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山東工業能耗多少

山東工業能耗多少

發布時間:2023-05-03 12:22:21

⑴ 工業企業具體的能耗標准是什麼

這些數據是網上查不到的,工業企業的能耗標准跟行業有關,不同的行業標準是不一樣的,即使不使用燃煤的企業,要把能耗折成標准煤,比如,電、蒸汽、天然氣、柴油等,都摺合成標准煤來進行統計的。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標准值,超過這個標準的新建項目是不能批準的。
至於化工企業的節能減排目標一般都是根據往年的數據,根據企業的潛力由政府下達減排目標的。
下面是綜合各行業的主要目標:
到201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噸標准煤下降到1噸標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萬噸減少到2295萬噸,化學需氧量(COD)由1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你可能覺得這些都是空話,但實現起來並不是很容易的,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數字上,沒有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是完不成的。

⑵ 我國單位GDP耗電量是多少三大產業耗電量,分別是多少呢

下圖是2020年我國31省份的GDP、用電量數據對比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排第一名,首次突破了11萬億元人民幣。江蘇省排的GDP在2020年突破10萬億元,排第二名。

其中,第一產業(即農業)的用電量只有859億千瓦時,僅佔到總用電量的1.14%;第二產業用電量高達51215億千瓦時,佔比68.19%;第三產業用電量約為12087億千瓦時,佔比16.09%。

城鄉居民生活直接用電量為10949億千瓦時(人均每月為65度電),約為全國總用電量的14.58%。顯然,我國龐大的工業(包括製造業、采礦業等)是電力消耗的主力軍,那些工業佔比尤其是高耗能工業佔比較高的省份,其單位GDP電耗水平就更高。對此,網友們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⑶ 煙台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限額是多少

煙台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限額是每萬元0.26噸標煤。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料得知煙台萬元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納前綜合能耗每萬元0.26噸標煤,比標含蘆准值低48,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每萬元3.48立方米,比標准低56.5,工業用水重復利洞老清用率76.59。

⑷ 工業企業能耗標准

工業企業能耗標準是280千瓦時/噸,能效等級為1級。根戚鋒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工業企業的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限額為280千瓦時/噸,能效等級為1級,辯仔仔280千攜汪瓦時/噸能耗限額以及能效等級1級是根據國家的目標和實際情況制定的,我國制定能耗標准和能效等級是為了達到國家的節能減排計劃和能源利用效率目標。

