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題材的電視劇有哪些

工業題材的電視劇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05 19:02:55

① 高規格研討電視劇《麓山之歌》 解鎖主流工業題材劇的「破圈」密碼

由毛衛寧擔任總導演、王成剛編劇、張彤導橡敗演,楊爍、侯勇、焦俊艷、穎兒、夏德俊等主演的重工業時代築夢劇《麓山之歌》9月16日在央視一套和芒果TV收官。該劇生動講述了新時代的“建設者之歌”,其再啟主題電視劇追劇模式,成為掀起全網熱議的又一現實主義題材力作。

9月17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工信部新聞宣傳中心主辦,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總工會、湖南省廣電局、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台)承辦、金色光芒文化有限公司執行的電視劇《麓山之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各相關部委領導、著名文藝評論家、傳媒專家、該劇主創主演、播出平台及出品方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尋該劇的破圈密碼。

以工為“核”,破圈唱響時代主旋律

《麓山之歌》以湖南裝備製造業從低谷走向頂峰的故事為原型,首度向觀眾展示了一幅重工業建設者砥礪奮進的時代畫卷,奏響了一首飽含重工之美與心靈沖擊的恢弘交響曲。該劇自8月19日起登陸卜如瞎CCTV-1和芒果TV,於9月16日收官,收視、熱度、口碑一路沖高,CSM、尼爾森網聯、歡網、酷雲等六網收視全線領跑,芒果TV網播量破4.9億,知乎開畫9.1分,豆瓣評分7.8分,位列2022年首播現實題材劇評分top8,華語口碑劇集榜前三。收割社交平台熱搜150餘個,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實現了主流題材的破圈傳播。此外,該劇在YouTube和Facebook同步上線,獲得了海外華人觀眾的喜愛。

近年來,如何打破與年輕觀眾之間的語境壁壘,已經成為重大題材電視劇的一道必答題。作為中宣部和廣電總局“禮贊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展播劇目,國家廣電總局“我們的新時代”創作展播活動重點劇目、“迎接黨的二十大”主題電視劇重點項目,湖南省文藝創作重點項目,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型空台)譜寫“奮進新時代洪波曲”重點劇目,《麓山之歌》憑借什麼成功突圍,獲得市場肯定,成為研討會的核心議題之一。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詠雷轉達了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徐麟同志對《麓山之歌》成功播出的祝賀,對這部劇主題立意和藝術創新的充分肯定,以及對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電等相關單位和主創團隊努力付出的衷心感謝。朱詠雷指出,《麓山之歌》是廣電總局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重點扶持指導創作的電視劇項目之一。該劇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裝備製造業“智造化”轉型的歷程,立意較高、題材新穎、製作精良,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實踐。

“《麓山之歌》是時代之作,是合力之作,是藝術之作。”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楊浩東評價《麓山之歌》書寫了中國人民的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是偉大復興路上的一部進行曲。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省總工會主席周農認為,《麓山之歌》彰顯了深厚的工業情懷、嶄新的工廠氛圍、強烈的工匠精神、真摯的工人情懷以及濃濃的工會的溫暖,展現了湖南對“三高四新”戰略的火熱實踐,兼具精神能量、藝術價值、文化內涵,是一部深刻反映新時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一同出席研討會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部長張曉輝表示,《麓山之歌》寫活了工人的精氣神,讓勞動光榮成為時代強音,增強了年輕人回歸工廠的自信心和歸屬感。工信部新聞宣傳中心副主任趙榮貴以“站位高遠、意義重大”,力贊《麓山之歌》對工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思考。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主任申積軍肯定了《麓山之歌》的選題切口,他說,《麓山之歌》緊貼時代脈搏,題材特色鮮明,選取了工業人工智慧轉型的重大的社會課題,用影視藝術的聲畫功能成功闡述了中國夢。該劇開播後收視蟬聯第一,熱度與口碑節節上升,吸引了相當多的年輕觀眾,這充分證明了該劇牢牢地把握住了“主旋律獻禮劇也需要講好故事”這一重要創作原則。

作為出品方代表,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台)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台長、總編輯龔政文感謝了各級領導和各部門對《麓山之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他表示,《麓山之歌》是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創作重要論述的一次最新實踐,是繼《江山如此多嬌》、《百煉成鋼》、《理想照耀中國》之後進行主題電視劇創作的又一成果,“作為黨媒國企、文化湘軍的一員,湖南廣電將牢記職責使命,體現主流擔當,繼續在主流宣傳、主題電視劇創作上奮發努力,交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新答卷。”

