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河鎮的工業重鎮
馬河鎮成為「工業重鎮」,首先就得力於煤炭工業這一優勢產業:每年產量無論在東寶區,還是在全市的鄉鎮中,都是最大的。建鎮20年來,煤炭業一直是馬河的工業支柱。走過從無到有、由少到多,走過遍地開挖、效益低下,如今的馬河煤炭工業,通過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技改保安全,資源再利用,逐步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北通襄陽南漳,西鄰宜昌當陽、遠安。2007年,1.2萬人口的「邊城」馬河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7億元,工業增加值1.6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1億元,工業利稅總額1792萬元。構成馬河這一「工業重鎮」內涵的,有包括這些數字在內的一連串數字,有絕對數,還有相對數,而其中只有一個關鍵字----煤。
馬河發現煤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代。但煤的開采從1987年建鎮前後才真正起步,當時只有兩三家小煤窯。發展到1994年前後,煤礦數量一度達到120家以上。「遍地開花,到處在挖!」馬河鎮資產經營公司經理都啟鴻這樣描述當時煤亂采濫挖的「盛況」。
煤礦雖多,但效益並不明顯,這120多家煤礦的產量,卻遠遠不及今天20多家煤礦的產量。不僅如此,安全事故頻發,煤礦開采只顧短期利益,回採率不到50%,煤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馬河鎮有煤礦21家,2006年煤的產量達到了42萬噸,而在煤礦數量最多時,年產量也不到30萬噸。更重要的是,煤的回採率提高到了90%以上。要保證煤礦的效益,安全是關鍵。馬河鎮對煤礦安全生產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僅2006年,馬河鎮21家煤礦就投入6000多萬元用於技改。每一個礦井的斷面都擴寬加高,從以前不到1米改到了2x2.2米,井內的採煤、掘井、機電、運輸、通風、排水6大系統全部按國家標准進行限定,凡達不到要求的,一律整改。
嚴是愛,松是害。在安全問題上,強制整改就是服務發展,忽視安全反而欲速不達。這一點,鎮里是毫不含糊的。從挑肥揀瘦到「塊塊有主」,廢棄物變成了「香餑餑」。
採煤的地方,會伴生一種叫煤矸石的產品。開發前的馬河,煤矸石是當作垃圾堆積在山上的。不僅堆積佔地,而且能自燃污染空氣甚至引起火災。在離馬河集鎮較近的一座山上,由於年年都有煤矸石新堆上去。樹越來越少,一度變成了一座黑色的渣山,煤矸石成了馬河人心中的一大隱患。
據勘測,馬河現有儲量煤3000萬噸,如果都開采出來.產生的煤矸石量將近億噸。可喜的是,馬河鎮開始了煤矸石利用的嘗試。馬河鎮的煤矸石主要是粉碎後,被用於生產水泥等建築材料,將煤與矸石粉碎後混燒發電等。
隨著煤矸石的利用越來越廣泛,預訂。
2. 廣西十大重鎮之一是
文慎慧化重鎮:桂林市
經濟重鎮:桂林市
工業重鎮:柳州市
水泥重鎮:柳州市
邊防重鎮:盯孝漏崇左市
邊境重鎮:憑祥市
中越邊境重鎮:龍州縣
邊關旅遊重鎮:大新縣碩龍鎮
水果產業重鎮:賀州凱爛
能源重鎮:來賓市
物流重鎮:北部灣
軍事重鎮:南寧市
電影重鎮:南寧市
出版重鎮:南寧市
工業重鎮:梧州市
---
只能找到這些,不知道滿足你需要不,話說回來,你這個問題真有難度,畢竟城市在發展,真要評出個10大也很難,不過作為一個廣西人,我也很想知道正確答案,把你的問題收藏啦。
3. 員村的員村時光簡史
前世:農田中崛起的輕工業重鎮今生:舊廠城中村涅槃金融城
驅車由西向東沿黃埔大道走進員村,常讓人產生時光穿越的錯覺:西端的花城廣場,一棟棟現代感極強的高樓林立,這里早已跨入二十一世紀;一路向東,經過賽馬場、員村山頂時,車窗外的建築讓人恍如回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而拐進員村三、四橫路時,混雜著灰色的混凝土宿舍、紅牆黃瓦的蘇式小樓以及高聳入雲早已熄火的煙囪,讓時光又悄然定格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今年已77歲高齡的黃國威老人的這種錯覺尤為明顯。作為廣東罐頭廠的首批工人,1958年他就住進了員村四橫路5號大院,他親歷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員村由阡陌縱橫的東郊農田迅速崛起為輕工業重鎮;見證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這里由近郊變身居住中心;進入新世紀,他又目睹了員村規劃先後幾次華麗升級:由居住中心升至CBD延伸區,再至文化創意產業園、國際金融城。
