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的時候德國和英國誰的綜合國立強大些
英國實力更強
一戰前,德國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英國,但英國在海外殖民地、外交、軍力、積累的財富、金融方面還遠遠的超過德國! 英國的綜合國力更強!
德國已經核鋒塵建設出僅次於英國的無畏艦隊,並幻想:英國和德國交戰,就算勝利也會因軍力大幅削弱被後續的法、俄等趕上,失去老大寶座,因此不敢和德國大戰
德國沒想到,德國因此狂傲自大,得罪了法、俄,然後英國聯合法俄對德作戰,破滅了德國的幻想
而同期的美國雖然工業總產值多基碧年前就超過了英國,但深知英國有國際體系為助,不能單獨力抗,一直沒有發動改禪奪位大戰。
㈡ 一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大?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還強了三分
德國,位於歐洲領土中部,是一個面積比中國弱小的國家,對世界近代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他挑起的。德國之所以能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底氣就是德國雄厚的國力和強大的軍力。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時期數一數二的國家,尤其是一戰時期,德國國力達到了頂峰,比二戰時的德國還強了三分,不是美國出手,德國未必會輸給英法。那麼一戰時的德國有多強大?
從軍事力量來看,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海軍,擁有完備的戰爭動員體制和世界頂尖的軍事工業。一戰時,德國動員了大約500萬人參戰,軍費開支高達1600多億馬克,在海上和世界第一的英國打,陸地上和世界陸軍第二第三的法國和俄羅斯打,此外還要對付世界經濟第一的美國,打到最後雙方誰都沒佔多大便宜。不是德國爆發了革命,自己投降了,不知一戰還要打多久。要知道,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都沒打進德國國境,雙方一直在僵持。可以說,一戰時的德國是世界第一強國。
㈢ 德國為何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德國挑起一戰的原因:
1. 德國是歐洲率先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總產值世界第二,但國內市場有限,需要更大的世界市場進行資本的擴張,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壟斷了最多的殖民地市場,德國要求對世界市場進行重新分配。
2.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結構性矛盾,資本的擴張必須依賴於市場,但市場空間是有限的,當生產的東西超過市場可以容納的程度,就會導致生產過剩,然後資本擴張受阻,工廠停工,工人下崗失業,經濟越是不好,人們消費意願越低,產品越是過剩,惡性循環導致經濟危敗陵機的發生,時至今日依然無法避免,只有緩解的手段,且無論怎麼操作,無非只有一種方式即掠奪:對外戰爭是掠奪他國資源、經濟調控是稀釋財富變相掠奪本國人民、低端產業的轉移是變相掠奪承接國的廉價勞動力。
一戰德國投降的原因:
1.德國國內的十一月革命,動搖了統治基礎,當政者急於從戰爭抽離掌控國內局面;
2.美國加入協約國帶動了大批國家加入,形勢非常不利於德國;
3.德國國內經濟崩潰,無力支撐長期戰爭;
4.德國本來想靠武力推進跟英法談判,沒想到法察慧戚國狠了心要死磕,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
5.綜上所述,德國決定在一戰通過投降來保全自己,避免受到更大的損失。
德國重新崛起的原因:
1. 一戰因國內政局動盪而選擇戰略性放棄,雖然戰敗卻保全了工業人才和軍事力量,有快速重整工業生產能力和恢復軍力的條件。
2. 歐洲各國在一戰時為了打贏戰爭向美國借了很多錢,還款來源主要是德國的戰敗賠款,美國想得到這些本息,首先要借錢給德國進行戰後重建,幫助其恢復和發展,著名的美國扶植德國的經濟政策如: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等。美國援助的根本原因是基於自身利益,客觀上促使德國戰後經濟得到快速的恢復,重新回歸到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寶座(後來被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超越)。
3. 希特勒崇尚武力報一戰之仇,點燃煽動了德意碧帶志的軍國主義和復仇情緒,工業生產向軍費開支極度傾斜。德意志的軍費開支在1938年穩居世界第一,佔到全國GDP的50%左右,同年的英國為4%,美國為1%,此時的德國簡直可以用窮兵黷武、瘋狂擴張來形容。
