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核工業的功臣有哪些

核工業的功臣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03 00:21:36

Ⅰ 原郴縣鈾礦核工業711礦出了哪些名人他們分別又有哪些事跡

被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近些年,隨著711礦神秘面紗逐步揭開,這里成為全... 為新中國的核工業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他們用青春和熱血

Ⅱ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中國人一定要記住的真相——兩彈元勛的故事
一個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清濁混雜的社會里乾乾凈凈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還能奉獻全身心於自己的事業,且攔喊侍能取得偉大的成果,則更難。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乾乾凈凈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一個將整個身心奉獻於自己的事業的人,因此贏得人們的崇敬;他更是一個成就豐功偉績的人,因此使人們由衷地欽佩和敬仰。

揚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初中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坐船去美國留學。後來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滲檔華世界,靠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鄧稼先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鄧稼先由於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從歷史和國家角度來說,鄧稼先必將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過多少年,所有炎黃子孫都將崇敬他!

鏡頭一:著學生裝的楊振寧和鄧稼先先後登上輪船來到美利堅留學。

鏡頭二:西裝革履的鄧稼先在威爾遜總統號輪船上(取得學位後的第九天)踏上歸國的旅途。

鏡頭三:西裝革履,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振寧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鏡頭四:茫茫戈壁灘上,穿著舊軍大衣的鄧稼先在風沙中勘測原子彈實驗場(數年後羅布泊蘑菇雲升起,整個世界震驚,紛紛猜測中國得到了蘇或美專家的幫助,數十年後考可死報告再次堅稱中國偷竊W88彈頭技術雲雲)。

鏡頭五:楊振寧訪問中國,問鄧稼先有沒有美國人參與了兩彈研製(尚不知鄧就是負責人),鄧稼先只是說了句:你先上飛機吧。

鏡頭六:楊振寧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特寫:政要滿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鄧稼先的紙條(內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離席到廁所淚流滿面(第幾次痛哭?)

鏡頭七:大量楊振寧與李政道交惡的新聞報道(特寫:時間跨度達四十年)的鏡頭切換,其中數分鍾楊振寧對台灣某傳記作家細數當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自己如何將靈感告訴李政道雲雲。

鏡頭八:戈壁灘上,某次核彈點火後未爆炸,眾人面面相噓,鄧稼先說了句「我是總指揮」,然後隻身走進實驗場雙手捧出啞彈。

鏡頭九:幾年後,北京301醫院,鄧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數年,兩彈解密,中央始大張旗鼓宣傳,鄧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鏡頭十:楊振寧寫悼文追念鄧稼先,大家恍然:原來兩人是校友。

鏡頭十一:應母校多次邀請,楊振寧毅然決定回清華園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辦理中國綠卡,入住裝修一新的帶電梯的兩層別墅,開始教授本科物理。

鏡頭十三:楊振寧通過親友向媒體透露要和28歲的翁MM訂婚(讓我的老靈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鄧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與楊振寧合影,他是一種壯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許鹿希說,那時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幹,止也止不住了。高強射線導致的不治之症。這是在他手捧核彈頭走出放射區時,就心裡明白的。
鄧稼先有一次開會在西湖,他拉著同仁在「精忠報國」那四個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張相片。許鹿希說,鄧不愛照相,但這張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當初隨鄧稼先一起搞原子彈的科學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為「沒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團聚,不許親友通信。作為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樂趣、權益,是必須犧牲掉的了。

楊振寧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不忠:楊振寧先生在祖國最簡吵困難的時候毅然加入美國籍,父親勸說也無效,不肯歸國效力。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國籍,為此事楊的父親到死也沒有原諒他,是為不孝。

不仁:在祖國富強時,又在與某名牌大學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國頤養天年,自從回國以來,東走走、西逛逛,忙著走穴炒作,不願踏踏實實做工作.

不義:竊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諾貝爾獎,還倚老賣老的將名字寫在李政道的前邊,並出書醜化李政道;杜夫人剛剛過世,大一的基礎物理剛開課不到半個學期,就一心想著上帝的最後一個禮物...