隨著國際金融城建設的加速,員村這片熱土即將翻開歷史新的一頁,請跟本報記者一起踏上探訪員村前世今生的時光穿梭之旅。
員村建起當時亞洲最大罐頭廠
5號大院是廣東罐頭廠及玻璃廠的老職工宿舍,這里居住著許多老員村人凱歷,一路見證著員村的歷史變遷。記者一行在員村四橫路尋悔孫基找5號大院時正好遇上李耀華,今年67歲的他正拿著吉他准備去調音。
「找5號大院?你們找哪個人?」李耀華是罐頭廠的退休工人,得知記者的來意後,他樂呵呵地表示有一個最佳人選介紹給記者,「黃國威是罐頭廠的第一批職工,1956年來到員村建罐頭廠,一直住到現在」。
上班累「上廁所都能睡著」
77歲高齡的黃國威中氣十足,回憶起半世紀前的往事似乎仍歷歷在目。他1956年被從台山作為學徒工招進罐頭廠,「當時是中央輕工部選中廣州,要在員村這里建一個亞洲最大的罐頭廠」。之所以選在員村,是看中員村的地理位置,離當時的中心城區不遠,交通便利,離黃埔港近,有鐵路(後來還修建一條專線),同時這里還在珠江邊,便利於珠三角果農運送原料。
《廣州市志·工業志》對罐頭廠也有詳細記載:鑒於蘇聯和東碧謹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需要熱帶亞熱帶果蔬罐頭,廣東省水果資源豐富,罐頭工業有一定基礎,國家輕工業部決定擴建汕頭、海口罐頭廠,同時在廣州市東郊新開辟的程界東村工業區(後稱員村工業區)興建廣東罐頭廠。該項目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並列為蘇聯-中國經濟合作的165個重點項目之一。1958年6月10日,廣東罐頭廠建成投產,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
黃國威回憶說,那時工廠是24小時生產,正常情況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個小時,由於水果罐頭生產有季節性,一到夏秋兩季水果大批上市時,甚至有過連續上班3天的紀錄,「連上廁所都能睡著」。
不過累歸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罐頭廠的優勢很快就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體現出來了。黃國威說,1960年全國普遍出現因缺營養而水腫的情況,但罐頭廠幾千職工絕大多數沒有出現,原因就在於「近水樓台先得月」,「水果、蔬菜、家禽及豬牛肉等原料存入倉庫,總有一些邊角料用不了,罐頭廠自建了一個大廚房,油水相對好一點」。
巔峰期主婦學生來支援
罐頭廠的巔峰期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黃國威說,繁忙時珠三角各地送水果的小船要排隊進廠區碼頭卸貨,「這些水果船排到珠江中間去了,我們有過一天生產100噸西紅柿的紀錄」。上世紀七十年代,多個年份水果收成很好,再加上季節性強,「罐頭廠的三千職工就算是連續加班也不夠用」,於是,廣州當時動員城市家庭主婦、學生來支援,「那個年代近八成的廣州大中學生都曾來過罐頭廠學工,最旺時每天上班的人過萬人,一到上下班時間,整個東山區的交通大隊都出動來指揮工廠的大巴」。
黃國威至今還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學工支援的家庭主婦及學生每天工資是8角錢,所以被職工們戲稱為「八路軍」。
首次進廠像被「賣豬仔」後來生活不遜市中心
1954年,廣州市委提出「把廣州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生產城市」的口號,動員全市迅速改變廣州工業落後的面貌。員村輕工業區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迅速成形,罐頭廠是員村工業區興建的首個龍頭廠,與罐頭廠同年開工的還有廣東玻璃廠、第二棉紡廠(1956年籌建,1960年投產)、絹麻廠,其後南方麵粉廠、無線電廠則在六十年代初由海珠區遷入員村,至此,員村作為廣州輕工業重鎮的地位逐漸穩固。
黃國威的太太鄧詠芳也是罐頭廠老職工,1958年進廠。她回憶道,剛進廠時罐頭廠一帶都是荒山野嶺,她第一次來廠坐著大貨車沿著泥濘的黃埔大道「一拋一拋」地進來,「下車的第一感覺是被人賣了豬仔」。
而隨著工廠的興建,員村這個曾經的荒郊,生活氣息日益濃厚。先是興建宿舍區,讓工人按時上班要有個住的地方,由於罐頭廠是前蘇聯援建項目,與工廠同期興建的是現在員村四橫路5號大院位置的10棟三層高的蘇式小樓。這些紅磚黃瓦的小樓至今仍有罐頭廠老職工居住。
有了宿舍區,市場隨即建起來了,本地老住戶都稱市場為「員村一條街」,又稱之為「陶鑄街」,「因為是陶鑄做省委書記時提議建的」。
