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德國工業40安貝格工廠在哪裡

德國工業40安貝格工廠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3-12 20:11:06

Ⅰ 大學生如何迎接工業4.0的機遇

這個我也關注了一段時間,首先要知道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很具象的東西,連德國都在闡述及完善相關產業鏈,至於如何迎接它,你必須有設計能力,無論是工業還是製造業以及軟體,打個比方,我生產的產品需要設計,那就是產品設計,我的產品上市了,要平面設計及網頁設計,成形了,要包裝設計,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設計,所以我覺得設計師最關鍵的一環,看下面吧,你能了解的更多。親臨德國工廠,體驗神奇的「工業4.0」
前段時間大家一直在探討德國的「工業4.0」,其實這個問題可以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它關繫到未來世界的主導者的問題,德國、美國、中國,分布遇到了什麼機遇和挑戰?誰最有可能掌控世界,完全可以從這里開始說起。

先說說德國,「工業4.0」確實已上升為德國的國家級戰略,但就連德國業界都有300多種對於「工業4.0」的不同闡述,這說明嶄新的事物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定義,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所以耳聞為虛,眼見為實,要想在工業4.0方面有發言權,必須親自去德國的一線工廠深度學習、一窺尊容,下面我們就跟隨一名德國的《環球》雜志記者的親身經歷一邊學習一邊探討!

一、未來工廠——「機器」有了靈魂,它能讀懂「產品」

位於巴伐利亞州東北小鎮上的西門子安貝格電子製造廠,雖然只有三座外觀簡朴的廠房,卻被譽為德國「工業4.0」模範工廠,它是未來德國工業的一個縮影。

安貝格擁有歐洲最先進的數字化生產平台。工廠主要生產PLC和其他工業自動化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無論元件、半成品還是待交付的產品,均有各自編碼,在電路板安裝上生產線之後,可全程自動確定每道工序;生產的每個流程,包括焊接、裝配或物流包裝等,一切過程數據也都記錄在案可供追溯;

更重要的是:在一條流水線上,可通過預先設置控製程序,自動裝配不同元件,流水生產出各具特性的產品。

由於「產品」與「機器」實現了「溝通」,整個生產過程都為實現IT控制進行了優化,生產效率因此大大提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工作量需要人工處理,主要是數據檢測和記錄;工廠每年生產元件30億個,每秒鍾可生產出一個產品,產能較數字化前提高了8倍,而由於對所有元件及工序進行實時監測和處理,工廠可做到24小時內為客戶供貨。

此外,由於實時監測並挖掘分析質量數據,次品率大大降低。工廠負責人卡爾·比特納說,該廠質量合格率高達99.9988%,「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同類工廠可以實現如此低的次品率」。

二、自動化中心——機器也會自我更新

離開安貝格,我記者來到德國北部的雷蒙哥,這里是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工業自動化應用中心,專門為企業研發並生產推動「工業4.0」所需的設備和解決方案。

「傳統工業時代下,如果更換一台流水機器的設備往往需要數天。但是現在我們只需要幾分鍾。中心負責人尤爾根·雅思博奈特說。這是因為在傳統設備的安裝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先把新的部件手動連接到工作環境,然後再去調整生產線上的控制裝置。就像幾十年前使用電腦工作時一樣。「那時,每個新部件都需要一張帶有驅動程序的軟盤,安裝之後經常與計算機上的其他部件發生沖突,以至於用戶不得不手工進行調整。」

而現在USB的出現讓一切變得簡單和輕松。我們只需把新裝置插到計算機上即可。「即插即用」成為這一技術進步的生動描述。現在,工業4.0的專家們用「即插即生產」來指設備和系統的順暢配置,就像雷蒙哥公司的場景一樣。就像電腦一樣,未來的部件會自發地與工作環境相連接,自己把自己集成到現有控制系統當中。

三、機器人會取代工人嗎?

據德國一家獨立市場調研機構的統計,截至2014年8月,德國70%的工業中小企業都已經開始「工業4.0」的革新,主要包括引入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進行生產。這昭示著一種怎樣的未來呢?

