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延安有知名企業謝謝 越詳細越好,回答得好有加分
延煙搜消路延安卷煙廠、甘泉縣城北關美水酒有限公司、光華路延安汽車工業總公司、
光華路農業科學研究所、大橋街延安鏈漏洞銀海集團、歐錦園治平建工集團、師范路聯通延安分公司
迎賓大道電棚枯信延安分公司、延長石油集團延安煉油廠、
❷ 延安主要什麼經濟發展的好
命老區延安經濟發展的「核動力」
——百萬噸乙烯項目推動延安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李忠強 記者宋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革命老區延安因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實現了第一次經濟崛起。石油工業也因此成為拉動延安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光陰似箭,二十多年過去了,延安又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00萬噸乙烯項目落戶延安,為延安經濟的發展安裝了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的「核動力」。
2006年4月由陝西省政府主持楊舒化工新區開工典禮儀式隆重舉行;今年5月13日,陝西省政府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延安簽訂中滾了建設100萬噸乙烯項目的合作協議,標志著100萬噸乙烯項目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同時宣告延安工業經濟結構進入優化開放的戰略性調整期。
一、乙烯工業——推動中國十一五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我國制定並發布了乙烯工業確立的發展規模是基地化、大型化、園區化;指導思想是優化產業布局,適度加快發展,實施擴能降耗,提高競爭能力,統籌兼顧區域發展,擴大原料來源,加快技術創新和裝備國產化,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目標是依託千萬噸級煉油基地,2006年啟動了四川、天津、撫順、鎮海四大乙烯工程,神華包頭煤制烯烴和中國化工沈陽重油制烯烴新技術產業化工程,拉開了我國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序幕。
二、「核動力」將產生巨大帶動作用,讓延安經濟和社會實現科學發展
有關專家對100萬噸乙烯工程落戶延安的廣闊前景作出這樣的判斷:
延安經濟社會經過「十五」時期突飛猛進的發展,非常需要有更高層次和級別的帶動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建設100萬噸乙烯項目正是延安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必由之路——走能源化工興市之路。
100萬噸乙烯工程建設可以完全改變我市石油工業單一燃料型局面,使石油工業產業和產品結構更趨合理,在我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更加顯著臘培拆,將極大地提高我市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益。延安的石油工業確實為延安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單一的燃料型局面,不能完全利用石油資源價值,深藏在其中的巨大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因此,石油工業急需轉型為化學工業,才能更好地增加其高附加值。100萬噸乙烯項目恰是解決石油工業升級的最佳項目。
100萬噸乙烯工程建設對我市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和巨大的商機。
追求「綠色」GDP,已成為延安經濟科學發展的一大特色和亮點,經濟總量正從追求速度、規模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據統計,2006年延安生產總值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6%,增速高於全國、全省5.5和3.5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148億元,人均財力全省第一;地方財政收入60.37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延安的「綠色」GDP就是經濟與生態,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和諧發展。建設石油能源化工基地,是延安經濟跨越發展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和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堅強後盾。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延安人始終不忘環境生態的保護。
近年來,延安先後投資幾十億元實施環境生態保護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了保護延安群眾用水的安全,2006年,在延河上游一次性關閉油井上百口。如今,在延安看到的是綠化、管理一流的油區,林立的井架和綠樹鮮花相輝映,呈現的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圖畫。
在石油工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延安堅輪棗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戰略,努力開創城市、農村、工業、農業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退耕還林,恢復植被也放在了重要位置來抓。到2006年,延安市共退耕還林草845萬畝,居全國第一,林草覆蓋率達42.9%,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995平方公里。全市有28萬戶,120萬群眾直接受益。去年,延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25元,連續四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延安還加大了對以果、蔬、畜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的投入和開發,以蘋果為主的綠色產業已形成氣候,延安蘋果這個世界上唯一達到優質蘋果7項綠色指標的品牌,已享譽天下。草畜產業和棚栽產業正迅速在全市發展起來,成為今天延安農民的朝陽產業。延安生產的優質新鮮蔬菜,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延安農業走向全國的新品牌。
❸ 延安資料
延安概況
延安市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1997年1月撤地設市,下轄13個縣區、163個
鄉鎮、3376個村委會。土地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05.6萬人,帶廳其中農業人口
155.2萬人。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無霜期180天,年均氣溫9.2℃,年均降水量500毫
米。
一、歷史沿革
延安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夏朝時延安屬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
先後屬白狄、晉、魏、秦國所有,秦漢歸上郡所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被納入前秦、後
秦、大夏的版圖。隋朝始設延安郡,唐宋後為延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
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為陝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
月,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
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
安精神,在延安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頁。
二、自然和人文資源
流域治理
延安地下地上資源十分豐富。土地面積遼闊,人均達27畝,
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和設施農業前景廣闊。礦產資源豐富,已
探明地下礦藏10多種,其中石油儲量7.5億噸,煤炭71億噸,
天然氣33億立方米�仙疤脹?000多萬噸。森林總面積
2769.7萬畝,木材蓄積量4520萬立方米,林草覆蓋率42.9%。自然景觀和人文旅遊資源獨
具特色,以中華民族聖地黃帝陵、中國革命聖地延安、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為主體
