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遺產如何承載城市記憶
工業遺產是城市發展進程中不可磨滅的部分,承載著一個城市的「鄉愁」。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說,工業旅遊是文化傳承的好載體。自清朝洋務運動起,中國走上自己的工業化道路,百年以來,幾代人艱苦卓絕,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強國之夢。在此期間,產生了無數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存和工業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國人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仗。
唐山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相繼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件衛生陶瓷等多項「中國第一」,引領了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崛起。面臨工業城市的轉型,曾經絢爛的工業文明對唐山旅遊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寶藏。截至目前,唐山已經擁有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7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3家。去年,唐山僅工業旅遊接待遊客就近130萬人次,在河北省處於領先地位。
B. 工業遺產包括哪些
工業遺產是指:「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築與結構、此類建築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築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築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於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
在內容方面,狹義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作坊、車間、倉庫、碼頭、管理辦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動文物;工具、器具、機械、設備、辦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動文物;契約合同、商號商標、產品樣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型大小、票證簿冊、照片拓片、圖書資料、音像製品等涉及企業歷史的記錄檔案。廣義的工業遺產還包括工藝流程、生產技能和與其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存在於人們記憶、口傳和習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工業遺產是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留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
近年來,工業遺產的概念在繼續擴大,其中「工業景觀」的提出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廣泛的工業景觀調查和保護計劃。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主席伯格倫(L.Bergeron)教授指出:工業遺產不僅由生產場所構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統及其社會生活遺址等等。但即便各個因素都具有價值,它們的真正價值也只能凸顯於它們被置於一個整體景觀的框架中;同時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研究其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系。整體景觀的概念對於理解工業遺產至關重要。」
C. 工業的遺產保護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城市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而工業遺產就是工業文明的歷史體現,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的空白。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科技價值。它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才能給後人留下相對完整的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護某種特定的製作工藝或具有開創意義的範例,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如荊江分洪閘,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興建的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主體工程。1954年長江發生大水,通過3次開閘分洪,大大減輕了洞庭湖的負擔,緩解了洪水對荊江大壩的威脅,為確保江漢平原和武漢鎮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也從中體會到科技的先進力量。又如建於1959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導彈衛星發射場遺址,作為中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導彈和衛星試驗基地,在過去的40多年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試驗體系,成功地完成了多種型號導彈、遠程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星以及載人航天飛船的試驗。這兩處工業遺產因具有開創意義而展示出重要的科技價值,也因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工業遺產保護對於傳統工業城市來說更為重要。「城鎮中有著古老的東西,但每年每月都在不斷地產生著新的建築與設施。今天的新事物,若干年後又成為陳跡,並隨著時間的洗練,有些遺存又成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標志。城市永遠處在不斷地新舊交替之中,外觀上也是古今並存的,是由基本上屬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風貌而構成的,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特徵」。