特別提示:由美國資本的溢出對德國進行戰後重建,就能夠快速幫助德國重建並回到工業強國行列,充分說明這時候的美國已經具備超強的經濟實力,而經濟實力背後的根本邏輯是工業製造能力的強大,如果沒有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就不可能有經濟地位的支撐條件。試問一個啥都不能造的農業國家,就算發行億萬貨幣,這些貨幣又能對應什麼價值相當的實體物資呢?還不相當於廢紙一張,何來的經濟實力一說?事實上別說是到1918年一戰結束了,大約在1894年美國的GDP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和工業實力最強的國家。
德國發起二戰的原因:
1. 德意志對殖民地市場重新劃分的訴求沒有得到解決;
2. 一戰《凡爾賽合約》對德意志敲骨瀝髓的盤剝,國內矛盾較為尖銳,而此時美國經濟危機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的國內矛盾被激化,急需通過戰爭來轉移釋放。
3.二戰前期英法蘇美的綏靖政策,使德國野心更盛,進一步加劇了軍事擴張的步伐。
20世紀初,早期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占盡先機,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畢,現在南亞、非洲等許多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或法語就是源於英法殖民 歷史 。後發的工業國家(主要是德國)也擁有很強的人均工業實力,但是卻沒有廣泛的殖民地作為商品銷售市場,因此新興工業國家對舊的殖民體系十分不滿。這種經濟秩序劃分不對等、全球利益分配不平衡,導致了矛盾的日益激化,新興的工業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不惜發動戰爭。上一節已經講過,德國通過第二次 科技 革命和更適合刺激生產力發展的制度,迅速崛起並在1913年一戰爆發的時候工業總值佔世界的15.7%,成為歐洲第一的工業大國,卻眼巴巴地看著英法早早瓜分完世界,不垂涎欲滴可能嗎?一戰爆發的原因,是新興工業國家想搶老牌工業國家的殖民地市場。
一戰的結局是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在1918年戰敗,但後發工業國家的經濟訴求問題卻並未得到根本解決。而德國戰敗簽下極不平等的《凡爾賽合約》,使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以及之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還損失了16%的煤產地及過半的鋼鐵企業。《凡爾賽合約》對德國進行了敲骨瀝髓般的嚴重剝削,這進一步激化了新老工業強國的矛盾和德意志民族的復仇情緒,為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隱患。因此二戰可以看成是一戰的擴大和延續。不是一戰結束了,而是一戰進入了20年的暫停!
根據戰場形勢判斷,德國並未喪失主動權,戰敗只是政客談判的紙面協議,其實強勢的德國軍官認為是政客的投降決定出賣了他們的努力,他們覺得自己本來是可以贏得最終勝利的,希特勒就曾在一戰中受傷,這也讓他對投降記憶耿耿於懷,如果不發動二戰,德國將一直生活在凡爾賽條約的陰影下難以擺脫。背負著民族復仇情緒,德國幾乎是以卧薪嘗膽的方式在廢墟上重建了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但是經濟發展方面則完全跟不上軍事的發展水平,軍費終究是一筆不能再創造 社會 財富的開支,它不是生產性的,它不能提高 社會 生產率,想要把軍力轉化為直接經濟利益,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動戰爭,直接掠奪!否則長期透支經濟來發展軍力,對國內的損害也是極其惡劣的。
基於以上原因,高壓鍋就等著爆炸了,二戰的發生只是時間問題,就差導火索事件。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成為這條刺激二戰開始的導火索。雖然羅斯福新政化解了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部分歐洲國家也開始效仿,但像德國、義大利、日本等軸心國陣營,則選擇通過戰爭方式對外轉移矛盾和化解經濟危機。
㈣ 二戰德國經濟
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到來時,德國受到沉重打擊。1923—1928年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德國工業生產上升的趨勢是以美國提供的短期貸款為基礎的。此時,這筆約200億馬克的貸款被美國收回,由此觸發了德國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經濟危機。
危機期間,工業生產直線下降。1929—1932年,煤產量下降32.7%,生鐵產量下降70.3%,鋼產量下降64.9%,機器製造業產值下降62.1%,發電量下降23.4%。工業生產總值下降約40%,生產資料生產減少53%,消費品生產下降25.3%,出口總額減少69.1%,進口總額減少70.8%,國庫黃金儲備銳減4/5。10 與此同時,勞動時間平均削減約47%,在建築業中勞動時數減少約66%。各行業職工人數大大減少,其中鋼鐵、機械和電力工業的職工減少約64%,硬煤開采業職工減少約47%。
