繼續實行公開的武裝干涉政策,「不認承」蘇維埃國家;另一種主張同蘇維埃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經濟關系。但是,不論前者或後者,它們的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顛覆蘇維埃政權。
事實上,帝國主義大國首腦和壟斷巨頭們,每時每刻都在打蘇維埃國家的算盤。在用外交和經濟手段向蘇維埃國家進攻的同時,隨時都准備著用戰爭的手段來搞垮它。只要他們認為有了這種機會和可能,就會不顧一切地撲向與其勢不兩立的蘇維埃國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強大的重工業,只有蘇聯自己擁有極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夠擊敗帝國主義枝拿外交和經濟上的進攻,才能夠隨旅枯時擊敗帝國主義的武裝進攻,才能夠在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主的發展,才能把國防力量增強到足以捍衛偉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寧所說的:「……或是滅亡,或是在經濟方面也趕上並且超過先進國家」。「或是滅亡,或是開足馬力奮勇向前,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那麼,我們在討論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如果避而不談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蘇聯黨和政府當時的這一主要出發點,就不會得出符合歷史真實的正確結論。
2. 蘇聯的工業化帝國,竟是依靠列強相助而成
在中文界,有這樣一個傳說。蘇聯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建立起工業化國度。可是,稍微懂點基礎常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種成體系的東西都必須要「 」師傅」。武術需要靠譜的武術指導;繪畫需要靠譜的藝術老師;工業也需要配套的工程指導。我們翻開塵封已久的歷史檔案,看蘇聯人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工業帝國。 蘇聯的工業化起源究竟在哪兒? 堅厚的基礎 許多不明真相的人認為蘇聯和中國一樣,在舊時代「 」一無所有」。但是,工業數據告訴我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羅斯絕非一窮二白。恰恰相反,帝俄在當時是排名前五的世界工業強國。誠然,俄羅斯無法比擬英法德這種老牌列強,更無法與新興的美國相提並論。但放眼全世界,能與俄羅斯並肩的國度屈指可數。 當然,一戰與內戰極大地傷害了俄國工業,但這並非全部真相 俄羅斯能有如此成就,與總理大臣斯托雷平有著直接關系。在斯托雷平擔任首相期間,他倡議頗富遠見的土地改革,期望通過改善農民的法律地位和經濟狀況,促進俄羅斯的經濟和政治穩定,在斯托雷平首相任內的改革下俄羅斯糧食產量增加,新增的富農階級成為中產階級,同時受教育人口增加。 俄羅斯人認為他的偉大程度還在斯大林之上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主旨,即土地私有化,將土地從地主或貴族手中交給農民。在前村社制下,農民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因為他們不是在自有土地上生產,其勞動成果的半數以上要轉給他人。而農民只有當他確知勞動成果將屬於自己時,才能煥發生產熱情,才肯在土地上投資。在舊的土地制下,勞動成果的分配無助於獎勤罰懶,因為無論懶惰還是勤勞肯乾的人,分配結果都一樣。彼此攀比,熱情抵消,其結果必然是使整體生產力水平下降,農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俄國需要農民富裕起來,因為國家的福祉也端賴國民的富裕,「 」須知人民的富裕締造著國家的強盛」。 而在俄羅斯帝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斯托雷沖姿平總理執政的時期改革之下,取得如下成績: 糧食收成增加30% 到1913年,農業產值增長2%,增長率居世界第一位; 工業產值增加5%,增長率居世界第一位; 人口增長率1.5%,增長率居歐洲第一位; 國民收入總值為164億盧布,增長率居世界第四; 國民生產總值為65億2100萬盧布,增長率居於世界第五。 位於基輔的斯托雷平雕像 雖然,這些成就中的大部分被一戰和內戰所摧毀。但是,工業可以被摧毀,培訓出來的工程師與技術工人還在;農業可以被摧毀,但生產組織卻未必。未來的蘇俄能有日後成就,斯托雷平功不可沒。 來自資本主義的投資 列寧有一句名言:「 」資本家會賣給我們弔死他們自己的繩子。」此言用來形容20-30年代蘇聯的經濟模式再適合不過。