⑸ 山東省節約能源「十二五」規劃的「十一五」期間節能回顧

「十一五」以來,我省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把節能減排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重要舉措,圍繞「十一五」期間萬元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22%的目標,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省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1.32噸標准煤降到2010年的1.02噸標准煤,累計降低22.1%,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節能目標,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
(一)節能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省委、省政府把節能作為「十一五」發展的重大戰略,出台了《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魯發〔2007〕24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政發〔2007〕39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省政府節能辦和節能監察總隊,建築、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管理部門設置了節能管理處室或崗位。建立各市、重點部門和重點企業節能目標責任制,省政府按年度下達節能目標並實施考核獎懲。加強節能督查,省委、省政府多次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督查。適時啟動節能預警調控,取得積極成效。
(二)結構節能取得顯著成效
認真落實能評審查制度,加強能評審查,嚴控新建高耗能攔沖亮項目。支持鼓勵發展節約型產業。出台《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09〕77號)、《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部門關於加快太陽能光熱系統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9〕119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頒布實施太陽能熱水器行業聯盟標准。實施485個太陽能集熱系統財政補貼項目。以節能機電裝備製造、新能源利用為重點,認定12個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出台《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貫徹國辦發〔2010〕25號文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魯政辦發〔2010〕47號),鼓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48家公司被國家推薦為首批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公司。採取上大壓小、等量淘汰、差別電價、區域限批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淘汰落後立窯水泥熟料產能7596萬噸、煉鐵產能822萬噸、煉鋼產能527萬噸、焦炭產能470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717萬千瓦。
(三)節能科技支撐能力增強
圍繞實施「十大節能簡寬工程」和「三個節能100項」,推進重大節能技術產業化和節能技術改造。組織實施國家節能獎勵項目和省級節能項目1024項,落實財政資金3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612億元。加快推廣節能技術產品。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採用高效節能設備,確認250家企業購置的548種節能節水設備,減免稅收8000萬元。落實高效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政策,推廣節能燈1950萬支,創建「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示範村」1000個。發布推廣目錄,向社會推薦一批節能新技術、產品和工藝。推動節能產品認證,擴大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全省企業獲得中國「節」字標識認證證書1262張。制定《關於加快推進全省重點用能企業淘汰改造高耗能落後機電設備的意見》(魯經信資字〔2010〕483號),淘汰改造能效不達標的高耗能落後設備2.3萬台,落後工藝裝備3000台(套)。
(四)重點領域節能成效明顯
強化建築節能。出台建築節能專項規劃、政策和標准,加大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力度,推進建築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將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和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納入對各市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范圍。累計建成節能建築2.2億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2120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面積1.62億平方米。推進交通節能。建立交通節能減排考核體系。通過以舊換新補貼提前報廢老舊汽車1.4萬輛。組織112家企業開展「車船路港」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積極參與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示範運營活動。開通ETC(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通道134個。啟動渤海灣和中韓陸海聯運甩掛運輸項目。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完善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體系,制定《山東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判芹》(省政府令第210號),實施省級公共機構節能計劃,機關人均用電量等指標明顯下降。
(五)重點企業節能得到強化
加快企業節能管理創新。在全國率先出台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標准,52家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體系。建立能源管理師制度,編寫培訓教材,組織培訓考試,573人取得能源管理師資格證書。組織實施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推動企業加強能源計量、統計等基礎工作,實施能源計量保障工程,強化重點用能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與管理,組織開展能源審計,編制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加強能耗監測分析。下發《關於開展重點耗能企業能效對標活動的意見》(魯經貿資字〔2009〕66號),以水泥行業40戶企業為重點,研究對標工具,編寫對標手冊,推動高耗能行業開展能效對標活動。千戶重點企業節能2172萬噸標准煤。
(六)循環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
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重點培育濟南、青島、淄博等10個循環經濟型城市、20個循環經濟型園區和300家循環經濟型企業。組織實施循環經濟「雙百工程」。啟動循環經濟統計、標准化試點和「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工作。培育再製造產業。全省再製造企業發展到30多家,其中5家企業列為國家再製造試點企業,形成具有山東特色的再製造產業模式。推進清潔生產。出台一系列清潔生產法規、政策,建立健全清潔生產工作機制,規范和培育清潔生產咨詢服務體系。949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實施清潔生產方案2.94萬個,完成清潔生產投資172億元。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出台廢舊硒鼓回收再利用、餐廚廢棄物管理、逐步取消賓館酒店一次性用品等政策措施,尾礦、城市建築垃圾、廢舊電器等領域資源綜合利用步伐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產值達到1435億元,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達到2.4億噸。
(七)依法節能工作加快推進
修訂頒布《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出台《山東省清潔生產促進條例》、《山東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15號)、《山東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10號)等法規、規章,進一步完善節能法規體系。頒布節能地方標准197項,其中能耗限額標准52項,初步建立了節能標准體系。建立日常監察和專項監察相結合的執法工作機制,加大節能執法力度。
(八)節能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宣傳節能法律、法規和先進節能理念,弘揚節能先進典型,曝光浪費能源資源的現象和行為。舉辦「節能宣傳周」、「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等主題宣傳活動。成功舉辦5次節能展洽會和3次太陽能展覽會。「十一五」期間,全省上下積極推進節能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對深入做好「十二五」節能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⑹ 2022年山東工業用電量

2022年1-9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

發布日期: 2022-10-28 09:41
1-9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6個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實現正增長;發電裝機延續綠色發展趨勢,水電發電量增速繼續放緩;除太陽能發電外,其他類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同比降低;全國跨區、跨省送出電量同比增長;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增加,其中太陽能發電和風電增加較多;電源和電網完成投資均同比增長。

一、全社會用電情況

1-9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649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0%,其中,9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709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9%。

分產業看①,1-9月,第一產業用電量85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4%,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1.3%,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2.7%;第二產業用電量423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65.2%,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26.8%;第三產業用電量1137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9%,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17.5%,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21.2%;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3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5%,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15.9%,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49.4%。



圖1 2021、2022年分月全社會用電量及其增速

1-9月份,全國工業用電量4161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全國製造業用電量315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6%。製造業中,四大高載能行業合計用電量同比下降0.2%,其中,化工行業同比增長5.1%,有色行業用電量同比答備增長3.0%,黑色行業同比下降5.3%,建材行業同比下降4.2%;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合計用電同比增長2.3%,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醫葯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超過5%,分別為18.0%、8.2%和5.4%;消費品製造業合計用電同比下降0.9%,其中,造紙和紙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煙草製品業、酒/飲料及精製茶製造業同比正增長。

1-9月份,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4.9%。其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公共服務及管理組織同比增長超過5%,分別為6.6%、6.6%和5.7%。

1-9月,18個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9月份,第一產業用電量10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用清遲毀電量46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3%;第三產業用電量123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旦戚4.6%;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7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8%。

9月份,全國工業用電量45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全國製造業用電量356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製造業中,四大高載能行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2.1%,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合計用電同比增長2.2%,消費品製造業合計用電同比下降0.7%。

9月份,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下降4.6%。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正增長,房地產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降幅超過5%。

9月份,17個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發電生產情況

截至9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4.8億千瓦,同比增長8.1%。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2.1億千瓦,同比增長15.4%,占總裝機容量的48.7%,佔比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水電4.1億千瓦,同比增長5.8%。火電13.1億千瓦,同比增長2.4%,其中,燃煤發電11.1億千瓦,同比增長1.1%,燃氣發電11257萬千瓦,同比增長5.6%,生物質發電4060萬千瓦,同比增長14.8%。核電5553萬千瓦,同比增長4.3%。風電3.5億千瓦(其中,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分別為32040和2726萬千瓦),同比增長16.9%。太陽能發電3.6億千瓦(其中,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分別為35807和57萬千瓦),同比增長28.8%。

