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津市工業園區屬於哪個街道

津市工業園區屬於哪個街道

發布時間:2023-03-30 06:27:07

㈠ 湖南常德概況

常德,別稱柳城,古稱武陵,位於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側,武陵山下。下轄兩區,兄檔清六縣和一縣級市。是一座擁有二千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常德是全國文明城市(省內現僅長沙和常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華詩詞之市。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讓常德擁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譽,常德因此有了「桃花源里的城市」之稱。
常德綜合實力位居湖南省前列,經濟總量常年保持湖南前蠢睜三甲。如今,常德致力於打造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並全面發揮湘西北地區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的職能。截至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羨前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㈡ 天津市津南區仁和園屬於哪個街道辦事處

仁和園社區,隸屬於天津市津南區雙港鎮。
周圍有前三合村,南馬集村,春唯蘆莊子村,李樓扒御培村,黃莊子村,後三拆虛合村,雙港村,宋莊子村,桃源沽村,天津雙港工業園區社區,西三合村,先鋒村等村莊。

㈢ 蘇州工業園區在哪個區哪個街道

蘇州市工業園區屬於蘇州市吳中區。

蘇州工業園區隸屬江蘇省蘇州市,位於蘇州東邊,行政面積278平方公里,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改革開放試驗田、國際合作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 在蘇州市新制定的城市總體設計中,明確了蘇州工業園區在"雙城雙片區"格局中的"蘇州新城"地位。

2013年末,蘇州工業園區擁有戶籍人口41.3萬(常住人口102.8萬),流動人口575623人。下轄唯亭街道、勝浦街道、斜塘街道、婁葑街道。

2015年,蘇州工業園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7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7.2億元,各類稅收總收入超67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6萬元。

㈣ 津市化學工業園地址

津市化學工業園地址是湖南省津市市三洲驛辦事處橋北社區銀苑路199號。津市化工園區總規劃1.5萬畝,其中一期佔地3000畝,總投資20.53億元,市委書記黃旭峰強調,化工園區投資開發建設已經初具模型。

㈤ 常德的歷史沿革

30萬年前,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城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設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歷史。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坦掘鬧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漵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
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散雹、天門、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常德之名始於北宋;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現臨澧縣)、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銷「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
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
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
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
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0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會戰 。他率主力在常德東北地區與敵激戰,常德被日軍陸、空軍及坦克優勢火力猛攻16天,全城夷為平地 。堅守常德城的部隊是七十四軍五十七師,57師固守常德18天,全師僅余數百人 。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反擊,在友軍的配合下,經過6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常德城,常德血戰一時被廣為傳頌 ,這就是著名的「常德會戰」。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讓罩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銷,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銷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1988年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截至2014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常德市共有19個街道、103個鎮、97個鄉、4個民族鄉。 名稱由來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州為常德府。此名取材於《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常德」之名始於此。

㈥ 吹潮視頻工業園區星湖街328號屬於什麼街道

工業園區街道。吹潮視頻工業園區星湖街328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蘇州市工業園區街道,屬於工業園區啊,行政建制上屬於吳中區,但實際獨立管理,直屬蘇州市政府,是正廳級開發區。

㈦ 常德津市工業園屬於哪個區

湖南省常德市津鬧含市經濟開發區是津市人民政府按照「高起點規劃,液畢笑高標准建設,高水平引進,高效益服務數叢」的戰略構想投資興辦的工業園區。...

㈧ 天津市寶坻區九院工業區8號路大源無紡屬於什麼街道

天津市寶坻型銷區九院工業區8號路大源備森無紡屬於屬於寶坻周良街道,。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天津市寶坻區九院工業區8號路大源無紡位於天津寶坻九園工業園區振新路10號,屬於天津寶坻周良街道溫泉城居社仿租畝區。

㈨ 津港市是哪個省的城市(詳解津港市是哪個地方)

津市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歷來是湘鄂邊際的工業重鎮,享有江南明珠之美譽。現轄4個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558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其中城市人口15萬。