經濟危機對工人階級的生活帶來災難性影響。失業人數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業人數為130萬,一年後達到300萬,1931年9月上升為435萬12,1932年2月除幾百萬人臨時做短工外,失業人數達800萬。失業救濟金波動於每周16.44馬克(大城市)和13.14馬克(小城市)之間。只有82%的失業登記者能夠領取失業金。
經濟危機對城鄉小資產階級的打擊也相當沉重。在經濟危機期間,城市小工商業者、小企業主和手工業者的經濟地位動盪不定。許多工廠倒閉,中小企業大量破產。據德國官方統計,1928—1931年工廠年倒閉總數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幾乎增長一倍。同時期內,工廠年合並總數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幾乎增長2倍。其中,個體商販的處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閉,3581家被迫合並。正當小資產階級經濟社會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對共和制感到失望,並逐漸脫離傳統資產階級政黨尋找出路,對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充滿憧憬時,希特勒的納粹黨抓住了時機。它有針對性地對小資產階級展開了蠱惑性煽動,把他們拉到納粹運動中來,成為納粹運動的主要的社會基礎。
希特勒上台時有八百萬失業者,他許諾"工作,工作,再工作",為此進行巨額貸款,開展各種事業搭知,特別是軍工,擴軍備戰,戰前可說達到了充分就業。納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義,首創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散派日增加了一倍,並開始發展大眾旅遊,十四天的德國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國馬克。希特勒甚至還提出"全民汽車化",於是"大眾汽車"應運而生。面對世界市場和氣候的不確定性,確立和採取了許多保護農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歐盟的農業制度、道路交通規則、強制保險制度、兒童補助制度、稅率等級制亦即自然保護的基礎都來自那個時代。納粹確立了養老金計劃,讓年老和貧窮不再是同義語,"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職業的同胞沒有明顯的差別",聯邦德國持續並發展了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過計算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全國的經濟實現了每年以%100的增漲速度增加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此時,德國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嚇人,失業人數超過600萬,萊茵河西岸地區雖然已被盟軍在1930年6月歸還,但卻百廢待興;而且法國還佔領著薩爾州,並企圖用培植當地分裂勢力和親法分子的做法,通過全民公決,把這個州正式吞並掉。只知掘消要德國的經濟形勢不好轉,法國人的這個陰謀就隨時可能得逞。而且,納粹party的執政還有些先天不足,因為它並不擁有議會中的絕對多數席位,這些都困擾著魏瑪共和國的新任總理希特勒。
在執政的第一年裡,希特勒政~府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當成功。反對party被不違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締了,萊茵河西岸重工業區的工廠相繼恢復了正常運轉,德國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權。除了被取締的那些政party的忠實追隨者外,大部分德國人民對反對party和工會的消失都並不反對,甚至很贊成。魏瑪共和國的14年統治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是一場喪權辱國的災難,人民生活水準比一戰前的帝國時期大大下降,所以他們對這個民~主政體及其政party並無好感;舊工會連起碼的就業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爭取不到,更遑論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數反對party成員打入監獄以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親手設計和主持下,人類歷史上不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絕後的偉大經濟奇跡開始了。