以工為“美”,開啟工業題材新氣象

以工人、工廠、工業為敘事主體,《麓山之歌》動情講述了大國工匠的“守”與“傳”,讓眾多觀眾在現代工業美學和社會煙火氣中找到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在評價該劇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時,與會專家進行了激烈爭鳴且普遍認為,《麓山之歌》展現了現代工業的技術之美、工廠之美、機械之美、智造之美,提升了工業題材在審美呈現上的表達空間,折射出了新時代、新氣象給藝術創作帶來的新魅力。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評價《麓山之歌》,“不僅為工業陣線唱出了一首’精神之歌’,也為沒有從事過重工業工作的普通觀眾唱出了一首’藝術之歌’,這對於今後推動工業題材創作繁榮是大有益處的。”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充分肯定了《麓山之歌》主創團隊敢於走出舒適區的勇氣,以對工業題材的藝術開掘打破了創作者對工業題材的畏懼感和誤解,也打開了現實的廣度和呈現生活的深度,“為觀眾呈現了充滿熟悉的陌生感,充滿驚奇的意外感,充滿意料當中的驚喜收獲”。

《麓山之歌》中人與機器的深情凝望,讓工業題材充滿詩意,這正是以往工業題材所缺少的性格特徵,“這部劇是關於機器的故事,關於科技的交響,關於人的頌歌。”《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說。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則以“從悲歌到壯歌”“一首從跟跑到領跑的進行曲”,概述了《麓山之歌》耐人尋味的鏗鏘旋律。

以工為“榮”,共書現實劇作新篇章

復盤《麓山之歌》創制時,眾專家認為《麓山之歌》是創作者對當下裝備製造業發展實際的深入體察,是把工業文明下的人性景象以最美的藝術樣式呈現出來的突破之作,為工業題材劇、行業劇乃至重大現實題材劇都提供了重要的創作經驗與啟示。

《麓山之歌》總製片人何瑾在現場分享了三點創作感悟,她認為“重大主題電視劇是一條正道、大道,完全可以也應該做出人民滿意的作品;而要想創作人民喜歡的作品,首先要拜人民為師,要做好工業題材的電視劇,首先就要拜工人為師;最後就是創作實踐中不能搞‘脫實向虛’,歸根到底要做好一個‘實’字。”

導演張彤介紹,為了真實立體地呈現“三工”的質感和美感,劇組在開機前專門拍攝了三天重工業機器,開機後更是在技術上運用了多種手段,多視角調整人與機器的比例和角度,讓兩者的關系變得更加細膩和豐富。最終,讓機器的“冷”與人物的“暖”圓融一體。

演員侯勇在劇中飾演麓山重工董事長方銳舟一角,他表示,能參演這樣一部作品,使命光榮,深受鼓舞,雖然第一次飾演國企領導和大量的專業台詞給表演帶來了新的難度,但是“越難啃的骨頭,不妨越去啃一啃。”在劇中飾演焊工金燕子的青年演員焦俊艷則以輕鬆口吻分享了自己為體驗角色,四處跟工人師傅要微信“拜師學藝”的有趣經歷。飾演宋春霞的演員丁柳元認為《麓山之歌》塑造的這些人物代表的是21世紀中國製造業、中國產業大軍的新時代形象,這個形象是國際形象,同時它也是中國精神的具體形象的代言,而為了更加接近劇中刻畫的老一輩勞模大工匠形象,她在一個月內增重23斤。

時代之歌,強音回盪。據悉,從9月19日起,《麓山之歌》將在深圳衛視、東南衛視、四川衛視、山東衛視、湖南衛視等開啟新一輪播出,繼續高歌挺進。

② 楊爍《麓山之歌》熱播中,這部劇描繪了怎樣的「重工人」時代

描述了不怕艱難的重工人

老牌裝備製造企業麓山重工陷入經營困境,董事長方銳舟破釜沉舟推出「重工換金融」計劃臘羨,卻被性格怪異的青年科學家衛丞闖入攪局。衛丞深信自己領銜研發的「麓山一號」可以一箭雙雕,既救企業於既倒,又揭開父親因一起吊臂事故致瘋疑案,卻不知「麓山一號」背後不但暗藏著上一輩人極大的秘密和痛楚,還面臨著或降或亡的生死危機。國際行業巨頭使出明槍暗箭,想故技重施死激局臘死卡住麓山重工的脖子。重壓之下,麓山內部杯葛不止潛流暗涌,衛丞團隊風雨飄搖,「麓山一號」前途未卜。關鍵時刻,衛丞的勞模母親宋春麗和歡喜冤家金燕子——麓山重工兩代技術狂魔的代表人物——發揮自己在工人中的影響力給予關鍵支持,與衛丞亦敵亦友的方銳舟也以退為進,隱忍出手。衛丞在斗爭中逐漸感悟到超越技術的明滑力量,這種力量令他真正懂得堅守的意義、傳承的價值,更掌握了與強大對手既競爭又合作的訣竅。他和新一代工人終於站上了父輩人渴求已久的行業巔峰,而迎接他們的,不止是無限的風光,還有無窮的挑戰。

千部熱門影視資源免費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YOlzvQ7DrYBzyx6mLor7kw

?pwd=pxki 提取碼: pxki

③ 工業題材的影視劇,你看過哪些

導讀 :我們細心留意一下,會發現工業題材的影視劇中好看的還真不少!