歷史沿革

津市居澧水尾閭,素為湘北名埠,九澧門戶。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見經傳,意謂"傍津設市"。未久,津市成為澧州七鎮之一。明嘉靖年間,疏浚虎渡河,荊江南浸,泄於市區東側六冢口(今小渡口),西水與北水頂托日劇,泥沙沉澱亦甚,市區三洲逐漸擴延,虎渡河遂成為津市通往湖北沙市、宜昌諸地的捷徑孔道。至此,東西南北舟楫暢通,形成湘北水運的樞紐,入境商旅及移民隨之增多。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文學家袁中道著《澧游記》,稱津市"已是千戶之聚",時有布匹、南貨、山貨土產、飲食服務等商業店鋪250家。明代中葉,土地兼並日烈,不堪忍受賦稅與徭役之苦而被迫離鄉背井的農民,紛紛流落津市,隨之帶來的各種技術和技藝,使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從15世紀中葉到18世紀後期,漫漫300餘年,市區或曰村,或曰鎮,或曰里,未派官員管理,始終處於自治狀態,形成比較鬆散的社會環境,又因水運稱便,易於集散,因此,凡有諸如戰爭之類的社會大動盪,遁此避難者蜂擁而至,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至"市長數里,約萬余戶",因"人雜事繁","移嘉山巡檢司駐此",津市建治伊始。到清朝中葉,市區日趨繁榮,"舳艫蟻集,商賈雲臻,連閣千里,炊煙萬戶",已成為"商人營業輻輳之區",及至清朝末年,鄂西南和湘西山貨、濱湖水產頻頻在此集散,導致城市發育傾斜於流通領域,津市遂成為湘鄂邊境和九澧流域的中心商埠。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境內常住人口1500戶,暫住人口1410戶,擁有各類店鋪723家。民國初年,津市人口逾2萬人,"九省雜處",構成與眾迥異的獨特天地。其間問世的商會,其頭鎮喚雀面人物多系商界腰纏萬貫的大戶,且與政界、軍界顯要聯袂,不僅是維護商界利益的集團,也是左右津市局勢的顯赫勢力。此時的津市商界不但在湘鄂邊境地區和九澧一帶獨占鰲頭,並在全省頗富聲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民國24年(1935年)《湖南實驗雜志》載述,當時津市境內經營棉花的商家數十戶,集散的棉花有25萬擔,營業額3000萬元(法幣),佔全省銷量43萬擔的55.7%,省會長沙棉花和棉紗價格皆由"津幫"商人定奪。津市亦為湖南省最大的桐油市場之一,全省年產桐油55萬擔,津市每年要集散10萬擔~13萬擔。抗日戰爭期間,武漢、沙市相繼淪陷,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域布雷御敵,津市尚且偏安一隅,由是成為淪陷區移民歇身之地,人口即達10萬余眾,街巷人沸,郊野暴滿,各路人馬遂掛條豎旗,開店設坊,商務遠比益陽市和湖北沙市鼎盛。據民御早國31年(1942年)統計,埠內有葯鋪36家、茶館300餘家、旅社和酒店76家、飯鋪53家、熟食業25家、劇場5所,小商販1000多戶,商家3300戶,為民國24年(1935年)的3.5倍。日本投降後,外地商家紛紛返回故里,而苛捐雜稅日增愈甚,民國35年(1946年)稅額比先年猛增14倍。同時,駐津國民黨部隊明攤暗搶,不堪忍受的商家攜妻挈子遷徙異地,於是商務清淡,市面蕭條,一度畸形繁榮的市場,如過眼煙雲,飄然逝去。至民國36年(1947年),僅有商戶500餘家,為戰時的1/7。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3日,南下工作團抵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會和津市市人民政府。1949年11月26日,根據中央政務院關於人口不足5萬人不設市的規定,常德行署決定改津市市為縣轄市;1950年1月17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決定津市市直接由澧縣人民政府設區管理;時隔7個月,即同年7月12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又改津市市為地轄市,由常德行署領導;1952年9月10日,常德專署根據政務院新頒《關於調整緊縮編制的決定》,將津市市撤銷,歸並澧縣管轄,由澧縣人民政府在津市設縣屬區政府,隨後,又改津市市人民政府為津市鎮人民政府;事隔一年後,湖南省人民政府於1953年9月2日,又傳中央電示,"津市鎮為澧水流域的重要商鎮,為便於該地區經濟發展,經核定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有鑒如此,津澧又走進靈泉分治,澧縣津市鎮又改稱為津市市,成為湖南省九個省轄市之一,是津市歷史上首次實行"省轄代管"體制。1958年7月18日,常德地委又發出《關於澧縣與津市合並的通知》,規定市委和市人委機關鏈氏均保持原狀,財經獨立。至10月7日,又改為"徹底合並",財經、計劃歸縣統一,市屬各個機構,同時受市委、市人委和縣級同一機構雙重領導;1961年7月24日,又將津市市改隸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津市第四次從澧縣析出成為縣級市;時隔不到二年,1963年5月29日,省人民委員會又轉發國務院文件,撤銷津市市,將津市行政區域劃歸澧縣,從7月1日起,津市市改為津市鎮,但幹部管理、有關會議和工作安排,仍作縣一級對待;1979年12月29日,國務院以國發290號文件批復,同意恢復津市市,並由常德地區領導,成為地轄市;1985年,津市郊區擴大;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再次成為省轄市(縣級),實行計劃單列,由常德市代管。

地理壞境

位置境域

津市市位於澧水下游、湘北邊陲。地跨東經111°46'-112°40',北緯29°11'30"-29°39'40"。津市全境南北極長48.8公里,東西極寬24公里,總面積558平方公里。

