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北流有哪些工業園

北流有哪些工業園

發布時間:2023-03-18 01:24:16

❶ 北流的經濟發展

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北流爭取到中央新增投資項目資金超3億元,是廣西獲得新增投資項目資金較多的縣(市)。2005~2010年累計新開工項目1721個,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14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71倍,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0%。海螺水泥、佳鑫電子、興昂鞋業、三環工藝陶瓷等一批投資超億元的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洛湛鐵路、岑興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結束了北流沒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的歷史。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這是該市歷史上建設重大項目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完成投資最多的時期。
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18.76億元,增長15.3%;財政收入7.43億元,增長17.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01億元,增長50.8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7億元,增長20.25%;外貿出口完成1.05億美元,繼續保持外貿出口超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長12.20%;農民人均純收入4916元,增長9.26%;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5.03億元,增長250.31%。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是「十一五」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全市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63.4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31億元,年均增長14.45%;財政收入由4.52億元增加到9.06億元,年均增長1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1.38億元增加到100.18億元,年均增長36.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30億元增加到45.10億元,年均增長18.51%。2010年與2005年相比,實現了十二個翻番,即地區生產總值翻1.3番,人均生產總值翻1.2番,財政收入翻1番,工業增加值翻1.7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1.2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1番,農民人均純收入翻1番,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翻1.3番,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翻1.6番,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翻1.1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 2.2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翻2.3番。 2011年,北流市的三次產業比重優化為14:58:28,工業主導地位優勢更加明顯。 概況
北流農業發達,創匯型和加工型農業已佔主導地位。2009年,全市有水果83萬畝,名優水果佔90%。以牛品改為突破口的水產畜牧業發展加快。一些新的農業生產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實踐。農村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建設發展迅速,成為廣西和全國的典型示範項目。
北流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商品糧基地和荔枝生產基地,優質谷、荔枝、龍眼、提子、八角、蘑菇、奶水牛、三黃雞、優質芭蕉、中葯材、無公害蔬菜等農業優勢產品名聲遠揚,水稻免耕拋秧面積位居全國縣(市)第一,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被自治區農業廳認定為廣西首個無公害農產品(荔枝)生產基地縣(市)。全市發展了各類農業企業11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25家,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30.3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6.03億元,年均增長4.12%。土地進一步向規模經營集中,全市流轉耕地面積10.25萬畝,占承包地面積的23.02%。建成了無公害蔬菜、優質提子、香蕉、奶水牛等一批特色農業基地。涼亭集團、永旺合作社、兆周松脂廠等數十家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玉林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由3家增加到11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由1家增加到5家。該市被評為中國生豬調出大縣、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和廣西首個無公害百香果生產基地,奶水牛、水產品被評為自治區新興產業。
北流市重點推進國家糧食高產創建示範項目、現代農業水稻項目、超級稻推廣增糧項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5個重點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養殖種植加快發展,推動農業種植規模化生產向更高層次發展。2011年新增農業龍頭企業4家,玉林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6家,帶動群眾致富能力得到有效增強。
農業
北流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是綜合性農業區。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下。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變革生產關系,努力發展農業生產。1950—1990年,縣財政用在支持種植業資金3587.9萬元, 發放農業貸款23624.6萬元。發動全縣幹部、群眾大力興修農田水利,積極推廣高產良種和農業新技術,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90年,農業總產值2.53億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49.76%;糧食總產量、農業總產值分別是1949年的4.59倍和7.27倍。
1950—1990年,糧食總產量平均每年遞增3.67%,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37%。1990年, 糧食畝產、總產分別比1978年增長73.31%和65.6%;糧食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3.39%和3.58%。農業商品產值22813萬元,商品率40.95%。農業不僅為近百萬人民提供糧食,而且為80%以上的輕工業和鄉鎮企業提供原材料,為出口商品提供貨源,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的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16.45%,70%以上的工業品銷往農村市場。
1950—1990年, 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10月以後,受「左」的影響,搞「大躍進」,實行「人民公社」,搞平均主義,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1961年開展整風整社以後,糾正了左傾錯誤,確定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制,恢復自留地,放手讓集體和社員搞副業,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比1961年增長31.25 %。1966—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把集體、個人搞副業被當作「資本主義傾向」來批判,農村中商品生產受到嚴重挫折;但農村廣大幹部、群眾堅守生產崗位, 糧食仍獲得增長,1976年糧食總產27464.8萬公斤,比1956年增長92.7%,可是集體現金收入極少。1979年,縣委、縣政府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後,認真糾正了農業合作化後期以來農村工作上的失誤,提高和放開農副產品價格,適當擴大自留地,恢復集市貿易, 發展以種養為主的多種經營。1981年9月以後,全縣農村人民公社實行聯產到勞、 包產到戶、 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糧食產量達到39747.63萬公斤,水果產量531.7萬公斤, 農業產值達2331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97%、5.77% 和17.03%。稻穀總產39032.5萬公斤,年平均畝產824公斤,榮獲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稱號。1984至1986年,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中,減少了水稻種植面積,加上受自然災害的襲擊,糧食產量比上年雖略為減產,但單產還是排在全區的前列。1987年以來,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生產的領導,各行各業大力支援農業,層層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大力開展雜交水稻高產示範樣板活動,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1989、1990年糧食連續兩年獲得增產。1990年全縣糧食總產416182噸,年平均畝產828公斤,初步建立了糧食穩產高產體系。7月間,農業部副部長陳耀邦、劉錫庚及「雜優之父」袁隆平教授考察北流縣水稻生產時說:「北流縣水稻生產達到國家級管理水平」。 北流農民辛勤耕作,發展農業生產,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傅大任、區農業勞動模範李鎮全等是一大批農業勞動模範中的代表人物。