首先,工業重心發生了轉變。工業4.0之前,所有的革新都是為了通過規模效應以及員工生產率來降低成本。而未來工業制勝的秘訣在於,如何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還能縮短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的周期,以及如何滿足更復雜、個性化的產品需求。水木然點評:當然這一點其實也是為了滿足當今人們對於多元化、個體化產品的追求!的確,這是一種世界潮流。

其次,虛擬與實際的界限似被消除。譬如,安貝格工廠中所有生產程序均可提前在計算機中模擬模擬,在虛擬世界中就可完成生產的分析與優化。

這樣一看,人工似乎將被機器智能取代。德國《明鏡》周刊曾刊文,憂心數字化將奪走現有大部分工作崗位,但前景也並非這么悲觀。德國弗勞恩霍夫就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威廉·鮑爾認為,新的工業系統雖然取消了很多需要「人」參與的生產關節,但是也會帶來新問題與創造空間,未來人力將集中於創新與決策的領域

四: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

正是因為機器的自我完善系統,「工業4.0」將產生大量數據。根據記者描述:安貝格工廠為例,其生產線上的在線監測節點超過1000個,每天採集數據逾5000萬個。

那麼問題來了!新的工業生產方式將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終究是歸屬於工廠、軟體製造商、工廠的客戶抑或是終端用戶?而利用這些數據又可創造什麼嶄新的商業模式?這將是決定未來工業競爭的關鍵問題。

德國VS美國; 戴姆勒VS谷歌

這個問題說白了,其實就是「德國製造業」與「美國科技業」的競爭,也意味著兩種工業前景的競爭。一個非常微妙又戲劇性的動作就是:谷歌、蘋果、亞馬遜以及眾多美國互聯網企業「正在襲擊德國工業」、正以新的產業思維與游戲規則進入德國傳統工業強項,後者甚至可能淪為其供應商和附屬者。

這一論調並非危言聳聽,僅以谷歌為例,近年來,它收購了一家智能供暖設備商,搖身變為博世的競爭者;在糖尿病患者的隱形眼鏡中加入測量眼淚中血糖含量並將其結果傳導至智能手機的技術,就進入到西門子所擅長的醫療領域;現在,谷歌還在搗鼓無人駕駛汽車,與戴姆勒和寶馬成了同行。

(上圖)戴姆勒聯手寶馬推出雙座電動車

「工業4.0」能幫助德國工業抵抗住這樣的「侵襲」嗎?德國軟體公司SAP前首席執行官孔翰寧說,大部分德國中小企業主沒有意識到一個關鍵問題,僅生產智能產品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提供智能化服務的能力,否則,德國當前市場領先的生產商將來可能僅是服務商一個可替換的產品供應者。

點評:「工業4.0」發源於德國,發揚於美國!

兩個實例正好能說明這一點:戴姆勒公司在矽谷專門設置了研發中心,以開發車載智能娛樂系統,但這一系統最終要靠蘋果的Siri語音系統來控制;德國能源巨頭REWE和E.on近來發現要面臨一個僅有5年歷史的初創企業的競爭,這個小企業將並不屬於它的1500多個天然氣、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設備通過網路連接起來,可按需對設備進行開關調整,形成了虛擬的發電廠。

可見,不論是汽車內的某個娛樂裝置,還是某塊太陽能電板,誰能掌握附著在這些智能化了的產品上的數據與信息,誰也就掌握著提供智能化服務的能力。

點評:你是生產商、是服務商,還是用戶,這三者的從屬秩序決定了未來世界的格局!「工業4.0」其實就是「信息2.0」(傳統互聯網是信息1.0)。我們再來展望一下歷史,如果說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就是一條指數曲線,今天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臨界點!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將帶來一系列奇跡性的變化!未來的顛覆是如此可怕,又讓人如此期待!

當戴姆勒遇上谷歌,不僅是德國與美國優勢行業之間的競爭,更意味著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誰能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誰就能贏得未來!