自1928年起,各種高速公路的修建計劃就已經紛紛出台了,但總是因為政~府財政困難而作罷。希特勒對這個計劃非常感興趣,但也有很多反對意見,因為德國人當時窮得叮當響,連能否保住飯碗都有問題,根本沒錢買汽車。但希特勒還是決定拉緊褲腰帶來加以支持,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必須先有路,然後才能有汽車,不然汽車就是造出來也沒地方開。何況高速公路可以創造大批就業機會,而高失業率又使得當時德國人的工資低廉,降低了建築成本。所以他力排眾議,跑遍全國各地,喊了許多口號,四處為工程剪綵、奠基。有的時候,口號比錢還管用,德國人民真的不計報酬,不講待遇地跟著他們的領~袖,以軍事化的紀律,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Fuehrer(領~袖):這個詞一直被錯誤地翻譯成"元首"。這是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集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身的希特勒給自己取的新稱呼,目的就是貼近群眾,不要像"主席"或"總統"那樣,顯得太貴族化。在上任後的前四年裡,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內政建設方面。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政~府在經濟方面表現得實在出色:1933、1934、1935,僅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而且這完全不是靠外國投資和援助取得的。
在這三年內,德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無疑遠遠超過了100%-當然這也得益於大量舊工廠重新開工,世界經濟復甦等客觀因素,而德國國民的失業率從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監獄的那些猶太人和反對派以外。更加驚人的是,希特勒實際上兌現了他競選時的諾言,為德國人民實現了共同富裕-決不是讓少數人率先富起來,而是讓廣大工薪階層和管理階層一起富起來。工資上漲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管理階層不久就找不到什麼東西,是他們買得起,而工人們買不起的了。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工人,三年前還在下崗,為了每小時工資只夠買一塊麵包的臨時工崗位,你和你的左鄰右舍爭得頭破血流。而三年之後,你卻坐著豪華遊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陽光假日去了。工薪階級有權並有錢出國度假,這之前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英國沒有,美國沒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現在還沒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納粹德國就有。
隨著長達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還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種造車廠、修車店、加油站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眾汽車"公司。不僅如此,希特勒還在比較飛機和飛艇之間的優劣,以決定他下一個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應該叫做"大眾飛機",還是"大眾飛艇"呢。當然,希特勒熱衷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大戰積累實力。他曾經說過:"人民需要度假,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堅定的精神狀態。"
㈤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為什麼出兵歐洲
1915年5月7日,一個對於美國來說很平常的星期五,這一天,紐約港還是像以往一樣喧囂。肯納德海運公司引以為豪的「盧西塔尼亞」號即將從紐約起航回物浦港。很少有人想到,這是一場悲劇性的航行。
1915年5月12日下午2點10分,當「盧西塔尼亞」號航行到愛爾蘭南部的老金塞爾角,此時距離愛爾蘭愛爾蘭鎮只有10英里,一艘德國潛艇突然向它發射了2枚魚雷,一枚擊中了「盧西塔尼亞」號的首部,另一枚擊中尾部。這艘巨大的船在20分鍾後就消失在海面上,沉沒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轉移到救生艇上,結果共有1201人死亡,其中128人是美國公民。發射魚雷的U20於5月13日回到威廉港的基地。
「盧西塔尼亞」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1914年8月)正式交給英國海軍,然後再駛向利物浦港的加拿大碼頭,在這里又給這艘船裝配了12門6英寸大炮,當時這所船實際上是被作為後備巡洋艦的。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參觀利物浦時順便視察了「盧西塔尼亞」號,就是在這時,他說了一句幾乎是預言的話:「對於我來說,它只不過是又一個45000噸重的活誘餌而已。」