地貌

津市屬武陵山余脈向洞庭湖盆地過渡地帶,地形以澧水為天然分界線,澧水西南岸為武陵山余脈,東北岸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邊地,整個地勢由南向東北傾斜。地表差異升降明顯。最高點為棠華紅顏寨,海拔377.1米,最低點為白衣鎮建國村,海拔23米。北部為澧陽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縱橫,海拔32-24米。南部沿南、西、北邊緣地帶為丘陵崗地,呈"E"字形結構。東部邊緣與洞庭平原相接,大小湖泊串珠密布。市境地貌屬流水、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崗地、平原地貌類型。

水文

津市地處湖南4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東瀕洞庭湖、南臨沅水,北近長江,西北道水、涔水、澹水回繞,澧水幹流橫貫全境,河岸長達76公里。

境內有大小湖泊21個,河流11條,水庫29座,水塘8038口,總共水面1.2萬公頃。南部0.4萬公頃面積的西毛里湖為湖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澧水干線由西往東入洞庭湖,北出松滋、虎渡兩河溝通長江,形成為四通八達的水道網。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津市全境總面積55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32%,湖泊水面佔14.6%,崗地佔48.6%,丘陵佔3.8%,低山佔1%。

水資源

津市水系可分澧水、四口、西湖三個水系,其中澧水為湖南四大河流之一,過境總長47公里。羊湖口河面極寬處500米左右,劉公橋極窄處276米。歷年最高水位43.34米,最低水位29.25米。最大洪流量為304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2立方米/秒,年均流量460立方米/秒。除澧水外,市境內還有道水、澹水、涔水燈澧水支流、四口水系的松滋河、官垸河以及西湖水系的崗丘溪河等。湖泊星羅棋布,共有湖塘450餘處,水面80餘平方公里,總需水量9500萬立方米左右。西湖、毛里湖、八寶湖、胥家湖等為其中面積較大者。津市地下水儲量豐富,以涔澹農場至市北區地帶為最多,0-7米以內單井日出水量,達2200噸以上,7米以下單井日出水量達1000噸以上。其他地段單井日出水量亦多在500-800噸左右。

礦產資源

津市礦藏主要有石煤、石灰岩、陶土、磚瓦粘土等,其中石煤儲量約1600萬噸,陶土儲量約十幾萬噸。

經濟

工業

工業是津市經濟的主體和優勢。上個世紀70年代,津市就是湖南省有名的工業重鎮,斑馬蚊香、麥穗味精等

望夫石工業產品曾經紅遍全國,上繳的稅收曾占整個常德地區的50%。其後一段時期,因水運優勢不再,體制機制僵化,津市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02年的22.6億元,增加到40.1億元,年均遞增12.2%;規模工業總產值由12.7億元,增加到28.9億元,年均遞增18%;規模工業增加值由 2.3億元,增加到7.3億元,年均遞增22.1%;規模企業戶數由33家增加到47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8家;入庫稅金由5890萬元,增加到9236萬元。

2012年,全市有規模工業企業78家,園區規劃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是省級工業集中區,已形成汽配、鹽化工、紡織、造紙、食品五大工業支柱產業,生物醫葯、新型建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中意糖果、"雪"牌食鹽全國馳名,"梅花牌"糖化酶遠銷美國。

農業

津市糧、棉、油等農副產品資源富足,形成了優質稻、棉花、油類、水產、蠶桑、蔬菜、藠果、蘑菇、肉兔、生豬等多個產業基地。"津市藠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保河堤鎮中南村被評為全國循環農業示範點,蠶桑種養殖標准化示範區通過國家驗收,八寶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授予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靈泉鎮楊家村、錦綉蘭苑休閑農庄和半島農庄被評為全省首屆百佳魅力村(農)庄。

2007年,發放涉農補貼4300萬元。發展壯大了蠶桑、藠果、水產、畜產、林果五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3家,組建各種農民專業協會50個。鼓勵、支持農民外出務工就業,五年累計培訓農民6200人次,實現勞務輸出3.2萬人。

閱讀全文

與津市工業園區屬於哪個街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a柱是哪裡車 瀏覽:430
賓士e300ll怎麼掛s擋 瀏覽:704
工業電商如何借錢 瀏覽:537
奧迪a6二手車如何 瀏覽:169
奧迪專用機油是什麼油多少錢 瀏覽:438
2021款奧迪a6l在哪裡插卡聽歌 瀏覽:50
賓士e多久能優惠6萬 瀏覽:597
番禺區有哪些工業 瀏覽:833
奧迪5怎麼開暖風 瀏覽:112
寶馬x3減震器多少錢 瀏覽:367
汽車腳墊上的蠟如何去除 瀏覽:168
8成新寶馬x3什麼價格 瀏覽:688
汽車日行燈哪裡有 瀏覽:32
奧迪a7車道怎麼編碼 瀏覽:471
奧迪a6碰撞測試私了多少錢 瀏覽:772
交警如何防止汽車攔車 瀏覽:163
寶馬迎賓光毯大小不一怎麼調 瀏覽:146
賓士a最少落地多少錢 瀏覽:473
中山起灣第一工業區是哪個區的 瀏覽:826
東城賓士貼膜哪裡有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