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知道陝西省神木縣的經濟狀況
你要投資哪方面?多少錢?詳細問招商局要去!我只能提供這些
隨著神府煤田的大開發,神木逐漸成為西部投資的熱土。從「八五」到「十五」的15年裡,神木境內各種投資高達300多億元,經濟發展速度年均超過25%,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0億元,財政收入19.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億元,躋身於西部百強縣行列。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90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1.4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6.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7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28元。成為陝西省第一個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百強的縣。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2.72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93.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1.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2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23元。在第九屆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中居全國第59位,西部第5位。
工業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神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重心實現了由農業向工業、農村向城市的歷史性轉變。建立了煤炭、電力、化工、載能、建材為主的新型工業體系,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7%,企業總數發展到1700多戶,煤炭產量突破億噸大關。 在工業經濟上,貫徹集中、集聚、集約的原則,重點發展六園八區六大產業。構築形成了煤----蘭炭----電石---聚氯乙烯、煤---煤焦油---成品油、煤---煤氣---電(金屬鎂、還原鐵)三條產業鏈,不僅將煤炭吃干榨凈,還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成為煤炭產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目前已成為全國第一產煤大縣。 實施了一體兩翼城鎮群發展戰略,即以縣城為主體,沿榆神、神大公路線構建大保當、錦界、縣城、店塔、大柳塔城鎮體系。在這一框架內,重點發展煤炭、電力、化工、建材、載能五大產業,形成榆神大公路沿線能源化工產業帶;大柳塔、店塔、錦界、大保當四大工業園區。目前,全縣累計實施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91個,1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3個,投資總額達588億元。2007年,神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 283.22億元,是1978年工業生產總值的3000倍還多。 推進工業強縣戰略,新建大保當、石窯店工業園區,將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建設好紅柳林、檸條塔、張家峁、石窯店等高產高效現代化礦井,建設煤電一體化二期、煤制甲醇二期等項目,力爭到「十一五」末,形成億噸級煤炭、千萬噸級煤化工、千萬重量箱玻璃和500萬千瓦電力生產基地。
農業經濟
神木地處黃土高原向草原荒漠的過渡地帶。千百年來,神木的農業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近年來,在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神木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不斷加大農業投入,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推進農業大縣向畜牧大縣、果業大縣的轉變,全縣農業走上了與生態環境建設相互促進的路子,農業產業化經營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林業、紅棗業 近年來,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防風治沙和重點流域治理工程,嚴格實行封山禁牧,林業發展迅速。投入造林綠化資金1.2億元,完成人工造林116萬畝,其中退耕還林64.7萬畝,形成了四條綠色林帶(黃河沿岸紅棗林帶、中部大扁杏林帶、古長城沿線常綠林帶、陝蒙邊界防護林帶)、六條綠色通道(榆神公路、神盤公路、錦大公路、神馬公路、五陳公路、神萬公路)和縣城東西兩山(各寬2.5公里,長10公里)綠化工程。集中投入建設精品工程,建成了馬場萬畝常綠林、卧虎塞長城林、高仁里峁生態示範區等生態建設示範工程,形成了生態建設骨幹體系。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2.8%,林草覆蓋率達到46.3%。到2013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0%左右,林草覆蓋率達到60%左右。 我縣黃河沿岸地區是全國幾個紅棗適生區之一,紅棗栽植歷史悠久,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通過放寬政策,激活機制,全縣紅棗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黃河沿岸地區區域性主導產業。目前紅棗經濟林已達18萬畝。紅棗品種質量優,市場競爭力強,棗農收入明顯增加,沿黃鄉鎮棗農的經營收入已佔到總收入的60%以上。