截至9月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裝機容量23.0億千瓦,同比增長6.5%。水電3.6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2億千瓦;火電13.1億千瓦,其中,燃煤發電11.1億千瓦,燃氣發電11060萬千瓦;核電5553萬千瓦;並網風電3.5億千瓦;並網太陽能發電2.2億千瓦。

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②628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

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發電量95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全國水電發電量前三位的省份為四川、雲南和湖北,其合計水電發電量佔全國水電發電量的64.1%,增速分別為10.1%、12.1%和-17.8%。

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發電量436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分省份看,四川、河南、重慶、山西、安徽、湖北、寧夏、內蒙古和青海等9省火電發電量增速超5.0%,西藏、廣西和黑龍江等3省火電發電量下降超過10%。

1-9月份,全國核電發電量30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

1-9月份,全國並網風電廠發電量54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6%。

三、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情況

1-9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2799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87小時。



圖2 2005年以來歷年1-9月份利用小時情況

分類型看,1-9月份,全國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2729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64小時。在水電裝機容量排前10的省份中,除廣西、福建、雲南和廣東外,其他省份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均同比降低,其中,湖北和青海降低超過500,貴州、四川和浙江降低超過100小時;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295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49小時,其中,燃煤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437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18小時,燃氣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1826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248小時。分省份看,全國有15個省份的火電設備利用小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內蒙古、甘肅和安徽超過3800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四川、重慶、河南、安徽、青海、湖北、陝西、寧夏、甘肅、河北、山西、內蒙古和新疆等13個省份火電利用小時同比增加,其中四川、重慶、河南、安徽和青海增加超過200小時;全國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5576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267小時;全國並網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616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24小時;全國太陽能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063小時,比上年同期增加57小時。



圖3 1-9月份風電裝機較多省份風電裝機容量和設備利用小時

四、全國跨區、跨省送出電量情況

1-9月份,全國跨區送電完成57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其中,華北送華中(特高壓)23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7.2%;華北送華東5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7%;東北送華北35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1.4%;華中送華東23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3.5%;華中送南方166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8.0%;西北送華北和華中合計141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3.4%;西南送華東8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5%。

1-9月份,全國各省送出電量合計132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其中,內蒙古送出電量19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雲南送出電量14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4%;四川送出電量14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8%;山西送出電量111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2%;陝西送出電量9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4%;新疆送出電量9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3%;寧夏送出電量73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1%。

9月份,全國跨區送電完成67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9.6%。其中,華北送華東8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4.5%;東北送華北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8%;華中送華東1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80.6%;華中送南方2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2.1%;西北送華北和華中合計14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9.3%;西南送華東10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9.1%。

9月份,全國各省送出電量合計1503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0.4%。其中,內蒙古送出電量2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雲南送出電量20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0.4%;四川送出電量203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9.2%;山西送出電量1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4%;陝西送出電量9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3%;新疆送出電量9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8%。

五、新增裝機情況

1-9月份,全國基建新增發電生產能力11463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產2223萬千瓦。其中,水電1590萬千瓦、火電③2358萬千瓦(其中燃煤1193萬千瓦、燃氣397萬千瓦、生物質298萬千瓦)、核電228萬千瓦、風電1924萬千瓦、太陽能發電5260萬千瓦,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分別比上年同期多投產154、281和2705萬千瓦,火電比上年同期少投產888萬千瓦。

六、電力投資完成情況

1-9月份,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投資3926億元,同比增長25.1%。其中,水電534億元,同比下降23.9%;火電547億元,同比增長47.5%;核電404億元,同比增長13.3%;風電1037億元,同比下降26.8%。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完成投資占電源完成投資的84.1%。

1-9月份,全國電網工程完成投資3154億元,同比增長9.1%。

注釋:

① 從2018年5月份開始,三次產業劃分按照《國家統計局關於修訂<三次產業劃分規定(2012)>的通知》(國統設管函〔2018〕74號)調整,為保證數據可比,同期數據根據新標准重新進行了分類。

② 發電量指標數據(除風電外)是國家統計局統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電量。

③ 本年新增火電裝機統計口徑包含應急調峰儲備電源。

⑺ 有這么一個表格 是關於四個省區的2010年能源消費情況統計表 麻煩大家告下到底是哪四個對應省啊

學習科學發展觀參考資料(相關數據)

(一)GDP能耗基本情況

1、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公報發布

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從主要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鋼鐵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紡織下降5.5%,電力上升0.8%。

總的來看,當前各地區、各主要行業節能降耗形勢仍不容樂觀,完成今年節能降耗目標任務仍十分艱巨。為此,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要求,認真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大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及十大節能工程,抓好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管理,完善節能保障機制等各項措施,努力實現全年節能降耗目標。

(來源: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網站)

2、單位GDP能耗為何不降反升

盡管國家首次明確提出今年單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約束性發展指標、節能降耗措施今年以來密集出台,半年內就安排5.4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了98個重點節能項目,可1日公布的最新能耗統計數據讓人頗感意外。

上半年,全國能耗增長仍快於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屬、電力等行業能耗水平均有所上升。