的旅遊資源馳名中外。市內現有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革命舊址350多處,珍藏文物3萬多
件,歷史照片近萬張,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民間文化
積淀深厚,社火、燈會、轉九曲等民間文藝活動和信天游、農民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具有濃
郁的黃土風情隱棚。
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實施「開放帶動、城市帶動、產業支撐」的發展戰略,深化改革,擴
大開放,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都有了較快發展。200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2.76億
元,比上年增長13.9%;財政總收入37.29億元,增長35.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12億
元,增長49.5%;非公有制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30%以上。
農業經濟 繼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林果、草畜、棚栽三大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農民收
入的貢獻率達到57%。截至2003年底,全市水果面積累計達到316.2萬畝,總產59.63萬
噸,產值9.6億元;其中蘋果面積163.2萬畝,總產55.41萬噸。累計建成日光溫室大棚
56812棚,年產蔬菜26.97萬噸,產值2.49億元。年末羊子存欄107.59萬只,牛存欄15.4
萬只,生豬存欄50.32萬頭,畜牧業產值7.57億元。糧食總產56.84萬噸,油料總產1.8萬
噸。紅棗、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區域性主導產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對農民增收發揮了
重要作用。
山川秀美工程 延安是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積2.88
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8.4%,建國後到1997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7萬平方公
里,保存面積5694.3平方公里,治理保存率為34.1%。1997年以來,我市積極實施山川秀
美工灶行則程建設,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治理速度、規模和質
量空前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共實施退耕還林草面積663.46萬畝,其中國家已驗收兌現
463.46萬畝。目前全市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點治理區域的生態開始恢
復。
工業經濟 延安工業以石油、卷煙、煤炭等骨幹產業為主體,現有規模以上企業97戶,
主要產品有汽柴油、天然氣、煤炭、電力、卷煙、變壓器、水泥、鋼材、電線、電機、白
酒、中成葯等50多個品種。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191.77億元,實現稅利
54.32億元,其中利潤28.43億元,分別增長25.35%、69%和1.07倍。全年地產原油
479.57萬噸,加工532.85萬噸,生產卷煙18.25萬箱,煤炭950萬噸。
採油現場
第三產業 2003年實現增加值34.8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比重為24.41%。被國家正式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業
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市現有旅行社16家,旅遊星級
飯店18家,直接從事旅遊服務人員近2萬人。2003年共接待海
內外遊客28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1.1億元。旅遊產業有力
地帶動了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商貿餐飲等服務業快速發展。
全市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76.0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27.47億元。全市社會消費
品零售總額25.03億元,增長6.91%。
延安體育館
基礎設施 目前延安機場可以起降中型飛機,每周至西
安、北京有近10個班次。西安至神木鐵路和210國道二級公路
縱貫全境。西安至黃陵、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黃陵
至延安、安塞至靖邊高速路正在建設。9個縣區實現了鄉鄉通油
路。移動通信網覆蓋全市各鄉鎮,用戶達到47萬戶。固定電話
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2.45部。
城市建設 延安城市中心規劃區面積8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5.58平方公里,現有
常住和流動人口21.2萬人。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市道路總長
度為40.3公里,城市用氣普及率達到85%,集中供熱面積133萬平方米,污水收集率為50%,生
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75%,日供水能力達到5.5萬噸,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5平方米,城區大
氣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全市建制鎮由1996年的48個發展到82個,城鎮化水平達
到30.5%。
人民生活 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99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7元。全市
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21.65平方米。兩個確保、兩個保證、兩個低保得到落實,社會保障體
系不斷完善。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6860人,國有集體企業參保率達到100%。失業保險
參保職工達到161838人。13個縣區全部啟動實施了醫療保險,參保職工達14萬人。城市低保
人員佔到非農業人口的10.9%,農村已有11960戶、27258人納入低保范圍。
二道街商業區
對外開放 先後與江蘇無錫、連雲港,上海寶山區、盧灣區,深圳龍崗區,北京石景
山區,山東濰坊,福建福州,浙江嘉興,貴州遵義等13個市區
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基本形成了一條聯結東部沿海發達城市
的經濟協作帶。與德國埃爾富特市締結為友好城市,對外開放
領域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成效明顯。2003年共簽訂招商引資
合同和協議項目235個,其中合同項目119個,總投資39.2億元,已有96個開工建設,到位資
金13.3億元,項目履約率達到80.6%,資金到位率達到56%。
社會事業 全市擁有各類學校3552所,其中普通大學1所,廣播電視大學1所,中等專業學
校9所。中小學在校學生47.36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8.97%,11個縣區實現「普九」達標。現
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4.3萬人,科研機構25個。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0.7%和92.8%。醫療
衛生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不斷完善,有各類醫院、衛生院213家,衛生技術人員8055人,初級
衛生保健網路覆蓋面達到77%。
到http://www.yanan.gov.cn/更多
❹ 什麼是陝西蘇區的一個工業中心
吳起縣是陝西蘇區的一個工業中心。吳起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邊靖邊縣,西南毗鄰甘肅華池縣。其中石油工業是吳起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道路建設和養護工作獲得兩個全市第一。
地貌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233—1809米之間。境內有無定河與北洛河兩大流域,地形主體結構可概括為「八川二澗兩大山區」。
❺ 延川縣延水關工業園在哪裡
延川縣延水關工業園的具體地址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延水關鎮馬家河工業園區2排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