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富士康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專業從事電腦、通訊、消費電子、數位內容、汽車零組件、通路等6C產業的高新科技企業。
憑借紮根科技、專業製造和前瞻決策,自1974年在台灣肇基,特別是1988年在深圳地區建廠以來,富士康迅速發展壯大,擁有90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IT客戶群,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專業製造商。連續8年雄居大陸出口200強榜首;2010年位居《財富》全球企業500強第112名。
深耕中國 完善布局 富士康持續提升研發設計和工程技術服務能力,逐步建立起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延伸發展至世界各地的國際化版圖。
在珠三角地區,建成深圳、佛山、中山、東莞等科技園,深圳龍華科技園旗下3家企業連年進入深圳市企業營收前十強和納稅前十強,每年為深圳稅收貢獻超百億元。園區正轉型為新產品研發與設計中心、關鍵製造技術研發中心、新材料新能源研發中心、製造設備與模具技術研發中心、產品展示/交易/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新產品量試基地,力爭成為深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主力推手。
在長三角地區,布局崑山、杭州、上海、南京、淮安、嘉善、常熟等地,形成以精密連接器、無線通訊組件、網通設備機構件、半導體設備和軟體技術開發等產業鏈及供應鏈聚合體系,助推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在環渤海地區,布局煙台、北京、廊坊、天津、秦皇島、營口、沈陽等地,以無線通訊、消費電子、電腦組件、精密機床、自動化設備、環境科技、納米科技等作為骨幹產業,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科技與製造動能。
在中西部地區,投資太原、晉城、武漢、南寧、鄭州、重慶和成都等地,重點發展精密模具、鎂鋁合金、汽車零部件、光機電模組等產品,積極配合「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國家發展戰略實施。
精進科技 贏取先機 在持續增強精密模具、關鍵零組件、機電整合模組等產品既有技術優勢的同時,富士康積極推動跨領域科技整合,在納米科技、精密光學、環保照明、平面顯示、自動化、熱聲磁、工業量測、半導體設備等領域均取得累累碩果。
富士康-清華納米科技研究中心在碳納米管可控生長和應用研究領域,持續取得開創性成果。集團自主開發的工業機器人「FOXBOT」,在全球業界贏得技術及製造上的後發優勢。
富士康華南及華東檢測中心,是ILAC國際實驗室認可的合作組織,其中R&D驗證、產品檢測、模擬實驗、材料實驗等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富士康積極打造「節能、減排、綠化、循環」綠色企業,厲行RoHS\WEEE等國際環保標准,自主研發LED節能燈、節能缺叢鋁材、智能全熱交換機等綠色產品,推動企業生產條件、生活環境和社會民生品質的持續改善。
富士康已建立起遍布亞、美、歐三大洲的專業研發網路,建立健全創新機制及知識產權管理平台,2009年,實現專利申請13400項,其中80%以上為發明類專利,連續5年名列大陸地區專利申請總量及發明專利申請量前三強。成為華人企業馳騁全球裂鋒科技業的智權先鋒。
回饋社會肆扮晌 關愛員工 富士康長期致力慈善公益事業,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先後為災區送去7200餘萬元善款。多年來集團累計捐贈善款逾十億元,惠及全國30多個省市區。通過「殘障人士就業工程」,積極探索解決助殘社會難題;通過大范圍的校企合作,創造了數以十萬計的就業機會。
以人為本,利潤分享員工。集團以優於勞動合同法的條款與全員簽訂勞動合同,既為全體員工購買法定保險,又為員工設立五條保障線,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員工保障體系。通過配房、配股等措施激勵優秀員工,營造「安康、穩定、發展」的和諧氛圍。
富士康與清華、北大、台大等著名學研機構合作辦學,並與當地政府合辦「企業大學校」,搭建不同層次的培訓體系,為所有願學、肯學的員工提供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機會和條件,為年輕人才群體的成長創建經驗傳承、才能施展的舞台和空間。
鴻飛千里,富士則康。富士康將一如既往地傳承愛心文化,善盡社會責任,培育科技人才,創新發展模式,挑戰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的更高目標,締造「長期、穩定、發展、科技、國際」之一流公司的長青偉業!
⑵ 了解邳州
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
[編輯本段]一、城市概況
邳州古稱邳國、下邳,民國元年始稱邳縣,1992年10月撤縣設邳州市。
邳 Pī
〈名〉
古國名 [Pi state]
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說文》
商有姺邳,蓋仲虺之蠢轎裔為亂者,國滅,武王復封其後於邳,為薛侯。——《左傳·昭公元年》
古州名 [Pi prefecture]。北周置。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
姓
詞性變化
〈形〉
通「丕」。大 [big;great]
欞欄邳張。——何晏《景福殿賦》
國際標准漢字大字典邳 pī ㄆㄧˉ
姓。
鄭碼:GIAY,U:90B3,GBK:DAFC
筆畫數:7,部首:阝,筆順編號:1324152
邳州位於江蘇省北部,東臨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西依歷史文化名城徐州,位於江蘇省確定的徐連都市圈的中心,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全市幅員面積2088平方公里,轄24個鎮,人口161萬,是江蘇省人口第二大縣(市)。邳州歷史悠久,境內大墩子文化遺址距今6000年,是江蘇文明最早的起源,寨山摩崖石刻、梁王城遺址、九女墩、關帝廟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8處。歷史上,邳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楚漢相爭、三國角逐、宋金交兵、台兒庄戰役、淮海戰役都在邳州發生過。邳州是共產主義戰士王傑烈士犧牲地;邳州是新中國年齡最小的烈士宋振中,也就紅岩小鏈檔鏈說中的小蘿卜頭的故鄉。
如今邳州——享有人口數量、經濟總量、城市規模「三個東隴海縣級第一」,東隴海第三大市,創造了板材、大蒜、銀杏、石膏產業「四個全國第一」;去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3億;財政收入10億元,連續兩年榮獲江蘇省財政收入上台階獎;自營出口1.47美元,名列蘇北第一;連續三年在徐州市經濟工作綜合考核中名列第一;還榮獲了「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100強」,名列69位;今年剛剛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市的稱號。
如今邳州——以其迅猛的發展速度,優美的投資環境,倍受商賈青睞,正吸引著八方客商傾慕而來。去年被浙商評為「最佳投資城市」,是全國12個最佳投資城市中唯一的縣級市。去年我市吸引市外資金60億元,建成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5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7個。