林業
北流縣在歷史上森林茂密,解放前,除杉林外,多為天然林,境內遍山樹木蔥蘢,也盛產竹子,有「斬不完的石梯竹,運不盡的北流木」之說。清末民初,全縣有林面積百餘萬畝,開始出現了公有林。《北流縣志》載,縣內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應鬱林五屬外,還運銷藤、梧及廣東信宜、廉江等地。那時,珍禽異獸活動頻繁,圭江航運暢通無阻,惟後來山林火災不斷,高寒山區林木屢遭凍害,林木逐年減少。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設置專門機構,興辦林場,開拓林區,在年年號召幹部群眾植樹造林的同時,多次用飛機播種造林。然而,由於人口激增,林業政策多變,加上1958年「大辦鋼鐵」和「文化大革命」動亂以及1980—1983年落實山界林權期間,多次出現亂砍濫伐,林木損失巨大,生態失去平衡,20世紀70年代圭江斷航,各種異獸珍禽亦趨絕跡。1985年以來, 縣委、 縣人民政府把植樹造林恢復生態平衡,當作大事來抓,堅決貫徹執行《森林法》,嚴禁亂砍濫伐,在執行國家限額採伐政策的同時,引進各種貸款 (國際貸款、開發性貸款、 信貸、無息貸款594.78萬元) ,連續3年飛播造林,到1990年,全縣有林面積159.99萬畝, 活立木蓄積量251.2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981年的22.59%增到1990年的42.92%,林業總產值(當年價)328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當年價)的5.8%。1991年成為自治區的滅荒縣。
畜牧業
北流縣傳統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禽為主,羊、兔次之。民國35年(1946)《北流縣統計提要》 載:全縣有牛4.61萬頭,馬40頭,羊947頭 (1947年為2094頭),豬3.99萬頭,雞22.18萬羽,鴨7.18萬羽,鵝1528羽。 解放後,1950至1957年,生豬飼養量由10.20萬頭發展到16萬多頭,年末存欄由5.54萬頭增加到10.73萬頭;耕牛年末存欄由5.72萬頭發展到8.57萬頭;家禽年末存欄由22.33萬羽增加到104.44萬羽。
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強調集體飼養,限制私人飼養畜禽,加以限價派購,畜牧業發展緩慢。 1978年年末,耕牛存欄6.88萬頭,生豬存欄29.27萬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經濟改革,允許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取銷派購,開放自由市場,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出現了飼養專業戶,1990年,耕牛年末存欄10.64萬頭,生豬年末存欄48.83萬頭,家禽年末存欄207.36萬羽, 分別比1950年增長0.8倍、 7.8倍和8.29倍,耕牛、生豬分別比1978年增長54.65%、 66.83%。1990年畜牧業產值426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88%。按畜牧業產值結構計,豬佔69.59%,牛佔14.34%,禽佔11.9%,其它佔4.10%(按1980年不變價計)。
漁業
縣內江河縱橫, 池塘水庫星羅棋布,魚類有120多種。但由於江河污染,流量下降、濫捕等原因,河魚種類和產量越來越少。1982年調查,過去江河中盛產的沙黃魚、鱤魚、桂花魚、白鱔、竹鯉等上十種珍貴魚類已極少見。加上用傳統方法養殖,漁業發展緩慢。1949年, 全縣池塘養魚水面積4900多畝,總產480噸。1950後,改進養殖方法,漁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 1953年,縣人民政府在農業科配備幹部1人兼管漁業,1978年從農業局分出成立縣水產局, 有技術幹部2人,聘請農民技術員7人,行政幹部1人,負責指導全縣漁業生產。 1984年8月,縣水產局和畜牧局合並為畜牧水產局,1985年成立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定編5人,由1名副局長專管漁業。1990年,全縣起水鮮魚2100噸,比1949年及1978年分別增長3.38倍和4.4倍。 北流縣工業歷史悠久,早在漢至兩晉期間便開始冶銅鑄造銅鼓;宋代,陶瓷業興起,但發展極其緩慢。民國初期,縣內開始出現用機器生產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北流晉光電力公司和北流利民米機。但全縣工業基礎很差,至解放前夕,除此兩家機器生產的廠家外,全縣只有22家小型碗廠,3間缸瓦窯,3家小型鑊廠,個體工業2023戶,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658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著手發展糧食加工(碾米)、木材加工、陶瓷、造紙等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工業總產值為794.55萬元,比1949年增長20.75%。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開始有全民所有制企業1家一地方國營北流縣印刷廠,公私合營企業9家,1957年產值達1227.42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平均年遞增速度為9.1%。 「大躍進」期間,新建了北流水泥廠、印嶺鋼鐵廠、耐火器材廠、澱粉廠、化肥廠、農葯廠,開采瞭望天洞、上垌、坡頭、三和等金礦和硫磺礦,各鄉鎮也紛紛興建農機、 農葯、化肥等簡陋工廠858個,工業盲目發展,工廠因缺乏能源、原材料和技術力量等, 後來不得不「下馬」。1962年,產值僅為875.39萬元。1959年至1962年,5年間平均年遞減率為6.54%。
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生產得以恢復, 規模不斷擴大,到1965年年產值再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1415.04萬元,平均年遞增率為17.36%。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0) ,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廠動亂,生產嚴重下降。從1966年至1969年,各年產值均低於1965年。1969年工業產值1213.2萬元。四年中平均年遞減率為3.78%。1970年回升到1822.97萬元。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1971—1975) ,1971年改建龍門電站,裝機容量3000千瓦,成為縣內第一座電力基地。1972年年產合成氨3000噸的北流縣氮肥廠建成投產,縣內化學工業初具規模。其它工業的生產也逐漸恢復發展,1975年工業總產值為3789.10萬元,年平均遞增率15.76%。1976年新建2400千瓦的大村電站後相繼興建了石窩油氈廠、縣松脂廠、縣紫膠廠、縣茶廠、縣軋鋼廠。1980年工業總產值達5954萬元, 平均年遞增率為9.5%,工業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9.6%。1981年以後,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落實經濟責任制,對企業實行整頓和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並發揮水泥、氮肥、陶瓷三大優勢,同時由於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全縣工業生產出現了新局面。 1985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55家,職工6988人,工業年產值為11142萬元,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34.4%,實現利潤1333萬元,上交國家產品銷售稅金500萬元。「六五」計劃期間(1981—1985) ,全縣工業總產值的平均遞增率為13.4%,已形成水泥、化工、陶瓷、機械、食品5個行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結構。
1985年後, 北流工業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全縣集資建設110千伏和35千伏送變電工程,分別於1986、1987年建成投入運行,進一步解決工業所需能源。此外大量投入資金,對原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建,新建企業不斷增多,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產值、利稅大幅度增長,1986年至1990年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投資1.78億元,為1957—1980年24年投資數的總和。水泥、陶瓷兩大行業發展更為迅速,至1990年底,全縣水泥企業由6家增至13家,年生產能力128.2萬噸;陶瓷業也有較大發展,1987年投資2300多萬元興建了北流陶瓷城。同時還先後建成炻瓷廠、蟠龍瓷廠、第六瓷廠。在此期間,北流工業已向外向型發展,出口產品繼日用細瓷器後,還有罐頭、瓷磚、水泥、花崗岩板材等。
