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國初期廣西有哪些工業
南寧市自來水公司(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麵粉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康樂食品廠(廣西行業第三)
南寧糖果食品廠(廣西行業第四)
南寧製糖造紙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肉類聯合加工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罐頭食品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市味精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啤酒總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卷煙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棉紡織印染總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絹麻紡織印染廠(廣西行業第八)
廣西民族印刷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市商標印刷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市人民印刷廠(廣西行業第五)
南寧電力局(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化學工業集團公司(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制葯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制葯二廠(廣西行業第五)
南寧合成纖維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橡膠廠(廣西行業第二)
賓陽縣黎塘水泥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平板玻璃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玻璃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鋁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市鋼精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市傘廠(廣西行業第二)
南寧手扶拖拉機廠(廣西行業第三)
南寧機械廠(廣西行業第四)
南寧冶金礦山機械廠(廣西行業第六)
南寧市發電設備總廠
廣西建築機械廠
南寧市印刷機械廠
南寧市自行車總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市手錶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造船廠(廣西行業第五)
南寧市電線電纜廠(廣西行業第一)
南寧市洗衣機總廠(廣西行業前二)
南寧無線電三廠(廣西行業第一)
⑵ 建國初期經濟基本情況
從國民黨政府手裡接收過來的,是一堆爛攤子,整個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9年我國現代工業只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7% ,主要產品同歷史最高年產量比較,煤減少 48% ,鐵減少 86% ,鋼減少 83% ,棉紡織品減少 25% 以上。從農業來看,抗日戰爭以前全國糧食的最高產量為 2800 億斤,而到 1949 年大約只有 2240 億斤。
新中國成立後,要盡快地把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中擺脫出來,結束舊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要改變整個國家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落後面貌,就要迅速的發展生產,使我國變為獨立統一和強盛的國家。
當時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商業資本不足,市場陷入停頓,面對這一情況,中共中央制訂和出台了一系列發展城鄉物資交流、促進國內貿易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到1950年初,在經過穩定 物價、統一財經之後,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貿易系統的統一管理得以恢復。經過努力,新中國經濟狀況得到極大改觀,不僅在經濟上促進了工農業產品的交換,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在政治上密切了工農關系,鞏固了新生政權,使我們黨在執政初期贏得了戰略主動,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信任。
以上所講就是建國初期的實際情況,之後,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就轉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⑶ 建國初各產業比重
從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和從業人員狀況看,1952年我國農業和服務業占據國喊羨民經濟的主體,工業僅處於從屬地位,基本上屬於傳統的農業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分別為 50.5%、20.9 %和 28.6%,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勞動者中氏旦的比重分別為殲滲擾83.5%、7.4%和9.1%。
⑷ 建國60年工業的變化
經典中國·輝煌60年——中國挺起工業大國的脊樑
「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極端落後的工業基礎,毛澤東主席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當時,我國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工業產品中鋼15.8萬噸,原油12萬噸,原煤3200萬噸,發電量43億千瓦時,水泥66萬噸。與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工業要落後100餘年!
從那時起,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完成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歷史性跨越,就成為新中國幾代人執著追求的目標。
60年彈指一揮間。伴隨著全面的、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現代工業和通信業體系的建成,昔日一窮二白的落後農業國,已經成長為工業大國,並邁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2008年,我國完成工業增加值10.7367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23倍,比建國初期更是增長了上百倍!
截至2008年,我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種;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設備,國產化率達90%。
【歷史巨變】
現代工業體系創建 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不會忘記,上世紀60年代,廠里的車床還是手搖的,「用笨重的設備,就算車個三角形的小鐵片,也得費好大勁」。如今,用國產數控激光切割機,只需往計算機里輸入一組數據,激光探頭便開始工作。沒有噪音,看不見火花,不到一分鍾,厚厚的鋼板上就切割出一個個不規則圖形。
「工業化和信息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深有感觸地說,建立在落後農業國家基礎上,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用60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200—300年的工業化歷程,堪稱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歷史性巨變!