二 、三十年代蘇聯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吸收外資的過程,大致可分 為兩個階段,即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21-1926)和工業、國民經濟技術改造時期(1927-1937) 當然,蘇聯人在明面上肯定不會這么宣傳 1921年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黨和政舟實行了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從戰時共產主義過渡到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實行對外經濟開放政策 ,加強與資本主義國家 的經濟聯系。這一時期 ,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主要採取租讓制度、蘇外合資經營、頃判乎國際貸款和招聘外國技術人員等方式 。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決議指出:「 」租讓制度本身是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比它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締結經濟契約的一種形式。」 1920年11月,蘇聯頒布租讓製法令。1921-1926年,蘇聯 *** 與資本家們簽訂了144個租讓合同,一年後租讓企業達到73個。截止到1927年,蘇聯 *** 從租讓企業手裡獲得1611萬盧布。 通過租讓制度,蘇聯 *** 成功地獲取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得以在1927年開始大量地引進西方社會的設備、技術、雀悉人才。或許是上帝垂青,資本主義世界恰逢此時遭遇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生產過熱讓大批企業員工失業,大量的設備因沒有利潤而被拋棄。蘇聯 *** 巧妙地抓住了這一契機,大量購買這些剩餘產品、人才。 大蕭條不會餓死美國人,但會讓美國人失業 1929年,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下專設了外國咨詢中央局,它專門負責領導外國技術力量的引進和利用。1929年底,蘇聯同外國已簽訂了70多項技術援助和咨詢協議,涉及機械、冶金、石油化工和交通運輸等多個重要經濟部門。到1931年初,蘇聯接受技術援助的項目增加到124項,投資總值達8300萬盧布。 大蕭條是西方噩夢,卻是蘇聯福音 蘇聯對引進設備極為狂熱。根據出口報告顯示,蘇聯人購買的工業設備數量世界第一。某些設備甚至由蘇聯人「 」包圓」。1928-1931年,蘇聯人分別購買了西方67.1%的切割機床,52.6%的渦輪機,69%的拖拉機。 這些設備在蘇聯工業化階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發電量是工業的重要指標。而西方進口的發電機占據蘇聯發動機的89%,除此之外蒸汽動力機也占據蘇聯動力機的87%。 蘇聯人為自己建設自豪的同時,或許忘了全套生產線都是來自西方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人以及蘇聯粉絲引以為傲的軍工也被外資所「 」啟動」。蘇聯在飛機、軍艦、潛艇等軍事工業部門也同美、英、德、意等國公司簽訂技術援助協定。例如, 從三十年代初起,美國有20家以上公司向蘇聯提供設計、設備、專利或派工程師,幫助蘇聯製造飛機發動機 , 轟炸機、戰斗機和商業運輸機 ,使原來是空白點的航空工業到40年代初就躍居世界前列 。 蘇聯人的軍隊建設很大程度是與西方合作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後的兩大敵人——德國和美國是此時蘇聯最大的投資者。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立的一大批現代化骨幹企業,幾乎都是在西方的幫助下完成建設的。蘇聯三大鋼鐵廠,即馬格尼托戈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和扎波羅熱鋼鐵廠,都是在美德兩國的援助下建造的。蘇聯三大汽車廠都是在西方專家幫助下,用西方設備更新裝備的。四大拖拉機廠大部分都是美德等國援建的新廠,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在美國近80家工廠的幫助下建成的。1930年代的最大電站第聶伯電站,和其它大型電站都是英國、德國和美國提供設備,幫助建成的。斯大林為此盛贊:「 」在蘇聯大約有2/3的大型工業企業是由美國幫助建設或提供援助的。」 誰也沒想到,最早的師傅變成後來的敵人 但是,資本家不是慈善家。他們的付出也需要回報,這個代價讓蘇聯背負了千古罵名,也給今天的東歐局勢增添了許多變數。什麼代價如此沉重?我們下回揭曉!