1990年,全縣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69家(其中國家二級企業1家),中外合資工業企業2家, 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26家,共有固定資產原值19258.1萬元,職工1.5萬人,其中技術人員220人;完成工業總產值25543萬元 (其中屬地區。自治區企業產值1865.9萬元,佔7.31%)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50834萬元的50.24%,首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增長3.28倍,輕重工業之比為1:1.4。各主要行業在國營集體工業總產值19027萬元中所佔的比重為:水泥工業佔23.05%, 陶瓷工業佔19.14%,化學工業佔10.51%,食品工業佔7.85%,機械工業佔6.3%。 主要工業產品的年產量為:水泥72.26萬噸,日用陶瓷器3983.26萬件,釉面瓷磚10192萬件,合成氨2.2萬噸,復合肥1.16萬噸,罐頭0.394萬噸,發電量3963.59萬千瓦時,自行車零件價值277.8萬元,粉碎機1.02萬台,鐵鍋53.52萬口,成品鋼材0.18萬噸。全縣盈利的工業企業160個,盈利總額2203.64萬元;虧損企業37個,虧損總額1369.5萬元。上繳稅金2296.12萬元。
北流工業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獸葯、罐頭食品、機械、皮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09年,全市有工業企業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業50多家、水泥企業28家、獸葯企業26家、皮件企業33家、規模較大的罐頭食品企業10多家,安排就業20多萬人。北流已成為廣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及華南地區獸葯生產基地。
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62.2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79.46億元,年均增長23.6%;工業增加值由20.08億元增加到66.22億元,年均增長24.5%。培育壯大了陶瓷、水泥、電子、制葯、皮件、林產化工、食品和機械製造等八大產業集群,其中,陶瓷產業年產值由16億元增加到36.73億元,水泥、皮件、林產化工等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97家增加到184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強優企業由3家增加到40家;全市工業化率由1.09提高到2.36。園區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全市入園企業200多家,其中建成投產160多家;園區工業總產值由10.25億元增加到105億元,年均增長62.44%;稅收由0.68億元增加到3.67億元,年均增長41.64%;園區的產值規模和創稅總額在縣(市)管理的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中均排名第1位。
2008年,該市工業園區形成了「一園四區」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和北流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北流鑫山工業集中區、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北流南部工業集中區組成。
2009年,全市有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96家,其中自營出口企業57家,出口產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製品、罐頭食品、芒竹編、松脂、毛紡織品、傢具、玩具、農機、獸葯、園藝產品等15大類,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最大的產品出口縣市之一,2008年完成廣西第一個「外貿出口超億美元(縣級)市」。
北流市堅持「一園多區」的發展模式,立足省級廣西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加快建設完善民安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鑫山健康電子工業集中區、城西林業皮件工業集中區、南部寵物玩具工業集中區等四個工業集中區共11.5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水、電、路等生活配套設施,園區城鎮化、規模化發展逐步顯現,效益持續提升。截止2011年10月底,北流市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100億元,增幅超過40%;完成稅收3.6億元,增幅超過20%。同時加速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在不斷優化升級水泥、陶瓷兩大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發展了一批皮件、電子、服裝、機械製造等新興產業,特別是育祥鞋業等一批皮件生產企業竣工投產和發展壯大,截止10月底產值突破25億元,成為北流新的經濟增長點,獲自治區授予「廣西皮件生產基地」稱號。 清朝初期,北流的商品經濟已比較發達,當時的北流有兩大優勢:一是物產上的優勢,舊縣志記載「物產豐饒,為鬱林諸縣冠」,全縣盛產稻米、花生、竹木、土紙、陶瓷器、鑊頭、煙葉、棉、麻、茶、荔枝、龍眼、頭菜、咸卜、桂元肉、葯材等,還有金、銀、銅、鐵、錫、滑石、陶瓷土等;二是地理上的優勢,地處桂東南邊陲,南部接壤廣東高、廉等縣,圭江流經縣城,貨船、客船可直達梧州、廣州。解放前,鬱林、博白、陸川、興業以及廣東高、廉各縣的農副土特產品,多就近集結北流,然後從圭江船運出口。上述各縣所需的工業品和日用品,也多從梧州、廣州運抵北流後再轉銷各地。所以廣東以及外地的一些商人,相繼湧入北流經商。清雍正六年(1728),北流縣臨江稅廠全年稅收(不包括鹽課)已達1315兩。清代的稅率分為五等,其中土產免稅或抽5%,必要品抽5%。當時從圭江進出口的貨物大部分是土特產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即以5%的稅率推算,就可計算出當時的進出口貨物總值達26300兩白銀;另外,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鹽課為1862兩之巨。可見當時商業的繁榮。
民國時期北流縣商業情況。據民國24年(1935年)版的《北流縣志》記載:「邑中當前清道光以前,海禁未開,所有鬱林五屬及高廉各縣土產貨物均薈萃於北流,運銷梧粵各處,商業為最盛期,諺稱北流為「小佛山」。自後輪船交通傾銷洋貨,土產貨物日漸衰落,利權外溢,商業因之不振」。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淪陷後,北流變成通湛江口岸的通道之一,於是又成為內地商品的集散地,北流的商業也因之而興旺。
解放前的北流商業,均為私人經營。解放初期,縣人民政府一方面保護私營商業,並鼓勵其發展;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和集體商業,逐步佔領市場,平抑物價,保障人民的生產、生活。據1951年1月的統計,全縣有工商業戶632家,到年底發展到:座商675家、攤販636戶,還有土產、合群、煙葉、紙業、國葯五個聯營社,從事收購生豬、土紙、 煙葉、果菜等土特產品,遠銷梧州、武漢等地。1956年3月底,全縣基本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部分個體戶和私營商業戶參加了公私合營商店或合作商店(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北流商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並肩齊進,個體商業發展迅速,1990年全縣有個體商業戶6527戶,從業人員8065人,自有資金954萬元,營業額1.05億元。
商業行政管理機構,在清代縣內不設專門機構,商業行政管理由縣公署的縣丞負責。民國時期, 縣內商業行政管理由縣政府建設科兼管。民國4年,北流縣城商民組織成立北流縣商會,進行自我管理和對外交涉。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10月設立工商科,統領導國營、合作、個體商業;1952年成立北流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1956年撤銷工商科,成立北流縣商業局,下轄百貨、中文、紡織品、葯材等公司和公私合營、合作商店;1956年4月成立縣采購局,1957年1月改稱縣服務局, 下轄食品、專賣、食品雜貨等公司和各鄉食品收購供應站;1958年2月縣供銷社、服務局並入縣商業局;1962年恢復縣供銷社、縣商業局;1968年12月又撤銷縣商業局,商業由縣革命委員, 會生產指揮組財貿小組領導;1972年7月恢復縣商業局,至1990年,百貨、五金交電、 糖業煙酒、食品、飲食服務、醫葯等6個公司的行政領導由商業局主管,業務則由自治區領導。 石油、煙草公司直屬條條領導。1977年3月恢復北流縣供銷合作聯合社,1990年縣供銷社下轄16個基層社,3個公司。
2007年,該市服務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億元,增長19%。該市強化傳統商貿服務業優勢,2006年陵寧路商業街、新天地商業街一期和家美超市建成開業。旅遊業、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房地產業發展走在廣西縣(市)級前列,共有10多家實力雄厚的房地產開發單位參與該市房地產開發,總投資超過10億元,實現稅收4000萬元。消費趨於活躍,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2億元,增長19.1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71.48億元,比增10.17%。
該市結合松木嶺舊區改造、永順新區和城南新區建設,加強與知名商貿流通企業合作,建設金旺旺商貿城、家美超市,積極培育建設蔬菜、果品、綠色農產品批發等專業市場,帶動永順新區、城南新區商貿流通業上水平、上台階。加快發展倉儲物流業。緊緊抓住洛湛鐵路、南廣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契機,立足北流區位優勢,積極推進倉儲物流業發展,把北流建設成為桂東南重要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和交通結點。
2009年,以商貿、交通運輸、旅遊 、餐飲 、房地產、文化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城鄉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上升至29%,從業人員超15萬人。
北流市重點推進旅遊、物流兩大產業。2011年以來,組織專門人員進行旅遊規劃修編,開工建設五星級標準的碧桂園鳳凰酒店,加快推進金荔酒店等服務設施建設,同時依託三個高速公路入口和兩個火車站的優勢,加快桂東南重要商貿物流基地建設。

