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業革命的影響是什麼
1.生產力領域: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生產,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改變了工業生產組織形式:工廠代替工場,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工廠制度出現. 3.引起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工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超過了農業. 4.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隨著工廠的集中,工業城市紛紛出現,大量人口進入城市. 5.導致社會關系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 6.推動資產階級內外政策的調整:工業資產階級奉行自由主義,對內改革,對外快殖民擴展. 7.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②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有什麼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7.經濟思想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
8.經濟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佔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後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9.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
10.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他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③ 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重大影響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社會影響
全自動化工業機器人,取代了很多傳統勞工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及社會變遷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壯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由於圈地運動和農業技術的改良導致鄉村許多剩餘的人口大舉移入都市,歐洲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世界大規模貿易,使得城市和工廠能夠吸收這些大量人口,由此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及都會區的出現;都會化的生活,讓知識與咨詢溝通更為便利.而工業化使得交通工具便利,使得人們更加見多識廣.在商品經濟下利己的生活習慣里,於是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許多變化,更多人追求個人的幸福,而非來世的幸福或集體的利益.也因為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世界大規模自由貿易導致出現了一個新富階層,再加上人們思想上的變化,進而使得更多的人,當時主要是中產階級對民主政治的參與的興趣,由此導致歐洲各國選舉與被選舉權,不斷擴大到社會上更多的人群中.
大量工廠的成立,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也逐漸為人重視,許多的慈善機構於是成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窮人生活,也免費提供糧食及住所.由於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也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許多工人在因經濟危機而失業的情況下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在正常的經濟環境里,生產環境也十分惡劣收入也很微薄,這些有限的社會福利並沒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狀況,由此導致勞資雙方也就是所謂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如1811年,一個名叫盧德的英國工人搗毀機器,從而引發了反對機械化的盧德運動.馬克思為首的左派學說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衍生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對日後的人類社會影響甚巨,有正面也有負面.不過也由於工業革命,才可能產生大量的工人,而農業社會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工人階級在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通過與資方的有限的斗爭以及恰當的妥協,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鼓勵的徹底斗爭與破壞,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也不那麼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有了後來歐洲社會的穩定進步.
④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是什麼(6分)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它還進一步要求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有經營、競爭和貿易,在這次革命中,資產階級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它所帶來的社會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開端,為日後爆發的工人運動奠定了基礎。
2、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
工業革命使英國由以農業—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的大發展改變了英國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業區集中。大批工業城市興起,如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城鄉和工農業人口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851年英國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2%。
3、工業革命促進人口和財富的增長:
工業革命中經濟和醫學的進步使歐洲人口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盡管19世紀期間有數百萬歐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時歐洲大陸的人口卻是1750年時的三倍以上。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范圍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使生產率史無前例的增長成為可能。
4、工業革命導致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
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同時開始。罷工運動鍛煉了工人,到19世紀30年代,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5、工業革命引起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
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新式運輸工具的需要,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鐵路的挑戰。短短數年,鐵路占據了長途運輸的主導地位,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蒸汽機還被應用於水上運輸。到1850年,汽船已在運送旅客和郵件方面勝過帆船,並開始用於貨運。
⑤ 工業革命影響是什麼
工業革命的影響是:
英國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飛躍,引起了近代社會的深刻變革。英國工業革命是一次大規模的生產技術變革,使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促進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在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中,生產領域各個環節的革新環環相連,相互促進;由紡織業革新開始,引起系列變革,促使新興工業部門興起。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一系列巨大變革。與此同時,工業生產的飛躍又帶動了農業技術革新和資本主義大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與文化的發展。工業革命還引起了整個社會的深刻變革,造就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過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3、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⑥ 工業革命有哪些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大方面:
1、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①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使產品價值與勞動價值的比大幅增加。
②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並使勞動日益單一化。
③引起了手工工場工業向工廠工業的轉變。
④開創了製造大機器的時代。
2、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③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⑤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⑥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⑦ 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4、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沖擊很大。
5、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6、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7、工業化國家的民眾日益分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8、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9、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10、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
(7)工業革命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擴展閱讀:
人類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參考資料:網路-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