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莞清溪鎮羅馬新金山工業園區到銀河工業園區有多遠
1497.3公里。東莞清溪鎮羅馬新金山工業園區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羅馬村新金山工業區偉創工業園,銀河工業園區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銀河路,根據網路地圖查詢得知,二者相距1497.3公里,開車到達需17小時。
B. 歐洲主要國家的工業城市和部門,可以總結一下嗎
排名分先後,工業實力強的國家排前面,國家所屬的工業區按實力內部排名分先後(軍工業被隱含在機械,電子電器,金屬冶煉和航空航天工業中),以下所列舉的工業區很完整囊括了在歐洲工業區中屬於世界級檔次的商品產量 科技含量 年收入規模的工業區,另外相對著名的還有奧地利維也納盆地綜合工業區,捷克首都工業區 匈牙利首都工業區 以及波蘭的波茲南工業區和北歐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區,由於這些工業區規模有限,所以不做詳細列舉
德國
慕尼黑高新科技工業區:航空航天,精密儀器,汽車,食品,電子電器。
魯爾工業區:鋼鐵,化工,汽車,有色金屬冶煉,機械 制葯
柏林工業區:紡織 服裝 化工 機械 精密儀器 印刷
漢堡工業區:造船 煉油 鋼鐵
德累斯頓中部工業區:精密儀器
法國
大巴黎工業區:鋼鐵 化工 機械 紡織 食品 航空航天 有色金屬冶煉 汽車 煉油
羅納河谷里昂—馬賽工業區:航空航天 生物 制葯 紡織 造船 鋼鐵 煉油 電子
阿爾薩斯—洛林工業區:采礦 鋼鐵 化工
斯特拉斯堡工業區:鋼鐵
南特工業區:造船 航空航天 有色金屬冶煉
義大利
西北三角都靈—米蘭—熱那亞工業區:汽車 有色金屬冶煉 電子電器 航空航天 機械製造 紡織服裝 食品 鋼鐵 化工 煉油 造船 生物制葯
東北部威尼斯—里雅斯特工業區:鋼鐵 化工 煉油 傢具
羅馬—那不勒斯工業區:造船 服裝 食品 印刷 小型機械 有色金屬冶煉
塔蘭托工業區:煉油 造船
博洛尼亞中部大工業區(新興工業區):汽車 機械製造 食品 紡織 建材
英國
大倫敦工業區:汽車 航空航天 機械 電子電器 精密儀器 紡織 食品 煉油 化工
英格蘭中部工業區:電子電器 精密儀器 鋼鐵 化工 印刷 傢具
蘇格蘭愛丁堡工業區:飛機 煉油 造船
威爾士加迪夫工業區:造船 鋼鐵 有色金屬冶煉
西班牙
巴薩羅那工業區:鋼鐵 造船 化工 煉油 服裝紡織 印刷 食品
東北沿海巴斯克工業區:鋼鐵 造船 機械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低地工業區(與漢堡工業區相連):鋼鐵 造船 機械 化工 食品 煉油
C. 法國的工業分布
巴黎集中了法國多數大型集團公司和金融機構。在世界前100家大企業中,有法國企業TOTALFINAELF石油公司、CARREFOUR超市集團、VIVENDI UNIVERSAL公司、PSA PEUGEOT CITROEN汽車公司、RENAULT汽車公司、SUEZ公司、EDF公司、FRANCE TELECOM公司和ALCATEL公司,它們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阿伯丁 和愛丁堡都是英國的新興工業城市 為蘇格蘭中部
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
「葡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區。」
「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降水適中,日照充足,在具有溫暖、乾燥或炎熱漫長的夏季及溫涼冬季的地區,最適宜葡萄的種植。」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
法國有三大工業區
1東北部以洛林區為主,是傳統的鋼鐵工業區。
2東南部以地中海沿岸為主,煉鋁業,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
3巴黎盆地是最重要的工業區;飛機,汽車,電子,化學,紡織工業發達。
4法國是世界上航天工業,軍火工業,核工業發達的國家。
埃及主要工業是石油工業,長絨棉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中國:酒泉、西昌,不過知道哪個最大
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和休斯頓航天中心
俄羅斯:至今依然在使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火箭發射場」,自己的再建
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
義大利:沒有航天中心
印度:不詳,好像在其內陸某處
法國:位於南美洲,靠近赤道的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
日本工業區基本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 比較有名的東京橫濱工業區 瀨戶內海工業區 東京橫濱工業區基本為重工業區 而來戶內海工業區基本為高新技術工業區
印度則為 西北工業區 和南部工業區 比較著名的南部工業區以班加羅爾為中心 為高新技術工業區
中國基本為東北重工業區 京津唐重工業區 滬寧薯碧納杭重,輕工業區 還有廣東一帶的輕工業區
義大利則是以羅馬為中心的重輕結合的綜合工業區
法國西北沿海工業區
俄羅斯莫斯科工業區 烏拉爾工業區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均為重工業區 輕工業不發達
美國則為西北西雅圖飛機製造工業區 休斯頓航天工業區 邁阿密航天工數沒業區 底特律汽車製造工業區
法國比較大的盆地有巴黎盆地和阿基坦盆地(Aquitaine,法國南部沿海盆地,西臨太平洋 )。
工農業主要集中在巴黎盆地。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土地肥沃,以種植冬小麥為主。
我國主要的機械工業基地有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
電子慧襲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長三角地區。
機電產品基地主要集中在華東區,和東北地區。樓主要圖,這個么有啊,不過我這樣說你應該能從地圖上分出來,呵呵
我國工業分布特點:沿海 、沿江 、沿河 、沿鐵路線 分布。
D. 有沒有關於產業集群的一些外國工業區的具體資料