事實上,合計佔全國能源比重80%的原煤產量、發電量上半年分別同比增長12.8%和12%,增速分別比上半年經濟增速高出1.7個百分點和賣姿1.1個百分點。總體看,今年實現節能降耗目標難度較大,節能降耗形勢十分嚴峻。

在現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產業結構的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工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必然帶來能耗的高速增長。這是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

上半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3%,比近年平均增幅高出6個百分點。我國工業能耗約佔全社會能耗的70%,而上半年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增長13.2%,超出經濟增速2.3個百分點。進入二季度,工業生產更是逐月提速,6月份增速高達19.5%,幾乎是經濟增速的一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能耗較低的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上半年僅分別增長5.1%和9.4%。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山東。近年來,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一直保持較高增長,從去年一季度開始,山東規模以上工業總量躍居全國第一。與此相伴的是,這個能源大省一舉變成能源凈輸入省。山東省有關部門分析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工業能耗的急劇增加」。

「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說。

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電力供需矛盾有所緩解的情況下,部分地區又開始盲目追求GDP增長,高能耗行業和企業再度抬頭,成為推動能耗上升的主力軍。

分析一下國家統計局等此前發布的我國第一份能耗公報,不難看出,從東部到西部,單位GDP能耗整體上呈現出逐步遞增並拉大差距的趨勢。專家分析,這與西部省份發展較多依賴能源、原材料消耗較大的重工業不無關系。

宏觀統計結果是這樣的: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業增長18.5%,比經濟增速高出7.6個百分點;在能耗較高的製造業中,近三分之二的行業投資增速超過40%;煤炭開采及洗選業、電力熱力生產與供應、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非金屬礦采選等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成為上半年投資高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鋼鐵行業的GDP權重僅耐含為3.14%,可在全國能耗總量中的份額卻高達15%。這個能耗大戶上半年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鋼材產量增長25.78%。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警告說,這種增長過快的狀況應當引起注意,控制產能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仍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除上述兩個結構性原因外,節能降耗方面長期以來存在的技術性、制度性等問題也是分析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時值得注意的因素。朱宏任認為,我國能源技術落後,能源效率明顯偏低,能源開發利用的重大核心裝備仍不能自主設計製造,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

我國目前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20%以上。如果每度電的供電中畝絕煤耗下降10克標准煤,全國一年可少消耗2000萬噸標准煤。國電集團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建民說,國產同類型發電機組的煤耗比發達國家高出不少,單純從技術角度分析,國產發電機組節能降耗還有較大潛力。

據鋼鐵行業的專家介紹,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總體上看我國鋼鐵工業能耗水平存在20%左右的差距。其中,大中型鋼鐵企業能耗總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0%左右,中小型鋼鐵企業能耗水平差距大約在50%左右。

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嚴峻形勢已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並提出著力抓好的六項節能工作;發改委與30個省級人民政府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能耗標准將成為政府核准項目的強制性門檻,中央財政將理順能源產品價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費,建設部門將在北京評選「十大不節能建築」,只要真正把這一系列節能降耗措施落到實處,全年單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標就不會太遙遠。(來源:新華網)

3、廣東上半年能耗再降 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廣東省統計局負責人透露,去年能耗創全國最低水平的廣東今年上半年再傳捷報——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3項指標繼續下降,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7%、2.2%和2.7%,預計今年全年單位GDP能耗可下降3%。

廣東單位能耗呈下降趨勢,主要得益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近年來,廣東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廣東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業表現十分出色,同比增長31.7%,提高了13.7個百分點,而冶金、建材、陶瓷、印染、造紙、火電等高耗能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降低。

今年以來,廣東在全社會強化節能管理,大力抓好鋼鐵、電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對超過行業耗能限額標準的企業強制採取節能降耗措施,並根據產業政策,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後生產能力,關停並轉一批小化肥、小冶煉及小水泥。

廣東實施一批節能重點工程,推動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築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能源利用監測能力建設等重大節能工程建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汕頭等6個城市開展創建節約型城市試點工作。

廣東省決定,從今年起建立和實施單位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通過定期公布各市能耗水平,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體系,推動全省節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階。全省第一份能耗公報已於7月公布。同時,廣東正加緊編制《廣東省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及節能、節水、節地、環保產業等專項規劃,開展《廣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前期調研,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來源:《人民日報》 2006年8月8日第1版)

(二)能源供給、能耗消費與節能狀況

1、我國能源資源的狀況

中國自然資源總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資源總量約4萬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國煤炭保有儲量為10024.9億噸,但精查可采儲量只有893億噸,石油的資源量為930億噸,天然氣的資源量為38萬億立方米,現己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只佔資源量的約20%和約6%,僅夠開采幾十年;煤層氣資源量為35萬億立方米,相當於450億噸標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規模開發利用。因此,我國常規能源資源並不豐富,應建立正確的「資源意識」,並具有相應的「憂患意識」。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匱乏。我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佔世界儲量的11%、原油佔2.4%、天然氣僅佔1.2%。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十分之一。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產國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1998年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2.4億噸標准煤,能源消費量為13.6億噸標准煤(不包括農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費二億噸標准煤),約為世界能源消費量的10%;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1.165噸標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2.4噸標准煤的一半,是發達國家的1/5~1/10(歐洲及獨聯體人均能源消費量為5噸標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費量超過10噸標准煤)。目前我國人均擁有發電裝機僅0.222KW,人均發電量為927kwh,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為發達國家的1/6~1/10。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年人均能源消費量將逐年增加,專家預計,到2040年將達到2.38噸標准煤左右,相當於目前世界平均值,遠低於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人均常規能源資源相對不足,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