2002年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在進行多次實地考察和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南通是基於中國人自己的理念,比較自覺地、有一定創造性地通過較為全面的規劃、建設、經營的第一個有代表性的城市,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是中國近代城市建設和民族工業發展的傑出代表,大量珍貴的工業歷史建築遺存和工業文物表明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客觀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越來越成為體現城市文明和特色的寶貴財富,而「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提出和確立使南通的城市性格更加鮮明,城市品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D. 為何說工業遺產承載了城市的記憶
據報道,近磨拿三年來冊游鍵,中國工業旅遊遊客接待量年均增長31%,旅遊收入年均增長24.5%。到2016年末,全國共有1157個工業旅遊景點,接待遊客1.4億人次,旅遊收入213億元,吸納就業42.8萬人,工業旅遊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成為中國旅遊發展的新亮點。
唐山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相繼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件衛生陶瓷等多項「中國第一」,引領了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崛起。面臨工業城市的轉型,曾經絢爛的工業文明對唐山旅遊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寶藏。
至目前,唐山已經擁有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7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3家。去年,唐山僅工業旅遊接待遊客就近130萬人次,在河北省處於領先地位。
E. 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有多大
開封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已經名不虛傳!在開封東區采訪過程中,說起開封輝煌的工業史,老人說起當年「俺廠」這話題都很興奮,他們會掰著手指說起開封產品的諸多河南省第一:河南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電冰箱、第一根火腿腸、第一輛自行車和第一台縫紉機等,這些都是開封生產的。
開封工業得益於國家在「一五」、「二五」時期的投資,機械廠、化肥廠、儀表廠、火電廠、制葯廠等大型企業是「一五」時期投資的,空分廠、閥門廠、拖電廠、無線電廠、玻璃廠、毛紡廠等企業是「二五」時期投資的,國家的持續支持奠定了開封雄厚的工業基礎,使開封由一個消費城市一躍成為河南省的重要工業基地。
不可否認,開封工業為共和國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面對民營經濟的競爭,並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開封工業放慢了發展步伐,有些企業甚至銷聲匿跡了。這種狀況讓人扼腕嘆息。
「您知道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嗎?」5月15日,記者來到汴京路東段蔚藍加州小區,市民李女士帶著兒子在小區散步,面對提問,李女士一臉迷惑。當記者告訴她這個小區就建在原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廠址時,她恍然大悟。原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曾經是原機械工業部大型企業,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拖拉機、內燃機電機電器製造專業化企業。河南省汽車拖拉機電器質量檢測監督中心也曾設在該廠,主要產品多次榮獲部、省優產品,並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授予「首批汽車零部件推薦商品」稱號。
原開封柴油機廠擁有國內先進的柴油機生產技術。1970年至1985年,該廠生產的開封牌X195型12馬力柴油機超過10萬台、K1100型15馬力柴油機超過1萬多台,遠銷山東、河北、內蒙古、青海等地。如今,企業的痕跡再也看不到了,多棟商品房拔地而起。
新曹路的宏達·東方花園小區、勞動路的東方風情小區曾經分別是原開封無線電一廠、原開封光學儀器廠廠區。新曹路開封軸承有限公司門外公司的牌子還掛著,同樣在大門外懸掛的「綠色達標單位」牌子似乎在訴說著該廠曾經的興旺,
如今鐵門緊閉,一塊寫有「拆遷重地 閑人免進」的牌子掛在門外。在原開封博達電機廠建築工地,工人正在忙碌地建設高層、小高層……
這僅僅是我市東區重工業區的幾個「鏡頭」,在我市其他區域也有曾經的工業企業消失得無影無蹤,如原玻璃總廠、原火柴廠等。人們為住上新房而高興,老人看著他們年輕時經營的企業即將消失而扼腕嘆息。
老廠區變成住宅小區,老工業的痕跡漸漸被抹去。雖然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是現實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房地產開發商為何看中這些老企業?國家保護耕地,紅線不可逾越,在土地供應日趨緊張的今天,舊的工業廠址往往面積龐大、地塊整齊,除了解決職工安置外,又不涉及太多房屋徵收事宜,能夠保證開發收益,是做房地產開發非常理想的用地。采訪中,一位房地產企業老總談了他的看法。
保護和開發是一個矛盾體。目前,在我市市民對住宅的需求仍然是剛性的。老廠區空置多年,也產生不了多少經濟效益,有的企業職工吃飯和安置都出現難題。城市發展又急需解決住房問題,把大面積廠房拆了建住宅,除了賺錢,更能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利用
「工業旅遊」是一個旅遊新品
年頭不長,不是歷史文物,都難以立法保護,但是又具有文物的屬性,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我們要不要保護工業遺產、工業遺跡?從大歷史的角度看,時間是不可逆轉的,今天發生的事情註定在明天會成為歷史。與年代久遠的歷史文物相比,工業遺跡保護有價值嗎?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城市發展的大趨勢,無論城市落後與先進,將來一定會經歷工業化階段。工業遺跡是工業化進程中留下的痕跡,對其進行保護同樣可以給後人留下一個完整的歷史軌跡。
開封是老工業基地城市,我市近年工業崛起的步伐加快,新興工業蓬勃發展。但是,一些老工業企業退出市場後,隨著企業實體的消失,其歷史就僅能存在於志書上了。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將來子孫後代即使進行修舊的開發,其價值也難以和保留下來的同日而語,也不會如原來的好。存在於書本上是一回事,存在於現實中豈不更有意義?「老工業基地」的痕跡不能完全抹去!