一、產業集群的定義及分類
邁克·E.波特(1998)認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產業集群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產業集群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並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製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產業集群包括提供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機構。J A 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為了獲取新的互補技術,從互補資產和知識聯盟中獲得收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構築市場壁壘,取得協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和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包括專業供應商)、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和工程設計公司)、中介機構(經紀人和咨詢顧問)和客戶通過增值鏈相互聯系形成的網路,這種網路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 Stamer(1998)在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集研究中,借鑒Markusen(1996)對產業區的分類方法,把產業集群分為以下三類(詳見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於產業集群的內在關系把產業集群分為三類(詳見表2)。
表1 產業集群分類 義大利式產業集群 集群衛星式產業集群 集群輪軸式產搜伏業集群
主要特徵 以中小企業居多;
專業化性強;
地方競爭激烈,合作網路;
基於信任的關系 以中小企業居多;
依賴外部企業;
基於低廉的勞動成本 大規模地方企業和中小企業;
明顯的等級制度
主要優點 柔性專業化;
產品質量高;
創新潛力大 成本優勢;
技能/隱性知識 成本優勢;
柔性;大企業作用重要
主要弱點 路徑依賴;
面臨經濟環境和技術突變適應緩慢 銷售和投入依賴外部參與者;
有限的訣竅影響了競爭優勢 整個集群依賴少數大企業的績效
典型發展軌跡 停滯/衰退;
內部勞動分工的變遷;
部分活動外包給其他區域;
輪軸式結構的出現 升級;
前向和後向工序的整合,提供客戶全套產品或服務 停滯/衰退(如果大企業衰退/停滯);
升級,內部分工變化
政策干預 集體行動形成區域優勢;
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營 中小企業升級的典型工具(培訓和技術擴散) 大企業/協會和中小企業支持機構的合作,從而增強了中小企業的實力
資料來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 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 operationandDevel pment:.1998,(10)
表2 產業集群的類型及其績效 類型 自發的產業集群
非正式集群 有飢念組織的產業集群 創新型集群
例子 迦納庫馬西SuameMagazine汽車零部件集群 奈及利亞Nnewi汽車零部件製造集群、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外科手術器械集群 丹麥日德蘭半島傢具業集群、義大利Belluno眼鏡產業集群
關鍵參與者參與度 低 低到高 高
企業規模 個體、小 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和大企業
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信任 幾乎沒有 高 高
技能 低 中 高
技術 低 中 中
關聯 有些 有些 廣泛
合作 幾乎沒有 有些,不持續 高
競爭 高 高 中到高
產品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出口 幾乎沒有 中到高 高
資料來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據UNCTAD(1998P8)改編。
二、關於產業集群機理的研究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馬歇爾(1920)解釋了基於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的現象。他發現了外部經濟與產業集群的密切關系。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外部性導致的。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包括三種類型:市場爛漏困規模擴大帶來的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應;勞動力市場規模效應;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前兩者稱為金錢性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即規模效應形成的外部經濟。後者是技術性外部經濟。韋伯(AlfredWeber,1929)最早提出聚集經濟的概念,他在分析單個產業的區位分布時,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factors)。隨後,羅煦(AugustLosch,1954)、佛羅倫斯(P SargantFlorence,1948)對聚集經濟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2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克魯格曼通過其新貿易理論,發展了其集聚經濟觀點,理論基礎仍然是收益遞增。他的工業集聚模型假設一個國家有兩個區位,有兩種生產活動(農業和製造業),在規模經濟、低運輸費用和高製造業投入的綜合作用下,通過數學模型分析,證明了工業集聚將導致製造業中心區的形成。另外,他的壟斷競爭模型在融合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收益遞增、自組織理論、向心力和離心力的作用,證明了低的運輸成本、高製造業比例和規模有利於區域集聚的形成。Andersen(1994)分析了傳統的熊彼特主義分析創新關聯度的不足,主張用演化經濟學來分析創新關聯度,並在演化經濟學的框架內,構築了交互創新的兩產業模型和三產業模型,探討了創新關聯和國際專業化問題。
