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開區注冊公司:最新的個體工商戶經營范圍都有哪些
什麼是個人工商戶呢?個體工商戶,是指有經營能力並依照《個體工商戶條例》的規定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公民。《個體工商戶條例》第2條第1款規定:"有經營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條例規定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有關個體工商戶的詳細資料,可以咨詢曼德企服。
個體工商戶經營范旦消吵圍
1、工業、手工業,是指從事自然資源開采和商品的生產、製造、加工,礦產開采,以及生產設備、工具修理等;
2、建築業,是指從事土木建築、設備安裝和建築設計、房屋修繕等;
3、交通運輸業,是指從事公路、水上客貨運輸,裝卸搬運等;
4、商業,是指從事商品收購、銷售、販運、儲存等;
5、飲食業,是指從事飯館、菜館、飯鋪、冷飲館、酒館、茶館、切面鋪等;
6、服務業,是指從事理發、照相、浴池、洗染、旅店、刻字、體育娛樂、信息傳播、科技交流、咨詢服務等;
7、修理業,是指從事鍾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電視機、黑白鐵及其他雜品修理等;
8、其他行業,是指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其他行業。
貿易類個體工商戶經營范圍
五金交電,日用百貨、針紡織品、洗滌用品、化妝品、食品、保健食品、營養補充食品、家居護理用品、包裝材料、橡塑製品、縫紉機服裝及輔料、紡織面料、紡織助劑、羽絨製品、工藝品、紙製品、床上用模侍品、機械配件、建材、服裝鞋帽、電腦軟硬體、耗材、通訊器材、皮革製品、文化辦公用品、照明電器、不銹鋼製品、鋁合金製品、化工原料及產品(除危險品)。建築防水材料、水泥製品、保溫防腐氧塗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防漏材料橋檔、管道、閥門、廚房用具、鍾表、眼鏡、玻璃製品、鋼材、電子元件、電線電纜、酒店用品、酒店設備、音響設備、衛生潔具、消防設備、照相器材、機電產品、體育用品。冶金設備、環保設備、金屬材料、水泵及配件、五金軸承、緊固件、標准件、攝影器材、電鍍設備、汽摩配件、工程機械設備及配件,花卉、苗木、摩托車、電動車批發零售。
② 經開區注冊公司: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范圍有哪些應該如何注冊
創業時代來臨,不甘做一輩子的打工仔?想創業,又不知道做什麼?先看看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范圍吧,注冊無需高額資金,注冊工商個體戶,快找曼德企服業務,更快,更穩,更安全。
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范圍概念
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范圍,是指經批准經營的行業和商品的類別。個體工商戶可以一業為主,兼營與主業相近的其他業務;
經營方式包括自產自銷、代銷代購、來料加工、零售、批發、批零兼營、客運服務、貨運服務、代客儲運、代客裝卸、修理服務、培訓服務、咨詢服務等。
個體工商戶,是指有經營能力並依照《個體工商戶條例》的規定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公民。《個體工商戶條例》第2條第1款規定:"有經營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條例規定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
個體工商戶是個體工商業經濟在法律上的表現,其具有以下特徵:
1.個體工商戶是從事工商業經營的自然人或家庭。
2.自然人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必須依法核准登記。
3.個體工商戶只能經營法律、政策允許個體經營的行業。
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范圍
1、《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第三條規定,「個體工商戶可以在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經營工業、手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及其他行業。塵世稿」
2、《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五條補充規定的內容如下,
「《條例》第三條所列行業的劃分:
工業、手工業,是指從事自然資源開采和商品的生產、製造、加工,礦產開采,以及生產設備、工具修理等
建築業,是指從事土木建築、設備安裝和建築設計、房屋修繕等
交通運輸業,是指從事返基公路、水上客貨運輸,裝卸搬運等
商業,是指從事商品收購、銷售、販運、儲存等
飲食業,是指從事飯館、菜館、飯鋪、冷飲館、酒館、茶館、切面鋪等
服務業,是指從事理發、照相、浴池、洗染、旅店、刻字、體育娛樂、信息傳播、科技交流、咨詢派孝服務等
修理業,是指從事鍾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電視機、黑白鐵及其他雜品修理等
其他行業,是指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其他行業。」
看了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范圍的全部內容後,大家發現了自己喜歡的行業嗎,想要注冊個體工商戶?不清楚流程怎麼辦,找曼德企服,專業為您解答相關信息。
③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布局
局西藏地域遼闊,各地地理、氣候條件和資源狀況的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按照「重點發展中部,放開搞活西部,聯合開發東部,藏北牧礦致富」的原則,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重點建設以拉薩、日喀則兩市為中心的全區經濟核心區,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長極,對其他行署所在地進行重點開發,使之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千百年來,藏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8處,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4處,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8處,主要是: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扎什倫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白居寺、薩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諾遺址、古格王朝遺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觀有:墨脫自然保護區、察隅自然保護區、羌塘自然保護區、林芝巴結巨柏保護區、珠峰自然保護區、羊卓雍湖、雅魯藏布大峽谷、岡仁波齊峰、瑪旁雍錯、錯高湖、納木湖等。