最後,我又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中國在哪裡

水木然整理 材料來自《環球》雜志記者

Ⅱ 工業4.0工廠需要考慮哪些要素

剛剛過去的2014年,在我國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業界對於工業4.0的討論不絕於耳,再加上西門子、SAP等德國工業4.0的重要參與者推波助瀾,一時間彷彿中國的工業4.0時代馬上就要到來。然而,相比工業4.0示範工廠生產線上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工人,我國很多工廠卻還在採用半自動化的生產方式。那麼,我們到底要用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工業4.0?

在2014年10月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後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中,工業4.0是其中一個合作內容。這一綱要的發布,進一步引發了國內業界對於工業4.0新一輪的熱議。

工業發展的選擇

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願景,以保持德國製造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工業4.0描繪了製造業的未來願景,提出繼蒸汽機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等三次工業革命後,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路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之所以在我國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在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波動、信息技術對產業影響不斷深入等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正面臨轉型。而且工業4.0的很多理念,與我國提出的「兩化」融合戰略不謀而合。

「工業4.0是行業大趨勢,可能也是工業發展的惟一選擇。」SAP全球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網路和快速增長戰略市場總裁柯曼認為,「中國不僅是工業4.0或物聯網發展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推動者。」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本身是個工業大國,正處在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而工業4.0有助於中國工業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的靈活性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擁有大量高科技公司,以及潛力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產業,為工業4.0的落地提供了技術基礎。

SAP大中華區總裁紀秉盟認為,僅僅解放生產力還遠遠不夠,工業4.0要解決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更深層次的問題。中國製造企業的角色將逐漸向服務提供商轉變,不僅出售設備,還需提供包括維保在內的全套服務。因此,服務創新將是製造企業的下一個戰略高地。而工業4.0並不局限於生產線,它還與物聯網技術緊密聯系,為中國製造企業攀登戰略高地創造全新機遇。

據了解,為了推動工業4.0從概念走向工程實踐,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與德國企業菲尼克斯電氣於去年10月共同建成了國內首個工業4.0實驗室。

不僅是智能工廠

德國費斯托(Festo)工廠哈雷摩托車生產中心藉助SAP智慧工廠解決方案實現了混線生產,使得個性化定製的摩托車生產周期從21天縮減到6個小時。如果客戶白天下單,晚上就能收到個性十足的哈雷摩托車了。

這是工業4.0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工業4.0的核心——智能工廠的一個體現。所謂智能工廠,是指工廠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每個部件都可以通過感測器與生產設備互聯,這就使得同一條生產線可以同時生產完全不一樣的產品。而在以往,通常同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個型號的產品。

紀秉盟認為,小批量、多批次、差異化生產將是未來製造業的趨勢。SAP位於波茨坦的創新中心的開放式集成工廠對這樣的生產模式進行了充分展示:通過融合世界一流的製造技術與IT系統,車間的同一生產線能夠生產任意訂單、任意數量的不同產品,不僅擺脫了對於生產線控制員的依賴,同時還能靈活處理訂單更改、產品組合和流程調整等工作。

業界很多人認為,智能工廠就是工業4.0。這種看法有點偏頗。作為德國工業4.0的重要參與者,SAP和西門子都不那麼認為。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工業產業的變化就可以理解這一點。

近日,京東商城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公開表示,冰箱應該完全免費,而通過背後的數據和服務賺錢。比如用戶的冰箱里沒有飲料了,冰箱會在屏幕上推送京東的購買信息,一鍵購買。京東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智能硬體公司。

如此可見,製造業已經不再是以往的製造業,工業也不再是以往的工業。工業4.0時代,我們要採用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心態,以及生產和運營模式。預測性維護、智能化物流也被認為是工業4.0的重要特徵。