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從1993年開始成為能源凈進口國。據預測,中國未來能源供需的缺口將越來越大,在採用先進技術、推進節能、加速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以及依靠市場力量優化資源配置的條件下,2011年約缺能8%,到2040年將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額可能多達4.4億噸標准煤。石油進口依存度(凈進口量與消費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為2000年的20%。預計2011年將上升為23%。天然氣進口依存度2000年為6%,2011年為20%。能源安全性的問題也將提到議事日程。

2、能源消費量的分析

199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為128.9億噸標准煤,其中美國消費32.3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的25.1%,居世界第一位。我國(不含香港、台灣、澳門地區)能源消費量為13.6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0.9%,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1981年至1998年節能取得了巨大成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50%,節能率達4.5%(是全世界最高的,約為OECD國家的2.5倍),按產值能耗計算十八年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共8.8億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粉塵1200萬噸,減排灰渣2.1億噸,減排二氧化硫12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9億噸(以碳基計算)。因此,節能也是環保和減排溫室氣體的有效措施。與此同時,我國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4.62%。

從近年情況來看,今後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將有所下降,如果按4%來推算,年能源消費量情況如下: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1年
2015年
2040年

單位:億噸標准煤
13.6
14.7
17.9
21.8
26.5
70.6

到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量接近翻了一番,是現在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五分之一;照此發展到204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量將超過70億噸標准煤,超過現在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一半!這樣大的能源消費量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實現的。

如果按進一步加大節能力度、降低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2.8%(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4)的方案計算: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1年
2015年
2040年

單位:億噸標准煤
13.6
14.4
16.5
18.9
21.7
43.4

到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量將達到21.7億噸,是現在能源消費量的1.6倍;即使按此低增長速度發展,到204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總消費量比2015年又翻了一番,將達到43.4億噸標准煤,是現在能源消費量的3.2倍,人均能源消費量2.71噸標准煤,超過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和專家的預測。中國工程院的專家預測,到2040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應在30億噸標准煤左右。因此,我國今後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必須大幅度降低!而且應越來越低,到2040降到零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只能走高效利用能源的節能型之路。

3、我國節能潛力的分析

我國節能潛力巨大。

一是產品能耗高。中國主要用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5~90%,加權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國火電廠供電煤耗為每千瓦時404克標准煤,國際先進水平為317克標准煤,高出27.4%;我國噸鋼可比能耗平均為966公斤標准煤,國際先進水平是656公斤 標准煤,高出47.3%;我國每噸水泥熟料燃料消耗為170公斤標准煤,而國際先進水平為107.5公斤標准煤,高出58.1%。我國國內企業主要耗能產品的單耗,落後的與先進的相差1~4倍。經對15個行業節能潛力的分析,近期技術措施節能 潛力約為1億噸標准煤。

二是產值能耗高。中國的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產值能耗高即單位能耗創產值低,我國每公斤標准煤能源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36美元,日本為5.58美元;法國為3.24美元;韓國為1.56美元;印度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為1.86美元,日本是中國的15.5倍,法國是中國的9倍;世界平均值是中國的5.2倍;韓國是中國的4.3倍;連印度也是中國的2倍(註:這里有匯率、能源結構、氣候條件等不可比因素)。經測算,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降低高能耗行業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優質化等措施,近期國民經濟產值能耗節能潛力達3億噸標准煤左右。因此我國「十五」期間總的節能潛力約為4億噸標准煤。

另外,為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節能,其產品能耗和產值能耗仍在下降,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並未全面減小;隨著我國能源消費量 的增加,節能潛力還將逐年增加。據專家測算,2015年我國節能潛力約為9億噸標准煤。(來源:中國環保網)

(三)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由於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以及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佔全國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6%、耕地佔60%、GDP佔44%,而水資源僅佔19%。其中,黃河、淮河、海河3個流域耕地佔35%,人口佔35%,GDP佔32%,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7%,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7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需水量,尤其是工業和生活用水量,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而逐年增加。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工業用水從1980年的457億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億立方米,增加了1.7倍。城鎮生活用水從1980年的68億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億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將近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全國有400餘座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較嚴重的有110座。2004年下半年,廣東、廣西、海南出現大面積乾旱,許多城市用水緊張,工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與此同時,為了維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要求,一部分城市和地區不惜犧牲生態和環境用水,大量擠占生態和環境用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質變硬、海水倒灌等嚴重生態問題。一些生態嚴重惡化的地區,河流斷流、湖泊乾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 我國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內陸河流、遼河和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均超過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經超過100%,遠遠超過流域允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極限。

