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三次工業革命發展造成哪些污染環境

三次工業革命發展造成哪些污染環境

發布時間:2023-05-15 05:02:14

1. 工業革命心以來,世界經濟空前發展,但也面臨著什麼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

工業革命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工業革命給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使人類面臨著土壤、空氣、水資源等污染的嚴重威脅。
工業革命開始階段,人們為了快速獲源獲得經濟效益往往不會深思熟慮環境可能潛在的危險,亂砍濫伐、採用原始技術開采礦產、不經處理排放的濃煙、臭氣熏天的工業廢水直接通往大江大河......工業生產技術含量低對於原材料的應用效率低,浪費嚴重,造成城市人口消費水平普遍不高。人們滿心歡喜的以為自己改造了世界卻未曾想到大自然正在以另一種方式讓人類受到應有的懲罰。
環境污染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也與使用能源的方式、能源的選擇有關。工業革命時期又被稱為「煤炭時代」,因為這一時期主要以煤為原燃料,而煤炭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煤灰、煤煙和碳粒子,這些物質如果充分分解的話,就會逃逸到空氣中去,反之,便會以固態形式殘留下來。但是當人們剛剛開啟工業文明的大門,首先反映的是獲取經濟效益的快速性而非如何有效利用能源,減輕浪費和污染。多數國家在工業革命後都遭受到了環境污染的沖擊。
【拓展資料】
多種數據顯示自工業革命後,全球地表氣溫變暖,高層大氣變冷,極端異常天氣(乾燥或多雨狂風,極寒極熱,厄爾尼諾現象),城市熱島效應,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急劇升高。
其次表現在生態惡化的趨勢仍在加重上,森林、草原的生態功能急劇衰退,土地退化也日益突出;其次能源結構性污染突出,工業污染排放量仍高,大氣污染歸因於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過低的治理水平;然後便是城市污染,大城市的汽車尾氣污染日益突出,約有五分之二的城市超過空氣質量三級標准,處於中度或嚴重污染狀態。城市水污染與雜訊污染還有「白色污染」對居民生活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工業燃燒的煙塵和生活用煤燃燒的氣體直接排入大氣,這些被居民呼吸的空氣中夾雜者嚴重的污染物質,被人們吸入後增加了呼吸性疾病的發病率,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同時,工業革命為發展經濟增加生產用地,污染以及開發佔用動物棲息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導致了惡性的循環。
最後,農村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由於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導致農業環境質量下降。農葯化肥的過量使用和灌溉面積的增加使土壤污染成為潛在的環境問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中,導致水體污染嚴重進而威脅水地生態平衡。

2. 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1、主要成就:
A、1785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B、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
C、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D、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2、影響:
A、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的出現。
B、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明顯加快。
C、促進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且矛盾日益突出,斗爭不斷。
D、促進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為主要內涵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興起。
E、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快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F、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
1、主要成就:
A、電的廣泛使用——顯著成就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此後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B、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深遠影響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汽油、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問世,大大提高了工業部門的生產力,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出現了以內燃機驅動火車、輪船、汽車和飛機。
C、化工技術的發展
從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煉出多種瞎鉛化學物質,製成染料、塑料、葯品、炸葯和人造纖維等多種化學合成材料,豐富了人類生活。
D、鋼鐵工業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2、影響:
A、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出現壟斷和壟斷組織;
C、促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
D、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E、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最重要)。

分析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19世紀兩次工業革命的共同歷史影響

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以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