影視劇是一種專為在電視或互聯網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包括電影、戲劇、 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等現代藝術諸元素的形式(網路內容)。影視劇是一種藝術形式,被認為是「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工業題材,是一個重要但容易被人忽視的題材,當我們充分關注商業大片時,只要我們細心留意,身邊已經有不少非常好看的工業題材影視劇作品。

說到工業題材,得先說一下工業,工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至關重要,工業基礎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准。工業革命讓機器代替了人力,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領導人認識到工業對於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一五和二五期間大力建設國家的工業體系,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知道工業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工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完全在人們生活中體現出來,所以很難讓人切身感受到它的重要性。這也讓工業題材的創作不被人們所關注,讓我們產生這樣的感覺:這東西好像壓根沒在生活中看到過。正因為如此,紮根在工業領域的我們,應該多關注工業題材的藝術形式,多看看工業題材的優秀影視劇作品,這樣就可以做到「知己看己,百說不殆」(意思是:你張口就能說出領域內的東西,才會被人們看成專業人士)。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從幾個不同專題來講,本次咱們一起來了解工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簡稱影視劇),之後咱們繼續了解工業題材的文學創作和音樂話劇的創作等。

一、新世紀前的工業題材電視劇

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的藝術家們拍攝了很多工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據統計數量多達60多部,而這一時期拍攝的電影大約為640部左右。如此高的比例並不奇怪,電影和電視劇等都是反映社會發展趨勢的藝術創作,這一時期我國的主旋律就是大力發展工業以恢復和發展經濟,描寫這一趨勢的藝術創作自然會得到社會和人們的喜愛。如果把國人非常喜歡的韓劇放在那時播放,估計要歇菜,韓劇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現代國人對於浪漫愛情的訴求。

在當時,作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工人在人民群眾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女孩都以嫁給工人和軍人為榮。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工業題材電影,如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就講述解放戰爭時期鐵路工人克服困難按時完成橋梁建設的事跡;經典的黑白電影《六號門》、《青年魯班》、《火紅的年代》、《鋼鐵巨人》、《創業》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上進行大膽創新,拍攝了很多不錯的影片,《街上流行紅裙子》改變了人們的穿衣色調,使女人穿紅裙子成為一種潮流。體現工程師大膽改革創新的《二十年後再相會》,描述工人工作和愛情的《快樂單身漢》和《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是這個時期的經典作品。另外,《夕陽照》、《逆光》、《我們的八十年代》等諸多電影都從工人角度描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愛情等方方面面。

二、新時期的工業題材影視劇

隨著電影工業各項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期的電影擁有更豐富的展現形式,近幾年工業題材影視劇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1. 工程科技的紀錄片

看過《國家地理》的朋友一定會很震撼,其實最近幾年中國一些紀錄片的手法和風格也獨樹一幟,出產了很多令人拍手稱贊的紀錄片。這里不得不說到國內近年來拍攝的工業題材的大型紀錄片《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當然也有國外拍攝的《終極工廠》和《偉大的工程巡禮》,這幾部紀錄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都非常高(都在9分左右,現在很多大片盡管票房高,但評分卻不到6分不到7分)。

《超級工程》在2012年和2016年分別推出第一和第二季,其拍攝與文案風格類似於《舌尖上的中國》,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朋友可以聯想這片應該是怎樣的場景。《超級工程》第一季講述了中國的五個世界級別的工程項目(如果不熱播會很對不起「超級」二字啊):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路、中國風能工程、LNG液化天然氣船,第二季中則不以具體工程為重點,反而從「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四大基建工程入手介紹了中國的工程科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鮮為人知、震撼無比的鏡頭,整個過程科技感十足,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國很多科技已經是世界先進水平。最關鍵的是,這些紀錄片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為人們普及了工程科技知識和提升了工程師的形象,許多鏡頭都體現了工程師的嚴謹、工匠精神、大膽創新、堅持不懈。那麼,覺得工程師是一群呆頭呆腦、只關心工程的女生們,會不會從此覺得工程師都好帥啊?說句冷笑話,也許你覺得工程師最帥的時刻,是他指著前面的大樓/跨海大橋說:這些都我設計的。