我國一方面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 農業用水效率方面,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2.5~3.0公斤。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採取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農業節水灌溉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積全部採用微灌和噴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在0.7~0.8之間。 我國工業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用水工藝比較落後,用水效率較低。我國2004年萬元GDP用水量為399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先進國家的8倍。我國2004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96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約為60%~65%。國外發達國家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如美國200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5立方米,工業水重復利用率約為94.5%,日本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也僅為18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0%以上。總體來看,我國現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相當於先進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節約用水還存在較大潛力。生活用水方面,公眾節水意識有待提高,節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國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較低。

(來源:汪恕誠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舉辦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談中國走節水型社會之路》,2006年5月16日)

(四)當前我國安全生產基本情況

2005年,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煤電油運綳得很緊的情況下,全國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0.7%和7.1%。工礦商貿和道路、水上、鐵路交通等事故都有較大幅度下降。煤礦事故起數減少9.2%, 死亡人數減少1.5%, 百萬噸煤死亡率下降到2.81, 減少0.27。全國31個統計單位(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有29個單位事故死亡人數低於控制指標。今年1-5月份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1.4%和12.1%。但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煤礦等重特大事故多發。從2004年10月中旬到2005年12月上旬,相繼發生了6起涉難百人以上的煤礦事故。2005年全國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數增加17%,其中煤礦58起,增加15起,死亡人數增加66.6%。今年1-5月份發生30人以上事故2起,多起一次死亡接近30人的事故,有的事故只是由於僥幸而沒有造成更為慘重的傷亡。

二是事故總量仍然過大。2005年全國共發生各類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8738人,佔77.7%;鐵路路外事故7380人,佔5.8%;煤礦事故5938人,佔4.7%;建築施工事故2607人,佔2.0%。

三是我國工礦企業事故傷亡的風險仍然很高。目前工礦企業10萬人死亡率為10左右,其中煤炭行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高達109.1,非煤采礦業為80.2,化學工業和建築業分別為10.26和9.95。

(來源:李毅中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舉辦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談談我國的安全生產問題》,2006年6月29日)

(五)人口、就業與城鄉差距情況

1、我國人口狀況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1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3億,占總人口的11%;65歲以上的老人為968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7.6%。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突出特點是老齡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地區不平衡,社會負擔重,屬於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老年人口比已經達到了14%,西部貧困地區還不到9%。(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中國當前的就業情況

中國目前和未來存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大、城鎮失業嚴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的經濟和社會難題。從農村勞動力的剩餘看,據經濟普查,2004年鄉鎮企業縮水後的中國勞動力三次產業就業比例為59:21:20,此就業結構為日本1915年時的水平、韓國1965年左右水平、中國台灣地區1955年水平。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產業結構衡量,就業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偏差:農業勞動力高15%-20%,工業低6%-9%,服務業低8%-12%。不包括在城鎮務工的1.1億農民工,農業產業中還剩餘1.5億勞動力。從城鎮就業形勢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鎮人口從業水平推算,2005年城鎮人口實際失業率已經達到17.74%。由於人口動態規模巨大,今後5年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城鎮新增勞動力、企業改革和產業調整勞動力、消化往年失業等四大就業壓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萬個就業機會。如果不進行大的政策調整,每年勞動力就業缺口將達900-1100萬,2011年將在城鎮積累1億左右的失業勞動力。(來源:周天勇《打破中國的就業幻覺》,《中國改革》)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下半年中國農民現金收入增速可能繼續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發改委表示,中國將加大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扶持。

據悉,今年上半年中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97元,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11.9%,但增速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已經引起官方關注。

根據這份發布在發改委網站上的報告,下半年糧食價格走低、畜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可能繼續上漲,這些都是對農民增收不利的因素。

發改委援引有關部門的預測,僅糧價下降和糧食生產成本上升,就將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減少30到50元。

發改委表示,下半年中國將積極研究建立農民種糧收益綜合補貼制度,加大對糧食和生產資料價格的調節力度。

此外,發改委還將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引導和扶持農民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在社會保障方面,發改委表示,著手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切實解決包括外出農民工在內的全體農民的保障問題。(來源:新華網)
Never say die.永不氣餒!

⑻ 能源轉型成效顯著!「十三五」時期山東開創能源發展利用新格局

山東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山東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初步形成能源供給綠色多元、能源消費合理高效新格局,節能降耗取得顯著進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壯大。 從發電裝機容量看,2020年末,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為4791.2萬千瓦,比2015年末增長3.3倍,五年年均增長33.9%;佔全省發電裝機容量的30.1%,五年累計提高18.7個百分點。從發電情況看,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823.8億千瓦時,比2015年增長2.9倍,五年年均增長31.6%;佔全省發電量的14.2%,五年提高10.0個百分點。從全國看,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019年居第16位,比2015年提高6個位次。

化解傳統產能取得重大進展。 「十三五」時期,全省化解煤炭產能6460萬噸,淘汰落後燃煤機組778萬千瓦,壓減焦炭產能2800萬噸。從產量看,原油、煤炭、焦炭產量分別累計下降13.9%、23.0%、35.3%。受壓煤措施和市場需求減少等多重因素影響,火電產能得到有效抑制,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由2015年的5288小時減至2020年的4423小時,減少865小時;火電產量僅累計增長7.4%,五年年均增長1.4%。