德國無論如何都不想招惹美國,它在發動攻擊前就在報刊上刊登過廣告,以告誡中立國公民不要乘坐參戰國船隻,廣告在「盧西塔尼亞」號從英國出發前就已經刊登出來了。
盡管慧遲128名美國公民的死盡管引起了美國公眾的憤怒,但這種憤怒遠遠沒有到支持政府參加世界大戰的程度。他們也許會支持政府向戰爭雙方出售軍火,或者提供其他一些援助,但很不願意把自己的親人送到遠離美國的歐洲戰場。而且,威爾遜總統要為第二次競選做准備,他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拿自己的政逗肢治前途冒險,因為孤立主義的勢力在當時的美國十分強大。因此,美國政府還要再找一個參戰的理由——就是曾有人發帖介紹過的「墨西哥密電事件」。
「墨西哥密電事件」的過程充滿了偶然,使我對此事件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一戰期間,墨西哥的軍事、經濟實力都遠不如美國,沒有能力收復亞利桑那、得克薩斯等被美國佔領的地方,德國人絕對不會傻到聯合墨西哥對抗美國,而此時的德國已經陷入歐洲戰場的泥潭之中,俄軍1916年夏季的進攻使德軍被迫兩線作戰,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使德軍在西線喪失了主動權,損失大量的兵力,更沒有能力支援遙遠的墨西哥。想必威爾遜總統也並非如此簡單地相信這就是德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順水推舟,讓美國參戰。
當時,英德都對美國展開宣傳。一戰期間,英國擁有海洋優勢,於是英國可以控制穿過大西洋連通歐洲和美國的海底電纜。可以想像,一戰期間,英國通過各種途徑,如:報紙、電台、影片、廣告等媒體把美國公眾心中德國的形象變得如惡魔一般。雖然美國政府沒有禁止公眾從德國方面獲取戰爭的消息,但英國還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
英國人有組織的把讓他們的宣傳活動遍布美國,小到民間小團體,大到參議院,並把慘烈的戰爭場面印刷在報紙上,一切都是為了醜化德國,如德國潛艇擊沉商船後的浮屍遍海、死於戰爭的無辜的人被說成是德國人乾的、拍攝德軍虐殺戰俘的場面等。而一戰期間,德國只有2家電台在美國營業,宣傳力量顯得十分可憐。當德國意識到自己無法在宣傳方面與英國抗衡時,就企圖減少英美間的運輸,這又成了英國的口實「中歐列強依靠陰謀和破壞行為以阻止美國向協約國供應軍需品。」
由於英美之間戰時貿易頻繁(1917年至1919年,美國對協約國出口了近3100噸糧食。一戰期間,美國強行沒收了包括97艘德國船在山碧世內的總噸位超過100萬噸的外國商船,還徵收了私營公司的431艘船隻,建立了龐大的運輸船隊)。英國在北海佈雷,而且迫使駛往德國的船隻駛向英國,使德國得不到來自美國的物資。因此,戰爭逐漸向協約國一方傾斜,尤其是馬恩河會戰,使德國速戰速決的計劃基本泡湯。
結果雙方在戰壕里進行里漫長的對峙,一直持續到1918年。這樣的對峙顯然對同盟國不利,因為協約國可以利用海上優勢,從美國那裡源源不斷地獲得軍需品,並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而德國得不到美國的支援,物資越來越匱乏。於是,德國統帥部同意恢復無限潛艇戰,以迫使英國在短時間內投降或主動求和。重新開啟無限制潛艇戰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僅僅在恢復無限制潛艇戰3個月後,英國海上運輸被擊沉的總噸位就相當於1916年全年損失的總噸位。
這立刻讓英國倍感緊張,英國國內已經出現了物資供應恐慌——草坪被種上馬鈴薯、花園被改成菜地、網球場都種上了莊稼。德國人或許相信,美軍在歐洲戰場產生積極作用前,他們就能獲勝。英國的情況引起了美國的注意,威爾遜對此感到惱火,他對豪斯顧問說道:「德國是個瘋子,必須遏止它。」
美國統治集團意識到,如果協約國就此戰敗,美國在協約國方面投下的大量貸款將化為泡影,從保護債務國的角度出發,美國也必須參戰。1917年2月3日,又有一艘美國船——「豪薩頓尼克」號被德國潛艇擊沉,這一天,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
1914年大戰爆發時,美國當天就宣布中立,但美國一直在同交戰雙方進行貿易,盡管英國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美國對德出口額也有2000萬美元。美國同樣不願意放棄來自德國的金錢,只是駛往德國的船都被英國海軍攔下了,去了英國。於是,美國在協約國方面的賭注越來越大,如果不加入協約國,就是放棄巨額貸款。因此,不難看出當時美國中立的目的:當戰爭雙方打的筋疲力盡時,再出兵,用較小的代價換取與英法相當的戰勝國身份(美國支付的戰費僅為英國的55%),甚至可以參與制定新的世界秩序。