如今邳州——越來越受到省、市領導及周邊地區、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邳州精神」、「邳州現象」、「邳州速度」、「邳州模式」已成為邳州發展的一個個標志。一年多來,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及本省的30多個縣市組團到邳州考察。徐州市委向全市發出了學習邳州的號召。最近,省委書記李源朝同志親臨邳州視察,對我市的近年來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主體指標躍居蘇北縣級最前列。2006年GDP達到149億元,增長16.6%,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保持徐州第一;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3.1億元、5.93億元,同比增長36.7%和31.2%,工商稅收增量、增幅蘇北第一,第三次受到省政府收表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億元,增長39.7%,徐州第一;全市工業增加值突破60億元,二、三產佔GDP比重提高2.5個百分點,列統工業企業達到254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個,納稅過百萬元企業超過棚孫150家;實際利用市外資金70億元,實際到帳注冊外資4300萬美元,總量、增幅徐州第一;自營出口達到2.8億美元,增長90.5%,總量、增幅蘇北第一,其中農林產品出口全省第一,形成了全省外經貿工作「南有江陰、北有邳州」的格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0億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64.9億元。今年1至4月份,實現財政總收入6.8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1.2%、54.8%,增幅增量雙超序時、雙超歷史、蘇北第一。
——發展質量又有新提升,工業經濟實現「三個重大轉變」。大力實施「工業興市、項目強市」戰略,推進主導產業擴張提檔升級,引導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利用外資從粗放招商向招大引強轉變。去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6個,竣工3000萬元以上項目86個,春興勝科合金、金鳳凰傢具、中國科技木業城、富山醫療用品等一批億元以上項目正在加快建設,部分已建成投產。今年以來,全市已簽約3000萬元以上項目193個,總投資近200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70個。民營經濟從資源加工向高端產業轉變。我們依託資源起步,甩開資源發展,加快主導產業擴張升級步伐。人造板傢具產業,深加工生產線達到1600多條,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全國優質人造板生產基地」稱號,被省政府列入「十一五」重點發展產業集群,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第一、世界一流」傢具工業城、國家木製傢具及人造板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傢具博覽中心,已入駐傢具項目26個。食品醫葯產業,成功研製出大蒜、銀杏膠囊,列入國家863計劃的口服胰島素、三儀銀杏制葯和富山醫療用品項目落戶邳州。冶金機械產業,春興勝科擴建、申佳金象冶金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年底電極板生產線將達到800條,電動自行車生產能力將超過10萬輛。化工產業,30萬噸酒精、20萬噸醇氨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開發區建設從蹣跚起步向大步跨越轉變。規劃面積達到57.3平方公里,建成面積17.3平方公里,累計入駐市外工業項目176個,竣工103個,創建成為省級開發區,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開發區。
——城鄉建設取得新進展,東隴海第三大市逐步展露現實模樣。在「五年再造一個邳州城」提前完成的基礎上,我們加快建設新區,全面改造老城,實施「五城同建」,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鄉環境明顯提升,東隴海第三大市初步規模。我們按照現代化中等城市定位,聘請清華大學等知名專家規劃設計新老城區,投入近40億元,實施了近200項重點工程,新區建設6月底前將全面建成。加快實施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全市175個住宅小區初步達到「有花園綠地、有休閑場所、有健身設施」。加快實施「五城同建」,去年在蘇北率先創建成為省級園林城市,通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初驗,城市化率達到42%,在東隴海縣級城市中,初步實現了城區人口、建成區面積、城市品牌、產業規模、經濟總量「五個第一」。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完成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和31個試點村建設,實現水泥路、公交車、有線電視「村村通」,超市、醫院、文化中心「村村有」,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7個村達到徐州市示範村標准,15個村被省市命名為生態村,全省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現場會在我市召開。
——為民富民增添新亮點,「共建共享和諧」的局面初步形成。大力推進高效農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大蒜、銀杏標准化示範區通過國家驗收,大蒜市場被確定為全國定點市場,銀杏產業被確定為全國GAP基地。新增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16個,建成特色養殖小區50個,「三品」認證總數達到91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81家,全年新增培訓後有組織勞動力轉移2.6萬人,新增城鎮就業1.7萬人,實現再就業3120人,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去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8155元和5088元,增長15.5%和13.6%,增幅連續三年保持徐州第一。全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集中財力辦好為民實事。完成燕子埠、占城山區扶貧攻堅,解決了長期困擾山區發展的「五難」問題;建立「黨員媽媽」結對幫扶孤兒制度,1300名孤兒健康成長;創辦「愛心園」,集中撫養280名失去兩代雙親的孤兒;新建改建敬老院26個,對2000多名五保老人集中贍養;為下崗職工建設解困房,640戶雙下崗特困職工全部遷入新居;設立絕症救助基金,對家庭特困的絕症病人給予一次性5000至10000元的救助金;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城鄉低保增加到3.2萬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超過90%。今年,我們還實現了「五個免費」,即農民健康體檢免費、醫院掛號免費、孤貧兒童上學免費、公園公廁免費、農村集市臨時攤點免費,努力讓百姓普遍享受加快發展的成果,城鄉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度不斷提升。
——三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多項工作榮獲全國全省先進。完成各級科技計劃項目60項,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7個,申請專利650件,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省科普示範市、省知識產權工作先進市。農村初中合格學校建設全面完成,高考中考繼續保持徐州領先。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公共事業快速發展,榮獲國家文物保護先進市,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合格市,信訪工作、環保工作保持徐州領先,安全生產、衛生保健工作全省先進,以我市擁軍模範庄印芳為原型的電影《兵媽媽》在我市開拍。實施新農村新黨建「兩新」聯動工程,開展「五杯」競賽活動,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經驗在全國交流,「雙培雙帶」經驗被省委編入全省鎮村黨組織書記培訓教材。李源潮書記對邳州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全國21個省的300多個縣市組團到邳州參觀考察。