省外優質能源利用邁上新台階。 2020年,凈調入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達到1158.7億千瓦時;天然氣突破200億立方米,達到205.9億立方米,分別比2015年增長1.3倍和1.6倍,年均分別增長18.4%和21.5%,均遠超火力鏈陪銷發電增速。

一次能源產量中非化石比例大幅提高。 非化石能源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水電等一次電力,以及生物質等其他綠色能源,「十三五」時期,山東非化石能源佔比累計提高16.2個百分點,而原煤、原油佔比分別累計降低13.7和2.7個百分點。

能耗總量穩定低速增長。 「十三五」時期,山東能耗總量累計增長6.3%,以年均1.2%的增速較好支撐了GDP年均6.0%的增長。其中煤炭消費量累計下降約10.5%,石油消費量累計增長約9.6%,天然氣消費量累計增長1.6倍,用電量累計增長28.2%。從全國看,山東能耗總量一直居全國首位,但佔全國比重由2015年的9.1%降至2019年的8.5%;煤炭消費量由全國第2位退居2020年第3位,佔全國消費比重由10.9%降至9.4%左右;用電量仍居全國首位,佔全國比重由9.3%升至9.4%。

能源品種消費結構明顯優化。 能耗總量中煤炭佔比由2015年的76.5%降至2019年的67.3%;油品佔比由14.7%升至15.5%;天然氣佔比由2.6%升至5.0%;非化石能源佔比由2.3%升至7.2%。

能源消費行業結構偏重現象有所緩解。 「十三五」時期,從能耗結構看,工業能耗佔比由2015年的78.9%降至2020年的75.6%,降低3.3個百分點,服務業、居民能耗佔比分別提高1.4和1.7個百分點。從全 社會 用電結構看,工業佔比由80.4%降至76.8%,降低3.6個百分點,服務業、居民棚游用電量佔比分別亂拍提高2.7和1.2個百分點;從全部工業用電結構看,六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佔比由54.3%降至52.0%,降低2.3個百分點。

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持續提升。 能源加工轉換綜合效率由2015年的77.2%升至2020年的81.0%,其中火力發電效率由39.3%升至42.0%;供熱效率由80.5%升至83.7%,煉油效率由93.6%升至95.5%。

超額完成「十三五」節能任務目標。 截至2019年末,山東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8.4%,超過「十三五」下降任務目標1.4個百分點,2020年萬元GDP能耗仍保持下降趨勢。壓減煤炭消費任務有望完成。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為37061.9萬噸,比2015年減少4100多萬噸,為完成全 社會 「十三五」壓減煤炭消費4352萬噸任務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⑼ 山東的新舊動能轉化怎麼樣了(一)

前幾天去了趟黃河北,實地感受了一下新舊動能轉換區的建設進度。自201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年,批復之後,山東省立即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系統性改革。那麼現在到底建設到了什麼程度?當時為什麼要毅然決然地進行新舊動能轉化?希望可以通過這篇文章梳理出一個脈絡。

一、為什麼要進行新舊動能轉換?

站在2021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距離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43年,在這43年裡,我國的對外開放策略主要是兩個層面: 一是 擴大出口, 二是 大規模引進外資。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原材料,但缺乏先進的技術、經驗和資金,所以剛開始依賴資源和勞動力上的比較優勢,我們搞 「三來一補」 促進製造業發展,帶動了出口貿易,但這些都屬於產業鏈的下游,沒有占據產業鏈的核心區域,無法取得高附加值的超額利潤,掙得是低利潤的辛苦錢。

經過40多年的發展,這種模式所依賴的基本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一是 人口紅利優勢的消失,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人力成本上升,這些使得過去在勞動力上的比較優勢逐漸消耗殆盡。 二是 資源成本上升,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粗暴發展,導致整體土地成本急劇升高,連帶著其他原材料在成本上也失去了比較優勢。在這種基本面下,以往經濟發展模式不再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需要尋找一條新的發展路線。

因此在國家層面上開始了分門別類的 探索 :海南的自貿區、廣州的大灣區、上海的浦東、山東的新舊動能轉換區、河北的雄安新區……不僅僅是山東、其他省市也在進行不同層面的改革和 探索 。 山東的新舊動能轉換只是眾多國家層面 探索 實踐項目中的一個,但是比較重要的一個。

二、為什麼選擇山東

山東一直是個極為耀眼的省份:憑借開放、改革的先機與億萬人的持續奮斗,在全國確立起領先的開放優勢、基建優勢和工業優勢,從而得以長期高居中國省份經濟排行榜Top3、穩坐北方第一經濟大省,一度傲視四方。在全球已有的41個工業大類中,中國是唯一一個全有的國家,山東省又是唯一全有的省份。206個工業種類,山東有196個;656個工業小類,山東有556個。