對外開放山峰44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個,可參觀景區100多處,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文化觀光旅遊區;以徒步、登山、朝聖為主的後藏旅遊區;以科考、生態為主、以雅礱河谷風景名勝為中心的藏東南旅遊區;以草原、湖泊、野生動物觀賞為主的藏北高原無人區,形成了以觀光旅遊產品為主,輔以徒步、探險、朝聖、生態、旅遊節慶等專項旅遊產品的復合型產品體系,在已上市銷售多年,發展比較成熟的產品中,最經典的路線有:3—5日的短線:拉薩---山南(文物古跡游) 拉薩---那曲(民俗風情游,如:雪頓節、恰青賽馬節)拉薩---日喀則(後藏探險游),5—15日的長線:拉薩—江孜—日喀則—薩迦—定日—聶拉木樟木口岸 (黃金觀光線),拉薩—日喀則—阿里(聖地朝聖游)拉薩—林芝—山南(東線環游)。
西藏旅遊業是1980年起步的,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現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全區旅遊企業的近140家,其中涉外賓館飯店66家(客房4461間,床位9710張),其中又包括星級賓館飯店15家,國際國內旅行社42家,旅遊汽車公司3家,定點餐館19家(餐位1528個),全行業直接從業人員6000多人,全行業間接從業人員30000餘人。
2000年旅遊接待人數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5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2%,其中海外遊客14.94萬人次,增長38.1%;全區旅遊總收入65153萬美元,增長4.6%;旅遊創匯4790萬美元,增長33%;上交稅金2032元,增長6.8%。
「十五」旅遊業發展方向:
----按照「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穩步發展國際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的方針,採取一切促銷手段,實現與歐、美、日、韓、新、馬、泰、尼泊爾、港澳台及國內其它主要旅遊城市的旅遊聯網,加大在國際國內旅遊市場上的佔有份額。開放旅遊市場,拓寬旅遊區域,力爭擴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區的對外開放區域。
-----樹立精品意識,圍繞我區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市場為導向,著力開發建設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設施配套完善、服務檔次高、創匯能力強的旅遊產品,形成觀光、探險、休閑、度假齊全的大旅遊產業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我區旅遊資源粗放式開發利用的狀況。重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高檔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遊產品、休閑度假旅遊產品、富有體驗性的探險旅遊產品,力爭把西藏建成國際精品旅遊勝地。
-----大力改善景區內外基礎設施。加強現有旅遊線路、景區(點)建設,提高景點質量。積極開發新的旅遊線路和景區(點),建成以拉薩為中心,連接6個地區、5個周邊省區和尼泊爾的旅遊線路。基本完成拉薩—林芝—山南—拉薩,拉薩—日喀則—阿里—那曲—拉薩,拉薩—那曲—昌都—林芝—拉薩三大陸路旅遊環形線路建設;改擴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錯、藏王墓、納木錯三級黑色路面旅遊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錯、茶馬古道、環珠峰景區、納木錯景區配套建設等。
------豐富景點的吃住行游購娛內容,開發特色精美旅遊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完善配套體系,營造安全舒適衛生的旅遊環境。加強旅遊商品、紀念品的開發、生產,帶動民族手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加強旅遊導游隊伍的建設,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擴大西藏旅遊品牌效應。強化行業管理措施,實施標准化管理戰略,促進旅遊管理逐步邁上標准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建立競爭有序的旅遊市場體系。 藏醫葯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完整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踐內容和浩瀚的醫學文獻,是藏族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經驗的總結,幾千年來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對發展藏醫葯學十分重視,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薩藏醫院。1980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改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現已成為全區藏醫教研中心。1980年以來,國家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區藏醫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個地區藏醫院和7個縣藏醫院,此外,在60多個縣醫院內設立了藏醫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區藏醫學校。1985年西藏大學開設藏醫系。多年來,藏醫教育機構為全區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醫葯人才。各地(市)衛生學校、幹部進修學校和藏醫院也開設了藏醫提高班,培養提高基層藏醫葯人員的業務水平。