福茂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的紅棗深加工項目已建成投產,每年可加工各類鮮棗1000噸,年產烘乾棗、紫晶棗、多味棗、菊花棗系列產品600噸。 畜牧業 我縣地處暖溫帶草原向中溫帶草原過渡地帶,是優質牧草適生區和發展食草型畜牧業的理想地帶。目前,全縣擁有天然草場300多萬畝,人工種草160萬畝,引進了青貯玉米、高丹草、柴花苜蓿、獵人何等一批優良草種,飼草產量有較大幅度增長,畜牧業發展加快,已成為全縣農業主導產業。2004年,全縣大畜存欄 4.5萬頭,當年出欄7900頭;羊子存欄62.5萬只,當年出欄33.2萬只;生豬存欄7.7萬頭,當年出欄8.8萬頭;家禽存欄62萬只,當年出欄 54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1.6萬噸,水產品200噸,奶產品1.25萬噸,羊絨11萬公斤、羊毛1300噸。先後引進了布爾、薩福克、陶賽特、白絨山羊等優良羊子品種和利木贊、西門塔爾、紅安格斯、黑白花、短角牛等優良肉牛、奶牛品種,推進了牛羊良種化進程。2004年,已建成奶牛、肉牛、肉羊養殖場 44個,肉類加工項目三個,正在建設的農畜產品加工項目4個(酵素茵微生物綜合加工、無毛絨腸衣加工、牛羊肉屠宰加工、民樂飼料加工),並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全縣畜牧業產值已佔農業總產值的46%以上。
② 神木縣的經濟
神木縣解放後,經過近40年的建設,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並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1947~1956年為恢復、改造階段。神木縣人民政府首先以兩年時間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各項生產。到1949年,原國民黨統治區的55座小煤窯、298戶手工作坊、1000餘名工人復工,占企業和職工總數的90%以上。1953年起,按照中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精神,本著「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神木縣82.4%的手工業者走上集體化道路,成立10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8個生產合作小組,從而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新型生產關系。這一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本階段最高峰——178.4萬元,是1949年的2.6倍。
1957~1979年為曲折發展階段。1958年,神木縣按照「以鋼為綱」的方針,投資630.35萬元,上馬煉鐵、煉焦、煉油、水泥、化肥等43個項目,興辦「廠礦」3716個,動用勞力數萬人。其中僅煉鐵廠就辦了102個,上勞力29616人。年終時定型的僅有7個,總產值298.6萬元,不足年初計劃1043.6萬元的1/3。1959年的工業產值又比1958年下降19%。1961年「大躍進」降溫,神木縣調整工業結構。1963年,工業企業精簡為29個,年產值降為102萬元。1968年工業總產值僅有77.3萬元,略高於1949年。神木縣1950~1983年工業收入赤字125萬元。鐵廠連年虧損,年虧損額最高達50多萬元,糖廠原料不足,賀地山焦廠產品質量不過關,相繼停產。
1980~1986年為改革振興階段。在「改革、開放、搞活」的大趨勢下、神木縣通過政治思想上撥亂反正,端正了發展工業的主導思想,對工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關停並轉了一批虧損企業,扶持發腱展勞動密集型的地毯業為的的輕工企業,提高地毯出口量,換取外匯。1982年神府地區發現大煤田。1986年神木縣獨立核算的工業余業達97個,另有個體工業戶990戶,從業人數7800人,工業總產值3219.3萬元。同1949年相比,行業門類擴大1倍,生產單位增加2倍,從業人數增長6倍,工1業產值增長48倍,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由10%左右上升到31.52%。精煤、地毯、柳製品已進八國際市場;玻璃、生鐵、銅制炊具、注塑布鞋暢銷臨近省區。
2010年,神木縣煤炭產量達到1.6億噸,誕生於神木的特色地標產業——蘭炭,已建成23套60萬噸以上大型環保節能蘭炭生產線。累計完成項目投資455.5億元。
2012年,神木縣規上工業用電量87.3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8.9%。完成工業總產值1219.7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76.2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在全縣統計的20種重點產品中,大多數產品的產量實現增長。工業經濟運行效益不佳。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58%;產品銷售率95.3%;實現利稅415.3億元,比上年下降0.6%;利潤304.4億元,比上年下降2%;企業虧損面43.4%,虧損額7億元。 1949年神木縣僅養大畜1萬5千多頭,平均兩戶1頭;養羊5萬多隻,平均1戶1隻。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展畜牧業,神木縣畜牧業逐步恢復起來。1953年神木縣共養大畜4萬9千多頭,養羊18萬6千隻,均是1949年的3倍多。後來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大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個人養畜,嚴重影響畜牧業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逐步實行生產責任制,縣、鄉兩級政府執行獎勵繁殖、提高畜產品收購價格、劃分給社員草山草地等政策,並積極提倡和支持畜牧業的科學研究,推廣優良種畜。據統計,1986年神木縣共養大畜5萬多頭,羊33萬多隻,豬5萬多頭。