——工作推動機製得到新完善,各級幹部發展富民能力不斷增強。一是推行幹部績效考核制,成立市委績效考核辦公室,建立幹部績效考核檔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培養幹部,在中心工作推進中考核幹部,大力倡導「只求工作落實滿分,不求年終考核滿票」,未完成重點工作任務的單位當年不得向市委推薦幹部,單位主要負責人三干會上領黃牌,綜合考核後兩位的鎮黨政主要負責人調換工作崗位。二是推行重點工作巡查督查制度。成立市委巡查組,對重大決策、重點工程、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落實情況重點巡查;市委督察辦會同市紀委、組織部,對各項重點工作全程跟蹤督辦,確保各項工作快速高效推進。三是健全領導幹部便民制度。公開各級領導幹部手機號碼和辦公室號碼,隨時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安排四套班子包鎮、市直部門包村、科級幹部包戶,面對面聽民聲、實打實解難題,引導機關融入基層、幹部融入群眾。四是推行項目建設公示制度。對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和城建項目,實行開工前公示基本情況,建設中定期公示形象進度,每季度組織集中觀摩、現場打分,向社會公布排名情況,接受各界監督,有力地推動了各級幹部求真務實抓落實。去年,在徐州市114個鎮的綜合實力排名中,我市24個鎮有22個位次前移,其中運河、官湖兩鎮位列前三名,入選全國「千強鎮」,市直68家單位已有47家的主要業務工作領先蘇北。
全市幹部群眾決心闊步新長征,打贏大決戰,今年努力實現全面領跑蘇北,確保建成東隴海第三大市。主要目標是,GDP增長16%以上,財政總收入兩年翻番,力爭達到2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9億元;城鄉居民收入確保增長13%和10%以上,小康指標累計完成16項,各項工作奮力走在振興蘇北的最前列。
1、堅持招大引強不動搖,確保全年工業投入超百億。大力開展專業招商、以商引商活動,積極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發達資本,著力引進億元以上、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產業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確保全年竣工3000萬元以上項目100個,其中超億元項目20個。做強做優招商載體,加快建設開發區,努力實現開發區項目落戶、產業集聚、綜合實力的新突破。上半年完成兩主十三副道路和2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20萬噸甲醇、韓國工業園等億元以上大項目年底建成投產,努力實現開發區業務收入、財政收入、自營出口、實際到帳注冊外資、基礎設施建設五項指標蘇北第一。
2、堅持產業擴張不動搖,加快實現板材傢具產業「全國第一、世界一流」。加快推進「人造板千線擴張」,深加工生產線達到1800條,鞏固全國最大的人造板生產基地地位。加快建設中國(邳州)國際傢具工業城,年內竣工規模傢具項目15個以上,金鳳凰傢具建成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傢具生產企業,國家木製傢具及人造板質量監測檢驗中心、20萬傢具博覽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中國最大的傢具生產、研發、檢測、會展、銷售基地,全年板材傢具產業投入不低於40億元。積極承接蓄電池和電動自行車項目轉移,年內電極板生產線達到800條,電動自行車生產能力超過10萬輛,建成亞洲最大的合金鉛基地、全國最大的蓄電池、電動自行車生產基地。加快發展食品醫葯產業,擴大大蒜素、大蒜膠囊、銀杏酮、銀杏膠囊生產規模,提升產品科技含量,納入國家863計劃的口服胰島素、三儀銀杏制葯項目建成投產,建成全國最大的口服胰島素生產基地和銀杏制葯基地。全年力爭新注冊民營企業800家、工商戶3000戶,新增就業3萬人。
3、堅持優化環境不動搖,如期建成東隴海第三大市。全力推進10大類100項城建重點工程,確保在城市規模、品位、商機、人氣等方面有新提升,把邳州建成人民群眾滿意、專家領導認同、周邊縣區公允的第三大市。新區住宅小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醫院、學校、商貿網點、沙溝湖濕地公園、六保河風光帶、銀杏公園等重點工程上半年建成使用,運河五橋建設和外環路改造全面啟動。老城主要路段、商貿設施等改造,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全面完成。完成42項旅遊開發項目,辦好首屆大運河旅遊文化節暨第二屆中國銀杏藝術節,穩健發展旅遊經濟,把艾山、巨山、土山三大景區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旅遊勝地,確保通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驗收。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品位形象。大力發展城市經濟,著力打造園區經濟、建築經濟、物流經濟、中心商業圈「四大城市經濟板塊」。
4、堅持城鄉統籌不動搖,實現農村環境持續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成3個徐州市級標准化生產示範基地,確保水稻、小麥標准化示範區通過國家驗收,新增規模農業龍頭企業13家,設施種植、特色養殖實現新突破。堅持異地輸出、就地轉移和自主創業三策並舉,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全年培訓6萬人次以上,有組織培訓轉移增加2萬人,確保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加快推進50個新農村試點村建設,建成20個樣板村,爭當蘇北新農村建設示範市。加快實施農村「新五件實事」,新修農村四級公路148條,完成自然村內道路「戶戶通」,農村改廁、改水受益人口分別新增10萬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2%以上。
5、堅持親民愛民不動搖,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把更多的財力和精力用在為百姓辦實事上,更加關心孤寡老人、孤貧兒童、下崗職工、失地農民等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全力辦好年度28項民心工程,讓廣大群眾充分享受加快發展的成果。協調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加大科技創新步伐,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文化事業,讓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在邳州大放異彩。認真落實各項基本國策,力爭創建成為國家環保模範市和全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市。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健全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和黨員幹部為民富民的水平。深入開展「五五」普法,確保通過省平安創建驗收,創建成為「法治江蘇合格市」。加強思想宣傳工作,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為「全面領跑蘇北、建成第三大市」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行政區劃邳州市轄24個鎮:運河鎮、邳城鎮、官湖鎮、四戶鎮、宿羊山鎮、八義集鎮、土山鎮、碾庄鎮、港上鎮、鄒庄鎮、占城鎮、新河鎮、八路鎮、炮車鎮、鐵富鎮、岔河鎮、戴圩鎮、陳樓鎮、邢樓鎮、戴庄鎮、車輻山鎮、燕子埠鎮、趙墩鎮、議堂鎮;邳城農場、張樓農場。
[編輯本段]二、自然地理
邳州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徐州與連雲港之間。東與新沂市為鄰,西與銅山縣和徐州市賈汪區毗連,南接睢寧縣和宿遷市宿豫縣,北界山東省。
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5′50〃-118°10′40〃,北緯34°07′-34°40′48〃。東西距離52公里,南北距離61公里。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巒起伏,腹地河流如織。根據地勢高低,全境地貌分為平原窪地、坡地、山地和水域四種類型。其中平原窪地為全市地形主體,面積1080平方公里,占面積的51.7%市境界於黃淮之間,屬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3.9℃,日照2350小時,降雨量903.6毫米,無霜期211天。
[編輯本段]三、自然資源