1965年員村工人文化宮及員村工人醫院(後來更名為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先後建成投入使用,事實上,早在文化宮建成之前各個工廠基本都有工人俱樂部,「生活豐富多彩,與市中心比並不遜色」。
1996年,黃國威退休,此時廣東罐頭廠也早已更名為鷹金錢罐頭廠,主產品由早期的果蔬變為鯪魚,產品聞名東南亞。而這時,曾經的東郊員村,與城市中心僅有一步之遙,員村居民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曾經因輕工業而驕傲的員村工業區卻因工業排污備受住戶投訴。
1997年9月,《廣州市環境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員村地區不得新建、擴建有污染的工業項目,現有工業必須調整和逐步改變功能,污染物排放超標的工業生產項目應分批治理、轉產或搬遷。
員村工業區的休止符終於開始敲響,等待它的是長達10年的調整期。
員村工業威水史
廣州第二棉紡廠:1956年籌建,1960年投產高支紗廠,主機是當時水平最高的國產設備。
廣州絹麻廠:1956年籌建,1958年投產時是國內最大的薴麻紡織廠。
廣州無線電廠:成立於1956年,1964年由海珠區遷至東郊譚村,成立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軍工電子骨幹企業,是廣州市導航設備生產的開端。
南方麵粉廠:前身是福新第五麵粉公司廣州分廠。1960年轉為國營企業,改名南方麵粉廠。1962年,國家投資在廣州市東郊員村建成新廠,成為廣東省最大的麵粉廠。
員村「四變」
從工業區到金融城
「一變」:員村由工業區變居住區
員村將何去何從?這是1997年後員村最撓頭的難題。此時珠江新城的規劃已過5年之久,距離市中心僅一步之遙的員村繼續搞工業肯定不再適合,而且由於居住人口激增,工廠污染擾民問題日益突出。
2004年,廣州市政府與天河區簽訂責任狀,要求在當年12月31日前完成員村征地拆遷任務,將其打造為未來的居住中心。
不過,這一進程最終悄無聲息地拖了下來。
「二變」:2008年變身CBD延伸區
2008年,廣州市透露,員村將不搞房地產,要承擔起CBD向東延伸的重要職責,明確了員村的新定位:珠江新城CBD延伸區。
隨後公布的《廣州市總部經濟發展規劃》顯示,「珠江新城-員村-琶洲」片區將成為有沿江特色的總部經濟核心區,而員村板塊將主要發展商務服務和商貿業,定位為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和省級以上企業總部或地區總部聚集地。
此後員村眾多企業「退二進三」的步伐明顯加速。當年10月,昊天化工集團全面停產;2009年初,「鷹金錢」員村廠區停產,全部生產線搬至從化;2009年6月30日,員村熱電廠停止發電,啟動搬遷籌備;去年年底,澳聯玻璃廠及虎頭電池廠陸續停工。
「三變」:舊廠區變創意產業園區
2009年,廣州提出員村一帶的工業建築要充分反映工業時代的獨特魅力,在延續傳統工業文明的同時注入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旅遊等功能,要打造「廣州北岸文化碼頭」,搞大型創意產業園。原鷹金錢罐頭廠變身「紅專廠」橫空出世,其後的環評報告顯示,包括南方麵粉廠、鷹金錢罐頭廠、員村熱電廠和澳聯玻璃廠的舊廠房、舊設施等工業遺產改造利用,成為佔地面積超過45公頃的創意產業園。
「四變」:城中村即將變身金融城
2010年6月公布的「琶洲-員村地區城市設計深化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員村被定位為國際金融區,並作為城市中央商務區的拓展區。
2012年,這一規劃再次深化為「廣州國際金融城」,其中起步區西起科韻路,東至車陂路,北至黃埔大道,佔地1.32平方公里,主要由昊天化工廠、廣州電池廠、廣州熱電廠、車陂水廠、廣東玻璃廠及棠下村構成,規劃形成金融總部區、金融辦公區、商業綜合區、濱水休閑區和配套居住區五大分區,主要以金融辦公、商業、酒店、文化、居住及相關配套服務供能為主。
起步區內的五個舊工廠,將在保留的基礎上改造,建設九號碼頭文化公園、熱電現代藝術公園、昊天工業紀念館。
4. 小欖鎮在中山什麼水平
小欖鎮在中山的水平如下:
1、小欖鎮,位於中山市的西北部,是廣東省中心鎮,中山市工業強鎮、商業重鎮,因菊花文化源遠流長,1917年被孫中山先生譽為「菊城」。鎮域面積147.29平方公里,下轄23個社區和6個村,常住人口超78萬人,戶籍人口28.8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超423億元,先後獲得「中國鄉鎮之星」「中國脆肉鯇之鄉」「中國辦公傢具重鎮」等國譽者悔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千強鎮第20位,成為了基礎優勢雄厚的灣區城市、現代化創新型的智造之城、商貿配套優質的宜業之城、綠色和諧開放的宜居之城和文化特色繁榮的活力之城;