2004年,神木縣大畜存欄4.5萬頭,當年出欄7900頭;羊子存欄62.5萬只,當年出欄33.2萬只;生豬存欄7.7萬頭,當年出欄8.8萬頭;家禽存欄62萬只,當年出欄54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1.6萬噸,水產品200噸,奶產品1.25萬噸,羊絨11萬公斤、羊毛1300噸。先後引進了布爾、薩福克、陶賽特、白絨山羊等優良羊子品種和利木贊、西門塔爾、紅安格斯、黑白花、短角牛等優良肉牛、奶牛品種,推進了牛羊良種化進程。2004年,已建成奶牛、肉牛、肉羊養殖場44個,肉類加工項目三個,正在建設的農畜產品加工項目4個(酵素茵微生物綜合加工、無毛絨腸衣加工、牛羊肉屠宰加工、民樂飼料加工),並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神木縣畜牧業產值已佔農業總產值的46%以上。
2012年,神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8.06億元,比上年增長9.8%。實現糧食總產量12.1萬噸,比上年增長8.3%;油料總產量6760噸,比上年增長112.6%;蔬菜15395噸,比上年增長16.9%;園林水果34321噸,比上年增長4.3%。
③ 神木縣錦界工業園區現有哪些公司都是做什麼的
一、
榆神工業區
2009年經陝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新型園區,
屬國家級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組成部分。位於榆林市東北方向,
神木縣西南方向,地處榆神礦區腹地,東起神木縣錦界鎮東界,南至榆陽區和神木縣
頭道河、紅柳溝、青楊樹溝三條河流為界,西至榆陽區金雞灘鎮西端,北側以榆神鐵路
及高速公路軸線5公里處為界,控制性規劃面積為1108平方公里,涉及榆陽區和神木縣
6個鄉鎮54個行政村,人口約29000餘人,是目前陝西省面積最大的開發區。
二、
神府經濟開發區(榆神煤化學工業區)管委會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市政府對開發區
(工業園區)的經濟和部分社會事務進行統一管理和服務。
建區以來,作為神府煤田開發的重要載體,開發區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在神木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依託煤炭資源優勢,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
大力推進「三個轉化」,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目前,
全區項目總投資255億元,完成投資220億元,建成工業項目40個,形成煤電、煤化工、
鹽化工及建材等四大主導產業。基礎設施完成投入8億多元,實現了「八通一平」。
社會支撐和服務體系健全,城市功能較為完善。2008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
實現工業總產值65億元,工業銷售產值64億元,工業增加值3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5億元
上繳稅金6億元。主要產品產量:發電160億度,原煤500萬噸,甲醇25萬噸,聚氯乙烯8萬噸
玻璃220萬重量箱,電石18萬噸。
三、
錦界工業園區是縣區共建的新型工業集中區,也是建設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啟動區、
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區和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園區距神木縣城35公里,距榆林市75公里,
規劃面積42.8平方公里,一期開發8平方公里。園區於1996年起著手前期准備工作,
先後完成了土地徵用、地質勘探、場地清理和林帶栽植等工作。2002年3月17日,
錦界工業園區正式啟動建設。根據園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園區本著高起點規劃、
高標准建設的原則,堅持以優勢資源的轉化和深加工為主線,以打造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
為目標,積極推進「三個轉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加快園區的開發建設步伐。
目前,一期8平方公里已建成10萬噸聚氯乙烯、力諾高科技玻璃製品、亞華熱電聯產項目、
36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和60萬噸煤制甲醇等項目五個。
其中:國華錦界煤電一體化項目一期、二期工程和錦界煤礦項目概算投資116億元,
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煤電一體化項目;6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總投資23億元,為國內現已建成的
最大的煤制甲醇生產線;在原有1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基礎上擴建的10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
總投資80億元,建成後將成為國內最大的聚氯乙烯生產企業。
在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各級領導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為錦界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動力。
當前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快速推進,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為神府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中心,
圍繞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工業區的目標,牢固樹立綠色生態、循環經濟及
和諧發展的理念,高起點編制園區規劃,大手筆打造配套硬體,努力打造錦界、
清水溝、大保當、榆樹灣和文化產業園區等五大片區,建成新型的、
現代化的榆神煤化學工業帶。
四、
榆神工業區內東北部的神木縣大保當鎮(清水工業園)
規劃佔地面積82.04平方公里,分為北區、南區和增值區三部分。
清水工業園北區的產業定位為:以神華陶氏特大型煤化工項目為核心,