UNCTAD(1977)把企業間合作模式分為:群、網路和戰略夥伴,探討了不同合作模式對企業能力和競爭的作用,從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的層次提出了政策建議。AlexHoen(1997)從理論角度對群進行分類:群的概念分為微觀層(企業群)、中觀和宏觀群(產業集群);群內企業通常通過創新鏈和產品鏈進行連接。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採用了不同於Markusen(1996)的產業集群分類方法,他們把產業集群分為:非正式群、有組織群和創新群。探討如何在傳統產業中培育創新群,建立創新系統,從而使傳統產業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MagnusHolmen和StaffanJacobsson(1998)探討了產業集群的確定問題,傳統的投入產出分析和用戶-供應商關系是基於產品和產業對於確定基於知識外部性和擴散產業集群是不合適的,其提出了基於專利的確定產業集群的新方法。GabrielYoguel,MartaNovick和AnabelMarin(2000)通過對大眾公司在阿根廷企業的研究,從生產網路(群)的角度探討群內企業關聯度、創新能力和社會管理技能(工作流程的組織和合同的形成機制)。J 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和AnthonyJ Venables(2000)從經濟發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討產業為什麼會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脫離集群的後果等問題。為了解釋以上問題,他們對國際和國內經濟的地理特徵進行了實證研究。SumaS Athreyr(2001)通過對劍橋高科技群增長和變遷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劍橋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長和變遷的、哪些微觀經濟要素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為什麼劍橋高科技沒有達到矽谷的水平等問題。其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組織和集聚的關系。
AldoRomano、Giuseppina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個虛擬群,用組織接近的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地理接近概念,認為組織接近是虛擬群形成動力的新來源,而組織的接近則通過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管理來實現。他們突破傳統的產業集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訊技術的進步把產業集群置於全球化的虛擬學習環境中,擴展了產業集群活動的空間。HenryG Overman、StephenRedding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貿易流的方式、要素價格和生產的區位問題,分析了貿易成本的決定因素和貿易成本影響貿易流,認為地理條件是要素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提出了基於地理的貿易流和要素價格影響產業集群產生與發展的機理。
三、關於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PhilippeMartin和GianmarcoI P Ottaviano(2001)綜合了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和Romer的內生增長理論,建立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間自我強化的模型;證明了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由於降低了創新成本,從而刺激了經濟增長。反過來,由於向心力使新企業傾向於選址於該區域,經濟增長進一步推動了空間的集聚,進一步驗證了著名的繆爾達爾的「循環與因果積累理論」。也就是說,企業偏好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而市場的擴大與地區企業數量相關。AnthonyJ Venables(2001)認為,新技術改變了地理對我們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消除我們對地理的依賴性;地理仍然是國際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條件。NicholasCraft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探討地理集聚對經濟績效、規模和區位的重要作用,從地理角度回顧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興起以及未來亞洲的復興,認為盡管缺乏高質量制度是落後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視地理集聚在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nn(2001)對產業集群的強度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績效的途徑進行了研究。他們用雇員數量作為衡量產業集群強度的指標,對英國幾十個產業進行了實證分析:在不同的產業存在著產業集群正效應和負效應,在計算機、汽車、航空和通訊設備製造業存在非常強的集群正效應。D Norman和J Venables(2001)探討了基於規模收益遞增的世界經濟范圍內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數量,研究國家產業集群政策與世界經濟均衡發展關系,產業集群與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的關系後,認為在均衡發展的條件下,產業集群數量太多而規模太小。