全市耕地面積183.2萬畝,園地17.1萬畝,林地9.7萬畝,水域51.9萬畝。土壤分為潮土、棕壤土、褐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五個土類,其中潮土為主要類型,分布於平原地區,面積158.8萬畝。境內水系屬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按流向歸宿分為中運河、沂河、邳洪河三大水系。共有干支河流42條,承擔著行洪、排水、航運等功能。可利用水資源總量近8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總量4.36億立方米,地表水總水面近8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總量4.36億立方米,地表水總水面24.16萬畝,地下水允許開采量3.3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72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為主,共有16個種類,主要有石膏、石灰岩、大理石、石英岩、輝綠岩、高粘土、黃砂、鈦鐵礦。其中石膏礦為特大型二水軟石膏礦床,礦床面積約60平方公里,總儲量44億噸,居華東地區之首,礦藏質地優良,埋藏淺,地質構造、水文情況和開發技術簡單;石炭岩礦儲量7億噸,為生產水泥、白灰優質原料;石英岩優質礦儲量2億噸;鈦鐵礦儲量近300萬噸。
[編輯本段]四、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
邳州市民間春節有舞獅拜年、跑旱船、踩高蹺傳統節目。臘月初八"臘八粥"、二月二龍抬頭"爆米花"、清明"戴柳"、"插柳"、女兒出嫁要流下幾滴眼淚,謂之"金豆豆",以報你母養育之恩等民俗,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是民間的最為盛大的三大節日。
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清代及其以前,邳州共有42人79部著作載於《二十四史》及《四庫全書》。近現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地方文化獲得了較快發展。以農民畫、民間剪紙為代表的民間美太,用獨特的材料和手法反映農民生產生活,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1992年邳州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和"民間藝術(剪紙)之鄉"。地方戲曲柳琴戲,舊稱拉魂腔,已有200多年演唱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以主伴奏樂器柳葉琴定名並開始走上舞台,其腔調纏綿,優美動聽,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頗受歡迎。邳州方言屬於北方官話,語音系統與普通比較接近,調值有所不同。
五、邳州方言
邳州方言屬北方官話區的中原官話區徐州方言片。它位於漢語北方方言區的東部偏南的地區,境內方言全部有官話方言的基本特點。其中如:中古全濁聲母全都讀成全清聲母,送氣、不送氣對應比較嚴格;韻母方面沒有塞音韻尾等。
邳州方言的語音和北京音比較接近,與普通話差別較大的是詞彙,語法也存一定的特點。
由於邳州地理位置在北方官話區東南的邊緣部分,東面接近江淮方言區的連雲港、觀雲、泗陽、淮陰、淮安等以及北面膠遼方言區,所以在保留中原官話的基本特點之外,同時也保存著江淮方言的一些特點。例如:韻母中單母音韻母特別多,詞彙也融入了江淮方言的一些特點。
正是由於這些特點,反映出了邳州方言的與眾不同的一面。歷來在方言學的研究方面對邳州方言的研究一直比較少。主要邳州和徐州的方言差異不是很大,對徐州方言的研究已經有一部分的學者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如:已經出版的《徐州方言志》 李申著 語文出版社 1985 《徐州方言典》 李榮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等。)
值得注意的是,邳州方言中由於普通話的影響而逐漸產生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在人群中已經產生了除文白異讀現象以外的新老兩派的兩種讀法。
[編輯本段]六、歷史名人和古跡名勝
邳州地傑人靈,英才輩出。夏時奚仲、戰國時齊相鄒忌等封於邳,秦時黃石公在邳授書張良,漢代侍御史延年、諫大夫翼奉、五代隨州刺史沈斌、明朝民族英雄湯克寬等,或施政有方、執法嚴明,或彈劾不避權貴、敢於除暴安良,或屢諫革除弊政、冒死為民請命,或驍勇善戰,禦侮有功,皆留名史冊。同盟會員徐國泰從黃興參加廣州武裝起義,獻身於黃花崗,崔道平跟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就義於徐州。李超時、魏雲嶺、戴蔚霞、婁培儒、宋綺雲夫婦和"小蘿卜頭"宋振中等眾多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英勇獻身,英雄業績可歌可泣,郭子化、張明五、劉振堂也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屢立戰功。王傑烈士為掩護12名民兵以身撲向炸葯包,在邳州壯烈犧牲。歷代文化名人不勝枚舉。西漢博士嚴彭祖,南北朝學者到沆、到溉、到洽、僧祜,明散曲家陳鐸、琵琶演奏家湯應曾,近現代學術界名流劉仁航、戴維藩、徐韜,當代作家張登寬、程樹臻、姜天民等,皆為弘揚祖國文化傳統作出建樹。
歷史上,邳州經歷了楚漢相爭、三國角逐、宋金交兵以及現代史上的淮海戰役,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境內有大墩子文化遺址、寨山摩崖石刻、劉林文化遺址、梁王城遺址、九女墩、尤村漢墓、奶奶廟、土山馬跡亭、關帝廟、白馬寺古銀杏、山窩古槐、岠山和二龍山古墓群以及淮海戰役碾庄戰斗烈士陵園、王傑烈士陵園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8處。艾山洞石溝、岠山風景區、大運河風光帶、黃墩湖游覽區、天下水杉第一路、銀杏森林公園、桃花島公園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其中,以港上、鐵富為中心的連片銀杏園21萬畝,被譽為"天下銀杏第一園",被省定為"銀杏森林公園";艾山洞石溝風景區九座峰次第相連,方圓20公里,最高峰海拔197米,山頂有鳳凰台、碧霞台、聚仙台、白馬泉、黑風口、望母台等遺址;岠山風景區四峰並列,最高峰海拔204米,山頂泰山行宮內有葛仙洞,洞中有葛洪汲水煉丹之葛仙井,景區方圓4平方公里,有多處漢墓群。邳州位於徐州的東北部 人口160萬 支柱產業是板材,你可以試下
⑶ 富士康是什麼企業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中國台灣鴻海精密集團的高新科技企業,1974年成立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總裁郭台銘。現擁有120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
1988年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在中國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建立了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
2014年12月12日,據國外媒體報道,富士康宣布,由於訂單不足,公司將於12月24日關閉公司在印度欽奈的工廠。該工廠的1700多名員工有可能面臨失業。
(3)淮安清華大學工業園區投資多少錢擴展閱讀
富士康長期致力慈善公益事業,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先後為災區送去總共3000萬元+員工4216萬元=7216萬元善款。多年來集團累計捐贈善款逾十億元,惠及全國30多個省市區。
通過「殘障人士就業工程」,積極探索解決助殘社會難題;通過大范圍的校企合作,創造了數以十萬計的就業機會。
富士康與清華、北大、台大等著名學研機構合作辦學,並與當地政府合辦「企業大學校」,搭建不同層次的培訓體系,為所有願學、肯學的員工提供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機會和條件,為年輕人才群體的成長創建經驗傳承、才能施展的舞台和空間。
⑷ 請問一下為什要交通
交通是連接城市的重要紐帶,也是為城市發展運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交通對生產要素的流動、城鎮體系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大交通層面著眼,分析了城市發展中交通的引導作用,並進一步探討了交通對城市發展影響的內在機制,最後,針對我國交通與城市發展現狀,提出了簡單的建議。