2000年西藏共有藏醫葯生產企業19家,從業人員777人,注冊資金18374萬元,生產有批號的葯品144種,實現工業產值29338萬元;銷售收入18048萬元,比上年增長3.57%;實現利潤7321萬元;上交稅金2582萬元。12種藏葯被列為國家中葯保護品種,13種藏葯被列為新葯品種。此外,還有31種藏成葯、制劑被列為西藏地方標准。傳統名貴藏成葯「然納桑培」、「常覺」等多次獲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獎。自治區藏葯廠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葯生產企業,採用現代生產技術研製而成的十味龍膽花顆粒、六味能消膠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達膠囊等4種新劑型藏葯,均獲得衛生部頒發的新葯證書。同時,可生產傳統藏葯350個品種,年產量達10萬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貼榮獲國家中葯保護品種,1998年榮獲第2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會金獎,實現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國際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顯示了藏葯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十五」期間,要實現藏醫葯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認真組織實施《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結合GMP標准,加快傳統藏葯的劑型改良,促進藏醫葯生產與國際國內接軌。把傳統優勢與現代科技、生產工藝結合起來,吸收先進的管理、營銷經驗,做大做強藏醫葯業。要堅持改善條件和內涵建設並重、突出藏醫葯特色與完善服務功能並舉,繼續加強藏醫葯人才培養,努力提高藏醫葯臨床診治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藏醫葯科研工作,推進藏葯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提高藏葯研製、開發、生產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注重藏葯材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利用,加強藏葯材基地建設。廣泛採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加快研製新葯步伐,實現藏紅花等傳統藏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國最大的藏葯材基地,形成全國藏醫葯研究開發生產中心。 西藏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發現礦產地1858處,各類物化探異點1300個。探明儲量的礦床132個,其中能源礦產25個,金屬礦產33個,非金屬礦產37個,地熱資源4個,礦泉水11個;己探明礦床規模達到大型的22、中型25個、小型48個、礦點37個。有17種礦產在全國排序前9位:第1位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第2位銅、火山灰;第3位菱鎂礦;第4位硼、自然硫、雲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質石墨;第9位銻、重晶石。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潛在價值1967億元,全區礦產資源總量潛在價值6505億元。銅、硼、金、銻、高溫地熱、建材等為西藏優勢礦產,能源為短缺礦產。
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西藏礦業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從業人數8000多人。2000年底,開采鉻礦石19.66萬噸,硼礦19591噸,原煤2.13萬噸。
「十五」期間,西藏要加大對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質勘查,進一步摸清我區資源狀況。圍繞礦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重點,抓緊開展對優勢礦種和國家緊缺礦種的地勘工作,保證我區礦業發展有可靠的後備儲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償轉讓制度,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重點開發有市場需求、潛在的、稀缺的礦產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狀況,礦產勘查與開發的重點是鉻、銅、黃金、鉛、鋅等金屬礦產,以硼、鋰為主的鹽湖礦產資源,建材用灰岩、花崗岩等非金屬礦產,地熱、煤炭、林產品、石油等能源礦產資源以及礦泉水資源。對玉龍銅礦、扎布耶鹽湖、甲馬赤康銅多金屬資源等重大開發項目,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入股,進行合作開發,在「十五」期間,力爭完成開發前期工作,一期工程開工建設。鼓勵通過聯合等方式在內地進行精深加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的附加值。同時,要建立健全礦業管理體系,制定全區統一的礦業發展長遠規劃,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優化配置礦產資源。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除特定保護性礦種和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外,各種投資主體都可以參與開發,自治區行業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小型礦山的開發以集體、民營及其他類型企業為主,由地(市)、縣政府主管,形成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級管理的模式。 建築、建材工業是西藏自治區工業企業中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5.87億元,增長17.7%,實現建築業增加值約15億元,增長25.1%。建築業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8個百分點,約佔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冊的區內外建築施工企業有233家,企業人員達3.6萬人。勘察設計單位28個,資質40個,其中工民建設計類13個,規劃設計類7個,工程勘察類4個,專項設計類7個,水電設計類5個,公路、橋梁(函)設計類4個。建材企業達112家,建材工業總產值達3.8億元,增長18.7%,其中水泥產量45萬噸,增長8.4%,新型建材的生產與使用開始興起,建材產量結構和品種得到調整擴充。
西藏建材工業穩步發展,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區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的建材工業企業約40家,主要建材產品產量:水泥49.32萬噸,比上年增長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電桿6053根,水泥預制構件8.7萬立方米,釉面磚20萬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萬立方米,均比過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間,建築、建材業按照培育強勢企業、規范市場行為、提高建築建材質量的總體要求加快發展。要加強建築建材業管理,增強企業活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加快對現有建築企業的改造,增強區內建築企業的競爭實力。建材業重點抓好新型建築材料開發、高標號水泥和特種水泥的生產。依靠科技進步,加大對現有建材骨幹企業的改造,徹底關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業,採用成熟、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裝備,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 西藏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民族手工業產品,經過千百年的不斷實踐,形成了獨有的工藝特色和民族風格,受到廣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愛,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1988年,西藏開展了民族手工業藝人評聘工作,首次評定了具有工藝美術專業職稱共79人,其中高級工藝美術師19人,工藝美術師和工藝美術員33人。地毯(卡墊)、氆氌、圍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傢具、木碗、金銀首飾等手工藝品列為自治區輕工業發展重點產品,其獨特的風格和生產工藝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好評。