LuraPaija(2001)通過對芬蘭ICT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認為ICT產業集群是芬蘭基於知識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優化了芬蘭的產業結構,構築了芬蘭國家競爭優勢;並從產業政策的角度回顧了ICT產業集群在芬蘭的發展。
四、關於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的關系研究
DalumHolmen和Jacobsson(1999)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角度,探討了北日德蘭半島和瑞典西部知識型產業集群的形成。MachielvanDijk和OnderNomaler(2000)不同於傳統關注知識溢出和累積的思維,從供給方面解釋產業動力學。他們從需求的角度解釋了產業動力學,在假定消費者偏好多樣化和相關技術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討新技術應用的時間和頻率是如何影響產業動力學的,驗證了新技術應用模式和產業中企業數量的關系。LuciaCusmano(2000)探討了企業的相關研究能力(即企業評價、整合和利用在交互作用中產生知識流的能力)在技術政策和合作研發方面的作用,其理論依據是演化經濟學。把技術作為知識,以交互作用作為分析單位,假定合作企業是異質的,具有互補的知識和能力。在企業合作中,技術外部性導致的知識溢出是有成本的,企業對知識溢出的利用取決於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與企業自身的知識存量和研發的投入呈正相關。C J Caniels和A Romijn(2001)研究在經濟自由化和國際經濟整合的背景下,技術能力的累積對中小企業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來分析地理集聚影響技術能力累積的機理,從中觀和微觀層次對集聚優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產業集群政策。
NicolaiJ Foss(1999)從博弈論的角度探討了領導能力在協調博弈中的作用,並認為共同的知識概念對於理解領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NicolaiJ Foss(1999)比較了傳統用來解釋企業間關系的能力理論和組織經濟學理論,分析了能力理論和經濟學解釋企業間關系的優點和不足。能力理論雖然可以解釋企業間的合作,但是缺乏理論基礎。CarlosQuandt(2000)認為,創新群和合作網路是促進區域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優勢、縮小空間和社會不均衡的主要工具。DirkMessner和Meyer Stamer(2000)則探討了什麼是網路、如何認識網路等問題,從三方面(即利益集團和決策風格、網路社會功能邏輯、七個網路的問題)對網路治理邏輯進行了研究;最後研究了網路治理對產業集群和價值鏈的作用。JorgeBritto分析了企業間合作的網路形式,介紹了與網路結構特徵相關的因素,探討了網路競爭的決定因素。他把企業間的合作形式分為四種:傳統網路、技術結構網路、復雜技術網路和基於技術的網路。Meyer Stamer(2002)分析了產業集群內企業合作的模式,研究企業合作的典型障礙,探討了如何克服文化對合作的不利影響,最後提出了通過企業合作來營造創新的環境,從而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途徑。
MarkLorenzen(1998)探討了基於信任的信息成本,認為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信息獲取方式,不同類型的信任有不同的信息成本。所以,在不同環境下,不同類型的信任具有相應的主導地位。通過實證分析,他研究了產業集群企業的信息成本特點,解釋了不同的信任在不同產業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與信息成本的關系。
4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五、關於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及產業政策建議
MichaelPeneder(1997)在對澳大利亞產業集群政策進行了研究以後,認為群的分析方法有助於確定最優的政策工具,對微觀層次的系統反饋機制所反映的需求非常敏感,強調了消除制度障礙和制度扭曲的重要性。邁克·E 波特(1998)認為,集群有利於區域和國家獲得競爭優勢,強調了集群在獲取雇員和供應商、專業化信息、互補性、獲取公共品方面的優勢,探討了區位選擇、就地參與、集群升級和集體協作對提高集群競爭力的作用,回顧了傳統產業政策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設計思路。ShoheiKaibori介紹了日本產業集群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KhalidNadvi和GerhardHalder(2002)對巴基斯坦的錫亞爾科特和德國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兩個產業集群分別處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從技術的角度分別處於高端和低端,但在生產和技術方面有相當多的聯系,它們同樣面臨質量升級、低成本競爭和醫療技術發展的挑戰。他們用集群和價值鏈作為分析方法對地方產業集群和全球價值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同時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