德國人文地理學家F.拉采爾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縱觀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歷史,無數實例都證明了交通對城市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城市交通之外的大交通,與城市發展更是具有深刻的淵源關系。
一、城市發展中交通的重要作用
透過人類發展史,可以看到交通與城市發展之間有著不解之緣,在城市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處處留下了交通的印記。
1、古代內河航運引導城市布局
在可以查證的有關城市的記載中,城市最早出現於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以及黃河等大河流域,在歷史上較有影響的城市也大都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如底比斯城位於埃及南部尼羅河畔,巴比倫城位於幼發拉底河下游右岸。交通運輸能實現互通有無,平均所余物資,交通不同地區特有物資的職能,促進了市場的形成,而市場本身也是城市生活安定性及規律性的產物。水運是古代大規模運輸最為有效的方式,這些河流無疑都是最早的交通要道,可見,城市起源於大河河谷地區並非偶然。 不僅如此,城市發展與航運改進具有很強的同步性,從我國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水路運輸對城市格局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魏、晉、南北朝以後,長江流域逐步發展成為主要的經濟基地,而隋大運河的開鑿,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與仍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黃河流域以通暢便捷的水運方式聯結起來,大運河成為中國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經濟發展的命脈,在沿河兩岸形成了中國第一條南北向城市發展軸線,沿岸的楚州(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在當時並稱四大都市。
2、近代鐵路交通促進城鎮迅速崛起
工業革命後,鐵路交通的開始發展,使得大宗貨物在陸地上遠距離運輸成為可能,此時,在鐵路交通發達的地理位置迅速發展起來了一批新型的城市,如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興起就是憑借優越的鐵路交通條件而迅速發展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還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餘口人。由於公路交通十分落後,貨物運輸嚴重依靠鐵路交通,而由盧漢線運往當時的重鎮——正定的物資都要在石家莊下站,再由石家莊運往正定,石家莊也因此成為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並進一步誘發了工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全面興起。1941年2月,石太、石德、京漢三條鐵路在石家莊接軌,使石家莊的交通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1947年石家莊市解放,當時全市人口19萬,有大小工廠27家,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左右。
3、現代高速公路推進沿線地區城市化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一條高速公路,特別是大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建成後,就會使兩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逐漸延伸發展,形成以高速公路為軸線的城市群,在各處出口或立交橋附近形成一系列衛星城鎮,這些衛星城鎮更主要的功能是對中心城市功能的有益補充。如貫穿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被稱為「加拿大的主要街道」的高速公路,其日交通量達35萬余輛,高峰期超過40萬輛。之前,安大略省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多倫多南部,1962年,該高速公路建成,工業布局逐漸向北延伸,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軸線的工業走廊,集中了全加拿大70%以上的工業,相應地促進了高速公路沿線商業、文化設施的發展和中小城枯銷鎮的發展。目前,這一地區為全加拿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
4、綜合交通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法國城市學家戈特曼沒知游(Jean Gottmann)在其論文《Megalopolis》(1957)中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並預言: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級階段的產物,若干都市區的空間聚集是城市化成熟地區城市地域體系組織形式演進的趨向,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將成為人類高級文明的主要標志之一。
長江三角洲被稱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城市空間格局的形成和演變具有明顯的交通導向性。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基本形成了沿長江和沿運河猛櫻的兩條城市發展軸;隨著1904—1911年滬寧、滬杭鐵路,1912—1949年滬杭甬鐵路的建成通車,長江三角洲鐵路沿線城市帶開始形成;改革開放後,公路已成為長江三角洲人員和貨物流動的主要通道,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空間格局的主要框架;長江三角洲目前的主要交通方式有汽車、火車、輪船、飛機,是世界上港口和機場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今後,長江三角洲將進入高速公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交通條件的革命性變化,產業將在長江三角洲內重組,城市空間格局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競爭力和城市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二、交通對城市發展影響的內在機制
通過對城市發展進一步解析,可以看到,交通是通過改變產業布局、推動經濟發展、促進人口遷移等來影響城市發展的。
1、交通改變產業布局
依據經典的產業布局理論,運輸條件是產業區位選擇和產業布局調整的重要影響因素,運輸條件的改變往往直接導致產業布局的形成與改變。 在交通運輸較為落後的階段,高額的運輸成本限制了城市間外部貿易的發展,工業活動在城市間難以形成專業化分工,大多數工廠在其選址時會把城市經濟作為首要條件,落後的交通條件將經濟的多樣化限制在城市范圍內。隨著交通的發展,區位約束不斷減小,長距離的商品運輸成為可能,圍繞著中心城市的腹地市場開始增長,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開始出現,工業生產可在不同城市間實現專業化分工,這促進了聚集經濟效應的充分發揮,推動了城市向外分散型發展,更多城市將會出現。此外,便利的交通還能夠促進沿線地區人口的快速流動,加快地區經濟的對外聯系,從而帶動沿線周圍的旅遊、餐飲、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推動沿線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
2、交通促進經濟發展
交通運輸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是其他任何行業都無以企及的,加大交通投資力度,對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機會將產生積極作用,而且交通運輸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即交通建設對其他部門的生產和服務需求的影響較大,這也將促進經濟的發展。 根據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測算,1985—2006年,中國交通運輸投資每增加1%,將會帶動GDP增長0.28%,其中,交通運輸投資的直接貢獻為0.22%,由於其外部性的存在而導致的經濟增長為0.06%.也就是說,如果考慮交通運輸的正外部性,交通運輸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年均13.8%.總體而言,1985—2006年交通運輸投資帶動GDP每年增加248億元,其中196億元來自投資的直接貢獻,另外52億元為交通運輸的正外部效益。同時,交通基礎設施對我國的就業率也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能夠有效地促進就業。