❷ 廣西玲瓏工業園在哪裡

廣西玲瓏工業園尺陵位於廣西省桂林市,是由桂林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爛困伍一個飢或大型集研發、生產、學習和休閑於一體的現代化科技園區。

❸ 請問廣西北流市民安鎮陶瓷工業園區都有哪些企業

海螺水泥公司,永達陶瓷公司,世民瓷業公司,日得瓷業公司,森藝瓷業公司,金得利瓷業公司,長隆瓷業公司,紅日紫砂飲具公司,騰景餐桌公司,方政包裝廠,塗工彩印公司,精美印刷廠,三環原料廠,三環特殊物料廠,鴻鋒松脂廠,還有——————

❹ 北流陶瓷的陶瓷工業園區

北流老攜日用陶瓷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區, 2002年11月經自治區批准設立,2005年經國務院核定為省級工業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為13.39平方公里,由民安陶瓷生產區、陶瓷文化街和陶瓷棚含拍配套區三大部分組成。市委、市政府多方面支持和鼓勵中、外企業加盟園區,共謀發展。目前,園區入園企業(包括配套企業)60家,鏈羨已建成投產51家,在建9家,年產日用陶瓷超5億標准件。2007年,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8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 陶瓷產業發展形成多元化。在做大做強日用陶瓷的同時,積極引進建築陶瓷、衛生潔具和微晶陶瓷、鋼化玻璃器皿等項目,大力推動陶瓷產業向多元化發展。目前,三環微晶陶瓷已經投產,年產值可達1.7億元,創稅利4600萬元;總投資1億元的智鵬建築陶瓷生產項目第一條生產線已於今年3月投產。今年又成功引進了投資1.5億元的永達建築陶瓷項目和投資4800萬元的紅日紫砂陶瓷項目。其中永達建築陶瓷項目已於6月28日開工建設。
按規劃園區可建設日用陶瓷生產線250條及30家配套企業,年生產能力達30億標准件,銷售收入100億元,出口6.5億美元,創稅5億元,園區定位是集生產、研發、銷售、服務和陶瓷文化展示於一體,倉儲、物流、博覽、陶吧、監管等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到2008年底,園區已開發土地450公頃,入園區企業68家,已建成投產56家,在建12家,年產值20億多元,創稅1.5億元。其中陶瓷及其配套企業40多家,年產日用陶瓷超5億標准件,產值15億多元,稅收近1億元,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初步形成了以陶瓷、水泥為主體的建材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三環陶瓷、海螺水泥等全國知名品牌企業,以及鋼化玻璃、玉潔瓷業、塗工彩印、微晶陶瓷、永達陶瓷等一批大項目,專業化、集約化、外向型已成為園區三大特點。

❺ 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的園區特色

專業化: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主要聚集日用陶瓷生產及配套企業,已形成為北流最大的產業集群。目前日用陶瓷及配套企業占園區企業的90%以上,工業產值佔95%以上。入園企業依託目前全國僅有的日用陶瓷原料標准化基地——三環集團原料分公司,廣泛採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
外向型: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企業日用陶瓷產品90%以上出口,主要銷往歐美、中東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2005年,北流市外貿出口總額1.2億美元,是廣西首個外貿出口超億美元的縣(市),其中陶瓷工業園區實現出口1億多美元,佔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83.3%,占廣西日用陶瓷出口總額的86%,約佔全國的2%。
集約化:一方面是土地利用集約化,先有項目後征地,實現開發一片,項目布滿一片,見效一片,另外園區規劃把城區的陶瓷企業生產線逐步調整到民安生產區,把原有土地用於建設陶瓷文化街,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充分發揮集約化生產的效益;另一方面是資源利用配置集約化,園區生產企業可利用三環集團原料標准化基地統一供應原料,管道天燃氣公司統一供應清潔燃料,相關配套企業配套,使企業生產資源集約配置達到最大化。