2、小欖鎮產業基礎雄厚,形成了五金製品、電子電器、服裝製鞋、化工膠粘、印刷包裝、飲料食品、LED、辦公傢具、裝備製造9大支柱產業,打造了享譽全國的「中國五金製品產業基地」「中國辦公傢具重鎮」「中國電子慶正音響行業產業基嫌州地」「中國內衣名鎮」「中國半導體智能照明創新基地」「中國智能鎖產業基地」「中國門業重鎮」「中國脆肉鯇之鄉」8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共有「四上」企業1157家,億元以上工業和服務業企業195家,擁有華帝、長青、木林森、中順潔柔、三和管樁5家上市公司和7家市級總部企業,產業布局日趨合理,技術層次不斷提升,工業規模加快壯大。
5. 中國工業重鎮
西安、寶雞、咸陽、銅川、烏魯木齊、克拉瑪依、蘭州
6. 廣州江高鎮是在哪個區
江高鎮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現為全國重點鎮、省級中心鎮和廣州市首批重點建設五個中心鎮之一,也是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衛生先進鎮。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億元,增速8.1%。
工業重鎮。 江高鎮的工業基礎比較雄厚,轄區內擁有四個工業園區,分別是白雲工業園、神山工業園、居家用品園和白雲電器智能與電氣產業園。全鎮現有1804家工業企業,其中「四上」企業266家,年產值上億的企業46家,集聚了王老吉、白雲電氣、歐派、廣鋁、霸王、白雲清潔等一批知名企業,其中白雲電器、歐派集團已成功在主板上市。目前正在推進神山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建設,將進一步推進工業重鎮發展。
商貿新城。 江高鎮昌攔是北進廣州市區的「門戶」,具有近兩百年歷史的高塘圩和石龍圩仍舊人來人往,顯現商貿經濟往來興旺的景象。諾德閱瀧房地產項目即將開售。江高商業步行街已建成,江村廣場已改造完成,已初步形成江高商業核心區。我們將依託新城區和地鐵、路網規劃,重點推進房地產業和現代商貿物流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目前正在逐步推進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
區位優越。 江高鎮地處大迅友流溪河畔,位於白雲區西北部,東面同人和鎮接壤;南與石井、均禾兩街道隔河(流溪河)相望;西面隔巴江河道與佛山市南海區交界,北與花都區(炭步鎮、雅瑤鎮)接壤。轄區總面積達102.28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 197490人(其中戶籍人口132762人,流動人口 64728人)。轄區內有35個行政村和10個社區居委會,有356個經濟社。流溪河、巴江河水運發達,轄內交通較為便利,有廣清高速、北二環高速等,廣花一級公路、夏花路、江人一路等滾槐道路四通八達,白雲五線、黃金圍大道等正在加快建設,還有華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目前規劃有地鐵8號線北延段和地鐵24號線、廣清城軌。
7. 芳村區的經濟
清代,花地一帶的手工業比較發達,主要行業有糧油加工和小型造船。20世紀初,現代工業逐步興起,興辦了有一定規模的造船、機器製造工廠。日軍侵佔廣州後,工業粗歷鄭備受破壞,生產萎縮不振,部分工廠停業。
建國初期,區管轄工業多是手工業社(組),基礎薄弱。50年代中期,街道、人民公社雖陸續開辦了一些小廠,工業總產值很低,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足5%。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按照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對協同和機器廠、源裕隆化工廠等老廠進行技術改造,擴大了生產規模;將一些小廠組合成大廠,如廣州鋼琴廠;興建了一批大中型工廠,如廣州鋼鐵廠、廣州造船廠、廣州百花香料廠、廣東制葯廠等。經過近10年的努力,芳村地區發展為廣州市的工業基地之一。同時也帶動了芳村地區一、二、三產業的發展。1978年以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街道工業、鄉鎮工業和村辦工業蓬勃興起。1990年,區轄工業企業發展到303家,工業總產值已達1.707億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4.9%。是年駐芳村區的中央爛指、省、市主要工廠有近70家,共有職工4.6萬餘人,工業總產值達24.3億元。 芳村地區歷以「農桑為本,網罟為業」。清代已是蔬菜、水果產區,西塱絲瓜、坑口西洋菜等已名聞廣州城,茶滘生欖、花地楊桃久負盛名。清代至民國時期,以捕魚、養魚為業者約占農戶總數的五分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直到建國前,農業生產一直萎縮不振。