去年5月17日上午,《開封日報》「圓夢大中原」中原經濟區18城市發展行采訪組來到古都洛陽,參觀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區,那裡的蘇聯工業風格建築及蘇式建築和中國一拖等國家「一五」重大工業建設項目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區以中國一拖主廠區、廣場和廣場前中軸線為核心,有大量前蘇聯在洛陽援建重點工程時建造的廠房和生活區,包括大量的蘇式廠房、設備、總裝線和蘇式居民區,至今仍真實的、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洛陽也是老工業基地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老企業也在消失。
圍繞工業記憶,洛陽市成功開發出了目前已經擁有10多個工業旅遊景點的「東方紅工業旅遊」景區,還建設了全方位展示農耕文化及工業化的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洛陽日報》同仁自豪地說,澗西工業遺產街區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工業遺產的特點,是中國工業化歷史上極其重要的物質遺存和城市記憶,是新中國城市工業化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情感價值。「東方紅工業旅遊」景區也成為國家首批工業旅遊示範點,澗西工業遺產街區也與2011年成功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東方紅工業游」也成為洛陽工業旅遊的龍頭品牌,被媒體譽為洛陽旅遊的新名片。
留下工業記憶,洛陽不但開發了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也升華了其文化價值,同時也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資金來源。
3月13日,《開封日報》「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新聞調查全國行」采訪組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我們參觀了青島啤酒博物館。
青島啤酒博物館是中國首批「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是「青島啤酒工業游」的主要線路。該館設立在青島啤酒百年前的老廠房之內,以青島啤酒的百年歷程及工藝流程為主線,濃縮了中國啤酒工業及青島啤酒的發展史,集文化歷史、生產工藝流程、啤酒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具備了旅遊的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等特點。該博物館共分百年歷史和文化、啤酒生產流水線、多功能娛樂區3個參觀游覽區域。在該博物館內,遊客不但可以了解啤酒生產的全過程,還可以品嘗啤酒原料大麥、喝到熱的純生啤酒,還能在「醉酒屋」體驗「醉酒」的真實感覺。
體驗工業遺產的時代記憶,感受現代工業的獨特魅力。精明的青島人把「工業游」辦得富有魅力、別具一格。如今,「青島啤酒工業游」年客流量超過60萬人次,在旅遊旺季,平均每月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每年創利潤超過1000萬元。
的確,我們必須用審慎的態度對待先輩人給我們這座城市留下的一草一木。寧波人對城市的歷史文化也異常重視,他們把舊城改造中的破磚爛瓦當成了寶貝,並且用在了寧波博物館的建設中。3月19日,《開封日報》「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新聞調查全國行」采訪組來到寧波,寧波博物館特殊的建設理念吸引了我們。這座建築與2008年的新建築,除了設計新潮之外,外表卻像一個老古董。寧波博物館外牆由「瓦爿牆」和「竹條模板混凝土」混合構建而成。「瓦爿牆」使用了上百萬塊寧波城市拆遷中回收的歷代舊磚瓦,牆壁上就是古老街巷就是近代建築,使寧波博物館外觀就凝聚了城市歷史,本身就成為歷史展品。
陪同的寧波市文化部門同志說,文化是城市的根和脈,一塊磚一片瓦都是寧波先人饋贈給我們的幸運禮物,是地域文化經過歷史風雨洗禮後留下來的不熄薪火,是我們每個人的情感追憶、價值尋求和審美寄託。寧波博物館的古樸風格,讓後人從一塊磚一片瓦中找回記憶,尋找生於斯、長於斯的令人夢牽魂繞的回家之路。
鏡頭
「窯洞房」 記載創業年代的艱辛
我們的老工業遺產並沒有完全消失,還有不少東西仍然存在著。開化社區的「窯洞房」就很獨特。
自宋門沿新宋路東走,走到益農中街南口北拐,就可以看到一排低矮的窯洞式建築。這些都市裡的 「窯洞」被那一帶的居民稱為「窯洞房」。
5月14日上午,記者探訪「窯洞房」。
順著狹窄的街道往裡走,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窯洞房」,這里一間一間「窯洞房」靠半米厚的磚牆相連,從上到下都是紅磚,房檐一律是拱形,門窗破舊,甚至有的房由於很久沒有人住了,已經沒有門窗了。爬上房頂,一眼望去,「窯洞房」如同滾動的波浪,蔚為壯觀。如果沒有夾雜其間的低矮起脊房,這里應該算是我市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了。
