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臨海和寧海工業區哪個多
臨隱畝海多,臨海市三鑫電子廠.1、四大工業基地(1)滬寧杭工業基地(上海,江蘇東南部,浙江東北部)(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京,天津,河北一部)(3)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遼寧省一部)(4)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香港,澳門,廣東南部)2、三大工業地帶(1)東部沿海工業地帶(2)基埋長江沿岸工業地帶(3)隴海—蘭新沿線工業地帶臨海市有東大工搏攜螞業區、大汾工業區、北洋工業區、花園工業區、化工園區、小田工業區。
B. 什麼叫臨港工業
從字面意思應該指臨近港口(或者依靠港口)發展的企業或者工業帶。
參考,日本的臨港工業。
日本既缺資源,又多地震。唯一的有利條件是海岸線長,多優良海灣,全國海岸線長約3萬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國土有90米海岸線。日本人面對國家資源的貧乏,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優良海灣和漫長的海岸線,興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業帶;又針對其陸地面積小的特點,圍繞港口大量填海造陸,在沿海地帶填就了連綿數百公里長的海岸工業用地。
這種以港口建設為中心的臨海工業地帶,擁有各種深水碼頭和專業碼頭,使大型油船、礦石船等原料船長驅直入,為原燃料的大量進口和製成品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增強了競爭能力。
日本擁有龐大的商船隊,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國家,更使日本能自如地揚長避短,克服工業原料的缺乏,又滿足大量製成品出口的需要。不可否認,高度發達的港口海運業,是日本發展成一個"經濟巨人"的必要條件。
在日本漫長的海岸線中,以經濟最發達的"三灣一海"(即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利用海岸線最為充分。這片長達1000公里的海岸,基本上都已建成了人工海岸。據1975年統計,自然海岸已所剩無幾,東京灣只剩下10.5%,伊勢灣7.9%,大阪灣1.5%,大逐灘18.5%。
東京灣港口群地理位置優越,是個掩護極好的袋狀海灣,袋口寬僅8公里,向內陸延伸80公里,造成水深浪小的港灣環境。日本已把這個袋狀海灣建成了港口群。沿著東京灣海岸帶兩翼伸延100餘公里,港口密布,工廠林立,構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業區和城市集團。在這個大港口群中包括著東京、川崎、橫濱、橫須賀、千葉、君津等六大港口。其中,千葉、橫濱、川崎都是世界上排在前列的港口。現在全世界吞吐量在1億噸以上的特大港口有10個,而日本竟佔了5個(千葉、神戶、橫濱、名古屋、川畸),東京灣內就有3個。整個東京灣港口群吞吐能力已達5億噸以上,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大阪灣港口群包括大阪、界泉、神戶、姬路、和歌山、下津六大特定重要港口,年吞吐總能力也在5億噸左右。
現以神戶港為代表加以說明:神戶扇形港灣水域面積近57平方公里,港內水深10米以上。陸岸33公里幾乎全為碼頭和突堤碼頭,大大提高了海岸線的利用率,加上兩個新造的人工島,全部泊位超過250個。在人工島上以集裝箱泊位為主。神戶港緊貼貨源腹地,1986年的貨物吞吐量為1.58億噸,僅次於鹿特丹港,現已取代橫濱成為日本最大的商港,有40餘條航線通往世界各地。
日本的煉油、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工業都分布在東京灣以南的沿太平洋的帶狀工業地帶上,且都是建造在填海造陸的土地上,形成巨大的臨海工業帶。如占日本鋼鐵總產量96%的14個大型鋼廠,都建在臨海區,石油化學工業全部建在海岸工業地帶的填海造陸區。
"京濱"工業帶,是沿著東京灣西岸,包括東京、川崎、橫濱等城市的海灣地帶。在這條寬五六公里,長六十餘公里的帶狀地區內分布著千人以上的大型工廠有200多家,工業產值佔全國的40%。曾被稱為世界第二大港的日本橫濱港,以臨港工業為特徵,1970年建成了最大的碼頭,全長5435米,26個泊位,可同時停靠24艘海輪和7艘集裝箱船。與橫濱港相伴形成的京濱工業帶,布滿了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向橫濱的南北兩翼發展,北部一直同工業重鎮川崎相連,南部從根岸灣通過填海造地向金澤一帶擴展,一些煉油廠、鋼鐵廠、造船廠、電機廠相繼建立起來,並相應修建了專用碼頭。
"京葉"工業帶,在東京灣的東側。1955年以前這里還都是自然海岸,經過二十多年的填海造陸均已形成人工海岸。現在已形成一個長約60多公里,寬5公里,分布著一系列大型企業的地區,有2座大型煉鋼廠、2家大型煉油廠和4家大型石油化工廠。其中干葉煉油廠居全國第2位,君津鋼鐵廠是世界10大鋼廠之一。
作為日本四大工業區之一的阪神工業地帶,是相當典型的臨港大工業區。在這50多公里長的碼頭群背後,寬度1-3公里的狹長地帶里,分布著6000多家工廠。日本的大企業如川崎重工、三菱重工、神戶制鋼、川崎齒輪、三菱電子等都在這里設有大廠。1970年後又在填海而成的人工島上興建了一批鋼鐵、造船等大型企業,如三菱、川崎兩大重工造船廠。