西藏地毯行業是民族手工業的一大支柱。地毯生產已有600多年歷史。其織法獨特,紋樣均以山水、花草為題材,古樸大方,絢麗多彩,具有濃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區地毯行業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產地毯近2萬平方米,其中出口約1.2萬平方米,出口產品合格率為100%。地毯產品外銷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卡墊是藏族人民群眾喜愛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結構緊密、花色鮮艷、全料純毛、經久耐用、色澤不褪等特點。卡墊主要出產於日喀則地區江孜縣,人們稱江孜是「卡墊之鄉」。
圍裙是藏族已婚婦女普遍喜歡的服飾。山南地區貢嘎縣姐德秀鎮是聞名遐邇的「圍裙之鄉」,姐德秀圍裙很早就暢銷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及西歐一些國家。姐德秀的圍裙花色品種已發展到近20種,所生產的謝瑪圍裙,多次被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遠銷國內外。
氆氌是藏族人民一種普遍的家庭手工業產品。氆氌盛產於山南、日喀則、拉薩等地。氆氌的品種很多,總的分為普通氆氌和細氆氆。普通氆氌藏語稱為「朗布」,細氆氌中以「協瑪」為最好。工布一帶地方出產一種厚呢子,名為「澤仁」,結實並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則地區出產一種手工毛嗶嘰,藏語叫「泰爾瑪」。2000年底,全區氆氌的生產能力大約在35萬米以上。
西藏民族畫、民族雕刻和金銀首飾,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遊紀念品,很受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這些手工業產品得到較大發展。創作和生產出大量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從60年代開始,西藏著手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在拉薩、那曲、日喀則、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廠,在林芝地區建立了毛紡廠,在拉薩、格爾木、那曲建立了絨毛分梳及成衣製品廠,使豐富的畜產品資源得到了開發和利用。
依託特色農牧資源,大力發展氂牛、優質青稞等農畜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結合農畜產品結構調整,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畜產品加工深度,通過產業化經營,擴大生產,形成規模經濟。 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綠色食(飲)品業
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綠色食(飲)品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高原特色生物產業是針對西藏特有的生物資源進行開發,綠色食飲品業主要是開發西藏的天然優質礦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飲料、啤酒等綠色飲品和高原特有的氂牛、綿羊、香豬等肉食、奶製品。以及青稞、綠色蔬菜。
西藏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十五」期間,西藏將大力發展高原食用菌、紅景天、人參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綠色食(飲)品加工業,充分利用我區飲用水資源蘊藏量大、含微量元素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礦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國家級綠色飲料生產基地,力爭在創出品牌、形成規模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實現大的突破。重點抓好綠色食品的科研與開發,逐步建立藏東野生菌類開發基地、藏東野生生物食品生產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開發基地,建立綠色食品生物資源種子庫,並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應。
④ 永州經開區袁家百歲洞徵收地是工業用地還是往_用地
工業用地
工業用地是指獨立設置的工廠、車間、手工業作坊、建築安裝的生產場地、排渣(灰)場地等用地。工業用地的增加可以使城市發展,壯大並富有生機,但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用地的形狀和規模工業用地要求的形狀與規模,不僅因生產類別不同而不同,且與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採用的運輸方式、工藝流程和建築層數有關鎮前。
土地徵收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許可權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御燃清化為國有土地,並依法給予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被征地農民合理補償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為。段辯現征地一般指徵收。
⑤ 廣州手工業外發加工哪裡有
我認為 < http://gz.o.cn/> 廣州的三維立體地圖 最新的 對你找地方很有幫助 一目瞭然廣州西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睜枝培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悉唯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搭含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