比較喜歡第一篇
當迎新的鍾聲敲響時,我們中國人民滿懷激動地呼喊著:「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麼美好啊!我興奮地在家中來回地跑著,抑制不住自己喜悅的心情。當我跑到陽台邊時,突然,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多美呀!
今天是正月初一,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只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門前貼著春聯,陽台掛著紅燈,親戚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舉杯敬酒祝福以後工作順利、學習進步、合家歡樂!路上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向親朋好友拜年。我們也不例外!媽媽爸爸帶著我去奶奶家拜年,一進門,哇!都在呀!二叔、二嬸、三叔、三嬸、姑姑、姑丈,還有表姐、堂姐,連小妹這個「小不點磨行好兒」也來湊熱鬧呀!大人們坐在沙發上聊天、看電視,我們小孩子一起手拉手來到房間,玩起「藏東西」的游戲。
堂姐鎮重其事地說:「我現在宣布游戲規則是:一個人將幾樣小東西藏起來,其他幾個人去找,全部找到的人就來藏東西。」我們經過抓鬮,最後決定由堂姐來藏3個可樂瓶蓋。堂姐帶野將我們推出房間,於是自個兒藏東西……過了一會兒,堂姐笑盈盈地走出來說:「藏好了,保證你們找不著!」我們蜂擁進去,我想:最容易藏東西的可能是最隱蔽的地方。所以,我認真地將每一個角落都找了一遍,竟然沒有,在看看小妹,鑽到床底下, *** 撅在外面,小手在裡面摸索著,沒有,她剛想站起來,「啊呀!」只聽小妹叫了一聲,就「嗚嗚嗚」地哭了,原來她在床底下站起來時撞到了床邊。於是,她暫時停止游戲。啊!少了一個對手,不過表姐也不好對付,只見她在衣櫃里將每一件衣服都翻了一遍,哇!還好沒有!可到底在哪呢?我掃視著四周,這時,我發現窗簾後面有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我拉開窗簾,呀!是可樂瓶蓋!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表姐見了,一副不服氣的樣子。但是她速度加快了,那裡找找這里找找。我急忙接著觀察,在床底下小妹夠不著的地方,我又發現了一個可樂瓶蓋,我的心更加興奮了起來,後來我又在一本書下找到了最後一個瓶蓋。「呼!真是費了我不少工夫!」我嘆了口氣說,堂姐、表姐和小妹都為我高興。堂姐說:「你的觀察力真不錯!」我聽了,心裡美滋滋的…
----------------------------------------------------------------------
春節有很多讓人高興的事情。最讓我高興的就是我和弟弟去樓下放鞭炮。
記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吃完團圓飯,我和弟弟像飛一樣地跑了下去,到了小花園中,我就琢磨著怎樣更好玩。終於,我們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弟弟用一根鐵棒將土挖開,然後,我將一個點燃的「地雷」扔了進去,弟弟快速地把土埋上。然後,我們就躲到一棵大樹後面,等我們還未完侍藏好,只聽見後面「嘭!」的一聲巨響,我和弟弟身上都有是泥,我們先是嚇得一怔,然後被彼此的模樣樂地「哈哈」大笑。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一直到我們手中的炮放完,而我們也變成「泥娃娃」了,才停下來。接著,我們又放了沖天炮,老鼠炮……。我們最喜歡的是老鼠炮,它飛出去的時候還「吱吱」地發出聲響。就像是在說:「我要上天!我要上天羅!」可愛又淘氣。
在新年的鍾聲就要敲響之際,黑暗的天空中開始到處燃放起了煙火,看那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色中像一朵朵鮮花競相綻放,我和弟弟都興奮得在那裡大喊大叫了起來……
春節,是孩子們玩的日子,還是大人們訪親探友的日子。媽媽帶著我走東家、竄西家,與親朋好友渡過了不少美好的時光。
春節,多麼令人難忘啊!

初三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①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使產品價值與勞動價值的比大幅增加
②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並使勞動日益單一化
③引起了手工工場工業向工廠工業的轉變
④開創了製造大機器的時代
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絡,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③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⑤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⑥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對西方社會結構的影響
1、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
3、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程序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工業社會時代的平民更加貧困、環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