《大國重器》是記錄中國裝備製造業振興發展歷程的大型紀錄片,片中展示了中國多個企業的先進裝備和高尖端技術,顯示中國製造業正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逐漸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與《超級工程》一樣,鏡頭中出現了很多工人和工程師的身影,這些場景都是實地取景,更讓人們感覺真實。有所不同的是,《大國重器》的很多采訪鏡頭是從工人和工程師的角度來真實紀錄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通過人物故事塑造深刻講述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中國裝備製造業從小到大,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讀過新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國家的重工業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因此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聽到很多濃厚的北方口音,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國外工業紀錄片的典型代表是《終極工廠》,這是國家地理的一個系列,應該說:國家地理製作,國家免檢產品。這個系列的紀錄片不像《超級工廠》和《大國重器》那樣焦點集中,其所涉及的工業范圍很廣,從軍用到民用、從奢侈品到日常用品、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其中很多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品牌和企業,哈雷摩托、寶馬、賓士、法拉利、保時捷、阿帕奇直升機、卡特彼勒重卡、宜家家居、可口可樂等。紀錄片真實紀錄了世界頂尖工廠的生產製造過程,我們還可以真切感受到很多知名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終級工廠》帶給人們一種工程科技的嚴謹,快節奏的方式又不會帶來壓抑感,整體文案和拍攝角度非常不錯,值得大家一看,很多人都通宵看完《終級工廠》,有種看了就停不下來的感覺。

更早的一部紀錄片《偉大的工程巡禮》,也出自「免檢產品」國家地理之手,從工程角度介紹了世界范圍內很多知名的工程項目(多達一百多個,即使你一看就停不下來也得好幾個通宵才能看完),這里也提到了中國的多個工程項目,包括上海的超級塔、中國橋梁、中國的終極港口、水立方等。這里也可以和《超級工程》作一個對比,無論從拍攝技巧、文案風格等都是大家討論的重點,但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看看中國的工人/工程師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工人/工程師在工作中的對比,是不是中國的工人/工程師是最帥的呢?

當然,像我國拍攝的《最後的鑄造廠》、《國貨的前世今生》、《國微》等都是工業題材中非常不錯的紀錄片,其中《國微》是中國的首部採用3D拍攝的工業題材的電影。

2. 描寫人物為主的影視劇

前面的幾部紀錄巨片都耗資巨大,且拍攝周期很長。以人物故事為主的影視劇相比較耗資更小一些,其產量也更多。這類題材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也很容易被人們所喜歡。這里有名人和普通人兩條主線,像鐵人王進喜、吳運鐸等就是名人主線;更多的則是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故事為題材的影視劇。

《吳運鐸》這部影片就是以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兵工事業開拓者之一吳運鐸的事跡為主線的影片;電視劇《煮海》則呈現了中國「化工之父」范旭東的事跡;《鐵人王進喜》是一部真實表達鐵人王進喜工作、生活的故事影片,展現了新中國建設過程中為我國石油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鐵人精神。

普通人為主線的影視劇則充分展現了普通工人和工程師工作、生活和夢想,近年來有不少優秀作品,《師傅》被稱為裝備工業領域的《亮劍》版,《鋼的琴》以90年代鋼廠工人陳桂林下崗之後的生活起伏為主線,刻畫了主人公與鋼琴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一個講述深圳工廠老闆故事的影片《打工老闆》值得我們深思,影片深刻突出早期外貿加工業與企業轉型發展的矛盾,這個電影別名叫《中國. 製造》。改革開放初期拍攝的《血,總是熱的》是一部讓人非常稱贊的電影,改革成為該片的主題,既契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也真實表達了當時工人們內心的矛盾沖突(嚴格來說這部作品是早期的作品)。

另外,還有一個國外非常懷舊的經典影片,這里必須拿出來點贊一下。《摩登時代》是電影大師卓別林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卓別林在最後咖啡館里哼了一首小曲:nonsense song,中文叫「胡唱之歌」),盡管是1936年的無聲電影,豆瓣評分卻高達9.1分(近7萬人評價,想想這陣勢,不好好介紹介紹都不行啊)。影片以上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作為背景,講述失業工人與流浪女的苦命愛情故事(現實中卓別林的的確確和女主角寶蓮高黛有美好的愛情故事),淋漓盡致刻畫了工人與機器之間、企業利潤最大化與人類幸福之間的矛盾沖突。作為卓別林的經典作品,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甚至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才是電影藝術啊,跟這比起來,現代很多電影簡直就是一堆垃圾。當然,不討論電影藝術是否有倒退,盡管電影技術和手法越發先進,但卻缺少了一種刻畫社會真實的特質。現在部分商業大片經常被人詬病,原因就是缺少真實的社會與生活元素,一些演員並沒有豐富的社會與生活閱歷,自然無法在影片中流露這種真實的情感。

閱讀全文

與工業題材的電視劇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下線多久開始優惠 瀏覽:748
賓士250汽車多少錢 瀏覽:28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22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6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61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8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6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101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7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40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5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70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9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9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5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21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8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5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8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