然而近幾年山東曾一度被認為經濟增長潛力減弱,恐有「掉隊之危」,特別是經濟增速連續兩年低於各省份平均增速,這更印證了上述的觀點,有一段時間網路上滿是對山東的口誅筆伐,唱衰聲不絕於耳,甚至現在還有人逮著山東不放,深層次原因暫不分析。

在轉型的陣痛期中,出現這些問題並不可怕,更不會削弱山東省轉型的決心,圍繞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山東省堅決推進這場自上而下系統性的改革。一位經濟學者曾經這樣說:「山東是轉型中國的經典縮影」。山東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中國,而且山東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人口來支撐轉型的成功,有足夠厚實的家底來承受轉型期間陣痛,而且山東也迫切的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來提振經濟發展。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山東是唯一獲批的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可以大膽地說,轉型中的中國要在齊魯大地上尋找新舊動能轉換的山東方案。

從山東角度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山東是個經濟大省,但不是經濟強省。長期以來,形成了經濟結構偏「重」這樣一個局面,能源資源消耗比較大,空間、容量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比較典型的就是「三個天花板」—— 能耗、排放、土地

同時,山東的產業處於上游的比較多,比如原材料、能源產業在山東占很大的比重,中間產業、終端產品不像南方那麼典型。以能耗為例,2015年山東的能耗光消耗煤就達4.35億噸。排全國第一位。國家要求我們「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底前必須壓減到3.9億噸,壓減10%。同時,我們又把全省所有的能耗企業全部理了一遍,發現沒有統計進來的能耗還有6200萬噸,也就是說總共要壓掉1億噸的煤耗,才能實現我們的減排任務。但經濟發展不能不耗能,要想完成這個壓煤任務,除了採取節煤措施,更重要的是產業必須要動大手術。解決好山東發展的問題,對全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產業鏈中上游地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有著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

大國命題山東求解!天時地利人和,山東是解決我國下一步經濟發展轉型的希望,是這場決定我國未來經濟迭代與進化的中堅力量。

三、新舊動能轉化要轉換什麼?

「新舊動能轉換」自2015年開始出現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領導講話和文件中,在2016年在互聯網出現的頻率逐步提升。2016年末,特別是進入2017年以來,「新舊動能」更是頻繁出現在政府相關文件中,內涵也逐漸豐富和完善。在此之前山東已經在 探索 新舊動能轉換的路上摸索了很久,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2020年底王書堅副省長在接受采訪時將其總結為「三個堅決」, 堅決淘汰落後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


首先是 堅決淘汰落後動能。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風險的低端產能,要堅決淘汰。這就是做好「去」的文章,把籠子騰出來,「騰籠換鳥」。籠子如果騰不出來,鳥是換不了的,所以首先要把籠子騰出來,要把低端產能去掉。

第二是 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我們講新動能,也不是另起爐灶、從頭再來。這些傳統動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社會 需要,國際市場也需要。關鍵是如何把這些生產工藝、設備、產品改造成新動能,如何通過技改創新、信息化賦能等手段促使它走向高端,讓傳統動能成為新動能、煥發新活力,這就是做好「提」的文章。對於山東來講,「提」的文章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因為我們工業體系非常完整。

第三是 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就是通過 科技 創新、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做大「四新」經濟這個增量。這就是「增」的文章。這方面山東大有空間。為什麼呢?因為山東有一個龐大的完整的工業體系,而新動能的培育絕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一定要有一個工業基礎。

這「三個堅決」是總的思路。同時,新舊動能轉換絕不是一日之功,必須科學地去謀篇布局。所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提了一個時間表, 「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 這個時間表還是比較科學的。2018年1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建設總體方案,當年就要形成一個氣勢,從上到下統一思想,全面啟動起來。「三年初見成效」,今年正好是初見成效之年,現在已經見到成效了。國家發改委最近派出評估組,正在山東進行評估。

「五年取得突破」還有2年,我們正在拿再出發的方案。「十年塑成優勢」,也就是說7年以後,新舊動能轉換時間基本結束。這是大的時間表。

閱讀全文

與山東工業能耗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哪裡生銹最重要 瀏覽:712
現汽車國vi到什麼時候施行 瀏覽:714
汽車大燈旁邊的那塊板叫什麼 瀏覽:118
吉林江北汽車廠在什麼地方 瀏覽:432
手工怎麼做小汽車 瀏覽:760
18年賓士a200l二手要多少錢 瀏覽:366
工業氣體和什麼有關 瀏覽:273
汽車總質量什麼意思 瀏覽:456
留學生賓士提車需要多久 瀏覽:430
汽車導航哪些品牌好 瀏覽:192
寶馬激活需要多久 瀏覽:952
米蘭理工研究生工業工程如何 瀏覽:489
二手賓士v260落地多少錢 瀏覽:157
探岳汽車底盤有哪些 瀏覽:409
寶馬汽車缺1l機油能跑多久 瀏覽:924
汽車要更換哪些證 瀏覽:706
汽車ac燈有什麼作用 瀏覽:321
保定廢舊汽車拆解設備多少錢 瀏覽:533
長春工業大學和全國哪些大學齊名 瀏覽:341
深圳利好工業園都有什麼廠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