圍繞著伊勢灣沿岸名古屋港發展起來的中東經濟圈,也是日本四大工業區之-的"中京工業區"的核心。汽車、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都分布在這一港灣地區。豐田汽車的大本營基地就在這里,有11個泊位專營或兼營汽車出口業務。
獺戶內海沿岸的鋼鐵生產能力為7000萬噸/年,等於法、英、義大利的總和。煉油和乙烯生產能力同整個英國相近。因此可以說日本的"三灣一海"港灣地區,不僅是日本工業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是全世界生產力最發達、最集中的地區。
◆日本臨港工業區發展的經驗
日本臨港工業善於在優良的港灣用地上布置最經濟合理的工藝流程,許多工廠的生產流水線都是由海輪進料,經過港口上緊湊的自動流水生產線再到船邊吐出產品,整個大生產過程都在大港口上完成了,把周轉過程減少到最低限度,縮短了生產運轉的時間,具有極高的效率。
如果用"運輸是生產的繼續"這一基本觀念來衡量,那麼這種自動化生產流程,實際上已通過遠洋巨輪延伸到世界最佳原料產地和最相宜的消費地區,因而造成最佳、最有效的工業生產基地。
日本臨港工業區的建設,既依託港口建設作先導,又圍繞著港口作歸宿,因而大型港口藉助巨型海輪使日本成為工業原料、燃料的供給基地和成品出口基地。
臨海工業帶使港口改變了原來單一運輸的功能,港口成了最有效率的優良的工業生產基地。事實證明,港口和臨海工業區的結合是日本創造巨大生產力的源泉,是日本這個資源貧乏的國家躍升為世界上第二個經濟大國的基本成因。
例如,日本第二大鋼鐵企業--京濱制鐵所扇島鋼鐵聯合企業,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了適應國際化大生產的需要,建造了兩端有深水碼頭並適應鋼鐵流水生產線長度的人工島嶼,形成了一個寬2公里、長3公里兩端有深水碼頭的大型鋼鐵生產基地。原料碼頭水深多為14米,最深水位為17-18米,25萬噸級的巨輪從澳大利亞、巴西運載礦石、煤炭在此靠泊。這些原料經過3公里的流水作業線產出鋼材,便到了島嶼另一端的深水碼頭,直接裝船運往世界各地。1988年這個企業生產鋼材為800萬噸,相當於我國當年鞍鋼和攀枝花兩個鋼城所生產鋼材的總和。
以往國際經濟一體化,大多從國際貿易開始,然後擴展到金融領域。而上世紀六十年代臨港工業的崛起,經濟一體化事實上已發展到"原料產地→海洋運輸→臨港工業製造→多種運輸途徑→進入不同區域市場"這種大生產和大運輸相結合,再配上全球承運人的完善服務和全球金融信貸體系的服務,結合全球電訊、電腦網路的即時信息溝通,促成了一種完善的規模巨大的生產方式。
這種生產方式是商務流、超大量物流、信息流的有機結合和統一,而超大量物流的規模決定了高效益。
這種生產方式自然形成了以臨港工業為核心不分國界的世界化大生產的格局,隨著它的巨大效益,愈來愈被廣泛採用和發展,應該說這種生產運輸及其產品流通模式是在全球規模範圍內運行的,即它所利用的原料往往是地球上優質價廉的原科,在全球范圍內的巨量運輸,使用著全球范圍內檔次相宜的勞動力,生產著面向全球的消費用品。這都是世界化大生產的實際內涵。
C. 世界著名沿江產業帶有哪些
選3,是日本工業地帶. 從東京灣東側的鹿島開始,經千葉、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直達九州北部,長達1000千米,包括京濱、阪神、中京、瀨戶內和北九州工業地帶及其連接地區。該地帶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的2/3,工廠的72%,工業產值的75%,是以重華工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地帶,汽車、鋼鐵、練油、造船的工業發達。近年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屬於靠進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貿易型多布局在海運發達的港口,是世界著名的臨海工業地帶。世界五大區分為西歐工業地帶、北美工業地帶、東歐工業地帶、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亞太東部沿海工業地帶。五個工業地帶相互獨立相互依存。各個工業地帶有其獨特的存在特點。 (一) 西歐工業地帶位於歐洲西部,包括英國和法國的東部和北部、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義大利北部,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南部。西歐是現代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現代工業發展歷史悠久,種類齊全,經濟基礎雄厚,擁有熟練的高科技人才。鄰近豐富的鐵、煤資源,交通運輸方便,促進了西歐工業的發展,成為世界工業化最早地區,現代化工業最發達地區之一。歐洲推行的統一運動,結成了歐洲聯盟,各國統一貨幣、關稅等,促進了西歐各國間的經濟交流,推動了各國的經濟增長,為西歐的再次振興提供了平台。 西歐的工業屬於混合工業區域。以重工業、化學工業為中心的綜合性工業區,其中以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核能、航空、汽車、化工等部門最為重要。鋼鐵、機床、汽車、船舶、電力等產量居世界前列工業地區分布總的結構特點是從內陸資源產地逐漸向沿海消費地區發展,如法、意、荷等國利用進口資源在沿海發展了工業;英國北海油田的開發,直接帶動了英國東北部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由於德國的統一,西歐工業總體生產能力更有所增強。