和以往要基於設備、產品的運行時間定期維護不一樣的是,在工業4.0時代,維護人員根據感測器回傳的設備運行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後,預先掌握設備性能狀態,從而更加靈活、高效地對設備、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維護、保養。據悉,SAP已經在歐洲幫助風力發電企業降低維護、保養成本,節省資源,提高風力發電機組的性能和工作績效。紀秉盟認為,通過採用能夠報告自身性能的智能設備,製造商可以收集海量數據,然後利用諸如SAPHANA這樣的分析工具來分析這些數據,建立一個預測性維護服務平台。從長遠來看,製造商的角色將逐漸向服務提供商轉變,不僅出售機器,還提供全套服務和使用模式。這樣,客戶就只管使用產品,而無需擔心產品維護。

柯曼認為物流智能化可以分對內物流和對外物流兩類來看。對內物流舉例來說,物流公司可以根據貨輪運載的集裝箱上安裝的感測器傳送的地理位置等信息預測貨輪到港時間,合理安排貨車進港時間,從而減少貨車等待時間,緩解碼頭的擁堵狀態。吞吐能力達到1.4萬噸、可容納5500輛卡車的德國漢堡港已經做了示範。此前,為了合理安排每天進出港口的5500輛貨車,漢堡港要做很多協調、調度工作。現在漢堡港通過與輪船進行信息交互,根據貨船的到港時間或者貨輪上裝載的貨物特性來為貨車進出港的時間排序。這樣,貨車平均在港口停留30分鍾即可完成作業,大大緩解了港口交通擁堵的狀態。漢堡港口未來還希望連通所有運輸領域,從水路到公路一直到鐵路。對外物流舉例來說,整車生產廠家可以預測整車生產還需要多長時間,從而合理安排貨運,減少貨車的等待時間。

夯實信息化基礎

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邵立勤近日在一次公開的會議發表言論稱,歐美已經開始工業4.0革命,而中國還在為淘寶買賣廉價次品而沾沾自喜,這樣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很可能會把中國拋棄掉。這一言論引起了業界的熱議。

工業4.0看起來很美,但是確實似乎離我們有點遠。記者在近年的采訪過程中走訪不少工廠發現,盡管我國不乏非常先進的工業企業,但是很多工廠的自動化程度都比較低,信息化應用水平還比較低。甚至可以說,有些工業企業可能還處於工業2.0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在2014年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坦言,我國的工廠差別很大,在落實工業4.0過程中的關鍵難點是在於,目前有些工廠實現內部數據共享都很難,更別說要在企業之間打通信息孤島了。

現在說擁抱工業4.0是否為時過早?

事實並非如此。現實正在驅動中國工業轉型變革。波士頓咨詢集團(BostonConsultingGroup)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去十年中國勞動力的工資漲幅超過4倍,再加上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的製造成本直逼美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不能再作為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上的優勢標簽,中國製造企業要最大化利用資源,將生產變得更加高效;要盡可能地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對市場的響應更加快速,從而快速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還要快速實現各環節的靈活變動,將生產變得更加柔性。

擁抱被普遍認為是工業發展方向的工業4.0無疑是一條可行之路。拷貝了德國工業4.0示範工廠——德國安貝格電子工廠的西門子成都工廠為未來中國製造的變革方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參考。數據顯示,通過數字化的工廠規劃,可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至少30%;通過優化規劃質量,可以降低製造成本13%。

來自西門子的資料稱,數字化企業平台是實現數字製造的載體,它可以實現從產品設計、生產規劃、生產工程,到生產執行和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運行。西門子成都工廠所應用的數字化企業平台涵蓋五個層面:第一層企業層,主要指由PLM軟體和ERP系統構建的企業頂層結構,用於提供統一的生產數據、工藝路線、設計清單等;第二層管理層,主要包括MES(製造執行系統)等生產管理軟體,用於對重要的數據流和生產管理進行控制;第三層操作層,主要包含西門子集散數據系統(DCS)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SCADA)系統設備狀態管理系統,用於監控生產過程、設備狀態;第四層現場控制層,主要包含西門子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第五層,設備控制層。第四層和第五層為上層的MES等系統提供各種數據並進行交換。

但是,對於多數傳統製造企業來說,信息化水平要達到西門子成都工廠那樣的水平並不容易。SAP中國研究院院長李瑞成近日撰文稱,實現工業4.0並不是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軟體是重中之重。目前,基本的技術和現有製造體系的核心價值等均需要調整才能適應工業4.0的具體要求。