歷史: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2、發名者多為一線工人,科技投入少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自然科學、技術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直接動力。
2、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展開,其影響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在一些後起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
3、它使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自由資本主義演變為壟斷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確立。
4、以電力、電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電能成為佔主導地位的能源,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以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過渡。隨著世界被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體系最終確立起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新的發展特點。而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則導致列強爭奪矛盾加劇,最終爆發一戰。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出現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呈現空前活躍的局面,並取得許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學同技術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19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所要求的新技術革命創造了條件。這些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廣泛地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是近代以來科學技術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2)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在這一時期,電訊事業廣泛地發展起來。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隨後,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等地相繼成立了電話局。無線電的發明是19世紀末最為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裝置。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資訊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絡進一步加強。
(3)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4)化學工業的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麼發展趨勢
3D印表機、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等現代裝備和生產技術的日益成熟正帶領工業社會步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像歷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三次工業革命亦將導致產業競爭優勢基礎的重構和國際分工格局的深刻變革。對第三次工業革命及其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的強烈預期,將這場由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有關技術革命和產業轉型的大討論推向了 *** 。
(1)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與發展趨勢
第一,必須明確《經濟學人》雜志所指的三次工業革命是以生產方式的轉變為劃分依據的,既包含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生產力飛躍,也包括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改變,兩者缺一不可。長期以來,學術界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曾有過諸多不同的提法,但通常是按照重大技術正規化的轉變為劃分依據的。例如,先後有過將資訊科技革命、基礎能源轉向新興能源等作為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准。但《經濟學人》雜志對三次工業革命的劃分依據是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末製造業的「機械化」及其催生的「工廠制」,徹底滌盪了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組織方式;第二次工業革命是20世紀初製造業的「自動化」及其創造的「福特製」,流水生產線使得「大規模生產」成為製造業的基本生產組織方式,導致產品的同質化程度和產量「雙高」。而人類正在迎接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製造業從自動化邁向「數字化」,以此為基礎的「大規模定製」(mass customization)成為未來製造業的基本特徵。因此,要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首先需要理解「大規模定製」和製造業的「數字化」。
第二,「大規模定製」與通常意義上的「大規模生產」、「定製化」之間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大規模定製」的經濟學含義是指產品的種類大幅增加,用於滿足消費者更為廣泛的個性化需求,這就使得使用者的創新、創意在產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更為突出,過去由供給方主導的產業創新將被弱化,企業依靠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的競爭戰略受到挑戰。「大規模定製」與「大規模生產」的共同點在於產品在某一方面具有大規模特點,本質區別在於前者的「大規模」是指產品的種類大幅增加,異質性程度更高,而後者的「大規模」是指同質產品的產量大;「大規模定製」和「定製化」的共同點在於消費者的個性需求更為突出,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個性需求的范圍更大、層次更廣,而後者則主要是指滿足區域性的、高階的需求。可見,「大規模定製」既有「定製化」的內涵,同時又有「大規模生產」的外延。