OECD對產業集群的研究是基於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OECD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研究國家創新系統中知識分配能力評價體系。在第二階段則組成不同的研究小組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第二階段的研究主題是:制度的關聯性;人力資源流動;創新企業行為;發展中國家創新系統;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作為研究的主題,其研究范圍包括:集群的界定、集群的創新方式、創新風格、相同的群在不同國家的績效研究及差異分析、產業集群的政策意義及產業集群政策設計的原則。OECD對以下國家產業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丹麥、芬蘭、瑞典、比利時、美國、英國和荷蘭,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問題:如何使產業集群更有競爭力;重要知識問題的確認;產業升級優化戰略的設計;如何從傳統的競爭走向戰略協作和差異化競爭。
六、集群的研究層次和方法及結論
1 群的分析層次和分析技術。
J A Robelandt和PimdenHertog把集群的分析層次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詳見表3)。
表3 不同的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點
宏觀層次(國家) 經濟結構中產業關聯度 國家/地區的專業化模式;大量的產品和工藝升級和創新
中觀層次(產業) 在相似最終產品的產品鏈上不同階段的產業內和產業間關聯度 產業的SWOT分析和基準分析;探索創新的需求
微觀層(企業) 企業間關聯:專業供應商集中在一個或幾個核心企業周 圍戰略性業務發展; 鏈的分析與管理; 合作創新項目開發
國外常用的產業群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投入產出分析方法;(2)圖分析;(3)一致性分析;(4)案例研究方法。
2 集群研究結論。綜上所述,國外對產業集群的研究邏輯關系可用左圖來表示: 國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的機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以及經濟增長與產業集群的關系研究、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和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學者從不同方面研究產業集群,但仍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國外的研究偏重於實證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的歸納。產業集群吸引了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注意力,成為國外理論研究的熱點。國外關於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出現,缺乏系統研究的專著。關於產業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論仍落後於實踐。盡管如此,產業集群的研究結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制定產業政策的依據,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績效。
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發達國家傳統的老工業區幾乎都走過了一條創建、發展、繁榮、衰落、改造的輪回之路。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法國洛林工業區等世界著名的老工業區均相繼進行改造並取得了成效。筆者選取沈陽鐵西工業區進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實證研究。產業集群與老工業基地改造波特在《國家競爭力優勢》中提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具有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E. 全球著名工業城市
亞洲: 東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業以印刷、橡膠製品、皮革製品、精密儀器等最發達 大阪:,以機器、化學工業為主,造船、石油化學工業也很發達。附近有衛星城1 0 余座。
神戶:對外貿易額約佔全國3 /1 0 。工業以造船為主。
歐美: 芝加哥:被稱為工業之母, 底特律:汽車之城 西雅圖:以製造飛機也為主《波音在此落戶,為此成為波音城》 德國
慕尼黑高新科技工業區:航空航天,精密儀器,汽車,食品,電子電器。
魯爾工業區:鋼鐵,化工,汽車,有色金屬冶煉,機械 制葯
柏林工業區:紡織 服裝 化工 機械 精密儀器 印刷
漢堡工業區:造船 煉油 鋼鐵
德累斯頓中部工業區:精密儀器
法國
大巴黎工業區:鋼鐵 化工 機械 紡織 食品 航空航天 有色金屬冶煉 汽車 煉油
羅納河谷里昂—馬賽工業區:航空航天 生物 制葯 紡織 造船 鋼鐵 煉油 電子
阿爾薩斯—洛林工業區:采礦 鋼鐵 化工
斯特拉斯堡工業區:鋼鐵
南特工業區:造船 航空航天 有色金屬冶煉
義大利
西北三角都靈—米蘭—熱那亞工業區:汽車 有色金屬冶煉 電子電器 航空航天 機械製造 紡織服裝 食品 鋼鐵 化工 煉油 造船 生物制葯
東北部威尼斯—里雅斯特工業區:鋼鐵 化工 煉油 傢具
羅馬—那不勒斯工業區:造船 服裝 食品 印刷 小型機械 有色金屬冶煉
塔蘭托工業區:煉油 造船
博洛尼亞中部大工業區(新興工業區):汽車 機械製造 食品 紡織 建材
英國
大倫敦工業區:汽車 航空航天 機械 電子電器 精密儀器 紡織 食品 煉油 化工
英格蘭中部工業區:電子電器 精密儀器 鋼鐵 化工 印刷 傢具
蘇格蘭愛丁堡工業區:飛機 煉油 造船
威爾士加迪夫工業區:造船 鋼鐵 有色金屬冶煉
西班牙
巴薩羅那工業區:鋼鐵 造船 化工 煉油 服裝紡織 印刷 食品
東北沿海巴斯克工業區:鋼鐵 造船 機械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低地工業區(與漢堡工業區相連):鋼鐵 造船 機械 化工 食品 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