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南工業大學的歷史沿革
河南工業大學位於河南省會鄭州市,始建於1956年,學校前身是中央糧食幹部學校,先後隸屬於糧食部、機械部、商業部和國內貿易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糧食局共建高校;1998年劃歸河南省管理,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糧食局於2010年簽約共建河南工業大學。具體歷史沿革如下:
1956年6月,中央糧食幹部學校成立。
1959年,糧食部以中央糧食幹部學校為基礎組建北京糧食專科學校,在此基礎上籌建糧食學院。
1959年9月7日,糧食部糧食學院籌建小組決定,成立鄭州糧食學院籌建處。
1960年6月16日,糧食部在北京宣告,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高等糧食學校——鄭州糧食學院正式成立,學校受糧食部和河南省雙重領導、以糧食部為主。
1960年8月,北京糧食專科學校分3批搬遷鄭州。
1960年9月1日,學校首次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錄取的320名新生報到,並參加建校勞動一周。10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
從1960年至1966年,學校共招收5屆1139名學生。。
1971年11月,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撤銷鄭州糧食學院建制,保留原有的糧食加工、糧食儲藏、油脂工學專業,並入河南農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為糧油工業系。
1972年2月,經省文教局批准,兩校部門完全合並,教工統一使用。糧食加工、糧油儲藏和油脂工程3個專業的專業教師組建糧油工業系。
1973年7月1日,省革命委員會決定糧油工業系脫離河南農學院,並入鄭州工學院(鄭州大學工學院)。同年,在省內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8年4月1日,國務院批准恢復鄭州糧食學院。
到1989年底,學校共設有6系、3部、1室,即食品工程系、糧食工程系、糧油儲藏系、機械工程系、建築工程系、計算機與經濟管理系、基礎部、政治理論教研部、成人教育部、體育教研室,設有42個教研室和33個實驗室,有15個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
2000年3月3日,向省教育廳提出將「鄭州糧食學院」更名為「鄭州理工學院」的申請。
2000年5月7日,再次向省教育廳提出將校名更改為「鄭州工程學院」或「中原工學院」 的申請。河南省政府和省教育廳分別向教育部上報了學校更名的請示。
經過教育部高校設置評審委員會研究評議通過,2000年6月5日,教育部向省政府下發關於同意鄭州糧食學院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的通知,正式批准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
2004年,由鄭州工程學院和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並,校名更改為河南工業大學。
2010年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國家糧食局共建河南工業大學協議簽字儀式在河南省人民會堂舉行。
⑵ 河南工業大學屬於鄭州的哪個區
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蓮花街100號
河南工業大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糧食局共建,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
學校前身是中央糧食幹部學校,是經國務院批准在1956年創建的全國唯一一所糧食工程類大學,先後隸屬於糧食部、機械部、商業部和國內貿易部。1959年開展本科教育。1981年開始研究生教育,1998年劃歸河南省管理,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糧食局簽約共建河南工業大學。
(2)河南工業大學屬於哪個鄉鎮擴展閱讀
河南工業大學的師資力量:
河南工業大學自建校起,涌現了大批知名專家。老一輩專家教授中,有中國儲糧昆蟲分類學科創始人陳啟宗教授,糧食缺氧儲藏研究的開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掌握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術的張根旺教授。
解決糧食筒倉防爆難題的周乃如教授,開創中國國內砂輪製造、研磨工業學的汪璠、張國賢教授等學者。截至2016年7月,現有教職工 2177 人,副高級職稱以上 912 人,專任教師 1600 餘人,博士 597 人。
⑶ 河南工業大學蓮花街校區位於鄭州市哪個區
河南工業大學蓮花街校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高新區。
經過省教育廳、發改委對該校新校區建設立項的批復和前期專家論證選址,學校於2002年初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征地1373.067畝,開始新校區建設。後經教育部批准,原鄭州工程學院和鄭州工業高專合並組建成立河南工業大學,合並組建後,學校擁有蓮花街新校區(原鄭州工程學院新校區)和梧桐街校區新校區(原鄭州工業高專新校區)兩個新校區。
新校區位於鄭州市高新區西大學城內,南臨蓮花街,北臨連霍高速,西臨長椿路,東臨雪松路,西南臨鄭州大學,東南臨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地理位置優越,四周交通便利,周邊環境優美,該校新校區建設項目是河南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