「算什麼奇跡?陰暗潮濕,簡直沒法住人了。」72歲的孫克蘭見記者對這些老房子感興趣,和記者搭話,聊了起來,並把記者領進她家的「窯洞房」內,房頂最高處有2.5米左右,寬2米多,長3米左右,僅有的一扇窗戶和門在一個方向,所以房間內空氣不能對流。房頂和牆壁是沙灰粉刷的,用手摸一下就會掉土。牆壁是磚砌的,拱形房頂也是用磚砌的,整間房竟然沒有用鋼筋。由於沒有房梁、檁條什麼的,所以除了門窗外,整間房也沒有用什麼木料。
「要說『窯洞房』,可有些年頭了。」今年80多歲的梁秀蘭說,房子是上世紀50年代化肥廠初建時建的,那時國家投資建設開封化肥廠,由於物質緊缺,鋼筋木料都用在廠房車間建設上了。建設者總得有地方住,大家利用開封黏土多的優勢,只用磚和砂土、白灰建設了這些「窯洞房」。
在曲曲折折的「窯洞房」區轉一圈,記者發現多數房子空置著。在交談中,大家表達出對這些古董房子的濃厚感情。那時候,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年代,共和國成立不久,國家百廢待興,開展了大躍進大建設。工人思想單純,誰也不會計較吃什麼住哪裡,大家不分晝夜地干,只想把企業盡快建設好。雖然生活苦點,大家喊著號子幹活,唱著歌兒生活,回想起來內心充滿甜蜜。
後來,隨著企業的發展,開化有了生活區,工人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但是「窯洞房」仍有一些老住戶。近些年,「窯洞房」被列為危房,房子開始滲水,下雨屋內也會進水,居民不得不在門口堆上土堆防水。年輕人嫌這里條件差,或買房或租房,「逃離」了「窯洞房」,
「窯洞房」區也顯得更加破落。
在開化社區,工作人員說起「窯洞房」來,都唏噓不已,為什麼?居住條件太差了。「窯洞房」區戶籍人口有140多戶,房子屬於單位公房。開化社區黨支部書記高雲拿出一沓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信,說居民在呼籲拆遷。
在互聯網上網友對此也有議論,他們說,「窯洞房」已經陪伴幾代開化人走過了50多個春夏秋冬,見證了共和國建國初期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見證了老一代建設者為國家工業發展作出的貢獻和犧牲。「窯洞房」承載了許多珍貴的時代信息,蘊藏了一代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是老一代建設者留給後代的珍貴的歷史遺產。開化的建設時期,正是國家加大對開封發展支持的時期,以開化為代表的眾多企業形成了開封東區重工業區,「窯洞房」是我市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值得珍惜。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獨特產物,記錄著人類穴居的歷史。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大多已經不住窯洞了,一些窯洞就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被稱為中國黃土建築之奇跡、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窯洞房」產生於建國初期的特殊時期,在我國一些老工業基地城市也曾經出現過,但是由於當地舊城改造力度大,「窯洞房」多隨之消失了。開封這片集中相連的都市區「窯洞房」已經很少見了,有網友建議保留下來。
然而,居民的生活條件需要改善,這些記錄著開封工業史甚至共和國工業史的房子又該如何處置?需要各個方面統籌考慮才好。
記者手記
工業遺產消失 會留下遺憾
我市要建設經濟文化強市,大力開展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對近代工業遺跡、遺產的保護也亟待上升到一定層面。
文化遺產能夠增強一個民族的認同感,同樣也能凝聚和振奮一座城市的民心和精神。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開封積累了大量老工業遺存。這些老企業建築、設備紀錄著當年社會主義建設波瀾壯闊的場面,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是這座城市新的歷史內涵,應該是一筆寶貴財富。如果未經選擇地予以拆除,就會在刪除掉城市物化的歷史記憶,終將會留下遺憾。
外地經驗說明,認識老工業的文化價值,建設工業博物館,合理予以開發,形成新的旅遊項目,不但可以保證城市工業文化的延續,還可以豐富我市旅遊產業項目。就工業產品來說,每一個「河南第一」背後都是一個故事,目前還有一些老企業產品存在於民間,如若現在搜集還來得及。我市還存在著為數不多的企業水塔、領袖塑像、鐵路支線等,這些都富有文化內涵,並值得未來人品味。
然而,目前國內工業遺產的保護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老廠區都留下來是不可能的,哪些企業、建築應該保護,沒有判定標准。另外一個關鍵點是保護主體問題,企業經營尚可,可以由企業進行保護,但是對那些已經破產的企業,誰來出資保護?