想想學位畢業7天,不顧美國阻撓毅然回國的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核工業嘔心瀝血,年僅52雖因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國,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BEPC方案,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

想想剛剛過世的陳省身先生,生活儉朴、出錢出力、培養弟子、嘔心瀝血,一心祖國科學事業,真泰山北斗。身為科學家,應當規范言行,樹學人之楷模;

從一些以往的傳記回憶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楊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數解放初回國的科學家。理由:從年齡上看,李比楊年輕而同時獲獎,可以推知李更有創造力,而楊此後卻經常糾纏於論文署名的事情,從中國社會傳統可以知道,大概楊年長處於領導地位,而具體的事情大部分由李來完成(很難想像李不幹什麼事卻去搶年長又干許多事的楊的功勞),奧本海默也調和不了。楊在得獎後首先訪問了台灣,李同情紅色中國,兩人漸行漸遠。此後中美解凍楊回國見到老同學鄧稼先竟然鼓動他到美國,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那時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鄧稼祥說過,我不會在楊面前透露在干什麼,因為楊何等聰明,只要我一說,他就可以推斷中國原子彈研究進展程度),周總理熱情的請楊回來為祖國效力,竟被他以國內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絕。而李、丁肇中訪問大陸後積極為國內引進先進設備,親自安排人才培訓,造出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受到楊的反對好像認為太浪費錢)、加速器、阿爾法磁譜儀等世界領先科技,李還積極幫助建立兩岸骨髓庫;即使李遠哲這個現在認為是親獨分子,78年到大陸訪問安排他參觀景點,他卻說時間緊張先看科研單位,80年代不辭辛苦為大連物理化學所引進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的部分先進的分析儀器。而楊呢,只看到他在到處演講,唯恐人們不知道他除了第一個華人諾將外還有一顆赤子之心,到處與各地官員會面(好像與現今搞「學術政治」的科學家有某種相似),也沒聽說捐助什麼項目,不管是物理的還是人道的,倒是很會節約他自己的錢財,80年代經楊推薦到美國學習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個居然人格分裂殺了好幾個同學,真是「慧眼識英才」。50年代沒回來現在回來定居,領取「上帝最後的恩賜」,名利雙收,果然是學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鄧稼先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21歲便在學生運動中擔任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毅然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19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中國人,就會有人記得岳飛文天祥,就會有人記得??鄧稼先!!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輝煌的名字:

兩彈一星元勛: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院士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冶金學家吳自良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泰斗錢學森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家彭桓武

同時讓我們也記住一個名字,美國人楊振寧,他為自己的國家(美國)又增加了一個諾貝爾獎.

兩彈元勛——鄧稼先

Ⅲ 核工業功勛工人原公浦病逝,他生前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作為一個核工業人,我們經常會聽說這樣的故事,在建國初期,國家從上海挑選了一批優秀技工,前往中國的大西北參加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從此,這批優秀的科學家深深紮根在戈壁,隱姓埋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埋頭苦幹。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中國順利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而原公浦先生就是為這項偉大工程默默付出的一位。

Ⅳ l兩彈一星中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

生平簡介: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
===================================================================================
錢驥 (1917-1983)

江昌返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耐埋飢學會理事長。1968年被文革暴徒殘害之後自殺身亡。
=========================================================================================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
==========================================================================================
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液配。1950年回國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復此發言

--------------------------------------------------------------------------------

2 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是愛國海歸,有無毛澤東中國都會有兩彈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復此發言

--------------------------------------------------------------------------------

2 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是愛國海歸,有無毛澤東中國都會有兩彈一星
===========================================================================================
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
=========================================================================================
錢學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955年回國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
楊嘉墀 (1919- )

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生,男,衛星和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
==========================================================================================
陳能寬 (1923- )

湖南省慈利縣人,1923年生,男,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畢業。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員。1955年回國
==========================================================================================
陳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5年在英國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國。
======================================================================================
吳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1950年底回國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復此發言

--------------------------------------------------------------------------------

3 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是愛國海歸,有無毛澤東中國都會有兩彈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
=========================================================================================

孫家棟 (1929- )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獲金制獎章,同年回國。
=========================================================================
朱光亞(1924- )

湖北省武漢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
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春回國
=====================================================================================
王希季 (1921- )

雲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
===============================================================================================
王大珩 (1915- )

江蘇省吳縣市人,1915年生,男,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學,攻讀應用光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
==============================================================================================
於敏 (1926- )

河北省寧河縣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
===============================================================================================
郭永懷 (1909-1968)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

Ⅳ 87歲原子彈功勛工人原公浦逝世,這樣的人民英雄是否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他曾是中國404核基地的第一號藍領。他也曾被”兩彈元勛”錢三強形容是“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原三刀”。1964年10月16日,中國順利引爆第一顆原子彈。原公浦因為這關鍵的三刀,成為中國核工業發展史上有名的“原三刀”。這個名字伴隨他一生的榮光,也是他為中國原子彈事業出貢獻的最高贊譽。

這樣一心為祖國奉獻的工人,永遠值得我們銘記。他是人民的功臣,感恩袁老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一心為“核”事業助力,人民感謝您,中華兒女不會忘記你的豐功偉績,祖國也不會忘記你。原老,您一路走好!