3、交通影響人口遷移方向
盡管人口的集聚看起來和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但在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人口集中程度卻隨著交通的改善而變化。由於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尤其是公路水路交通的發展,使得客運和貨運成本、距離等都有所下降。另外,交通又提供、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遷移的「拉力」不斷增強,遷移通道的阻力隨之減小,這使更多的農村人口願意遷往城市。 隨著集聚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進入城鎮化的中後時期,城市中心地帶生存空間日益狹小、交通條件日益擁擠以及地價日益上漲,而高速公路等高技術交通和現代通訊手段的迅速發展,以及家庭轎車開始普及,距離已不再是居民進入城市的障礙。因此,人口在向城市集聚的同時,也會使得大批富人外遷,並最終導致了郊區化的形成。
三、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建議
從城市發展的歷史和經驗來看,交通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它決定著生產要素的流動、城鎮體系的發展,甚至是城鎮的興衰。交通線路走向決定著產業和城市的空間分布及發展方向,交通線路的空間組合狀況決定著產業和城市的空間組織結構,主要交通方式的效率決定著產業和城市空間布局的靈活性與高效性。
目前,我國正處於城市建設的加速階段,人在空間運動上向城市超強集聚,物也呈現向城市強集聚和弱擴散的現象,經濟與城市化取得了快速發展,同時也顯現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城市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等,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由於這一階段也是交通發展的成長期,因此可以考慮藉助交通運輸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力,引導城市健康發展。 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中,交通和城市分歸不同部門,不同運輸方式的管理和規劃也分屬不同的部門,這就使得城市與交通發展不同步,而且本應為弱替代性的不同運輸方式,表現出來更強的競爭性,使有限的資金又有一部分用於了重復建設。為加強交通規劃與城市發展的協調,要求政府部門或者委託中介組織對交通項目的決策進行監督和協調,以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為指導,統籌考慮城市與交通的協調發展,不同地區間的均衡發展。
⑸ 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戰略及對策建議
赴靖江鹽城淮安三地經濟開發區考察報告市政府研究室市外經貿局根據市政府領導安排,悄伏2月3日—4日,市政府研究室、市外經貿局一行7人先後赴靖江經濟開發區、鹽城經濟開發區及淮安經濟開發區進行參觀考察。每到一地,考察組都與開發區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座談交流,聽取經驗介紹,參觀開發區建設發展情況。三地開發區的發展現狀和經驗做法給考察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示,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一、靖鹽淮三地開發區基本情況及特點靖江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1993年11月被批准為省級開發區。近年來,按啟橡攜照建設國際性製造業基地和現代化物流基地的發展定位,把發展沿江經濟、提升競爭力作為開發區建設的核心內容,加大如掘基礎設施投入,優化投資環境,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目前,開發區規劃控制范圍達160平方公里,實際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已形成三個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產業集中的工業園區(新港園區、城南園區、城北園區)。2009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2.89億元,業務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50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8.34億元,實際到賬外資3.2億美元,初步實現了開發區集中、集約、集聚發展。集中發展主要體現在開發區發展的三個「聯動」上。與一江之隔的江陰市實現了「跨江聯動」,建立江陰—靖江工業園,出台和爭取各類優惠政策,積極承接蘇南產業轉移;與鄉鎮實現了「市鎮聯動」,撤銷所有鄉鎮工業園區,所有工業項目一律進入開發區,財稅收入區、鎮按比例分成,目前已經吸引100多個項目進入靖江開發區集中布局;與大企業、大集團實現了「區企聯動」,培育形成了糧食產業園、科技創業園、船舶配套園等5個特色園區。集約發展主要體現在園區資源的統一規劃調配上。投入2000餘萬元對開發區進行統一規劃,堅持規劃執行的剛性原則,做到項目跟著規劃走;對開發區基礎設施不搞一次性配套到位,圍繞項目進行「量身定做」,做到基礎設施跟著項目走,實現了建設資金的集約高效利用。對沿江岸線實行限制性利用,凡利用岸線的工業項目投資都要超過10億美元,物流項目年物流量超過100萬噸,達不到規模的一律使用開發區公用碼頭。實施建設用地定額管理,實行重大項目用地優先,重點園區用地優先,標准廠房用地優先,鼓勵建設dc廠房,畝投資強度提高到160萬元/畝以上。集聚發展主要體現在園區產業的明確定位上。三個園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新港園區主要承接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大型項目,正加快培育船舶、糧食、冶金等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城南園區圍繞建設高科技集中區,大力發展發展機電、汽配等高新技術產業;城北園區主要建設標准化廠房,吸引小企業入駐。鹽城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轄區面積84.72平方公里,是江蘇省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韓資工業園。2009年實現一般預算收入14.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7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5.2億元。開發區已吸引落戶企業1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00多家,投資來源涵蓋日韓、歐美、港台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以汽車產業為龍頭,IT、航空、機械、生物技術、高檔紡織服裝等多強並舉的產業格局。目前,鹽城經濟開發區正全力打造江蘇利用韓資密集區、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區、上海產業基地和中國東部沿海汽車城。在產業培育上,突出1—2個主導產業加以扶持培育,市經濟開發區重點建設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軟體服務外包兩個特色產業園,杜絕產業「小而全」,做到「少而精」,實現與縣(區)開發區錯位發展、差別競爭。在外資招引上,竭盡全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以外資突破實現產業和園區突破。