打開塵封的記憶,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歷史鏡頭,見證著我國工業6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9年,「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鞍鋼第一爐鐵水奔騰而出;如今,中國已連續10餘年位居全球第一產鋼大國。
1952年,第一台蒸汽機車研製成功;如今,時速350公里的國產動車組每天都在華夏大地上往來馳騁。
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卡車駛下一汽生產線;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已連續7個月世界第一。
1958年,中國的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如今,我國已是全球彩電第一生產大國。
上世紀50年代,除東部一些大城市外,我國固定電話幾乎是空白;如今,我國電話用戶和互聯網用戶早已位居世界第一。
……
經過新中國工業和信息化戰線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不僅創建了現代工業體系,在重要領域形成了一批產能產量居世界前列的工業產品,「中國製造」更是大步走向全球。截至2008年,我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種。
從舉世矚目的「兩彈一星」,到遨遊太空的神舟七號;從闖入全球超級計算機十強榜單的曙光萬億次計算機,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TD—SCDMA……中國工業在載人航天、大運載火箭、月球探測、衛星導航等一些尖端領域,同樣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眼中,我國工業60年的偉大跨越,還包括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優化。
伴隨著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重大裝備國產化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目前,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設備,國產化率達90%……
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經濟結構也不斷優化升級,輕重工業比例趨於合理,重化工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強,以信息產業、航空航天、生物醫葯、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三,出口額躋身全球前兩位,成長為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我國工業企業的組織結構。目前,我國工業企業集團已達1833個,擁有資產196341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的55.6%。其中,37家企業集團進入今年的財富五百強榜單。中小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更是迅速崛起,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繳稅額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左右,就業人數佔到80%左右。
新中國成立頭30年,我們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結構調整,則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工業化的推動力量。
【偉大探索】
從建體繫到調結構 走中國特色發展路
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新中國成立後從國外引進的最大工業項目——寶鋼舉行了開工典禮。30年後的今天,寶鋼已連續6年進入世界500強,綜合競爭力位列世界鋼鐵企業前三。
提起新中國成立之初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53年前駕駛著第一批12輛解放卡車駛下一汽裝配線的老司機於豐年至今心潮澎湃。
1953年7月15日,萬名建設者匯聚長春西南郊,在茫茫荒野上夯下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根基樁。3年後,國產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一汽下線,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一汽只是「一五」計劃全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區別於其他國家輕紡工業起步的工業化模式,「一五」期間,中國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和國防工業」的超常規道路。伴隨著飛機、汽車、重型和精密機器等一大批基礎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建立起來,華夏大地上涌現出一批以煤炭、鋼鐵、化工、機械、紡織等產業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城市,並由此奠定了中國工業化和工業城市發展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頭30年,我們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11%的年均工業增長,還留下了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粱認為,盡管重化工業起步的工業化思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其缺陷和失誤也是明顯的。
馮飛解釋說,當時,由於缺乏重工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機制,我國工業出現了「重工業重,輕工業輕」的結構性缺陷。此外,一、二、三產業之間、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極不協調,資源配置和結構狀況存在明顯缺陷。而正是這些結構矛盾,讓國民經濟缺少穩定、持續的增長能力。
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是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偉大轉折,讓我們逐漸摸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在這條前無古人的道路上,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結構調整,則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工業化的推動力量。
在當年寶鋼的建設者之一、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看來,改革開放初期大規模成套設備的引進以及隨後大范圍的合資合作,不僅縮短了我國工業技術、管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更是形成了中國工業全方位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新格局。
