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工業化的開端是什麼
近代化在經濟上指實現工族凱伏悄業化,中國近代經濟工業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創建海軍,興辦學校,派遣留學生等開啟了中國軍事,經濟,教育,國防近代化的進程。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是因為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兆廳喚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貳』 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濟工業化的主要階段: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在中國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開始出現近代工業。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③甲午戰爭後,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的機會,出現了發展的黃金時期。⑤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受到打擊。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沉重打擊,日益萎縮。
(2)經濟工業化的特徵:①工業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工業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也發揮了一定作用,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③工業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④發展畸形。產業結構不協調,重工業發展緩慢;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沿海和江南沿河地區。
『叄』 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探索從什麼開始
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探索從洋務運動開始。
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邁出了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奶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引入譯入了大量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
事件評價
失敗原因
包括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見識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性質探究
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積極作用
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現了暫時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統治集團內的一些開明人士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自強」「求富」的措施,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維護封建統治,但這一運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並且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肆』 中國近代工業從哪年開始起步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伍』 新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是什麼
新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陸』 近代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什麼成為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端
近代以自強求富為目的行虛銷的洋務運動成為譽旦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端,希望檔游能夠幫到您,望採納!
『柒』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開始於哪一年
1953年。為圓晌正了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把我國建設成謹圓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無產階級政府領導下取得革命勝利的國家,用機器橘悔大工業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使國家由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捌』 中國開始工業化時間
這里按照新中國來計算,以免產生誤解。
新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基本任務:(一)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二)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玖』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時候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9)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是哪些擴展閱讀:
背景資料: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
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