第三,製造業的「數字化」依賴於一個復雜的「技術簇群」的支撐。「大規模定製」的實現,需要一系列技術的協同進步並成功實現產業化,能夠靈活、快速、低成本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一是快速成型技術。主要是指3D列印裝置通過逐層新增工藝「列印」出實物產品,一次成型而不再需要像傳統製造工藝那樣先製造零部件再拼接組裝,因此在產品效能、製造成本和加工時間等方面同時滿足生產的經濟性和靈活性,不再需要大規模生產同質產品降低產品單位成本,能夠低成本地實現產品的多樣性。隨著快速成型裝置和配套的列印「耗材」逐步成熟,價格下降,普通家庭使用者自主擁有「桌面工廠」(desk factory)的可能性較大。二是新材料技術。新材料技術使得材料的強度、質量、效能和耐用性均優於傳統材料,例如碳纖維材料、通過奈米技術和轉基因技術改性的材料等,能有效提高產品效能,且更易於加工。三是工業機器人技術。該項技術的突破將取代目前大量依賴於工人完成的重復性的和枯燥的工作,尤其是工廠一線諸多生產任務將由更具效率和智慧的工業機器人完成。四是基於網路的服務。這項技術使得個人能夠通過線上交流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篩選和完善,有效降低行業的進入門檻,提高了製造業各主體間的溝通效率,「社會製造」(social manufacturing)這一新型產業組織逐漸形成。以上一系列技術的組合將使得製造業走向「數字化」,傳統生產方式下不經濟的「大規模定製」將變得可行,從而對傳統生產方式形成巨大沖擊。
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全球分工體系和我國產業的影響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鉅變」,當前脫胎於製造業「自動化」和「大規模生產」時代的國際分工體系將可能被揚棄,取而代之的新國際分工可能更有助於發達國家重拾製造業競爭力。
第一,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重塑國家間比較優勢。其一,終端產品的競爭優勢來源不再是同質產品的低價格競爭,而是通過更靈活、更經濟的新製造裝備生產更具個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產品,發展中國家通過低要素成本大規模生產同質產品的既有比較優勢將可能喪失。如果發展中國家的低要素成本優勢不能在未來「大規模定製」中重新占據一席之地,將失去生產高附加值終端產品的競爭優勢。其二,支撐製造業「數字化」的新型裝備是實現終端產品「大規模定製」的基礎,擁有新型製造裝備技術和生產能力至關重要。然而,這些新型製造裝備屬於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更符合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因此,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比較優勢,而且強化了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導致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心—外圍」世界產業體系將被進一步固化。
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重塑二三產業關系。其一,從二、三產業關系來看,由於製造業的生產製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慧的新型裝備完成,與製造業相關的生產 *** 業將成為製造業的主要業態,製造業企業的主要業務將是研發、設計、IT、物流和市場營銷等,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及時對市場需求迅速做出反應,要求製造業和服務業進行更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間上更為集中,以及二、三產業的界線模糊化。其二,從就業結構上講,一方面,由於生產環節大量使用新型裝備替代勞動力,使得製造業環節的勞動力需求絕對減少;另一方面,隨著服務業活動成為製造業的主要活動,製造業的主要就業群體將是為製造業提供服務支援的專業人士,這就使得二、三產業的相對就業結構朝著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增長方面發展。在這樣的產業發展趨勢下,低技能的生產工人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下降,高技能的專業服務提供者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加。這對各國的教育、人才培育和就業結構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第三,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重塑世界經濟地理。隨著國家間比較優勢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也必將隨之改變。其一,當發達國家重新獲得生產製造環節的比較優勢,曾經為尋找更低成本要素而從發達國家轉出的生產活動有可能重新迴流至發達國家,製造業重心向發達國家偏移。其二,由於發達國家擁有技術、資本和市場等先發優勢,將更有可能成為新型裝備、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在此趨勢下,發達國家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高附加值終端產品、主要新型裝備產品和新材料的主要生產國和控制國,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進一步增強。其三,由於與第二產業的融合度更高,發達國家在高階服務業領域內的領先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第四,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重塑國家間利益分配機制。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生產關系、從而分配方式的革新。其一,生產製造環節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會發生改變。當前生產製造環節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是因為產業轉移至低要素成本的發展中國家完成簡單、重復性的生產任務,進入門檻較低。這一模式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難以為繼。生產製造環節由更多、更高效、更智慧的資本品和裝備產品參與,不僅完成簡單重復性的工作,還完成更為靈活、更為精密的任務,生產製造環節的利潤更高,這也是製造業迴流至發達國家的重要驅動因素。其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強化了服務業對製造業的支撐作用。而由於服務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專業技能人員組成,所提供服務的價值更高、行業的進入門檻更高、從業人員談判能力更高等各種因素,使得服務業在整個價值鏈分配中所佔的份額更大。因此,隨著更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和相關專業服務業向發達國家進一步集中,發達國家更有可能享受國家間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構紅利」。
綜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比較優勢、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收益分配機制等環節全方位地促進發達國家從中獲利。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憑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給、龐大的市場需求和不斷積累的技術能力,逐漸確立了全球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是在未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中國產業不僅可能面臨既有比較優勢喪失之憂,而且因產業競爭力弱而難以占據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的「舊疾」也有進一步惡化之虞。