工業文明是開封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市老工業基地所獨有的,是別的新興城市所缺少的。挖掘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保留老工業基地記憶,需要大家統一認識,敢於嘗試。這項工作,政府可以做,企業可以做,也可以市場化運作。但是,要根據客觀實際統籌考慮來做。
http://www.kf.cn/kfrb/html/2014-05/20/content_166506.htm
F. 重慶近百年來有哪些工業比較具有歷史代表意義
1891年,重慶有了近代第一家工廠——位於南岸王家沱的森昌泰火柴廠;1905年,重慶第一家機械製造廠落戶南岸銅元局;抗戰時期重慶也興起了大批工業企業,如建設集團,重棉三廠等,現在很多這樣的廠子、園區都被破壞了,保存到現在的已經不多了,希望大家能重視起來,不要再去破壞掉了,這些具有革命見證的建築應該世代存在。
G. 晉華1919丨不用去北京,咱山西也有「798」
近年來,老工業基地&文藝創意園區的組合層出不窮,從北京的「798」到成都的「東郊記憶」,都吸引著眾多文藝愛好者前來遊玩打卡。那你知道在太原周邊也有這樣的一個文化創意園區「晉華1919」嗎?快來看看吧!
「晉華1919」的前身是始建於民國十年的晉華紡織廠,在當時,這是山西全省規模最大的國有紡織廠,也是中國500家最大的紡織企業之一。鼎盛時期的晉華紡織廠下設四家分廠,同時組建了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報社、電視台等多種配套設施,彭真曾親自為該廠廠訓題詞,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紡織企業。
2006年,歷經百年風雨的晉華紡織廠因種種原因生產經營每況愈下,不堪重負,宣告破產成了唯一的出路,一代紡織業傳奇也就此落幕。2011年11月,晉華紡織廠舊址被確定為近現代工業遺產。
雖然晉華紡織廠已經消失在了歲月的長河裡,但「晉華精神」依舊鼓舞激勵著每一代山西人。為了更好地傳承「晉華精神」,2016年,晉中市與天津創投公司合作正式啟動實施晉華紡織廠舊址保護利用項目「晉華1919」,使老廠重新煥發出了活力。
走進「晉華1919」,裡面的老廠房被改造成為了晉華紡織廠非遺博物館,陳列展示著很多以前留存下的紡織機器,展廳里掛著一張張照片訴說著晉華紡織廠輝煌的 歷史 。
紡織廠深處,是一團虛前排排的歐式辦公樓,這里也是紡織廠內最具藝術價值的建築。中國傳統元素與歐洲古典元素在這里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也成為了攝影愛好者們拍照片的首選去處。每到春天,辦公樓前的丁香花一樹一樹地盛開著,也不失譽肢為一個散步閑談的好地方。
如今,在「晉華1919」裡面,還隨著時代的潮流開發建設了鷺羽文創園、主題婚禮酒店、電影院、 美食 街等年輕人喜愛的好去處。在高大的庫房、整齊排列的廠房、高聳的水塔等充滿年代感的建築的映襯下,古樸與現代的感覺在這里交織碰撞,老廠房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周末已至,想要一口氣打卡「工業風」、「民國風」、「文藝復古風」等各種不同風格的小眾遊玩地嗎?那就快來塌清「晉華1919」吧!感受百年前的山西帶給我們的驚喜~
H. 工業遺產的國外遺產
英國的鐵橋谷工業舊址
形成一個佔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由7個工業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築整合為一體的工業景觀,目前平均每年約有30萬參觀者光顧。英國的布萊納文工業景觀及其關聯景區則延伸30平方公里,包括鐵礦石場、石灰岩採石場、煤礦鐵爐、磚廠、隧道、蓄水池、露天人工水渠、分散的廠房以及教堂、學校、工人公寓和周圍的城鎮,還包括草地和樹林等一系列內容,具有「生態博物館」的氛圍,集中地反映了該工業景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魯爾工業區
20世紀60年代初,德國魯爾工業區本地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連續下降,導致工廠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或外遷。如何對待和處理大量廢棄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築成為重要的問題。魯爾區選擇的方式是:將這些工業文化遺產與旅遊開發、區域振興等相結合進行戰略性開發與整治。 著名的亨利鋼鐵廠被改造成一個露天博物館;廢棄鐵路和舊火車車皮變成了當地社區兒童的藝術表演場地;蒂森鋼鐵公司「擦去了臉上的煤灰」,成為以煤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廢棄的舊貯氣罐被改造成潛水訓練池,堆放鐵砂礦的混凝土料場被改造成青年活動場地,牆體被改造成攀岩者樂園;一些倉庫和廠房被改成迪廳和音樂廳,甚至高雅的交響樂也以巨型鋼鐵冶煉爐為背景別開生面地演出。此外,在一處有色金屬礦加工區奧博豪森,巨大的廠房改建為大型摩爾購物中心,同時開辟了工業博物館;焦炭廠則變成了吸引眾多藝術、創意和設計公司的辦公和展覽場地。就連原本作為整個工業區廢水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舍爾河,也恢復成為景觀優美的生態流域。魯爾區由此成了享譽世界的工業遺址旅遊城。
I. 工業建築遺產【工業建築遺產保護與文化再生】
摘 要:文章在「遺產引導再生」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國內外鐵路建築的相關保護和改造案例分析,闡述其對塑造城市新形象、重塑文化認同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對中國目前工業遺產保護所具有的意義。
關鍵詞:工業遺產保護;文化再生;鐵路建築