如此可見,對於我國生產製造來說,當前向智能製造、工業4.0邁進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信息化方面參考西門子成都工廠的五層架構查缺補漏,最終建成一個完善的數字化企業平台。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在《工業4.0中國啟示錄》一文中指出,德國工業4.0戰略與我國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有很多相通之處,我國應該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主要著力點。

從某種角度來看,工業4.0是由新技術驅動的,因此在邁向工業4.0的過程中,新技術的引入至關重要。

注重標准和平台建設

工業4.0強調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模式的轉變,從而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這需要大量的新技術作為支撐。柯曼認為,大數據、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等將技術在工業4.0中大有作為:在海量終端實現互聯後,需要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結構化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處理;而雲計算則是將不同利益相關者通過同一套數據進行互聯的最好途徑;移動互聯技術可以將具有可預見特性的維修信息推送到終端,還可以幫助用戶通過移動終端實時了解工廠的運行情況,而不一定在工廠的控制中心。

柯曼補充說,工業4.0要獲得成功,需要滿足以下7個因素:解決網路安全問題,制定相關安全政策;在數據傳輸等方面制定國際統一標准;要為社交所帶來的影響做好准備,並積累相關技能和人才;應對好復雜性帶來的挑戰;完善工業領域帶寬基礎架構;法律框架與監管體制調整;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信息交流和互動。

李瑞成比喻,未來的製造業將和服務行業一樣,建立在互聯網這一「共同的底盤」之上,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將對話協同,工廠生產由高度自動化轉向智能生產。

「共同的底盤」使得橫向和縱向的數據集成變得更加重要。如何才能真正實現集成?被廣泛認可和採用的規則和標准就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為了保障工業4.0的順利實現,德國把標准化排在工業4.0八項行動中的首位,同時建議在工業4.0平台下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專門處理標准化和參考架構的問題。2013年12月,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表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准化路線圖。

《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指出,工業4.0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取決於國際通行的規則與標准。中德兩國將在標准問題上緊密合作,並將工業4.0議題納入中德標准化合作委員會。雙方將繼續加強中德標准化合作委員會框架下的現有合作,致力於開展更具系統性和戰略性的合作。

為此,羅文建議,我國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中,也應高度重視發揮標准化工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及時制定、出台「兩化」深度融合標准化路線圖,引導企業推進信息化建設。同時,還要著力實現標準的國際化,使得中國制定的標准得到國際上的廣泛採用,以奪取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

柯曼透露,已經全方位參與中國工業4.0建設的SAP非常重視這一點,SAP中國研究院作為中國物聯網協會的主要成員將參與中國相關的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

從國家層面來看,羅文還建議要超前部署、建設國家信息物理系統網路平台。信息物理系統將改變人類與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物質生產力、信息生產力,實現能源、材料和信息三種資源高度融合,將使未來產業發生真正革命性的變革,對未來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他指出,美、德等世界工業強國都高度重視信息物理空間構建,加強戰略前瞻部署,並取得積極研究進展。中國要決勝未來的競爭,必須在構建信息物理系統網路平台上先行一步:一方面,在國家新的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加強對CPS的總體布局,研究制定CPS建設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發展路徑和政策舉措。同時,在製造業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等工作中加強前瞻部署和應用推廣。另一方面,可借鑒美國組建「國家製造創新網路中心」的做法,組建一批國家信息物理系統網路平台,負責承擔基礎理論研究,組織力量研發突破CPS軟體、感測器、移動終端設備等工具和裝備,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的開發應用。

事實上,業界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國相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將工業4.0落地。這是因為我國政府的推動力比其他國家更大。

Ⅲ 工業4.0是什麼意思

「工業4.0」已經成為製造業的一個流行概念。這個詞起源於幾年前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Hannover Messe),它被定義為製造業的電子計算機化,包括更高層次的互聯性、更智能的設備和機器與設備之間的通信。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水和蒸汽動力帶來的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的使用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子工程和IT技術的採用,以及它們帶來的生產自動化。