請歸納和概括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兩次工業革命產生影響的概括:
1、第一次工業革命:工場手工業發展到 機器大生產。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 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 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自然科學 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產生的 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 應用於工業生產,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 展。
再適當的摘抄材料,比如說,火車運用於 拉貨,九十噸的貨物,相比起過去,大大 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
1、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 人們的物質生活,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 統治。資本主義生產制度最終取得了統治 地位;
2、促進了新興城市的產生,加快了城市 化的程序;
3、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學共 產主義的誕生;
4、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 界各地,猛烈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推 動了世界工業化的程序;
5、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工業資 產階級逐漸成為資產階級的主導部分。無 產階級也正式形成。
6、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為全球各地 區、各國和各民族的溝通和未來全球一體 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第二次工業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
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 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 階段;
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 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 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
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 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
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

1.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就,影響2.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改變了工廠布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加快了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步伐。
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美國 有線電報開發成功
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義大利 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主要是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德兩國領先,主要是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2.使世界分裂成兩個對立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3.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造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東方從屬於西方。
4.把勞動力從農村引向城市,開始了城市化程序。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科學技術成就循序運用到生產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進一步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
2.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的生活,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加強了世界聯絡,帶來了環境污染。
4.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3. 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的污染壞處。

因為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廠的大批建立,所釋放的廢氣,廢水,廢液造成嚴重污染,使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

4. 工業革命後出現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第一,濫砍濫伐
由於工業革命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工業生產時代,對於木材的需求也是大幅上升,因而造成對樹木過度砍伐
第二,過度開采
同上,由於對礦藏的需求大增,加上當時采礦行業水平低下,利用率低,對於礦藏過度開發,而且浪費很大
第一+第二成就第三個:工業污染
無論是採集提煉礦石,還是木材加工,很多時候,會因為廢礦,廢水或者工業加工導致的廢料等,由於沒有相關法律,所以這些都被隨意傾倒,造成工業污染,還有產生了一些廢氣等,對空氣也造成污染。

5. 工業革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

第一,空氣污染嚴重。
第二,水體污染嚴重。
第三,動植物加速滅絕。
第四,水土流失嚴重。
第五,食物的變異。

6. 3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對人類的影響,詳細

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廠。
2、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 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
對中國的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革命的影響
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史蒂芬孫 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改造作用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對中國的影響
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7. 工業革命心以來,世界經濟空前發展,但也面臨著什麼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

大氣污染,水汽污染,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用水污染,土瓤污染。工業革命心以來,世界經濟空前發展,但也面臨著(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
一、在人類活動中生產是與環境發生作用最頻繁、最密切的部分。環境問題是指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這兩大類。
二、我國大氣中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三類物質。這些污染物的來源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工業生產,石油礦產的開采,燃煤發電發熱,汽車尾氣的排放,垃圾的無措施焚燒等等。
三、相必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地球被水環繞著,看起來水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我們人類真正能用上的水資源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海洋水並不能直接為我們作用,我們需要的是淡水資源。那為什麼我們不用海洋水處理成淡水資源呢,原因是依據目前的技術和,只能實現小規模的海洋水轉換淡水工程,而且投入的資金也是很龐大的,投入與效益不成正比卜叢。所以我們還得依賴這僅有的一小部分淡水。
四、而我國是淡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之一、人口基數又大,讓弊弊頌本來就不夠用的水資源又變得更加珍貴。目前我國水資源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工業污染,一些無良企業為節約治理成本將未經過治理的工業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水體,導致水體污染。農業污染,農業生產中使用大量的農葯,如有機磷農葯,有機氯農葯等。特別是在農村中,農民將使用過的農葯器具直接扔進河道,水溝中,導致水體受到污染。還有一種是農作物上的農葯殘留在降水的作用下,滲入地下水體中。
六、生活用水污染,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在使用這些水資源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生活污水,也稱中水,比如洗滌用水租鄭,醫療廢水等。
七、土壤污染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如亂砍亂伐,不加控制的開采導致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農葯的成分大多都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旦進入到土壤中,很難自然降解,只會越積累越多,加重了土壤的污染程度。重金屬污染,主要是由於開采礦石和生產企業排放含重金屬廢水原因導致。
八、我們的環境其實很脆弱,我們的生產活動直接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擁有一定的環保意識。

8.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人類遭受了怎樣的報復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表現在全球氣候變暖,水體污染嚴重,空氣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沙漠化加劇等。人類也遭受了空氣污染帶來的呼吸疾病、霧霾、水資源緊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報復。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發展所需的礦產資源和煤炭資源都要進行開采,和提煉,大規模的開采礦物造成了地表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工業生產產生的大量污染氣體也使得空氣質量下降,甚至造成了霧霾等現象。為了發展工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在河流附近建造水電站,使得森林生態遭到破壞,生物種類銳減,所造成的便是有害生物繁殖迅速,危害生態平衡。

9. 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影響

對環境的影響:

1、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飛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同上。

2、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3、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以往我們都是對其高度評價。但從生態環境的視角來考察,工業革命也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後經過長期不懈的環境治理,才改變了環境污染的狀況。

在世界范圍內,英國形成了典型的「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從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態典範,英國留給了值得人們深思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這對正處在工業化的當下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9)三次工業革命發展造成哪些污染環境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

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閱讀全文

與三次工業革命發展造成哪些污染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20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5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59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8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5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9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7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9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4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8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9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8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5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20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7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5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8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3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8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