❻ 玉林北流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請大蝦們告訴我一下

行政級別:縣級市語言:粵語方言位置:中國廣西東南部民族:99.08%為漢族、0.92%為少數民族面積:2457平方公里主要高校:廣西北流市高級中學人口:130萬(2009年)電話區號:0775經濟GDP:118.76億元(2009年)郵政編碼:537400市區面積:20平方公里(2008年)車牌代號:桂K北流市位於廣西東南部,南與廣東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457平方公里,轄22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人口128萬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 北流一角海外僑胞30多萬人,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第二大僑鄉。北流歷史悠久,設縣已有1400多年,因境內圭江向北流而得名。舊稱「粵桂通衢」、「古銅州」,歷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稱,是世界銅鼓王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北流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廣西十強縣(市)前列,以國家園林城市、陶瓷之鄉、水泥之鄉、建築之鄉、荔枝之鄉、水稻高產之鄉聞名遐邇。1994年4月18日,北流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由玉林市代管。目前市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萬人。絕大部分為漢族,少數民族僅佔0.92%。2010年5月,北流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市)」稱號。北流市車牌號:桂K.;電話區號:0775;郵政編碼:537400。歷史沿革南朝齊永明六年 (488年) ,置北流郡,因圭江流向由南而北,故名 ,無屬縣。南朝梁(502—557年),北流郡改稱北流縣,是北流縣行政建制之始。北流縣宋、齊屬越州,梁、陳屬合州。 隋屬合浦郡,大業二年(606年),廢陸川縣建置並入北流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北流縣析置北流、陵城、扶來三縣,復置陸川縣,均屬銅州(治所北流)轄地,貞觀元年(627年)屬容州。乾封二年(667年),北流增置羅卞縣(治所今六靖長江村)。總章元年(668年),又增置峨石縣(治所今隆盛香圩村)。新增之兩縣及扶來縣屬禺州,北流、陵城屬容州。 宋開寶五年(972年) ,撤銷峨石、扶來、羅卞、陵城四縣,其地並入北流縣,屬容州都督府普寧郡轄地。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北流為容州路總管府轄地。 北流地圖 明洪武十年(1377年),北流縣改隸梧州府鬱林州。 清順治八年(1651年),北流改屬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鬱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北流屬鬱林府。民國2年撤鬱林府,設立鬱江道,北流為其屬縣。3年,改鬱江道為蒼梧道,北流屬之。15年,廣西省政府成立,廢除道制,北流直屬省府。19年,北流屬鬱林民團區。21年,北流屬梧州民團區。23年,民團區改為行政監督區,北流屬梧州行政監督區。25年,置潯州行政監督區,北流屬之。同年,增設鬱林行政監督區,北流屬之。29年,鬱林行政監督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簡稱第六區),北流屬之。31年,原第三、五、六區合並為第三區,北流屬之。、36年,北流、鬱林等6縣劃出,新置第九行政督察區(簡稱第九區),北流屬之。 解放後,仍稱北流縣,屬鬱林專區。1951年7月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撤銷容縣專區,設立玉林專區,北流屬之。1971年,玉林專區更名為玉林地區,北流屬玉林地區。1994年撤縣建市。仍屬玉林地區。 1997年4月22日,撤銷玉林地區,設立地級玉林市。北流屬之至今。 今管轄鎮有下:(轄22個鎮、3個街道) 22個鎮 新榮鎮 民安鎮 民樂鎮 山圍鎮 西埌鎮 新圩鎮 大里鎮 北流鎮 塘岸鎮 清水口鎮 隆盛鎮 大坡外鎮 六麻鎮 新豐鎮 沙垌鎮 平政鎮 白馬鎮 扶新鎮 大倫鎮 六靖鎮 石窩鎮 清灣鎮 (其中,2005年,撤銷華東鎮,整建制並入石窩鎮,石窩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3個街道 城南街道 城北街道 陵城街道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全市總人口1049035人,其中各鎮人口(人): 北流鎮 160538 新榮鎮 31453 民安鎮 32303 山圍鎮 28678 民樂鎮 56621 西垠鎮 47118 新圩鎮 58767 大里鎮 41244 塘岸鎮 43851 清水口鎮 38028 隆盛鎮 65092 大坡外鎮 37596 六麻鎮 65760 新豐鎮 39717 沙垌鎮 24619 平政鎮 55432 白馬鎮 32888 大倫鎮 26106 扶新鎮 18661 六靖鎮 60029 石窩鎮 37453 華東鎮 11317 清灣鎮 35764 [編輯本段]北流特色文化與風俗 銅鼓文化: 廣西銅鼓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燦爛的一面。其中北流銅鼓文化源遠流長,現在世界銅鼓王就是在北流出的。 勾漏文化: 勾漏洞位於北流市內,北流形成了鮮明的中原與嶺南文化相結合的勾漏文化。 地方粵劇: 因為北流與粵西毗鄰,故廣東粵劇在北流較流行,長期以來就形成了現在的地方粵劇,以本地粵語為唱。 年例: 北流南部鄉鎮(六靖、平政、清灣、白馬、扶新、大倫、石窩)和粵西地區一樣,有年年過年例的傳統風俗。而且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這7個鎮各地和粵西地區一樣都設有冼太廟。值得一提的是這7個鄉鎮,各地年例時間有所不同,多在正月初一到農歷二月初二。而以隆盛鎮以下的鄉鎮(下里),卻沒有過年例的風俗。這也是北流上里與下里最大的文化風俗差異之一,另一個最大文化差異是粵語口音,上下里人說話的口音有較大差異。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工業狀況 北流工業起步早,基礎雄厚,規模優勢明顯,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獸葯、罐頭食品、機械、皮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目前,全市有工業企業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業50多家、水泥企業28家、獸葯企業26家、皮件企業33家、規模較大的罐頭食品企業10多家,安排就業20多萬人。北流已成為廣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及華南地區獸葯生產基地。 南寧至廣州高速公路 北流路段已經全線通車 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18.76億元,增長15.3%;財政收入7.43億元,增長17.43%,為廣西經濟GDP最高的一個縣,經濟總量排在西部地區20強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01億元,增長50.8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7億元,增長20.25%;外貿出口完成1.05億美元,繼續保持外貿出口超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長12.20%;農民人均純收入4916元,增長9.26%;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5.03億元,增長250.31%。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是「十一五」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北流工業園區形成了「一園四區」的格局近年來,北流市狠抓工業園區建設,提高縣域工業聚集水平,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實現了集約式發展。 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該市工業園區形成了「一園四區」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和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鑫山工業集中區、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南部工業集中區組成。 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於2002年11月經自治區批准設立,2006年10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審核保留為省級工業園區,是廣西日用陶瓷的重點生產基地和重要出口地,同時也是中國陶瓷八大產區之一。 北流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以日用陶瓷、水泥及水泥製品等企業為主,現有企業7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0.5億多元,上交稅金1.1億元,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北流海螺水泥、廣西三環陶瓷、永達陶瓷、玉潔陶瓷等。 北流鑫山工業集中區以電子、印刷包裝、針織制衣等東部轉移產業為主,現有企業3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億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佳鑫電子、豐盛彩印、森仕服裝、晨立陶瓷等。 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以皮革製品、傢具、制葯等為主導產業,現有企業7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5億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明華皮件、莉安娜制衣、神通葯業、現代家私、興昂鞋業等。 北流南部工業集中區是廣東省廣西商會與北流合建的「產業西移」的工業區。該工業區位於浦寶二級公路和北寶二級公路的交匯點(六靖鎮馬鞍山)附近,覆蓋六靖、清灣、平政等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該工業區初計劃征地3000餘畝,建成後年產值達100億人民幣。以生產寵物、生活休閑用為主,兼顧發展其他產業,規模較大的有百達休閑用品公司等。目前,園區共有企業180多家。 農業發展 北流農業發達,農業結構調整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創匯型和加工型農業已佔主導地位。全市現有水果83萬畝,名優水果佔90%。以牛品改為突破口的水產畜牧業發展加快。一些新的農業生產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實踐。農村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建設發展迅速,成為廣西和全國的典型示範項目。以商貿、交通運輸、旅遊 、餐飲 、房地產、文化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城鄉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上升至29%,從業人員超15萬人。 外向型經濟 北流三環陶瓷產品 遠銷海內外 </B>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全市現有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96家,其中自營出口企業57家,出口產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製品、罐頭食品、芒竹編、松脂、毛紡織品、傢具、玩具、農機、獸葯、園藝產品等15大類,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最大的產品出口縣市之一,2008年完成廣西第一個「外貿出口超億美元(縣級)市」。

❼ 北流市簡介及詳細資料

歷史文化

北流市

北流歷史悠久,設縣已有1400多年,因境內圭江向北流而得名。舊稱「粵桂通衢」、「古銅州」,歷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稱,是世界銅鼓王的故鄉。

明代進士李宏曾任四川道監察史10年,清代中進士13人,其中闕邦覲19歲中進士點翰林,被譽為「北流神童」;新進士李紹昉寶和殿復試獲一等一名,授職翰林院編修,擔任國史編纂,其才思敏捷,學問淵博,時人譽為「才壓三江」。 現代北流籍的著名專家、學者有國學巨擘陳柱、有機化學家凌育宸、畫家馬達、鐵道工程專家馮介、教育家兼詩人馮振、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陳一百、光學家顧去吾、水電專家竇音桂、音樂家何名忠等。北流還是一代洞緩薯名將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李明瑞、紅八軍軍長俞作豫的故鄉,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

行政區劃

北流歷史悠久,南朝齊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以境內圭江流向而得名。南朝梁(502—557)置北流縣,為北流行政建置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北流縣、普寧縣(今容縣)設定銅州,貞觀六年(627年)更名容州,治所在北流長達百餘年。歷元、明、清、民國,至今縣行政建置已有1400多年歷史。

