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韋伯工業區位理論基本假設和主要內容
韋伯認為,任何一個理想的工業區位,都應選擇在生產和運輸成本最小點上。從這一思想出發,他運用數學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對當時的德國魯爾區作了悔悄全面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工業區位理論的核心內容——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區位。
(一) 理論前提
基本假定
1、所分析的對象是一個孤立的國家或地區,內部碧如渣的自然條件、技術條件和工人技藝都相同,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只有經濟因素。
2、工業原料、燃料產地為已知點,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
3、產品銷售地為已知點,銷售量固定不變。
4、勞動力供給地及供應量預先確定,勞動力不流動,工資固定。
5、生產和交易就同一產橡余品進行討論。
6、運輸費與貨運量、距離成正比。
7、運輸方式為火車
⑵ 城市形成區位因素有哪些
影響城市建設的區位因素多種多樣:
①受地形因素影響,城市多分布在農業基礎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而高原和山區城市較少。
②受氣候因素影響,城市多分布在氣候適宜的中緯度沿海平原地區,而濕熱的熱帶雨林地區、乾旱的沙漠地區、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緯度地區城市極少。
③受河流因素影響,城市多分布在地勢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兩岸和河口的沖積平原地區,而遠離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區城市少見。
④受自然資源分布因素的影響,許多城市坐落在礦產資源產地附近。
⑤兄局受交通因素的影響,城市多分布在交通發達的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干線或交通樞紐位置,而深居內陸、交通不便的城市不多。
⑥受政治、軍事、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軍事重鎮或宗教活動中心。
城市區位分析與區位選擇: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地形、氣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
②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交通運輸(株洲)、礦產資源(大慶)、旅遊資源(桂林)、商業貿易等。
③政治文化地理區位:國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薩)、軍事、科技教育(班加羅爾)等。
區位論產生與產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時期,並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它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分工的產物。產業革命後,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現代工業迅速發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社會分工畢緩普遍得到加強,企業間競爭趨於激烈,迫使工廠企業尋求最佳區位,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最大利手塵模潤,區位論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這就使得從區位論誕生開始,經濟效益便成為它最關注的對象。
⑶ 韋伯工業理論與克里斯塔勒工業區位理論有什麼異同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建立原因不同、意義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韋伯工業區位論
工業區位理論的奠基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阿爾申爾德·韋伯。其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對運輸、勞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計算,找出工業產品的生產成本最低點,作為配置工業企業的理想區位。
2、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論是指闡述一個區域中各中心地的分布及其相對規模的理論。
二、建立原因不同
1、韋伯工業區位論
韋伯提出工業區位論的時代背景是在德國產業革命之後,近代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的地域人口移動,尤其是產業與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現象極為顯著。在這種背景下,韋伯從經濟區位的角度,選擇了生產、流通、消費三大經濟活動基本環節的工業生產活動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索工業生產活動的區位原理,試圖說明與解釋人口的地域間大規模移動以及城市的人口與產業的集聚機制。
2、中心地理論
克里斯塔勒曾經敏銳地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人們探索這個原因,為什麼城市有大有小?人們相信,城市一定有什麼安排它的原則在支配著,僅僅是人們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開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規律。通過對德國南部城鎮的調查,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發表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系統地闡明了中心地的數量、規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論。
三、意義不同
1、韋伯工業區位論
韋伯是第一個系統的建立了工業區位理論體系的經濟學者。他的區位論是經濟區位論的重要基石之一,不僅是理論研究的經典著作,對現實工業布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中心地理論
根據該理論,城市的基本功能是為周圍的地區提供商品和服務。最重要的中心地不一定是人口最多的、但卻是在交通網路上處於最關鍵位置的、能提供很廣泛的商品和服務的地區。該理論在研究城市體系的生態演替方面有較大的應用 。
⑷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1、受地形因素影響,城市多分布在農業基礎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而高原和山區城市較少。
2、受氣候因素影響,城市多分布在氣候適宜的中緯度沿海平原地區,而濕熱的熱帶雨林地區、乾旱的沙漠地區、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緯度地區城市極少。
3、受河流因素影響,城市多分布在地勢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兩岸和河口的沖積平原地區,而遠離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區城市少見。
4、受自然資源分布因素的影響,或穗悉許多城市坐落在礦產資源產地附近。
擴族沖展資料
城市的區位理論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假設條件過於理想化、一些理論注重理論推導,與實際相距甚遠等。如一些經典的區位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等。
因此,我們在選擇區位時,不應死搬硬套區位理論,而應根據具體的經濟活動和具體的地點,仔細考慮當地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
市場、交通、勞動力的素質和數量、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以使區位活動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從而衫乎降低生產成本,獲得經濟效益。唯物辯證法認為,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點,也就是要實事求是。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城市區位論
⑸ 城市形成區位因素有哪些
(一)自然因素
1.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2)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3)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氣溫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河口以及過河點.