高度重視外資招商,專門成立日韓港台辦公室,將招商重點鎖定日韓港台,明確部門分工,外經貿局主攻日韓,台辦主攻台資,外辦主攻港澳和歐美,每年分別舉辦2次以上的專業重點招商。在鹽滬合作上,2008年市政府出台鹽滬開發區合作共建的政策意見,並積極向省政府爭取扶持政策,省財政廳2009年7月專門行文,明確鹽滬合作開發區享有與南北共建園區同樣的連續3年每年1000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目前,鹽城所有省級開發區均與上海市級開發區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合作關系,享受優惠政策。在產業鏈完善上,圍繞建設「汽車城」的總體目標,不遺餘力地引入、發展新的汽車生產廠家,努力在汽車業的研發、測試、服務、文化等方面取得進展,不斷拉長汽車產業鏈條。淮安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行政管轄面積152平方公里,人口20萬人。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15億元,財政總收入27.18億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19億元,財政收入從位列淮安市9縣(區)中游位次躍居縣(區)之首,實際利用外資2億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4億元。開發區按照功能劃分為「一城、兩園、三區」。一城:即最早開發的22平方公里建成區,現在主要實施「退二進三」,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兩園:依託鹽岩資源發展鹽化工產業的鹽化工園,依託淮安機場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空港產業園;三區:即高教園區、徐揚片區和南馬場片區。高教園區規劃面積19平方公里,區內現有淮陰工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本科及大中專院校,在校生近6萬人,為開發區產學研結合及校企合作,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徐揚片區面積58平方公里,隨著FSK淮安科技城、達方電子等大型工業項目建成,已逐步成為新型工業化和現代物流的集聚區。南馬場片區面積24平方公里,是跨京滬高速開發的新片區,重點發展沿京滬高速電子信息產業帶。在功能支撐上,開發區內建有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高教園區、孵化中心、研發中心、風投公司等一應俱全,為開發區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和技術保障。在融資建設上,突破傳統的擔保抵押融資模式,藉助開發區投資建設公司平台,發行企業債券進行融資,目前已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年內計劃發行12億元企業債券。在台資突破上,圍繞打造「南有崑山、北有淮安」台資聚集新高地,全力以赴主攻台資,每年組織40多個批次的赴台招商,縣(區)黨政主要領導、開發區主要負責同志每年均要赴台招商一次;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了台商—淮安論壇,以商引商成效顯著,FSK、達方、台玻、大同電子、康師傅等一批知名台企相繼落戶。在集群發展上,目前開發區形成以FSK淮安科技城為代表的港台企業群、以韓泰輪胎為代表的日韓企業群、以安特汽車為代表的歐美中小企業群和以美的威靈電機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群。二、加快我市開發區建設、推動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開發區是工業突破的主戰場,是集聚項目、吸納資本的主陣地,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當前,在沿海開發和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在周邊地區激烈競爭的態勢下,加快開發區發展,推動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首先,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科學發展追求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各級開發區仍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加快發展上,對可持續重視不夠;更多的是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對發展質態的提升重視不夠。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羅志軍省長在去年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全省開發區「升級轉型」工作強調指出,全省開發區總體要求是抓創新、促轉型,具體實現三個轉型,即「由規模化產業集群向高效化創新集群轉型;由單一功能區向疊加功能區轉型;由外延式擴張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為此,處於經濟發展的最前線的開發區,面對國家宏觀政策的新變化、新要求,有責任、有義務率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同時,面對土地資源的剛性約束、環境容量的倒逼機制,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支撐經濟長遠發展較為乏力,開發區必須集中、集約、集聚發展,走土地集約利用、環境嚴格保護和資源循環使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其次,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是應對區域競爭、實現宿遷跨越發展的需要。目前,各地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在開發區之間的競爭。從總體上看,雖然蘇北的經濟發展增速較快,但蘇南、蘇北的總量差距還在拉大;蘇北五市之間競爭也很激烈,通過這次考察,我市開發區在周邊開發區中不具有優勢,某種程度上甚至處於劣勢,競爭和發展的形勢十分嚴峻。我們要積極搶抓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宿遷整體納入長三角發展規劃、省委、省政府扶持效應不斷放大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推進開發區轉型升級,推動更多的項目、資金等發展要素向開發區加速集聚,以開發區的又好又快發展來支撐和推動宿遷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第三,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是開發區自身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開發區經濟發展不斷提速,經濟總量不斷擴張,對全市經濟增長持續走在全省前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市開發區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和制約了開發區的長遠發展。如:開發區產業規劃不夠合理、產業定位不夠明確、基礎配套難以滿足大項目落戶、管理運行的機制體制不夠靈活,無法形成全市開發區建設發展「一盤棋」。要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發展與建設水平,強化基礎功能配套,提高投入產出強度,推動轉型升級,實現開發區自身的二次創業、二次發展。三、與靖鹽淮相比我市開發區存在的主要差距近年來,尤其是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專門與各開發區主要領導簽訂目標責任狀實行職級高配以來,全市開發區建設發展取得的成績,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越來越大。2009年,全市開發區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05.4億元,是2005年底的6.1倍;實現業務總收入512.5億元,是2005年的6.3倍;財政總收入65.2億元,是2005年的15.2倍。開發區以佔全市不到3.