1994年4月18日,北流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2000年,北流市轄23個鎮:北流鎮、新榮鎮、民安鎮、山圍鎮、民樂鎮、西埌鎮、新圩鎮、大里鎮、塘岸鎮、清水口鎮、隆盛鎮、大坡外鎮、六麻鎮、新豐鎮、沙垌鎮、平政鎮、扶新鎮、白馬鎮、大倫鎮、六靖鎮、石窩鎮、華東鎮、清灣鎮。

2005年,撤銷華東鎮,整建制並入石窩鎮,石窩鎮人民 *** 駐地不變。

地理

北流市

地理位置 北流市位於廣西東南部,與廣東省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接壤。

氣候 北流納者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地形 北流地勢北高南低,主要山脈北部有大容山其主峰梅花嶺海拔1275.6米,為桂東南最高點。

土壤 市境內山地主要為磚紅性紅壤。耕地中水田以瀦育性水稻土居多。

河流 主要河流有16條,分屬珠江、南流江和淦江水系,最大河流為圭江,全長121.6公里。

資源

礦產 已探明的礦藏有鐵礦、黃金、白釩、鋁、鋅等20多種。貯藏量特大的石灰石、高嶺土、花崗岩為發展水泥、陶瓷、石材生產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動植物 野生動物有果子狸、山豬、抓雞虎等;植物有500餘種可入葯。

電氣 主要河流有16條,分屬珠江、南流江和淦江水系,最大河流為圭哪碼江,全長121.6公里。水力發電開發量可達7萬多千瓦。

面積人口

目前市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萬人。絕大部分為漢族,少數民族僅佔0.92%。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30多萬人,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第二大僑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049035人,其中各鎮人口(人):北流鎮160538; 新榮鎮31453 ;民安鎮32303;山圍鎮28678;民樂鎮56621;西埌鎮47118;新圩鎮58767;大里鎮41244;塘岸鎮43851;清水口鎮38028;隆盛鎮65092;大坡外鎮37596;六麻鎮65760;新豐鎮39717;沙垌鎮24619;平政鎮55432;白馬鎮32888;大倫鎮26106;扶新鎮18661;六靖鎮60029;石窩鎮37453;華東鎮11317;清灣鎮35764。

北流榮譽名片

世界銅鼓王之鄉

被稱為「世界銅鼓王」的銅鼓,出土於北流六靖水沖庵銅鼓,面經165厘米世界最大的銅鼓北流銅鼓王出土於北流六靖,殘重300多公斤,堪稱「世界之最」。而這個「銅鼓王」便是銅石嶺的產品。「銅鼓王」的出土有著傳奇般的經歷。清代北流石科鄉有個農民,上山砍柴草,把扁擔豎著往地上拚命一捅,但聞土中發出異樣的聲響,扁擔也捅不下去了。於是撥開泥土,赫然出現了一個碩大無比的銅鼓,村民還以為是神器,便計畫抬到附近的六靖圩冼太廟來供奉。誰料抬到水沖庵時,繩索突然綳斷,甚是奇哉!最後索性向庵中菩薩站普,決定留在水沖庵,大概是抬銅鼓的鄉民略施小計,要銅鼓留在自己鄉里吧。於是每年冬天,各地村民都在水沖庵舉行祭鼓祈神,敲起銅鼓,山鳴谷應,響徹雲霄,鄉民從四面八方雲集敬神。這個「銅鼓王」現在展覽於廣西博物館,兩次赴京展出,見者嘆為觀止,為廣西贏得了聲譽,更讓北流人驕傲!

中國陶瓷名城

北流被譽為「中國日用陶瓷之都」製造陶瓷已有兩千年之久。2011年8月31日,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專家組同意授予北流市「中國陶瓷名城」稱號。北流陶瓷,最早起源於夏商,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嶺南一帶便出現原始陶器是不成問題。北流最早的古人類遺址——新圩「六馬村石器文化」,除石鏟、石斧等器物,卻沒有陶製品。夏朝至商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不斷進步,私有制出現萌芽,地處南方僻壤的北流河流域,出現了私有制陶作坊,但北流境內沒有當時器物出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測試這類陶器,發現氧化鋁的含量較高,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具備了某些原始瓷的性能。在北流境內,已有這類陶器出土,現藏市博物館的一件「米字紋陶罐」,口徑22.8厘米,高28.3厘米,足徑16.3厘米,惜口沿邊缺一小口,有裂痕。便是當時的器物,也是目前為止北流發現最早的陶器製品。由此可斷定出,印紋陶在當時的北流是普遍存在的。

經濟發展

北流市

北流歷史悠久,設縣已有1400多年,因境內圭江向北流而得名。舊稱「粵桂通衢」、「古銅州」,歷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稱,是世界銅鼓王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北流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廣西十強縣(市)前列,以陶瓷之鄉、水泥之鄉、建築之鄉、荔枝之鄉、水稻高產之鄉聞名遐邇。

農業 北流農業發達,農業結構調整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創匯型和加工型農業已佔主導地位。全市現有水果83萬畝,名優水果佔90%。 以牛品改為突破口的水產畜牧業發展加快。一些新的農業生產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實踐。農村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建設發展迅速,成為廣西和全國的典型示範項目。

工業 北流工業起步早,基礎雄厚,規模優勢明顯,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獸葯、罐頭食品、機械、皮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目前,全市有工業企業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業50多家、水泥企業28家、獸葯企業26家、皮件企業33家、規模較大的罐頭食品企業10多家,安排就業20多萬人。北流已成為廣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及華南地區獸葯生產基地。

第三產業 以商貿、交通運輸、旅遊 、餐飲 、房地產、文化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城鄉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上升至29%,從業人員超15萬人。

外向型經濟 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全市現有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96家,其中自營出口企業57家,出口產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製品、罐頭食品、芒竹編、松脂、毛紡織品、傢具、玩具、農機、獸葯、園藝產品等15大類,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最大的產品出口縣市之一,目前正在全面建設「外貿出口超億美元市」。

交通通信

北流市交通便捷,境內公路交通網路已基本構建完善,全市鎮鎮通硬化道路,99%的村通四級公路,半數以上村通硬化道路。國道324線玉容一級公路橫貫全市東西;北寶二級公路縱穿全市南北,連線廣東水東港和廣東省高等級公路網;規劃建設中的南寧----廣州高速公路、洛陽---湛江鐵路經過北流。從北流出發,4小時可達廣州(395公里)、佛山(388公里),5小時可達深圳(518公里)、珠海(507公里),

北流市

2小時可達南寧(210公里),不用5小時可達桂林(467公里)。與廣東的水東港、湛江,廣西的東興、憑祥、北海、欽州、防城港、梧州、貴港等港口、邊境城市,有一、二級公路相通,2--5小時可達,出海通關便捷。此外,北流通訊發達,能源充足。日供水能力達4.5萬噸,年供電量達4.7億千瓦時,供電保證率99%。 目前中國電信、移動等通信北流分公司在當地均設立了服務大廳和客戶服務熱線,可以隨時撥打當地的通信分公司咨詢熱線、以辦理各種業務和掌握自己的話費情況,了解與通信有關的知識,並對其提出意見和建議。