採用國際最先進、前沿技術重點發展煤基烯烴產業鏈,實現煤化工向石油化工方向的轉化。
煤基烯烴產業鏈的發展採用上下游一體化模式,注重產品鏈延伸,重點發展國內市場容量大
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耗水量相對較少、相對便於運輸的固態化工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
建設規模經濟、技術先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特色鮮明的新型煤化工生產基地。
2010年10月13日,由陝西騰大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1000噸/年單晶硅項目
在清水工業園正式破土動工。這是清水工業園今年開園以來第一個入園的產業項目,
該項目的開工標志著清水工業園工業項目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該項目總投資3.5億元,佔地83畝,建設內容為1000噸單晶硅拉棒、
100MW切片及配套工程。項目建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6.3億元,新增利稅1億元。
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完成廠建及相關附屬設備的安裝工作,明年5月份完成主體設備的安裝工作
6月份投入生產。
五、
大保當工業園;
位於神木縣西部,井田面積112平方公里,可開採煤層5層,平均煤層總厚度24.8米
煤岩類型以半暗型、半亮型煤為主。全井田地質儲量27.9265億噸,
工業儲量16.4921億噸,可采儲量11.4503億噸,
其中首採的2-2煤層佔全井田儲量的40%左右。
這個煤層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可液化、高發熱量、水分含量低的特點,
是良好的動力、液化,氣化和化工用煤,可廣泛用於工業氣化、低溫干餾、煤轉油等方面,
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顯著優勢。這個井田構造簡單,儲量大、開采容易,
是榆神礦區總體規劃中一期開發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而且厚度十分穩定,
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好的整裝礦區之一。開采出的煤炭將經神延鐵路、
西延鐵路和西康鐵路運到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或者出口國際市場。
大保當鎮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主要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等,
特別是煤蘊藏量更為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約200多億噸,是全國儲量巨大的整裝井田。
全鎮林草覆蓋率達40%,有全國最大的臭柏保護區,面積20萬畝。
大保當鎮旅遊資源內涵豐富、獨具優勢,景觀眾多。久負盛譽,歷盡滄桑,
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尤以漢墓群獨具優勢,全鎮現已發現多處漢墓遺址,
還有保留完好的新華遺址以及班禪廟古廟群。一望無際的神海灘大草原,讓人心曠神怡
大保當鎮投資環境優越。地處陝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核心區,大保當工業園區即將開始建設
隨著全球最大的煤液化、煤化工等重大戰略項目的規劃建設啟動,預計投資2000多億元。
與此同時,小保當煤礦、西灣露天礦等重大前期項目正在規劃中。
全鎮積極實施「民企興鎮」戰略,把民營企業作為鎮域經濟的主體來培育,
作為富民的基礎工程抓實抓好。全鎮現有煤炭、工程建設、餐飲、建材等各類企業180餘家
大保當鎮是陝北重要的現代特色農牧業、建材基地,羊子飼養量達10.2萬只、生豬4.6萬頭。
經過多年的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包西鐵路、
榆神公路東西縱貫全境鎮,榆神高速公路、陝蒙高速公路拉近了本鎮與榆林、
神木及外地的距離。大保當鎮是省市縣建設重點鎮,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
發展潛力巨大。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
近幾年累計投入資金達1000多萬元。大保當鎮一直十分重視經濟發展軟環境的建設,
先後出台了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優化發展環境,
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前來投資、旅遊觀光的朋友創造更好的條件,先後榮獲陝西省文明鎮、
小康鎮、平安鎮等各類榮譽稱號。
④ 神木縣有哪些電廠
國華電廠;亞華熱電;神華自備電廠。
近年來,神木縣的工業經濟立足「三個轉化」,己形成了煤炭、電力、化工、載能、建材為骨乾的地方工業體系。 2004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4億元,增長16.5%,主要工業產品原煤產量達5955萬噸,其中地方1870萬噸,為全國第一產煤大縣;生產玻璃 324萬重量箱,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玻璃生產基地;地方電力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發電29億度。此外,半焦、焦油、電石、鐵合金的產量也逐年增加。以錦界工業園為載體的6×60萬千瓦大型坑口電廠、60萬噸煤轉甲醇、10萬噸聚氯乙烯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或竣工投運,神華煤制油、美國陶氏煤制烯烴、安格魯煤化工等一批又有戰略意義的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規模。
發電機組處於陝西電網末端,是陝北電網有力的支撐點,承擔著向陝北電網、神府礦區及神朔電氣化鐵路供電的重任,在保持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方面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