Ⅵ 兩彈元勛有誰

兩彈元勛,是指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碰液閉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拓展資料: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笑裂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參考:網路埋顫網路「兩彈元勛」

Ⅶ 誰知道兩彈一星到底是鄧稼先的功勞還是錢學森的功勞

鄧稼先、錢學森都參與了兩彈一星,涉及的領域不相同。

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時,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

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錢學森的努力帶領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鄧稼先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

(7)核工業的功臣有哪些擴展閱讀: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偉大成就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全國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國50華誕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功臣。向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所有科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人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表示崇高的敬意。

「兩彈一星」不僅為我們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增強了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禦能力和作戰能力,而且帶動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

「兩彈一星」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鬥志,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發了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

Ⅷ 原子彈功勛工人原公浦逝世,他生前在該領域有多大成就

8月22日,原子彈功勛工人原公浦逝世,聽到這一消息的人都十分難過,現在心裡默默為這位老人默哀,這不是一位大國功臣離游雀哪世,可能很多人並不是很熟悉,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為我們國家做出的的貢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他在原子彈領域都有哪些成就吧。

一、義不容辭赴往西北搞核武器

原公浦說過他姓原,註定和原子彈有緣分。在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現在這么先進,大家也不知道原子彈的未來在哪裡,選擇了原子彈,就註定要坐冷板凳,而且要做很久,但是原公浦十分堅定,雖然那時候他剛剛新婚不久,卻毫不猶豫地選擇研究原子彈,這種勇氣和果斷即使放在今天依舊很難做到,正是因為他對原子彈事業的愛,才有了後來的的成就。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分享!


Ⅸ 我國研究「兩彈」的功臣們有哪些

1.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2.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1968年以後,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星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逝世。 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台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逝世。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對現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1962年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並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後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領導和指導錳基釺料合金的研製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製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並以釺焊結構取代了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並應用到型號的研製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他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科研人員培養和作風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4.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逝世。 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展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同年10月,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在他領導下,開創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星發展方向,籌建了環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1964年,根據國內運載工具的發展,他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的建議。他對中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5.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1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8.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創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調發展。他是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及時提出了向地下核試驗方式轉變的建議並在較短的時間里組織實現了大氣層試驗向平洞與豎井試驗的轉變。創立我國自己的系統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我軍的核武器應用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核爆炸的測試研究,對武器的研製及改進、效應及其防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開創了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並完成首次抗加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9.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在導彈武器系統總體及控制技術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國涉及火箭技術相當多的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於空白狀態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仿製和改型設計難關,進而通過自行設計相繼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的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沒有任何外國實物和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個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導彈並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台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射擊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及冷發射、高海情下導彈出水大姿態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0.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

閱讀全文

與核工業的功臣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敞篷4座有哪些 瀏覽:766
工業泄漏原因有哪些 瀏覽:325
賓士g550報價多少錢 瀏覽:942
海原汽車在哪裡坐 瀏覽:739
寶馬維修電路多少錢 瀏覽:201
哪個地方賣的有汽車貼膜 瀏覽:45
工業產品的市場前景從哪些方面寫 瀏覽:330
寶馬自動重鎖什麼意思 瀏覽:917
奧迪a3和比亞迪秦100哪個好 瀏覽:311
機械工業動畫公司有哪些 瀏覽:991
奧迪q5前臉三色條代表什麼 瀏覽:447
工業鍋爐水質處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846
四川有什麼汽車 瀏覽:35
電動汽車怎麼注冊 瀏覽:763
汽車一年出三次險保費怎麼算 瀏覽:658
奧迪q8如何更改車內顏色 瀏覽:888
雪地賓士mod離線怎麼辦 瀏覽:319
上涌工業區如何聯系業務 瀏覽:545
自己如何配汽車發電機 瀏覽:512
南海區工業中央空調安裝多少錢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