北流目前已建成了市電子信息中心1個、部門電子信息館5個、鎮級電子信息館22個、村級電子信息館26個,創建了「數字農戶」1443戶,培養了新型農民3200多名。到2006年底,城區大部分居民已實現由"有線電視"轉換到"數位電視"。

城市建設

北流以建設中等城市和精品城市為目標,城市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高。目前,中等城市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城東,廣西2003年重點開工項目北流市陶瓷工業園區已經開工建設;城南,新的商貿區和教育城規劃已經完成;城西工業區已拉開規劃建設框圖;與此同時,市區中心的舊城改造已經起步。隨著多個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和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完善,不遠的將來,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北流,將是一個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文明、環境優美、城區人口達30萬人的現代化城市。

近年來,北流市立足於建設中等城市這一目標,按照「拉開城市框架、擴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美化城市形象」的思路,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在城市規劃布局、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城市風貌上突出日用陶瓷城、荔枝之鄉、銅鼓名城的個性和歷史文化內涵。目前,市區綠地率達28.83%,綠化覆蓋率達33.1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8.39平方米,路燈亮燈率達98%。全市自來水普及率9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8.02%。1998年以來北流市連續三屆摘取了廣西城市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南珠杯」。北流正發展成為一座花園式的、環境優美、充滿活力的中等城市。

旅遊

北流旅遊資源豐富。著名景點有:道教二十二洞天勾漏洞,以鑄造了世界銅鼓王而聞名的漢代冶銅遺址銅石嶺,桂東南第一峰大容山,一千多年前就已聞名的鬼門關。此外,還有萬丈灑、

北流市

天堂山、龍虎寨、偉人山、水月岩、圭江河、六洋水庫、中國海相泥盆紀標准剖面等自然景觀和景蘇樓、大城殿、粵東會館、德勝堂等人文景觀,以及荔枝之鄉的觀光農業、生態家園的生態旅遊等,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北流已被國家定為乙級開放旅遊城市。市金荔酒店、精通大酒店、紅雲大酒店均為三星級以上涉外酒店。

勾漏洞風景名勝區

位於北流市城區東面3公里處,佔地面積204公頃,是全國道教「三十六洞天」的「二十二洞天」。岩洞全長1500米,勾、曲、穿、漏、奇景天成,洞內石柱、石筍以及各類天然奇特的鍾乳石縱橫交錯,千姿百態。洞前亭台樓閣,雕梁畫棟,綠樹婆娑,曲徑通幽,石壁上歷代石刻琳琅滿目,倍添藝術魅力。

銅石嶺 位於北流市東郊10公里處,分大小兩山,圭江自南而北饒過山前,山層變聳秀、巍峨壯觀,石皆紫銅色,有的兀然獨立,骨骼清奇;有的蒼茫一片,氣勢雄渾。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奇峰怪石,叢立造型各異,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大容山森林公園 位於北流市北端23公里處,總面積2930公頃,平均海拔1000米,其中蓮花頂海拔1275.6米,為桂東南第一高峰。大容山山勢雄偉,森林茂密,是天然的亞熱帶植物王國,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活化石—桫欏,花中皇後—金花茶等。園內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達8.3萬個/m。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游大容山公園,住蓮花山莊,吃山珍野菜,玩高篝火晚會。你將遠離都市的煩惱,公園內冬暖夏涼,干濕適中,是避暑、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李明瑞、俞作豫紀念館 位於城東北的田螺嶺,該館是紀念紅七軍、紅八軍首領李明瑞、俞作豫而建的。全館佔地3533平方米,建築面積810平方米,落成於1985年2月1日,館內陳列有介紹李、俞烈士光輝業績的文字、實物、圖片和自治區領導人以及紅七、紅八軍老戰士為該紀念館的題詞,該館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成殿又名孔聖殿,高18.7米,長15.77米,面積247.6平方米,為兩層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頂上飾祥龍彩鳳、飛禽走獸,紅牆黃瓦,殿正同16扇鏤空雕花鳥蟲魚圖案,流丹滴翠,極其精工美麗。北流孔廟建築設計精巧嚴密,體現了古代建築藝術風格。 景蘇樓 位於城區南門外河濱公園內,專為紀念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留跡北流而修建的,樓前有匾額「坡仙艤筏」。樓閣內有鬱林州牧唐爾琨集聯,東坡的手跡書畫30多件。

偉人山

位於北流市陵城鎮甘村地段(玉容一級公路旁),有一座大石山,平地突起,酷似一位巨人仰卧朝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有頭部、園頂、額面、鼻子、嘴巴、下巴、頸部、胸部、腹部突出,界線分明,右手平放、臂肢清晰、微彎的手掌緊貼腹部,視其面部,如安詳熟睡的偉人。

圭江

北流圭江,廣西北流的母親河。圭水秋波,就是北流八景之一。

北流圭江

圭江,本名北流河,北流市最大的河流,全長121.6公里,有大大小小的支流十三條,流域集雨面積165平方公里,是北流的母親河。

北流之名,源於其境內流淌的圭江河,圭江河之水不像萬河之水皆向東流,它卻逶迤著向北而去,北流也因一水向北而得名。古時的圭江河,河水豐盈,圭江河是當地主要的交通運輸通道,河上船隻來來往往,一派繁忙景象。改革開放,北流狠抓工業的發展,忽略了母親河的保護,給母親河造成嚴重的污染,嚴重污染圭江飲用水源,影響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近年來,加強對圭江河的生態環境保護,從源頭上解決圭江河水的污染問題,現在圭江河恢復了往日的清凈。

北流市會仙河濕地公園

北流市會仙河公園位於北流市區西南角,東接綠滿地提子基地,南靠仙人山,西連和順嶺,北鄰玉容一級公路。公園規劃面積1800畝,內有水體400多畝,山體200多畝等。公園設計理念為:一河、兩片、六區、一園。

「一河」是指南北走向的會仙河,沿河布置生態濕地景觀節點。「兩片」指東、西兩個片區。東面為植物園區、公園服務區、休閑運動區,營造休閑空間環境為主;西面為北主出入口區、西次出入口和田園風光區。

「六區」指六個功能分區:出入口區、田園風光區、生態濕地景觀區、植物園區、休閑運動區、公園服務區,共39個景觀節點。公園中的濕地,是候鳥南遷的聚集地,是北流城區的綠肺,具有濕地水文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特殊的生態價值。

「一園」為規劃建設總面積約170畝的夢之園。該園是全區首創的鄉鎮級園藝博覽園,由公共區域及22個鄉鎮園組成,參照園藝博覽園的模式,由各鎮自行設計、自行籌款、自行建設,充分發掘和提煉北流各鎮的自然、歷史、建築、民俗風情特色。整個公園建設,可保護古道名關——貴人關,突出體現「自然生態」特色,以傳統中國園林風格為主,結合嶺南建築及園林特色,營造天然野趣、寧靜閑定、純朴田園的綽約風情。