中圖分類號:TU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03-0136-02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我國城市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和鐵路電氣化、鐵路網路的逐步完善以及相關附屬建築的調整過程中,以火車站為代表的部分鐵路建築面臨拆除或復建的命運。同時,火車站因其所具有的高度的公共屬性和開放性,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重要標志和城市認同感的物質載體,也是一個城市重要的歷史記憶。因此,以鐵路建築為主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成為當前城市建設和歷史保護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再生具有重大意義。
1 工業遺產內涵
2003年,國際產業遺產保護聯合會(TICCIH)在其頒布的《下塔吉爾憲章》(Nizhny Tagil Charter)中對工業遺產做出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界定:「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築與結構、此類建築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築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它物質和非物質表告圓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即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築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築物和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和店鋪、生產、傳輸和使用能源的場所、交通基礎乎鬧設施,與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宗教和教育設施等。在我國,工業遺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工業遺產包括與工業發展相聯系的交通業、商貿業以及有關社會事業的相關遺存,包括新技術、新材料所帶來的社會和工程領域的相關成就,如運河、鐵路、橋梁以及其他交通運輸設施和能源生產、傳輸場所等。
2 工業遺產保護模式研究
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遺產是集歷史、社會、建築、美學和科研於一體的具有多重文化價值,除自身形象和空間組成特點外,還有著其他遺產類型所沒有的特性,如:獨特的工業語言。此外,它還是工業文明的承載體,城市歷史的閱覽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
對於極具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拆除、棄置都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要積極發揚「變廢為寶」、「保護再利用」等思想,認真對待工業遺產,合理的保護、開發、利用工業遺產,使之與城市發展建設相協調,在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展現歷史文化,成為城市新的標志。
工業遺產因原有空間、建築形式、外部景觀環境、城市發展特點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進而總結出下列5種不同的保護、開發、再利用模式,如:結合遺產及構築物本身設立的反映自身發展過程特定階段或功能的主題博物館保護模式;利用城市中心襪頃塌區被廢棄的、具有獨特文化底蘊的老廠房所改造的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模式;將位於區位優越及便捷交通、毗鄰居住區的大型工業廠區變為大型旅遊購物集合體的開發運作模式;依託位於城市濱水地帶且臨近城市公共空間的工業遺產可採用公共遊憩空間模式進行改造;極具時代特殊性的成片集中建設工業區可通過統一整體開發策略,即區域性總體開發模式。
3 遺產引導再生理論闡述
20世紀70 年代中後期,英國城市政策由「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調整為「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與飽受批評的大拆大建式更新不同,「城市再生」政策肯定歷史建築與環境的價值,其目標是為城市中心區或舊區帶來新活力,發展能夠為治癒城市創傷提供新的社會、政治或經濟組織。「遺產引導再生」是強調通過對遺產項目的投入來達到提高區域品質的城市再生計劃,理念認為恰當地對遺產進行再利用,能有效刺激該地區的發展,並且能夠實現通過遺產項目來提高區域的辨識度,改變該區域在公眾認識中的負面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
該理論的實踐主要集中於工業建築遺產的再利用,一方面是由於城市內部大量工業區的衰落帶來的城市再生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則對促進公眾改變對工業建築遺產的觀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利物浦火車站建築再利用