工業4.0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相對來說,這一次變革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依靠高級的軟體和能夠通信的機器設備,工業4.0將使工業生產進一步優化。

工業4.0的關鍵是智能工廠。智能工廠是一種高能效的工廠,它基於高科技的、適應性強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生產線。智能工廠的目標是整合客戶和業務合作夥伴,同時也能夠製造和組裝定製產品。

而且,未來的智能工廠將很可能在生產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決策能力。工業4.0更多的是依靠機器進行工作並解釋數據,而不是依靠人類的智慧。當然,人的因素仍然製造工藝是核心,但人更多地是起到控制、編程和維護的作用,而不是在車間進行作業。

位於德國安貝格(Amberg)的 西門子 電子工廠(Siemens Electronic Works)是新一代智能工廠的一個很好例子。這個高科技電子工廠面積為10.8萬平方英尺,其內部是一組智能機器,它們能夠協調從生產線到產品配送等一切要素。

西門子電子工廠擁有超過16億個機器組件,其產品種類多達950種。這意味著該工廠的生產系統所處理的數據真正是海量的。盡管如此,Gartner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產業研究發現,西門子電子工廠的可靠率超過99%,每百萬件產品中只有15件缺陷產品。

在工業4.0時代,機器設備具有強大數據處理能力,它們提供的信息、統計數據和動態分析能夠使生產變得更精益、更節能。

如果你在食品製造行業工作,你可能知道現在的許多生產線的能效低於60%,這意味著它們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節約水電對現代工廠管理來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智能工廠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環保目標。

製造業的轉變

德國和美國政府已經撥出專項資金,用於戰略研究和工業4.0的實現。德國撥款2.22億美元用於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的RES-COM等項目。同樣,美國已經推出了Smart Manufacturing Leadership Coalition等研究項目。

包括英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對工業4.0表現出很大的的熱情。GAMBICA和CLPA等製造商和貿易機構已經對此表示支持。雖然這些國家還未宣布推出重大舉措,但它們肯定已經對工業4.0作出了有力支持。

令人高興的是,與工業4.0相關的許多技術已經出現。但是,要採用這些技術,企業需要花費巨額資金,尤其是那些希望搶先採用這些技術的公司。

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向工業4.0的轉變將是一個漸進的演變,而非一種迅速的革命。未來幾年,舊系統對製造業來說仍然是必要的。

將來會是怎樣?

工業4.0最終將成為製造業和工業的一個顯著變化。從長遠來看,工廠設備對高級軟體的使用可以幫助計算機進行自動調節並作出更多的自主決策。這同時也意味著,在工廠中,目前由一個中心主機執行的任務將交由系統組件來執行。

今後幾年,隨著智能工廠在世界各地的出現,工廠之間的 地理 邊界和數據隔離可能成為過去。

閱讀全文

與德國工業40安貝格工廠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供應鏈模式可以算工業總產值 瀏覽:743
珠海微型工業主板哪裡有 瀏覽:683
汽車如何發動一次大約多少公里 瀏覽:908
為什麼工業寫字樓不能分戶轉讓 瀏覽:917
汽車停放多久啟動排氣管里的水 瀏覽:364
寶馬5系和奧迪a6哪個保險費用高 瀏覽:398
賣汽車app哪個靠譜 瀏覽:544
汽車馬力怎麼計算公式 瀏覽:162
汽車坐墊去哪裡買最好 瀏覽:868
嘉興的工業區在哪個方向 瀏覽:353
汽車文化包括哪些 瀏覽:655
橫嶺工業區坐什麼車 瀏覽:245
嘉興汽車油漆多少錢 瀏覽:734
汽車電路主要由什麼組成 瀏覽:481
汽車貸款多久批下來 瀏覽:1000
汽車機修工具有哪些 瀏覽:413
上海三菱汽車是哪個品牌 瀏覽:390
汽車被撞後自己如何修復 瀏覽:338
國產寶馬叉三多久上市 瀏覽:465
汽車交流有哪些論壇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