打個比方,美國好比一個商人,他先保持中立,但向雙方都提供貸款,其中一方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英法)獲得了比另一方多得多的貸款,最後,他親自上戰場,收回了本金和利潤。至於給同盟國的貸款,對於豐厚的利潤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美國參戰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熟悉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原來是英、法、荷的殖民地,美國人口大多是英國、法國、荷蘭的移民及其後裔,因此在思想、文化、宗教、經濟方面有著與協約國難以分割的聯系。這不是幾個電台能夠改變的。美國的文化主要來自英國(17、18世紀的殖民統治),美國的經濟體制也繼承並改進了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德國和美國都是19世紀晚期崛起的國家。
德國工業產值在1870年至1913年增長了4.6倍,在1913年全面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則依靠自由市場經濟,在建國118年後的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一戰爆發前,美國還創建了美聯儲這個行使中央銀行權力的金融機構,把全美國的金融資本連在了一起。這樣,美國就可以以政府的名義,大規模的對一個或多個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貸款。既然都是19世紀下半葉崛起的國家,德國和美國之間必然存在著競爭和矛盾。
在薩摩亞群島問題上、在菲律賓和其他西班牙殖民遺產上,美德都曾有過摩擦。在一戰爆發前,德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美國佔17%,而且德國開始與美國爭奪處於美國勢力范圍內的拉丁美洲市場,在1913年的拉丁美周對外貿易總額中,美國佔28%,德國佔14.2%。而且在戰前,德國企圖在靠近巴拿馬運河的西印度群島建立海軍基地。
巴拿馬運河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國海軍的最重要的交通線,德國在靠近巴拿馬運河的地區建立海軍基地,會嚴重威脅美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一旦與美國開戰,就能迫使美國太平洋艦隊繞過合恩角才能到達大西洋。只是在一戰爆發前,德美矛盾還不是非常明顯,被更為尖銳的英德矛盾掩蓋了。
歐洲大戰的結果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利益集團獲得勝利,而是參與戰爭的國家都筋疲力盡。一戰期間,德國本土並沒有遭受過重的打擊,但1918年,德國國內物價飛漲,進口物資減少99%,有經濟崩潰的危險,而且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這種情緒在1918年11月3日基爾水兵起義中宣洩了。英國一戰期間的戰爭支出占同期國家收入的44%,貿易逆差又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1918年的7.84億英鎊。
法國的貨幣流通量從1914年的73.25億法郎增加到1918年的275.36億法郎,工人的購買力為戰前的1/3。1919年,法國工業產值僅為1913年的57%。這時候,美國就可以決定戰爭的形勢了: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獲勝。而且,美國龐大的工業體系(1870年至1913年,美國工業產值增長8倍。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位局世界第一)和完善的金融體系(美聯儲)也足以支撐一場世界大戰。
所以,美國可以按自己的計劃決定如何去做,唯一的障礙就是:孤立主義。因此,美國就要尋找讓孤立主義閉嘴的借口,就是上文提到的「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和「墨西哥密電事件」。
美國從一戰中得到的利益是所有參戰國中最多的。第一,美國在1914至1917年間是戰爭雙方的軍需品供應商,貿易額快速上升,美國貿易順差達到116億美元,工業發展迅速,釋放了美國的工業潛能。1914年至1919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超過150%,從249億美元驟升至639億美元,鋼產量增長89.1%,加工工業產值增長32%;第二,1914至1917年間與戰爭雙方的貿易使美國從債務國變身為英法等國的債權國。
戰後,美國是20多個國家的債主,僅協約國就欠美國100多億美元。由於戰爭對金融業的沖擊,英法等國不得不用黃金儲備購買美國物資。戰爭結束後,美聯儲的地下金庫中儲藏了世界黃金儲備的40%。第三,歐洲的混戰使歐洲列強沒有多餘的精力關心殖民地和中國、拉美這些海外市場。美國趁機搶佔了原本屬於歐洲國家的市場份額。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對拉美的出口總值從7.98億美元增長到33.93億美元,並且控制了拉美工業原料的進出口,還貸款給中國1300萬美元,謀取了在中國修建1500公里鐵路的權利,還把加勒比海沿岸的波多黎各變成了殖民地。
㈥ 德國在19世紀末一戰前化學工業有了全歐洲最雄厚的實力,請問是什麼因素使得德意志在化學領域能夠有如此...