(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和旅遊.
⑹ 高新技術工業的區位條件有哪些為什麼。
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動力)、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政策等。
建構工業區位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
工業區位因素也要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分析,與農業區位因素比較工業區位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要比農業小,特別是地形、氣候和土壤,故工業區位選擇在空間和時間更具有靈活性。
以上分析屬於綜合分析,經過綜合分析我們想得到理想的工業區位:充足的原料、動力;廉價的地租;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有政府政策優惠等。
(6)理想工業的區位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高新技術產業豐富的內涵:
1、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
2、加速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創業的示範區;
3、深化改革和加快體制創新的試驗區;
4、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對外開放的展示區;
5、培養、造就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
6、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輻射源;
7、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社區。
總的來說,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於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⑺ 1、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綜合整理自全國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工業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採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2)分類:按生產對象:採掘業、加工工業
按產品性質:重工業(主要為生產服務)輕工業(主要為生活服務)
2、主要的區位因素
理想的工業區位:充足的原料、動力;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前景廣闊的市場;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產出,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五種主導型工業類型的特徵
3、影響工業區位選擇主要因素的發展變化
(1)科學技術進步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鞍鋼與寶鋼的區位變化特徵:
共同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接近市場、接近水源
區別:鞍鋼——接近原料,燃料產地 寶鋼——接近消費市場
鋼鐵工業的三次變革:近煤型(動力導向型)----近鐵型(原料導向型)----臨海型(市場導向型)
(2)環境保護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3)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如政策變化、鄉土情感、個人偏好、 工業慣性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
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
第二種時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
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汽車組裝廠、生產流水線。
(2)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3)信息上的工業聯系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分類:專業化生產的工業集聚、共用基礎設施的工業集聚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
1.發展的區位特點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較近(如法國洛林鐵礦)
③充沛的水源(如萊茵河、利珀河、魯爾河)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
⑤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①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使用)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⑤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提示:德國魯爾優化環境的措施:
A、嚴格控制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
B、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裝置和污水處理系統
C、植樹造林
4.遼中南工業區的特徵
(1)區位優勢: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場。
(2)與德國魯爾區相比,不同之處在於魯爾區內鐵礦資源不豐富,遼中南水源供應緊張。
傳統工業區普遍存在問題(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等。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中關村等。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2.發展特點
口訣:「小、輕、散、低、散」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4.對我國溫州鄉鎮企業發展的啟示
加強技術投入、企業之間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
五、美國「矽谷」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產品:研發費用高;
(3)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①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③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學)
④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
⑤穩定的市場(軍事訂貨);