建國後,農村先後實行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大力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得以發展。1958~1960年的「大躍進」、「浮誇風」使農業生產受到影響。「文化大革命」限制了農副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徘徊不前。1980年後,在農村穩步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並針對地處城郊這一特點,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了調整,使蔬菜、花卉和塘魚、禽畜養殖業發展成為芳村區農業的三大支柱。
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展,耕地日益減少,1990年末全區尚有耕地面積1 420.6公頃,比1959年減少546.7公頃,平均每個農業人口佔有耕地面積從1959年的1.2畝下降到1990年的0.55畝。由於發展了「三高」(高產值、高效益、高質量)農業,199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3 027萬元(1980年不變價),從1985年起,平均每年遞增3.6%。
建國前,芳村地區無專職農業管理的機構。建國之初,區政府始設農業生產科,1961年設農林水利局,1985年11月設農業管理岩頌委員會,分別主管不同時期的農業生產與水利建設。
8. 2022年惠農區紅果子鎮蘭山園工業園區拆遷嗎
不拆。
紅果子鎮是惠農區南片中心城鎮和工業重鎮,全鎮面積77.51平方千米,轄4社區5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3個居委會,總人口21862人(2017)。
在冊耕地面積為14500畝,可耕荒地為22000畝,轄區內有紅果子工業園區、蘭山園、長城園3個工業園區。惠農農副產品加工園區1個,馬家灣、紅果子農貿市場2個,大中型骨幹企業5家,中外合資企業1家,私營企業177家,個體工商戶627戶。歷居鎮黨委、政府按照區、市黨委、政府的統一布置,帶領全鎮二萬多回漢人民群眾,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負重拼搏,埋頭苦幹,使全鎮各項事業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
9. 我在佛山上班,感覺上班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為什麼
很多人年少時,應該都聽說過"佛山無影腳",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對佛山有一些憧憬。佛山的確是一個很棒的城市,佛山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佛山緊靠著廣州、肇慶和珠海,身處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氣候宜人。而且佛山的手工業和商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因此,曾經的佛山吸引了大批的打工者和上班一族。
其實佛山這個城市還是非常適合居住的,佛山有美景,更有享不完的 美食 。每一個外地人來到佛山之後,都會深深的迷戀上佛山這座城市。佛上是個老城,同時又是個新城,佛山既有古老的風貌,也有年輕的容顏。一個如此絕佳的居住城市,卻有很多打工者和上班族選擇離開,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點原因,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讓打工者不得不離開的第一個原因,那就是佛上的房價這幾年實在是太高了。之前的時候,佛山房價不高,而且收入還不錯,很多人選擇在這里定居。因此全國各地很多人都會跑來佛山打工或者上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里買上一套房子,然後在佛山這個城市生活下去。然而這兩年房價大漲,打工者和上班一族再怎麼努力,收入的增長也比不上房價的增長速度。時間一長,打工者漸漸地感覺到沒有了希望,於是就選擇離開。
