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第二階段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第三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
把握工業經濟的發展方向
步入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我國工業發展由大到強、工業體系由全到優轉變將是大勢所趨。
具體而言,工業結構高端化發展勢在必行,工業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將廣泛拓展,工業發展形態綠色化升級將不斷加速,共工業行業之間以及工業和服務業融合化互動將更加顯著,工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穩定將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
㈡ 中國近代以來工業化歷程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2)化工業發展的節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清朝晚期中國民族工業步履維艱、發展緩慢的社會原因:
1、資本主義列強依仗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和利用他們的雄厚強大的資金、技術優勢,壓制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腐敗政府徵收高額厘金、各級政府敲詐勒索等因素,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和資產階級領導的社會變革的挫折,使中國的民族工業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
㈢ 錢納里的工業化六個階段理論,除了經濟不發達階段,還包括哪些階段
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後期階段,後工業化社會,現代化社會
㈣ 工業化的兩種基本途徑是什麼各有什麼特點
工業化的兩種基本途徑傳統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具體如下:
一、傳統的工業化
傳統的工業化是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特點有:
1、消極方面
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2、積極方面
促進了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社會生產得到極大地提高。
二、新型工業化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特點如下: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3、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㈤ 什麼叫工業化工業化一般經過哪幾個階段
工業化指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過渡到以現代工業經濟為主的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發展過程。
工業化一般經歷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消費品工業居主導的階段;
第二階段是資本品工業加速發展並逐步趕上消費品工業的階段;
第三階段是資本品工業居主導的階段。
㈥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工業化建設主要分哪幾個階段進行,有哪些特點
第一階段,1953—1957年: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這一階段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其背景為1952底,我國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鑒;其方針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具體實施為制定「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的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合理調整工業布局。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的轉變從國情出發,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比例,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並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階段,1958—1978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提出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但是八大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958年,頒布社會主義總路線,開展大躍進,使工業建設受挫。大躍進在經濟上,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使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傾思想更嚴重。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生態上,生態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後來的糧食生產。其後,文革對工業建設又造成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工業企業管理制度被破壞,經濟效益下降。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一些地區和企業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爭斗,導致生產長時間上不去。不少重點工程建設受影響。不少工廠在政治運動中,設備損壞。
第三階段,1978至今:社會主義工業化新時期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現階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有利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㈦ 經濟轉型工業化發展的六大階段
工業化的起初階段。即工業化首先是從以輕工業為主導開始的。
重工業化階段。工業由以輕工業為重心的發展向以重工業為重心的發展推進,產業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即所謂「重工業化」
或「重化工業化」。
高加工度化階段。即重工業化過程中由以原材料為重心的結構轉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結構。這個階段,實際上開始了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提高的階段。
技術高度密集化階段。在這個階段,各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地採用高級技術,導致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特徵的尖端工業的興起。
高新技術化階段。大力發展航空航天工業、大規模集成電路、新型電子計算機、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的新興部門,以及生物工程、激光技術、光導通信等新技術群,資本密集部門的領先地位逐漸為高新技術部門所取代,使美國的工業結構日益走向高級化。
最後可能是不斷創新階段。提高工業產品競爭力,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通過實施名牌推進戰略、技術轉移戰略,工業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一批知名品牌脫穎而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逐步提高,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