(二) 北美工業地帶以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南部為中心,興起與形成晚於歐洲,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經濟超速發展,短時間內超過歐洲地區,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地帶。二次大戰期間北美位於主戰場外,國內經濟得以休養生息。同時為戰爭各國提供戰略物資。加利福尼亞地區的成長為典型例子。加利福尼亞地區憑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太平洋戰爭對於軍事物資的大量需要而開始快速發展的。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加利福尼亞地區作為軍事基地而迅速發展了工業、農業與運輸業。戰爭結束後,加利福尼亞地區憑借軍事生產所建立的技術基礎而發展電子工業、飛機工業與食品工業等世界工業中心的「新潮流」部門。總體來說,如果說西歐的衰敗是從戰爭開始,那麼北美大部分地區的發展是因戰爭提供的機會。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在國際市場受到歐盟日本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許多工業部門在世界工業中的優勢已經降低,但仍是世界最著名的綜合性工業地帶。工業部門結構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也很發達。部門種類齊全多樣,系統完整,尖端技術和高科技工業居世界領先地位。大致包括以美國波士頓為中心新英格蘭工業區,以紐約為中心向南經費城、巴爾地摩和華盛頓的大西洋沿岸中部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加拿大南部,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中心的工業區,以及美國南部以休斯頓為中心的墨西哥灣工業區,西南部以洛杉磯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工業區。(三) 東歐工業地帶主要包括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烏克蘭的頓涅茨—第聶伯河沿岸工業區,捷克和波蘭等。俄羅斯與烏克蘭資源豐富,基礎工業實力雄厚,成為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地帶,其中燃料動力、鋼鐵、機械、化工等部門是主要支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工業部門電子、石油化學、宇航、原子能等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輕工業相對發展遲緩。屬資源型的重型工業地帶。主要布局在內陸,多靠近原、燃料產區。俄羅斯工業以歐洲部分為核心,逐步向東推進,特別是近20年來,強調「開發東方」,工業生產地域由西向東擴展的趨勢明顯加強。波蘭的西南部(上西里西亞區)和中部區,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中部(下西里西亞區),形成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帶,是東歐工業地帶的組成部分,亦稱中歐工業區。西里西亞是世界著名煤炭區,傳統的採煤、電力、煤化學、紡織等部門發達。二次大戰後,機械、鋼鐵工業發展較快,以機床、造船、儀表、汽車等較為重要東歐地區的工業發展帶有很強的兩極性。一方面以資源為主的工業領域發展較快,以煤、鐵等自然資源建立工業基地開展生產;另一方面以高新技術為主的原子、宇航、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較完善,如宇航事業居於世界先進行列之一。但東歐地區輕工業存在嚴重不足,食品加工一度滿足不了國內需求。(四)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從東京灣東側的鹿島開始,經千葉、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直達九州北部,長達1000千米,包括京濱、阪神、中京、瀨戶內和北九州工業地帶及其連接地區。該地帶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的2/3,工廠的72%,工業產值的75%,是以重華工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地帶,汽車、鋼鐵、練油、造船的工業發達。近年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屬於靠進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貿易型多布局在海運發達的港口,是世界著名的臨海工業地帶。日本工業的迅速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工業結構的擴展和升級。