3. 蘇聯為什麼能快速工業化
天時、地利、人和都趕上喚盯毀了
先說天時,當時正好來了次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美國、歐洲諸國都面臨產能過剩,大批廠房和設備被銷毀,蘇聯人正好抄底,以廢鐵的價格收買大量設備
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實際上就是美國卡特皮勒工廠的翻班,從設計到設備到工程師全是美國人輸出的
還有喀山的鋼鐵廠,也是從美國搬過去的
再說地利,蘇聯的資源足夠豐富,所需的材料基本都能弄起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人和備和
有慈父這種鐵腕領導,強制收購農產品出口換匯,然後以外匯購買則沖國外企業和設備
慈父實際上是以鐵的手腕,強制推動蘇聯的工業化進程,每一台設備下面都有一個餓死的烏克蘭農民的冤魂
此外,還有俄國人傳統的熱情和不錯的教育在裡面發揮作用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蘇聯能抄底,而果脯只能錯失機會
為什麼日後TG能趕上工業化的末班車,而三哥只能看著
4. 蘇聯為什麼能快速工業化
一是鞏固國防的需要。
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一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這時的蘇聯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
二是高層領導的重視。
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另外,斯大林還一直強調要高速度發展工業,並以此作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的標志之一。
三是重視技術和人材
斯大林先後提出「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兩個口號,強調必須使自己成為專家。當時蘇聯下大力量開辦各種學校培訓幹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到1940年工業已擁有93萬名工程技術幹部。同時用重金聘請外國的專家,1932年在蘇聯工作的約有 2萬名各國的專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擔任過總工程師等職務的一流技術專家。這對於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加快工業化進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蘇聯的政策還積極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蘇聯在工業化時期,開展了以掌握新技術為特點的、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全國性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特別是1935年冬開展的」斯達漢諾夫「運動,極大的調動和提升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5. 蘇聯工業化按什麼途徑進行
蘇聯的工業化是借了經濟危機的光,當時歐洲世界陷入經濟危機,大量工廠經營困難,蘇聯由於不受危機影響,趁機大量低價收購歐洲技術和裝備,就此實現了工業化和部隊的機械化,由於蘇聯是完全計劃經濟體制,而當時國家又面臨戰爭威脅,所以蘇聯的經濟發展就完全偏向了軍工和重工,造成了經濟發展的失衡。
6. 俄國工業化進程 歷史
俄國(蘇聯)工業化進程歷史:
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
從1926年開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是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的。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工業國。
蘇聯工業化的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用於重工業的投資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輕工業和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各自的年遞增速度,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28.5%、11.7%、-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4.6%。
7. 蘇聯的工業化是按什麼途徑進行的說明採取這種途徑的必要性
梁伍旦橡擾橘御
8. 蘇聯工業化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都不對。蘇聯工業大發展實在20實際20年代至30年代,斯大林的2個5年計劃大力發展重工業,形成了著名的「斯大林模式」使蘇聯工業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二戰結束後,蘇聯工業在此得到空前的發展,利用大量從納粹德國手中接管的技術和設備,再一次大力發展了重工業。由於與美國冷戰的需要,蘇聯不得不集中發展軍工業,但由於長期忽視其他工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蘇聯的經濟模式畸形化,最終加快了蘇聯的解體。
9. 蘇聯工業化的途徑是什麼
蘇聯援華工業項目中的技術轉移
張柏春 張久春
19世紀洋務運動以來,許多國外技術通過工業建設和貿易轉移到中國。20世紀50年代,工業建設再次成為國外技術向中國轉移的一個主要途徑。蘇聯技術首先隨著援華建設的工業項目來到中國。通過引進成套機器設備、工藝和產品設計,中國工業在原材料、能源、機械、電工、兵器等產業領域較快地形成生產能力,從而奠定了中國現代技術和工業化的基礎,初步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現代技術和工業體系。
一、蘇聯援建的工業項目
參考資料: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825743&BoardID=63&Page=1
10. 西方工業化和蘇聯工業化的資金來源分別是什麼
西方工業化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宏宴速發展開端,在之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始積累時期,也銷談就是世界殖民地資源成為西方世界工業化開端的血液所在;而蘇聯工業化主要來源於自身,蘇聯虧絕碰工業化起步肯定比西方工業化要晚,且長久,從推翻沙皇政權到蘇維埃時期,蘇聯的工業才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沙皇時期的農奴制度限制了工業化的發展,後期的蘇維埃政府為了發展的需要,地大物博資源有又多,才是蘇聯工業化的基礎,並不是資金,而是蘇維埃政權統治下的蘇聯國內資源的大量發掘和使用,才給蘇聯工業化帶去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