第二點原因,很多外來務工者,覺得很難融入進這個城市。外來人剛開始的時候,覺得這個城市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好,但是時間久了,卻發現很難徹底的融進這個城市。或許是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也或許外地人不知道該如何適應這里的氛圍,總之,外地人的感覺就是,在佛山永遠覺得自己像個過客,不能夠像當地人那樣生活的那麼自在。
很多外來務工者最終選擇離開佛山的原因太多了,每個人也有著不同的原因,但是有一點原因,讓人想不到。這點原因就是,很多人覺得佛山的規劃實在是太差勁了。天天都在修路,交通十分的不方便。上班一族如果想去別的鄉鎮,是沒有公交可坐的,而且很多地方沒有發展起來,還都是農村的面貌。
交通比較差勁,這讓很多當地人都在吐槽。佛上到處修路,這就導致很多地方都在塞車。一條馬路今天還好好的,明天說封路就給封了。本來上個班也就十分鍾的路程,這修路修的,堵車堵的,花了半個小時都不一定能趕得上。這真讓人叫苦不迭。為此,很多上班族乾脆離開佛山,去臨近的城市工作。
總的來說,人們離開佛塵遲啟山的原因那是多種多樣。佛山周圍的幾個城市都很不錯,離著佛山也近,因為以上幾點,很多人乾脆選擇去別的城市工作了。不過,因為最後一點原因走的,這還真是讓人想不到。
我是南漂拍客星榮,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我現在也在佛山,從15年至今,記得15年的時候佛山市最低工資標准為1510,後面調了一次至今是1720元,現如今除了外企、(獅山一汽大眾周邊廠,丹灶外資汽配廠)及大型民營製造業外(普工)工資在扣除五險一金後加班到手工資還有有個4200 6000元左右,有些人會說,明明有些廠計件可以拿7000 8000元。的確、我承認這個數是有,但是這樣基本上都是計件工資,這樣是一個月30天,全月不休息,沒有社保沒有其他福利辛辛苦苦而換來的。幹得久了,得不到關心,人就會累就會胡思亂想。
在外工作沒有歸屬感、遠離小孩,遠離父母。人不是機器,也不是冷血動物。現如今內陸省份都在大力發展工業,很多人在家都能拿到3000 4000元一個月。工資比在外打工不會少多少,但是可以照顧小孩,可以陪伴父母,可以經常吃到父母做的可口的飯菜。所有寧願選擇回家發展!也不願意遠離他鄉被別人區別對待!如果讓你選擇你會怎麼做。
以上是我的觀點,歡迎採納!
肯定少,佛山是製造業為主,現在出口很多停了,工廠沒訂單,很多放假幾個月,人口肯定少。
說一下我的感受,派如這幾年的中國變化非常大,不知道大家有沒這樣的感覺。不說佛山,整個中國都是這樣。產業工人,基本上一線工人青黃不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做生產工人,建築工人等高工資但苦悶的工作,而願意選擇低工資輕松的,老一輩的逐漸退休回老家。在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思潮下,高明,三水區等工業重鎮由於較偏遠的位置,長期招工困難,人口流失嚴重,今年還上班的人說不定明天就不來了。而南海,順德,禪城等靠近廣州區域,重商業輕工業,把流失的人口都聚集到這里。中心區人越來越多,郊區人越來越少。
我也在佛山,很多廠都沒什麼事做
廠房倉庫的遞增費,每年每平方漲價5毛,我去的實時候房租10塊,現在旦早16塊了,還各種受佛山本地人欺負,趁著今年疫情剛好跟佛山說拜拜
我們不需要外出打工了。現在國家號召鄉村振興,家鄉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干。長期間在外,樹高萬丈,落葉歸根,老了沒有生計。
外銷沒訂單,公司沒有事做,大多放假了,甚至有的放假幾個月,回的回家,去擺地攤的擺地攤去了,哪還有多少人呢,好多製造業區域都是空城了,前次去順德機械城都空空,沒見有幾個人。
訂單少,效益差,公司不賺錢,裁員,不招工,回老家一批人了唄
你說的是工廠還是寫字樓?工廠的話一個是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高了,不需要那麼多人了。寫字樓的話,今年大多業務不好做了,很多人辭職不幹了
10. 占隴鎮窮嗎
不窮,占隴鎮,位於廣鉛余東納盯省普寧市東部,西與普寧市區相接,東與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交界,北與南徑鎮毗鄰,占隴工業基礎雄厚,商貿流洞激和通活躍,是全國重點鎮,粵東的工業重鎮,首批「中國淘寶鎮」,也是普寧三大中心鎮之一。全鎮總人口超過20萬,是當地知名的超級大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