工業結構的擴展主要表現為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如石油化學、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家用電器、摩托車、汽車、電子計算機等等,凡是能夠取得規模效益的行業,都建立起了大批量生產體系。工業結構升級主要體現在三次大的結構轉變。首先是戰後初期由軍需為主向民用輕工業為主的轉變;繼而是向重化工業化的轉變;石油危機後又開始向知識技術集約型轉變。二是工業在地域上的擴展。首先是「京濱工業區」(東京和橫濱)、「阪神工業區」(大阪和神戶)、「中京工業區」(京都和近畿一帶)、「北九州工業區」四大老工業基地迅速向外擴展,繼而形成了「瀨戶內海工業區」。這五大工業區均位於日本列島的太平洋沿岸一側,由此形成了所謂「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五) 亞太東部沿海工業地帶北起韓國東南沿海、中國(包括香港、台灣)東部沿海、向南延伸到泰國灣沿岸、馬來西亞西海岸、新加坡、印尼爪蛙島、汶萊、菲律賓的大馬尼拉。50~60年代以來,各國充分發揮各自的傳統優勢,根據國情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極大的推動了各國工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進入80年代後發展更是迅速。上述國家多從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組裝工業入手,進而發展基礎資源型、技術密集型工業。建立加工出口區、自由貿易區、經濟特區等。目前在紡織、服裝、鞋帽、玩具、家電、汽車、鋼鐵、水泥等居於重要地位。成為戰後新興的工業地帶。亞太工業帶以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作為最大的潛在市場,在世界市場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工業還是以粗放型經濟為主,是憑借自身相對儲量巨大的資源發展起來的。中國的部分企業現在仍屬於低技術含量企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改革開放是犧牲了國內市場來換取先進技術的一次大膽的嘗試,以現在的GDP增長水平看,至少現階段是成功的。但國內眾多的企業生產能力與產品質量仍不能與國際企業相比,長遠看來,換去的部分市場能不能收復失地還是個未知數。比較五個工業地帶可以看出來,各工業地帶的成功有一些共同的優勢:(1)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地理位置有極其重要的關系。五個工業地帶大多數位於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在海運技術發展趨於完善的今天,這種優勢更是體現的很明顯。原料與信息都能夠及時的到達就能很好的把握市場需求,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獲得成功。特別是對於日本這種進口原料,依靠原料加工轉銷的加工貿易型工業帶,更是優勢明顯。(2)五大工業地帶另一個相同點就是所處的地區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特別是北美工業區,囊括了世界名校的大部分。這些高素質的勞動者不但為地區提供最先進的管理經驗,更可能是最精尖端的高科技技術。這些條件間接的為地區發展做出了貢獻。
D. 臨海大洋街道臨海大道是園區嗎
臨海大洋街道臨海大道是園區。是台州臨海大道大洋工業園。大洋工業園位於浙江省台州市臨海蘆塵市,台州市臨海市前江南路8號,面積約235.77畝。本數據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產業園區陪伍禪資料庫,前瞻產業研究院20年持續聚焦全國細分產業研橘肢究、產業規劃、產業園區規劃、產業地產規劃、特色小鎮規劃、產業新城規劃及產業園區招商引資等,助力地方產業發展,促進產城融合。
E. 世界三大臨海型工業基地
日本工業帶:日本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
北美工業帶:美國東北部加拿大南部工業區(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
西歐工業地帶:歐洲大西洋沿岸(包括英國和法國的東部和北部、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義大利北部,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南部)
其實現在已經有第四個了,就是亞太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北起韓國東南沿海、中國(包括香港、台灣)東部沿海、向南延伸到泰國灣沿岸、馬來西亞西海岸、新加坡、印尼爪哇島、汶萊、菲律賓的大馬尼拉。
這是新興工業國家崛起尤其是中國崛起的標志
我國工業基地是4處:
遼中南工業基地(含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大連等一系列工業城市)
京津唐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
以及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含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佛山、中山、江門等一系列工業城市)
以上保證正確,有問題歡迎向我求助!