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3.我國中關村科技園發展
(1)與美國矽谷的相同之處:
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
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處: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完善和健全。
影響工業區位的成本因素較多,各項成本因素對不同行業的區位吸引力不同。下面是為大家總結了的工業區位知識點 及相關習題,各位同學趕緊學起來吧。
知識點歸納
1、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
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
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於溫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
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地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
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3、滬寧杭工業基地
(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
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
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4、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南海,靠近港澳地區。
(2)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
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靠近港澳地區便於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地處僑鄉,藉助華僑和華人引進外資和技術;市場經濟發達。
不足:能源、資源不足
5、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范圍:
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14個沿海開放城市(江蘇:連雲港、南通)、四個工業基地
優勢條件:
有眾多優良港口和通達國內外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海運航線;
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企業,開展對外貿易;
經濟發達、技術雄厚、基礎好。
發展:
大秦鐵路、神黃鐵路;秦皇島港煤炭輸出港;秦山、大亞灣、田灣、嶺澳核電站;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
6、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范圍:
以滬寧杭為中心工業區;以武漢為中心鋼鐵、輕紡工業;以宜昌、重慶為中心電力、金等工業發展;以攀枝花為中心鋼鐵工業;以西昌為中心的火箭發射基地;湘贛地區多種有色金屬工業等。
優勢條件:
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礦產、水利資源豐富;水運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廣闊
7、隴海-蘭新鐵路工業地帶
范圍:
連雲港、徐州、鄭州、洛陽、西安、蘭州、新疆烏魯木齊
優勢條件:
能源豐富、資源豐富;第二條歐亞大陸橋
8、義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溫州)
區位分析:
大批廉價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點: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鎮或農村。
相同點:(同上)
不同點:
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沒有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調整措施:
重視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
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實施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及時把握國際市場產品的需求信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形成規模生產;
樹立品牌意識;
加大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與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9、「矽谷」
典型地區:
美國矽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
(2)社會經濟因素:
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變化原因:
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10、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豐富水源。
(2)社會經濟因素:經濟開發早;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農業資源支持;廣闊的市場。
特點:
煤鐵資源豐富;以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魯爾區)
11、沿江大開發
區位因素:
工業製造業基礎雄厚;
科技力量強;
水陸交通便利;
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
經濟腹地寬廣;
工業聯系好;
政策扶持;
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豐富的農副產品;
靠近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上海可獲得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等。
意義:
為提升江蘇製造業水平提供新的發展平台;
帶動兩岸經濟尤其是蘇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
促進整個長江三角洲社會經濟的發展;
大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進一步促進江蘇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2、城市工業布局
區位因素:
主導風向-盛行風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風頻的下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水源-產生污水工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離城市的遠近-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布局遠離城區;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溫,廢氣不宜擴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業;設置防護帶-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設置防護帶減少對居民區的直接污染,美化環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圍,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線分布;環境-高科技工業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資源-城市外圍盡可能靠近資源分布區(例如:鋼鐵靠近鐵礦、發電廠靠近煤炭基地);工業聯系-投入-產出聯系等。
13、工業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義: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意義: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美國工業向西部和南部遷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興工業發展快,就業機會多;環境優美,污染少。)
1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五個工業區)
區位條件:
有利—島國,多優良港口;工業基礎好;
不利—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促進發展的原因:
深刻的歷史原因;重視科技;發展教育。
工業區位的選擇
1.從經濟效益上看
工廠應當選擇在具有明顯優勢條件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只能有一個或幾個,那麼這類工業的區位選擇就以其主導因素為指向(或導向),如下表:
工業部門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 則
原料指向型工業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
甜菜製糖廠、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等
接近原料產地
動力指向型工業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鋼鐵、冶金(如煉鋁廠)、化學等重工業
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
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皮革加工、制傘、製鞋等工業
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工業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2.從環境效益上看
不同工 業對環境的要求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類型不同,其區位選擇的要求也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1)環境要求。
對環境十分敏感的工業,應建在空氣比較潔凈的地區,遠離煙塵污染嚴重的工廠,如電子廠、感光器材廠。
(2)污染程度。
污染程度
區位選擇要求
舉例
規模小、無污染
可以有組織地設在城區
服裝廠、玩具廠
規模大、對空氣有輕度污染
可布置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
機械廠、倉儲區
嚴重污染
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
鋼鐵廠、水泥廠
(3)工業布局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3.從社會效益看
區位因素
區位選擇要求
政策
因國防需求、改革開放、解決就業等而將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地方
個人偏好
海外華僑到家鄉投資
工業慣性
工廠區位不合理,但因搬遷費用高、政府影響、對當地經濟保護等仍保留
文化傳統
消費習慣
文化傳統、消費習慣的地區差異,客戶的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水平等
一、選擇題
以寧波為龍頭、以寧海為基地,加上周邊的溫州、台州、麗水、義烏、桐廬等地,浙江省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文具產業圈。這里企業數量眾多、規模較小,產品物美價廉,是全球文具的采購中心和加工生產基地。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從工業區位因素分析,文具產業的區位選擇最符合下面金字塔圖中的
2.與浙江文具製造業有較大外貿往來的國家主要有
A.哥倫比亞、新加坡、韓國
B.美國、俄羅斯、德國
C.澳大利亞、越南、摩納哥
D.利比亞、古巴、南非
解析:
1.從工業區位因素分析,文具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因素是勞動力,區位選擇應布局在勞動力豐富地區。圖C中③點比重最大,是主導因素,C對。A、B、D錯。
2.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銷售到勞動力缺乏的發達國家,與浙江文具製造業有較大外貿往來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德國,B對。哥倫比亞、新加坡、韓國 、越南、摩納哥、利比亞、古巴、南非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A、C、D錯。
答案:1.C 2.B
二、材料題
材料一:遵義市仁懷市茅台鎮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其出產的醬香名酒因其資源的依賴性、不可復制性和限量性而深受市場追捧,此地獨特的優質原料糯高粱更顯珍貴。其工業發展中堅持向山要地,發展「工業梯田」(是把荒坡、荒山建設成可用於工業生產的台階式土地開 發利用模式),昔日的貧瘠荒山變成了聚寶盆。下圖為貴州省仁懷市位置示意圖。
材料二:仁懷市當前城區地價 200 多萬元一畝,但周圍荒山發展「工業梯田」只需幾十萬元一畝。「糧食下田、工業上山」,仁懷市工業園區和城區統籌發展,許多「鄉下人」不需進城就可以變成需要上班的「城裡人」。
(1)根據所給材料分析仁懷醬香名酒工業園區建立的條件,並指出其建設中大力發展「工業梯田」的自然原因。
(2)為了打造「酒都仁懷」名片,仁懷市應如何發展醬香名酒工業園,請您給出合理化建議。
(3)分析仁懷發展「工業梯田」的意義。
答案:(1)條件:獨特氣候,是優質糯高粱產地;近赤水河,環境優美,水質好;品牌歷史長,價值高;市場廣闊,佔有 率高(答對 3 條得 6 分) 自然原因:仁懷市山地多,平地少,工業用地缺乏;(2 分)荒山、荒坡面積較廣,開發利用潛力大(2 分)。
(2)釀酒文化和創新科技結合,研發釀酒工藝;嚴控釀酒質量,夯實醬香名酒品牌;開發拓展醬香名酒種類和級別;拓寬名酒銷售渠道(答對 3 條得 6 分)
(3)降低企業的建設生產成本;保護耕地資源;促進城市化發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勞動力就地轉化,增加了就業;保護了「酒都仁懷」的生態環境。(任答對 3 條得 6 分)
試題分析:
(1)仁懷醬香名酒工業園區建立的條件,可以從原料、水質、市場等方面回答,大力發展「工業梯田」的自然原因,可以從地形等方面回答。