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55.6%的工業增加值和50.1%的財政總收入,分別比2005年的貢獻份額提高了18.9和33.5個百分點,人均GDP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0倍。二是大項目集聚效應越來越強。恆力工業、翔盛粘膠、娃哈哈飲料、可成科技、天能電池、金鑫軋鋼、夢蘭紡織、波司登服飾、千仞崗服飾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入駐開發區,並催生了特色食品產業園、高新電池產業園、高檔家紡產業園等若干個特色園區的興起和發展。三是基礎設施配套越來越好。目前,全市開發區已基本達到「七通一平」的投資標准,道路、管網等設施齊全,供水供電充足,污水處理廠、熱電聯產、軟體服務外包等逐步配套,能夠滿足大部分企業落戶要求。四是開發區與城市互動越來越緊。目前,開發區建成區面積已佔城區總面積的48.6%,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全市開發區年末從業人員達到28.7萬人,是2005年的2.8倍,佔到全市城區人口總數的1/5。宿遷經濟開發區現在一個月的一般預算收入就相當於2005年全年收入的總和。但由於開發區建區晚、起步遲、底子薄,與其它開發區相比,差距依然明顯。一是整體實力和發展速度上有差距。全市開發區的總量在全省所佔份額很小。2009年,全市開發區的五大主要指標:工業產品銷售收入、一般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到帳外資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分別僅佔全省1%、2.4%、0.23%、0.52%和4.4%,占蘇南5市的1.6%、3.5%、0.25%、0.74%,8.1%,占蘇中3市的5.3%、16%、4%、3.6%和25%,占蘇北5市的8%、16%、8%、5.6%和17%。在單體上,宿遷經濟開發區的五項主要指標與我們調研的靖江經濟開發區、鹽城經濟開發區和淮安經濟開發區相比,無論總量還是發展速度差距都很明顯。宿遷經濟開發區的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在總量上與靖江經濟開發區相比分別僅是對方的5.9%、61%、5.6%、5.1%和44%;分別是鹽城經濟開發區的6%、31%、10.4%、8.4%和27%;分別是淮安經濟開發區的7.9%、23%、15%、1.9%和24%。宿遷經濟開發區的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到帳注冊外資在速度上也有差距。與靖江經濟開發區相比:只有進出口總額增幅高於靖江經濟開發區增幅7.1個百分點,其它指標增幅分別低於靖江經濟開發區增幅36.5、23.8、3.7個百分點;與鹽城經濟開發區相比:僅進出口總額增幅高於鹽城經濟開發區增幅44.1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增幅高於鹽城經濟開發區10個百分點,其它指標增幅分別低於鹽城經濟開發區65.1、48.2個百分點;與淮安經濟開發區相比:僅進出口總額增幅高於淮安經濟開發區增幅75.3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實際到帳注冊外資這幾項指標增幅分別低於淮安開發區增幅179、110.6、22.2個百分點。二是發展理念上有差距。開發區是對外開放的產物,是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的主陣地,是體制創新的先行區和示範區,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增長極。它的發展不同於一般意義的工業區。在項目引進上:開發區是以現代製造業項目為主、以利用境外資金項目為主,以出口創匯型項目為主,致力於高新技術產業。在開發建設上:開發區要實現項目集聚、用地集約、開發集中,可持續發展。我們調研的三個市開發區,他們都遵循開發區建設和發展的理念,重點突破境外資本,帶來了新的技術、新的設備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推動當地傳統產業升級,也推動了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靖江經濟開發區、鹽城經濟開發區、淮安經濟開發區2009年分別利用外資1.75億美元、1.07億美元、5.04億美元,實現進出口18億美元、9.6億美元、6.72億美元,而宿遷經濟開發區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只有940萬美元、進出口也只有1.04億美元。這三個市在招商隊伍建設上均是圍繞主導產業上下游配套產品實行專業招商,並設立專門的境外招商局。開發區是招商主體,而職能部門為開發區建設和項目服務,這樣可以避免開發區與職能部門之間的矛盾和規劃跟項目走現象。我市開發區仍然處於粗放發展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仍然是「工業區」。過分強調市外資金就是外資和全民招商的理念,使開發區引進的單體項目質量不高、特色不明顯,產業鏈短,拉動力不足,並且還有開發區依賴職能部門招商,甚至有與部門爭項目的問題,個別部門為了完成任務則「飢不擇食」,不問「質量」高低、「規模」大小,片面向開發區「推售」項目,「搶灘」落戶,致使開發區規劃不能很好執行等現象。三是園區規劃上有差距。考察的三地開發區在規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靖江經濟開發區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進行規劃,設立了新港園區、城南園區和城北園區三個園區,三個園區錯位發展,特色取勝,新港園區發展造船業、城南園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小企業全部集中在城北園區的標准化廠房區內發展,絕不相互滲透、重疊。鹽城市對全市11個經濟開發區都明確了1-3個主導產業,尤其是市區的三個開發區定位更加明顯,鹽城經濟開發區以汽車製造業和軟體服務外包為主導,鹽都開發區以風電、電子產業為主,亭湖經濟開發區以新材料為主導產業,市區三個開發區之間招商各有側重、項目統籌落戶。淮安經濟開發區按照「全市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創新發展的先導區、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和現代化的新城區」的定位和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的目標,對原控制區進行了調整,編制了徐楊片區和南馬廠片區綜合發展規劃,高起點編制了出口加工區、海關通關點、保稅倉庫、物流園區、基礎設施、水電通信、環境保護、集約用地等各類專業規劃,每年投入規劃編制經費100多萬元,進行規劃的修編和動態管理。而我市開發區沒有前瞻性的、高品位的統一規劃,全市各開發區產業布局基本雷同,沒有形成錯位發展,差異競爭、統籌項目、分類布局的產業定位。尤其是市區3個經濟開發區和駱馬湖示範區以及3個共建園區之間缺乏整體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總體規劃以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
⑹ 淮安天合光能啥時候建好
淮安天合光能於2021年3月開工建設,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枯握簡區境內,總投資約54億元。該項目是華為、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多個單位聯合推進的「光電太陽能產業基地」建設項目,旨在打造一個集光伏組件生產、太陽能研究開發、技術培訓、工程設計和咨詢服務於一體沒褲的產業園區。天合光能建成後,預計年產光伏組件8.5GW,將成為中國甚至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企業之一,對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皮伍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天合光能建設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中,預計將於2023年建成交付。
⑺ 清華預算超300億!辦一所大學需要多少錢這錢從何而來
7月6日有報道顯示清華大學一年的預算超過300億喚乎,這一巨大的數字也引起了大家的議論,那麼辦一所大學,到底一年要花多少錢呢?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其實辦一所大學的花費的確很大,而且如果想要認真的辦大學,花費會更大李好。而且大學裡面很多部門的宣傳及日常活動也是需要花費的。所以說清華一年的預算超過300億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