19世紀30年代當英國工業革命即將完成的時候,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開始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1834年以普魯士為首的18個邦國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取消同盟內的關稅壁壘,制定統一的稅制,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有力地推動了德國工業的發展。紡織工業捷足先登,1846年關稅同盟各部已建成313家紡織廠蘆如,薩克森的開姆尼茲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采礦業和冶金業也得到一定發展,但主要仍集中在礦區所在地的山區,用當地的礦砂、木炭和水力作為原料和動力煉彎嘩沖鐵。40年代末魯爾煤礦的開發,以煤代炭進行冶煉多了起來,冶鐵中心才從山區轉到魯爾區。1835年從紐倫堡至費爾特的第一條鐵路通車。1848年德國的鐵道線達到2500公里。但是從整體看來,19世紀中期以前的德國工業仍以手工工場和小手工業為主。1848年時,手工工人佔全德工人總數的2/3以上。19世紀中期以後,德國工業才迅速發展起來。
從19世紀初施泰因——哈登堡改革開始,到50年代,普魯士政府陸續不斷地進行農業方面的改革,容克經濟完全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為提高。這一改革也影響到其他一些鄰國。1850—1870年德國農業凈產值從50億馬克增長至67億馬克。農業的發展,在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配合了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
到1852年,關稅同盟擴大到德國全境,以經濟為紐帶,突破政治分裂狀態,把全德意志連結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50—60年代德國出現了工業高漲。各種名目繁多的信貸機構和股份公司也紛紛出現,它們集中社會游資投入工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工業資金不足的弱點。全德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1850—1870年德國掀起了修築鐵路的熱潮,鐵路線長度增加幾倍,達到1.88萬公里。鐵路運貨量增長了27倍。修築鐵路對冶金業及相關的其他工業有很大刺激。1850—1870年德國的煤產量增加了4.1倍,生鐵產量增加了5.6倍,鋼產量增加了近28倍。恩格斯說,1848年革命後,德國「在20年中帶來的成就比以前整整1個世紀還要多」①。在50—60年代德國的工業高漲中,重工業的發展最為突出。這就為德國較快地發展成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奠定了基礎。
德意志統一的完成,為德國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德意志帝國政府於1873年建立了帝國銀行,實行了金本位貨幣制度,統一了商業法規和度量衡,對交通運輸業進行統一管理,實施了保護關稅政策。所有這些措施對最終埋殲消除分裂狀態,加強國內統一市場和促進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普法戰爭後對法國的掠奪為德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好處。50億法郎的賠款有相當一部分轉化為工業資本。割占來的阿爾薩斯蘊藏著重要的非金屬礦鉀鹽,洛林則是重要的鐵礦石產地,儲量佔全法鐵礦總儲量的85%。鉀鹽對德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有重要價值。洛林的鐵礦給魯爾產煤區的冶金工業注入了新血液,使魯爾很快成為德國的鋼鐵基地。今天聯邦德國7大鋼鐵財團中最大的4個,包括著名的克虜伯公司,就都在魯爾區。
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它對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的運用。這與它重視教育,注意科學研究與生產發展的結合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19世紀20年代,德意志許多邦就開始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並大力興辦職業學校。德國是19世紀後半期文盲率最低的國家。德國的高等教育既注重基礎理論的教學,又重視應用科學的研究。19世紀20年代,著名化學家李比西在基森大學創辦的化學實驗室,被譽為化學家的搖籃。哥根丁大學成為數學家的薈萃之地。70年代又建立起許多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如國立物理研究所、國立化工研究所和國立機械研究所等等。德意志民族在工藝技巧、科學文化水平及實際運用能力方面都居歐洲之冠,擁有許多高級專門人才。19世紀後半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定律,在德國得以付諸實踐,1867年西門子製成了第一台發電機。德國的酸、鹼等有機合成工業也有很大的進展。TNT炸葯也是這一時期發明的。如此等等。到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煤、生鐵和鋼的產量已分別達到5910萬噸、273萬噸和62萬噸,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889年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德國成為工業國家。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而且,它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是交錯在一起的。
㈦ 一戰前各國產值排名
1870年,睜芹主要國家工業產值佔世界比重分別為:
英國 32%
美國 22%
德國 13.2%
法國 10%
沙俄 3.7%
日本 忽略不計
1913年,這些國家帆早凳發生了明顯變化,各自佔世界的比重如下:
英國 14.1%
美國 38%
德國 15.7%
法國 6.4%
沙俄 4.7%
日本態旅 1%