(2)仁懷市發展醬香名酒工業園的措施,可以從嚴控釀酒質量、夯實醬香名酒品牌、開發拓展醬香名酒種類和級別、拓寬名酒銷售渠道等方面回答。
(3)仁懷發展「工業梯田」的意義,可以從降低企業的建設生產成本、保護耕地資源、促進城市化發展等方面回答。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譚老師的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譚老師的推送哦)
⑻ 區位論的應用
區位論起源於19 世紀20 ~30 年代,其主要內容是探討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法則及一般規律枯擾攔,尋找工業、農業、商業等經濟活動的最佳地點,即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布局在什麼地方最好,傳統區位論研究的是如何在李拿一國國內進行生產布局,如果我們把研究的地域范圍擴大,把全球作為可供選擇的生產布局地沒胡點的話,就會發現,區位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於分析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選擇策略。應用么如交通等等!
⑼ 評價河西走廊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1自然地理特徵的西向性與社會經濟特徵的東向性
河西走廊屬塔里木地台向東延伸部分,在歷次地質運動中是我國西南、西北與中原地區的交接帶,處於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處,在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有很大過渡性。但因北接廣垠的沙漠、戈壁,自然條件西向性較強。從社會經濟特徵看,農業生產方式與東部相似,屬於東部農區向西部牧區延伸的一個狹長農業走廊。由於歷代屯田戍邊政策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人口來自東部,特別是5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通過軍轉、調動等方式從東北、華北、華東遷入大量人口,他們從東部帶來先進的技術、設備,同時也帶來了東部的生產傳統、生活習俗、社會心理、文化意識等等,使該區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東向性。目前,東、中部地帶民工潮及大批援西建設人員的不斷遷入,使東部文化侵入機制仍在不斷加深。
1.2獨特的「豐」字形交通樞紐位置
南北兩面障體夾峙、中間綠洲廣布態勢使河西走廊自古就成為舉世聞名的陸上交通咽喉。目前歐亞大陸橋縱貫走廊將近1400公里,串聯了其中大部城市,路區接觸系數高達53.0公里/萬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其交通區位優勢。走廊南緣、北緣眾多的隘口又使其成為南北交流的重要過道,如南緣的扁都口、當金山口使歐亞大陸橋得以將其影響范圍延伸到大通河流域及青藏高原北部,北緣的人宗口、東小口子等則是河西與內蒙古游牧民族聯系的要沖,更是通往外蒙最理想的直接出口。河西走廊實際是一個貫通東西、帶動南北兩翼的交通要道。
1.3自然條件較優越,資源優勢突出
主要表現在:①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一些貴重有色金屬,如鎳、鈷、鉑族金屬和銅、鎢等儲量居全國前列,貯存地質條件良好,分布集中,具有較大的組合優勢和現實經濟意義;②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面積100.38畝,其中人均耕地3.2畝、草地49.8畝,另有宜農荒地2019.7萬畝;全區日照時數2600-3300小時,平均太陽輻射量140-160千瓦/平方厘米·年,晝夜溫差高達12-16℃,特別是走廊內多數地區人類干預較小,農業生產環境無污染或污染較輕,這為本區建設國際流行的「綠色農業」商品糧基地提供了優越條件;③輝煌的文化遺產、奇特的西北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卓越的現代建設成就相結合,為本區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
4.1優化增長極系統
調整城市體系結構及空間格局是區域經濟戰略布局的關鍵。為了改變河西走廊城市「小、散、串」的特點,優化增長極系統,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4.1.1酒(泉)嘉(峪關)玉(門)一體化,並將其建成與蘭州相對應的一級極化中心
目前甘肅省中部經濟區(蘭州、白銀、定西)經濟力已開始向外擴散,而河西走廊增長級不成體系,亟需建立一個一級極化中心來接受中部經濟波,並輻射整個河西走廊,而現有城市無一能夠單獨在近期發展成為一級中心,故提出酒嘉玉一體化並建成一級中心的設想。首先,該增長極區位選擇在理論上是合理的。甘肅省唯一的一級增長極(蘭州市)位於甘肅東部,廣大河西地區缺乏有力的輻射源。酒嘉玉地區與蘭州市區位對稱,並基本位於走廊中心,可與蘭州市呼應,構成點-軸開發系統,帶動走廊經濟發展。其次,三市一體化在實踐中是可行的。①三市位置接近,聯系方便,便於開展產業合作與經貿往來,具備建成組群式城鎮的地理基礎;②三市都是甘肅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有進一步發展的條件。1992年三市國內生產總值65.74億元,占河西三市二區的52.9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5063元、4661元,分別列甘肅省第一、第二位,嘉峪關已步入全國小康城市行列,周圍有經濟富庶的綠洲帶,發展潛力頗大,具有一體化的經濟基礎;③三市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有較強的互補性,內聚力強,嘉峪關的鋼鐵、玉門的石油、酒泉的高新技術產業互相結合、互相為用,完全具有把酒嘉玉建成與蘭州相呼應的一級中心的產業基礎。
4.1.2加強城市建設,優化城市體系,發揮其作為區域增長級的作用
河西走廊酒、嘉、玉以外的4座城市都有進一步發展的條件。敦煌可辟為世界旅遊特區,圍繞旅遊這一關鍵產業發展配套產業,可建成國際「旅遊城」。金昌作為我國鎳都,不僅硫化鎳礦儲量與品位居全國第一,且伴生的鉑、鈀、鋨、銥、銠等鉑族金屬及金、銀等亦居全國之首,圍繞有色金屬開采,廣泛與鄉村企業合作,可把金昌建成重化工中等城市,並促使河西走廊向「有色金屬走廊」轉變。武威、張掖地處張武綠洲,素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農業基礎好,工業也較發達,可將其建成以輕工為主的綜合性城市,加強城鄉聯系。
4.2加強交通線網建設,優化增長軸網路體系
根據河西走廊的地理特點,該區增長軸應選擇時分時合的兩條軸線:一是交通線,歐亞大陸橋串聯了走廊的所有城市,是走廊開發的「黃金軸」,另一條則是在西北乾旱半乾旱環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經濟軸線-綠洲連綿帶,這是走廊開發的「生命線」。
4.2.1強化主幹,構築兩翼,建設適合走廊特點的交通網路
強化主幹就是完善現有鐵路、公路骨幹線路,消除卡脖地段,逐步完成現代化改造,確保干線擔當起開發的骨架作用。構築兩翼,則是配合干線布局一些地方集運線、分流線等二、三級線路,形成以歐亞大陸橋為主幹的「豐」字形交通網路,以增大幹線與區域的有效接觸面積。擴大其輻射范圍,帶動干線兩側腹地經濟的發展。如柳園-馬鬃山-外蒙古交通線建成後可把外蒙古納入歐亞大陸橋的腹地,而一些地方集運線路則把綠洲與鐵路線緊密聯系在一起。
資料來源:http://www.dic123.com/A/2/25/259_29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