特產

北流市

北流市物產豐富,主要有大豆、黃紅麻、甘蔗、木薯、鴨塘魚、荔枝、桂圓、芭蕉、柑桔、橙、八角、芒竹製品等產品暢銷自治區內外,遠銷港澳地區。1995年國家命名北流市為"中國荔枝之鄉"。

鴨塘魚 骨刺脆軟,味鮮香濃,肉質肥嫩,無腥味,環保型,水質無污染而聞名的魚塘,塘中由自然的十八個清泉長冒,塘內和泉水含有特殊的礦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養出的魚,品了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史載明清已成為進貢皇上的貢品。鴨塘魚王,作為地方特產,建國以來曾經多次招待過二十多個國家旅遊團體,以及黨 *** 人和各層次的高級官員,知名人士,很多僑屬出國探親,訪友,都把鴨塘魚帶給遠方的親人。

北流水泥 北流市豐富的質地優良的石灰岩為北流工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北流的水泥工業迅速發展。目前,全市擁有水泥企業28家,年設計水泥生產能力468.6萬噸,實際建成投產能力315.2萬噸,形成目前廣西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之一。

荔枝 北流盛產的荔枝以果大,皮薄,肉厚,核小,甜香而聞名遐爾。1995年4月,北流市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荔枝之鄉」

龍眼

中國龍眼以福建、廣東、廣西栽培最多,其中廣西玉林北流出產的龍眼最為著名。據說,中國龍眼正是由於廣西出產的品種最優,才在種名前冠以廣西簡稱「桂」字,稱「桂圓」。據古書記載,桂圓樹自西漢(前206年-公元8年)時就在中國南方種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北流龍眼盛產龍眼皮薄肉厚,果肉鮮嫩,色澤晶瑩,漿汁飽滿,甘甜如蜜。加工後的桂圓肉,色澤鮮麗,芬芳甜蜜,是色、香、味俱佳的名貴中葯材和滋補珍品。

龍眼鮮食,味甜美爽口,且營養價值甚高,富含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胺基酸和維生素,其中尤以含維生素p量多,對中老年人而言,有保護血管,防止血管硬化和脆性的作用。不久前,國外有人在研究龍眼時又發現其含有一種活性成分有抗衰老的作用。這與我國最早的葯學專著《神龍本草經》中所言龍眼有輕身不老之說相吻合。故此有人認為龍眼是具有較好開發潛質的抗衰老食品。

龍眼曬干後又稱為桂圓。除去外殼及核心,為龍眼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的法定葯物,其性味甘、溫,歸心脾經,功能補益心脾,養血寧神。主治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龍眼入葯,如有名的古方《歸脾湯》(濟生方),即是以龍眼與白術、茯苓、黃芪、酸棗仁等組方,臨床上治療思慮過度、勞心傷脾、健忘。方中套用龍眼肉,即是以其味甘歸脾而能益智的意思。

在炎夏與金秋燥熱交替時節,不少更年期婦女及氣血兩虛的老年人,汗出不止,心悶意煩。此時即可用龍眼肉與西洋參各適量,水煎以代茶飲。民間尚有更為簡便的嚼服龍眼肉的食法。對於臨床上表現頭暈眼花、記憶力明顯減退、精神萎靡、食慾不振的中老年婦女,可將龍眼肉加入少量黨參蒸熟備用。每晚臨睡前,取約20—25克,放入口中,細嚼慢咽,以少量溫開水送服。此法堅持一段時間,方可逐漸顯效,用者的精神狀態可明顯好轉,原有頭暈、心悸、失眠、健忘、出虛汗等症狀可消失,面色紅潤,胃口改善。但此法對於證屬陰虛火旺,臨床表現心煩口苦,舌質偏紅,苔黃等症狀患者,以及外感風熱時均忌服。另糖尿病患者對龍眼肉亦不宜多服,因其葡萄糖較高。

對於婦女產後、體虛乏力、貧血等,則可用龍眼肉加入當歸、枸杞、紅棗(去核)數顆,燉雞。對於孕婦,尤其妊娠早期,則不宜服用龍眼肉,以防胎動、「見紅」及早產等。

城市榮譽

改革開放以來,北流歷屆黨委、 ***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城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綜合實力穩居廣西十強縣市前列,以陶瓷之鄉、水泥之鄉、建築之鄉、荔枝之鄉和水稻高產之鄉聞名遐邇。先後獲得了全國農業百強、林業綠化百佳縣市、全國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科技、教育、文化、體育、普法先進縣市、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基層項目示範市,全國生態家園建設示範市和廣西文明城市、園林城市等榮譽,還連續三年入選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前四十名。

北流市

近年來,北流市委、市 ***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為重點,以建設中等城市為目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先後獲得全國農業百強縣市、全國林業綠化百佳縣市、全國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中國西部百強縣市(排第33位)、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計生工作先進市、全國普法先進縣市、廣西園林城市、廣西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並連續三屆獲得廣西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南珠杯」。

地圖

北流市位於廣西東南部,南與廣東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地處北回歸線以南

在廣西玉林市陸川縣和容縣之間

地圖

❽ 廣西北流市大倫鎮工業園開展建設了嗎

沒有。截止2022年11月12日,廣西北流市大倫鎮工業園處於准備狀態,沒有開展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首府南寧市,是中培前信華人民共和國省配輪級行政區,位於中國華南地悔悶區。

❾ 北流市第一輕工業區在哪裡

北流市第一輕工業區在廣西(北流)輕工產業園民樂片區位於北流市工業大道民樂路段旁。為搭建好項目發展平台,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近一兩年,北流市大力推進廣西(北流)輕工產業園約300萬平方米的標准化廠房建設。其中,民樂片區約100萬平方米的標准化廠房預計今年內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閱讀全文

與北流有哪些工業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c右後門多少錢 瀏覽:320
工業編程軟體是如何開發的 瀏覽:581
奧迪a6的電瓶多少安 瀏覽:877
徐匯區汽車年檢在哪裡 瀏覽:29
東圃有哪些工業園 瀏覽:966
寶馬d5s屬於哪個系 瀏覽:670
工業甲醇流量計多少錢 瀏覽:870
賓士gle320運動版多少錢 瀏覽:604
汽車改發電機需要什麼部件 瀏覽:662
工業化設計有什麼要點 瀏覽:605
賓士八缸車有哪些 瀏覽:963
賓士有哪些牌標 瀏覽:394
老款奧迪q5實測馬力多少 瀏覽:398
華晨中華汽車與哪個國家合資 瀏覽:910
寶馬x套裝有哪些 瀏覽:878
笑笑弟弟買的賓士多少錢 瀏覽:515
奧迪q3和新奇駿怎麼選 瀏覽:374
汽車電路短路怎麼查 瀏覽:109
阜寧哪個工業園工廠多 瀏覽:392
電子工業專業是什麼 瀏覽: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