㈧ 介紹一下一戰後德國經濟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於1924年制定的德國賠款支付計劃。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 ,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 ,研究德國賠款問題。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 (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 8億金馬克(摺合1.9 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制,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 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德國以法、比兩枯褲襲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道威斯計劃」是道威斯高超的經濟、政治才華的結晶之一,也是一戰後美國邁向「獨立的世界主義」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黨人沃倫·G·哈定就任美國29任總統,並宣誓美國決不捲入外國的紛爭。4月12日,哈定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但同時,這位總統又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認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蹂躪的歐洲國家復興的外國政府合作。這就是說,哈定政府的所謂「不捲入」和「不參加」,不過是要以美國的方式對歐洲施加影響罷了。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美國還不具備控制「國際聯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國已具有的影響力,不參與歐洲事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道威斯計劃」產生的美國大背景。
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道威斯計劃」的產生及其得以實施還有更具體的背景。眾所周知,「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斗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再一個問題就是20年代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義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爭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所以主張將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系起來討論。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矛盾也日趨尖銳之時,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准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只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作廢棄戰債純散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國操縱的巴黎會議決定對德國實施制裁之時,29日美沒兄國方面發出了「參與」的信號。這一天,美國務卿查爾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美國歷史學會發表重要演說,指出應由一個「公正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德國的賠償問題,包括對德國的償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計。並且表示,美國公民將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魯爾後,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更加尖銳,德國也停止了對英、法等國的賠償。乘此機會,10月1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對報界聲明,休斯的紐黑文演說所表述的立場仍然有效,同時也反對將戰債與賠款聯系起來討論。英國贊同組成專家委員會重新討論德國的賠償問題。為了迫使法國就範,英國聯合美國對法國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致使賠委會於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歐文·D·楊格為調查德國財政情況的美國專家,後組成了道威斯領導的專家委員會。
㈨ 二戰時德國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德國的經濟狀況,並沒有想像搜絕茄中那麼樂觀。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有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資金普遍短缺,導致了市場的停滯。該生產由於缺乏需求大幅下滑。失業人數非常高。
主要是因為,為戰爭努力在高賠償,一開始它已對德國施加的凡爾賽和約更困難,年輕的魏瑪民主的一個機會,通過政治行動促進經濟事件,並作為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政策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只有在1932年他們公布了德國賠償高達3億美元,但從未支付。於是1923年11月在德國推出的貨幣 地產抵世察押馬克又稱為地租馬克,用以遏制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
它取代了因通貨膨脹而一文不值的紙馬克 但只是作為暫時貨幣,不久後被國家馬克取代。馬克與美元掛鉤,以4.2馬克對1美元;馬克對紙馬克則是一對一兆。並限制其購買力顯著。
貨幣改革是為宏核德國貨幣整合的重要一步,但他們也有對德國人口的大部份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㈩ 一戰之前英國德國美國法國俄國日本中國的GDP是多少
GDP是1953年以後提出的概念,美國梁大猛從1929年開始有關於GDP的記錄。一戰前美國的工仿襪業生產已經超越德法英總和,德國超過英國,所以要求從新劃分殖民地。從宋鴻兵的一期視頻中談到,一戰前美國gdp大概是400億美橡橋元,不知他從哪來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