F. 臨海東塍附近有多少機戒廠
臨海東塍附近有15個機戒廠,因為臨海東塍是一個工業園,這個工業園有有15個機戒廠。
G. 第二產業的工業地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加工工業的迅猛發展,原有的工業地帶得以擴展和充實,已逐步形成世界性的大工業地帶。地域分布十分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緯40~50°之間的溫帶地區,呈東西向不連續的帶狀分布。主要有北美工業地帶、西歐工業地帶、東歐工業地帶、日本工業地帶和中國東部沿海工業地帶。同時新的大工業地帶正在迅速建立和形成之中。 從東京灣東側的鹿島開始,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直達九州北部,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和北九州五大工業地帶及其連結地帶,共16個縣。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地帶。全地帶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5,約佔全國人口、工廠數的6%,工業產值和國民收入的75%和65%;汽車、鋼鐵、煉油、造船工業發達。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迅速。屬依靠進口原、燃料的加工貿易型,多布局在海運發達的港口,是世界著名的臨海工業地帶。
H. 台州臨海企業分布
工業:有機械電子、建築材料、醫葯化工、工藝美術和旅遊用品等主導產業。建築材料、旅遊用品、機械電子、醫葯化工等主導產業增長速度強勁。全市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1家。偉星集團已通過股票上市輔導期驗收,德仁竹木、華海葯業進入股票上市輔導期。臨海還擁有亞洲最大的紐扣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眼鏡產銷地。集裝箱底板、自毀式一次性注射器等產品的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微型汽車生產填補省內空白。
建築材料:浙江德仁集團為中國復合板生產行業最大企業。臨亞集團的鋁製品等金屬制材,偉星管業
醫葯化工:浙江華海葯業集團為省級企業集團。
旅遊休閑用品:臨亞集團(東塍鎮老廠總部,北高速路下往左南湖大道上)、正特集團(總部在東方大道上的三前村,新廠在北高速路下往左南湖大道上)、三佳集團(大田往東塍的方向,路邊可以看到的)等等(旅遊產品都是外銷的)
還有彩燈(不過這一般工廠是不大的,但是市場很大)
重工業汽車行業:中國吉利集團(東方大道,台州學院對面)、中國彪馬集團(東方大道上有路標顯示的)、中國豪情汽車(吉利集團)等等
偉星集團、台州立發、春和公司、德仁集團(東方大道上)等分別在美國、中東、香港、印尼等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
兩水工業區、大田工業區,太多了我也數不過來。
有吉利集團、彪馬、臨亞集團、德仁、華海葯業(臨海汛橋開發區)、偉星(東方大道上有,兩水有,還有商業街那邊有)
I.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有哪幾個較大的工業園區,各在什麼地方
暈了,在台州名稱叫工業園區的,比名稱叫廁所的還多。
大的有幾個,
玉環有個大麥嶼,就有蘇泊爾和中捷
玉環有個汽摩工業區,園區及附近都是汽配。
用玉環外貿局長的話來說,那個園區除了車殼、發動機、整車生產許可證沒有,其他汽車上能有的,那邊都有
再者是玉環楚門清港這一帶,這邊沒有固定名稱,但閥門、水暖、傢具工廠的集中地
溫嶺有個橫山頭工業區,溫嶺的錢江摩托、愛仕達都在這邊
還有個城西工業區,剛成型,有利歐股份、鑫磊股份
澤國丹涯工業區,全國空壓機生產基地
路橋比較分散,在橫峰、新橋、金清
椒江下陳鎮,是縫紉機基地
還有就是大環線沿路,有星星集團、寶石
還有外沙路的醫葯企業,有海正 海翔 九州
黃岩有黃岩開發區,那邊企業還集中
臨海有城東開發區,有永強、臨亞、偉星、華海
現在新弄了個川南工業區,是集中醫葯工廠
三門有個瀕海工業區,是台州其他縣市企業的新廠房
天台有個城南工業區,有銀輪股份等
仙居好像沒什麼大的工業區,就一個仙居制葯比較有名
其他企業都零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