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一場坎坷曲折、激昂壯闊的國企改革攻堅戰也拉開了大幕。從最初的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到實行「撥改貸」;從打破「大鍋飯」,到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從股份制試點,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國企三年改革脫困,到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30年國企改革,不僅重塑了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提高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中國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也呈現出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被譽為民營企業常青樹的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清楚地記得,1990年,異軍突起的鄉鎮集體企業實現利潤265.3億元,超過了國有企業的246億元。至2006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民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已是「三分天下」,分別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31.2%、37.2%和31.6%。
與改革開放同時進行的,是工業化戰略的重大調整。馮飛回憶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放棄了單純發展重化工業的思路,轉而採取消費導向型的工業化發展戰略,注重市場需求導向,並推出了「六優先」政策,大力發展輕工業。我國輕工業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47.0%上升至1985年的49.6%。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又相繼提出重點加強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振興機械、電汽車等支柱產業、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戰略構想,重化工業的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進入新世紀,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以及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中國新的選擇。黨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力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道路。
60年一個甲子。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的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嶄新歷史起點上。中國工業化這艘巨輪,正沿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航標,朝著工業強國的方向乘風破浪,一往無前。(記者 王 政)
⑸ 我國建國之初的什麼工業現狀我國政府採取了什麼對策其最終目的是什麼
一般國家都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0多美元才開始啟動工業化的。而我國則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有50多美元,便強行發動了工業化,即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徵。
我們當時的家底是:
1950年,全國人均國民收入僅為77元,1956年,則為142元:盡管全國80%以上的勞動力在農村,但是1950年全國人均糧食479斤、棉花2.5斤、油料9.8斤、生豬0.12頭,由於人口增長,1956年的上述人均數也沒有多大增加,分別為614斤、4.6斤、14.5斤、0.13頭。此外,生產資料落後,生產能力低下。從農村看,據1954年全國農戶抽樣調查,盡管經過四年的恢復發展,到1954年末,農民擁有的農業生產資料仍然相當少,平均每個農戶擁有耕地巧.8畝、耕畜0.92頭、犁0.62部、水車0.n部。由於農業落後,1954年平均每戶的農業收入為420.6元(占農戶當年總收入的60.7%),尚不足以抵償生活費用的支出〔平均每戶為453.8元),必須靠副業及其它收入來彌補。再從農民的消費來看,1954年平均每個農戶的生活消費支出占其總支出的68%,盡管比重很高,但是生活水平卻很低,人均消費糧食373斤、肉類9.2斤、食油2.5斤旁罩、食糖0.8斤、蔬菜141斤。這種低水平的生產能力和農民本身的窘困生活使得農產品對城市的供應量有限,使生產的組織者在主觀上形成了農民不能脫離農業生產的觀念。另一方面,為了保證高的積累率,客觀上要求農民加大農產品的供應量。這在當時農業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農產品產出提高,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勞動力的投入,至少不能減少勞動力投入,這就要對農民進入非農產業進行限制。戶籍制度就是完成對農民進行地域限制和產業限制的制度安排。
1949年,國民收入只有358億元,人均66元。國民收入中工業的比重僅為12.6%。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產值比重只佔26.4%。而當時發達國家的工業增如枯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都在50%上下。例如,前聯邦德國(1950年)在55%到60%之間;美國(1953年)為48.4%;加拿大(1951一1955年)為49.6%;瑞典(1951一1955年)在54%到58%之間。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經濟結構也是如此。1950年其工業占國民收入總額的比重達到42%左右。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品產量看,1949年中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而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為8785萬噸,前蘇聯為2733萬噸,日本為484萬噸,前聯邦德國為1212萬噸,英國為1655萬噸;1949年中國運橡鬧能源產量(摺合為標准燃料)為2371萬}]屯,1950年美國為116620萬噸,日本y.J6232萬噸,前聯邦德國為14106萬噸,英國為22149萬噸。標志國家基本實力的主要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非常落後。加之剛剛從比拼國家工業實力的戰爭中暫歇下來,正在為新的侵略構築基本的抵禦能力。加速工業化,特別是提高重工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就成為改變落後面貌的首要任務。從此,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成為建國後主導我國經濟發展路徑的戰略思想。
「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結構充分反映了優先發展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化戰略方針。在投資總額中,工業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億元,佔58.2%;在工業投資中,蘇聯幫助設計的主要是重工業的建設單位的投資佔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設投資,則佔51.5%。其他工業協調發展。
「一五計劃」提前完成,奠定的工業化得基礎。開始改變中國落後的面貌。
⑹ 貴州省在建國初期有哪些工業成就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貴州,是一個極為貧困的農業省,194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僅2.06億元,其中手工業佔92%,工業在全省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僅為24.3%。新中國建立後,經歷了1949至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61年至1962年的國民經濟全面調整等歷史時期,貴州工業得到發展,工業體系初具雛形。