曼徹斯特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城市,1830年建成通車的「利-曼」線是世界上第一條客運火車線,憑借鐵路與龐大復雜的人工運河共同組成曼徹斯特的運輸樞紐,優越的交通對曼徹斯特成為英國乃至世界的棉紡織中心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利物浦路車站是「利-曼」線第一座客運火車站。隨後,新的火車線與車站不斷地建造起來,如皮卡迪利車站、維多利亞車站、中央車站等。其中,維多利亞車站建成後,取代了利物浦路車站的客運功能,最早的「利-曼」城際線也就從客運轉為貨運,利物浦路車站也被改為貨運車站,直到1975年被關閉。同樣具有重要地標性質的原中央車站,則與1968年被迫關閉。
建於1830年的利物浦路車站與倉儲大樓的建築保存至今,代表了鐵路建築的最初形態,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及技術價值。後改造為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Museum of Science and Instry, MOSI),隸屬於大曼徹斯特地區議會。
MOSI的公共教育功能十分突出,博物館內設有航空航天、照相機歷史、動力設備、電力、煤氣、紡織、倉儲建築等技術史實物專項展廳,也有曼徹斯特城市發展史、「利-曼」鐵路歷史、工業革命的曼城、曼城科學廊、曼城地下世界等展示,所有常設展覽都免費開放,並接待各年齡段的學習團體。除此之外,博物館的藏品中心還保存有大量捐贈的文獻與實物供研究者使用。為了提高環境品質,吸引更多的參觀者,MOSI從2009年11月又開始了名為「大西倉庫再開發」的計劃,將主樓內部空間進行了布局調整,且重新把主樓命名為大西鐵路倉庫(Great Western Warehouse)。
5 南京浦口火車站總體改造
浦口火車站位於南京,緊鄰長江大橋,對岸為以閱江樓為核心的下關濱江城市景觀帶,西部為老山國家森林公園。浦口火車站現存建築群有:主體大樓、中山停靈台、貴賓樓、電報房四處,及其他配套設施。火車站周邊企業搬遷倒閉、產業形勢蕭條、經濟萎靡,只有進行區域型改造才能實現舊區復興,創造地區新活力。
浦口火車站再利用規劃以南京城市歷史機理為基礎,保留區內街區特質,將「T」型院鐵路線改為城市輕軌,將浦口火車站原建築群改造為博物館建築群,並適度新建展示場所和附屬設施,以展示鐵路發展史及地區人文、民俗等:充分利用6座民國時期舊倉庫,改造用於創意工作室、畫廊、藝術陳列等多種文化設施,使該區成為南京長江邊重要的文化中心、景觀中心。
6 思考與啟示
利物浦火車站與浦口火車站的保護性再利用的共同點:一是政府主導的保護性再利用,二是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三是以文化為主、公共性和開放性的功能設置可更加有效地傳播當地城市形象。
每座火車站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歷史文化,獨特性導致火車站遺產在再利用過程中必須採用開放且富有彈性的實施策略,以力求文化遺產特性得到充分發揮,為城市文明傳播作出最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戴學鋒.工業遺產旅遊是條好路子[N].中國旅遊報,2007.10.26(4).
[2]楊健.讓工業遺產這個巨人「復活」[N].解放日報,2006.07. 20(4).
(編輯:李敏)
The Conservation of Instrial and Cultural Regeneration
――With Railway Buildings as an example
Zhang Jing
Abstract: Using two historic stations of the world, the Liverpool Road Station in UK and the Pukou Station in China as case study, this paper would analyze the 『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 and 『Cultural-led Regeneration』 theory, to expound the invention of the new city ima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place identity. Finally the conclusion would throw a light on the contemporary of China.
Key words: In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ultural regeneration; historic railway station
J. 工業遺產的特點
在內容方面,狹義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作坊、車間、倉庫、碼頭、管理辦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動文物;工具、器具、機械、設備、辦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動文物;契約合同、商號商標、產品樣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型大小、票證簿冊、照片拓片、圖書資料、音像製品等涉及企業歷史的記錄檔案。廣義的工業遺產還包括工藝流程、生產技能和與其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存在於人們記憶、口傳和習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工業遺產是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留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