「一五」、「二五」和「三年調整」時期,著重發展冶金、電力、煤炭、建材、食品工業,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到1965年,全省工業總產值9.3億元,輕重工業比例為58.3:41.7。我國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於備戰考慮,決定實行全國性的生產力布局重大戰略轉移,對戰略後方進行大規模建設,亦稱「內地建設」。內地建設分為大三線建設和小三線建設,貴州屬大三線建設地區的重點省份之一。
從1966年—1978年,貴州進行了13年的大規模「三線建設」。全國20多個省、市100多個企業陸續遷入,20多萬科技人員及職工進入貴州。「三線建設」期間,雖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和影響,但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省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三線建設」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國家對貴州「三線」項目投入的資金近100億元,相當於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的3.9倍。先後安排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200多個,地方配套建設小型項目1000多個。到1978年,貴州基本形成以現代工業為骨幹、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建成了機械、電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一批大型企業,形成了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工業中心。同時,在此期間,川黔、貴昆、湘黔鐵路相繼通車,交通、電力、郵電設施大為改善。全省工業企業達到8904戶,比1965年增加137.3%;全省工業總產值達41.26億元,比1949年增長19.0倍,比1965年增長3.55倍。
「三線建設」期間,我省國防科技工業得到優先發展,建立了航空、航天、電子三個大型工業基地,擁有100多個生產、科研單位,基本形成從科研、設計到生產的綜合製造能力,其他工業部門主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較大幅度增長。隨著科研單位和工業企業內遷,帶來了大批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一批先進設備,迅速擴大了貴州的科技隊伍,增強了科技和生產實力。
⑺ 建國初期我國工業的發展情況
建國初期,我國工業由輕工為主轉為重工為主。建國前,中國經濟、科技落後,只能發展麵粉、紡織等初級的輕工業。建國後,國家建設需要工業支撐,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路線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以重工業為主,我國工業得到蓬勃發展,比如鞍鋼、武鋼等鋼鐵企業。
⑻ 建國後沈陽的主要工業有哪些
沈陽重型機器廠(最早名為滿洲住友金屬工業株式會社奉天工場,始建於1937年,是新中國第一個重型機器廠,現為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方重工));
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始建於1935年,解放後「一·五」期間曾被列為國家156
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企業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大力發展,尤其通過「八五」、「九五」期間
生產車間產品結構調整和工藝結構調整戰略的實施,現已成為我國機床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和「國家級數控車床產業化基地」,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車床製造廠。
);
沈陽機床三廠(前身是日偽時期的一個鐵工所。建國之後,改稱沈陽市第三機床廠。1949年4月,新中國的第一台車床在這里誕生。在百廢待興的年代裡,6尺皮帶車床的問世及後來的批量生產,極大支援了國內工業化建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6尺皮帶車床還參與了生產槍支等國防軍工任務,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持。1996年5月10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沈陽機床三廠破產。);
中捷友誼廠(建於1933年的沈陽中捷友誼廠,前身是「日偽」時期建設的一座工廠。新中國成立後,該廠逐漸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機床生產廠,是中國和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交往的標志之一。);
沈陽變壓器廠(建於1938年,現是中國變壓器行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技術實力最強的製造企業之一,公司掌握特高壓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等行業最高技術水平產品研製的核心技術,是我國重要的變壓器類產品製造、研發、出口企業。);;
沈陽化工廠(始建於1938年,1997年改組為股份制企業);
沈陽電機廠(始建於1950年,至今已有50多年大中型電動機的生產歷史,是我國大中型電動機重要生產基地,國家大型一檔企業,中國機械500強之一。);;
沈陽東北制葯總廠(建於1946年,是中國化學制葯工業的搖籃,是中國醫葯產品重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現已成為我國最大的以化學合成為主、兼有生物發酵和制劑產品的綜合性制葯工業企業之一。);
沈陽薄板廠;;
沈陽黎明機械廠(410廠)(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黎明始建於1954年,是國家「一五」時期建立的第一家航空發動機製造企業。2001年12月,由中國一航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合資沈陽黎明重組,成立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陽黎明)。);
沈陽松陵機械廠(112廠);
沈陽新陽機械廠(139廠);
沈陽興華電器廠;
沈陽礦山機械廠;
沈陽鑄造廠;
沈陽冶煉廠;
沈陽鼓風機廠;
沈陽風動機械廠;
沈陽氣體壓縮機廠;
沈陽空氣壓縮機廠;
沈陽造紙廠;
沈陽啤酒廠;
沈陽卷煙廠;
沈陽橡膠(一、二、三四)廠;
沈陽發電廠;
沈陽醫療器械廠;
沈陽拖拉機廠(大、小拖);
沈陽市制葯廠;
沈陽市中葯廠;
遼寧精密儀器廠;
沈陽無線電廠;
沈陽玻璃廠;
沈陽耐火材料廠;
沈陽紅星機械廠(3301廠);
沈陽紙板廠;
沈陽軋鋼廠;
沈陽高壓開關廠;
沈陽低壓開關廠;
沈陽冶金機械廠;
沈陽東北機器製造廠(724廠);
沈陽印刷廠;
沈陽水泵廠;
沈陽五三工廠;
沈陽鍾廠;
沈陽防爆電器廠;
沈陽華光燈泡廠;
沈陽市機床電器廠;
沈陽特種電器廠;
沈陽起重電器廠;
沈陽麵粉廠;
沈陽汽車製造廠;
沈陽膠帶廠;
沈陽膠管廠;
沈陽鑄造廠;
⑼ 建國以後國家的工業體系
1、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接下來是美國,具體數據以前看過,現在找不到了,不過也應該佔有94%左右,然後是俄羅斯,歐盟,日本勉強算的上一個(主要是民用製造業體系)。
3、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占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制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