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上衡量一國是否完成工業化有3個最主要的結構性指標
從國際上看,一個國家是否完成工業化有三個重要的結構性指標:農業生產佔GDP的比重在15%以下,農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鎮人口上升到60%以上。
② 什麼程度才是實現工業化呢
農業越來越少,機械化越來越普及,這也就叫基本實現工業化!
③ 工業化的三個指標 是什麼
一是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
二是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
三是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一般工業化初期,三次產業結構為12.7:37.8:49.5;就業結構為15.9:36.8:47.3;
④ 經濟學界對轉型國家怎麼分類,都是按什麼標准分的
目前對轉型國家這個概念還沒有清晰的定義。下面列舉幾個哈
經濟轉型指的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當今世界上進行這種經濟轉型的國家較多,主要是前社會主義國家,比如俄羅斯、東歐各國、中國、越南等,各個國家的經濟轉型都要經歷較長的時期。
轉型國家(也稱門檻國家或新興工業國)指的是正在向工業國過渡的發展中國家。
應邀出席八國峰會的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都隸屬於這個范疇。這個概念原本來自於英語的「新工業國家」。它指的是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台灣和香港。現在世界銀行、經合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各自不同的概念,把10到30個國家歸於這類國家。區分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標準是工業化程度、成品出口和出口率等經濟指標。人均收入在分組中也有一定的影響。根據另一個不常見的定義,平均年收入在699美元以上的是轉型國家,在此之下的是發展中國家。
工業國家和轉型國家通常按社會發展標准來區分。標准中包括文盲的比率、新生兒死亡率、期望壽命以及環保等問題。轉型國家盡管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但在這方面卻跛行在工業國家之後。
轉型理論發生在20世紀最後20年的中國、前蘇聯和東歐(在下文中我們將這些國家統稱為轉型國家)的社會轉型,則為形成發展社會學第三個學術傳統和新的發展社會學理論提供了可能
轉型國家」,是指蘇聯(1991年)、東歐(1989年)劇變後的國家
⑤ 怎樣才算是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
城市化率,即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工業化初期為37%以上,工業化國家則達到65%以上。
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
工業化率是指工業總產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
(5)工業化國家的標准有哪些指標擴展閱讀:
工業化國家發展模式:
一類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韓國,香港及台灣。即亞洲的「四小龍」。這個國家和地區在以國內生產取代非耐久性消費產品及投入進口的第一次進口替代完成後,都採用對內外銷售提供相同誘因的外向發展戰略。即「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二類國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及墨西哥等國。這些國家在第一次進口替代完成後,都採用對內外銷售提供相同誘因的外向發展戰略。即「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三類國家包括以色列及南斯拉夫等國。這類國家開始出口擴張的時間雖然很早,但以後擴張的趨勢有所緩慢。即「出口擴張型發展模式」。
四類國家包括智利及烏拉圭等國。這類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都採取國內導向發展戰略,即「國內導向型發展模式」。
⑥ 工業化的標准
關於工業化標準的探討
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我認為,工業化的標准似有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標准,即初步實現工業化的標准,是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有絕對優勢。其量化標准可以採用前蘇聯學者提出的標准,即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以上。高層次的標准,則是要像現代世界上的經濟發達國家那樣,完全消除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是一個很高的標准,我國至今離這個標准還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我個人理解,其實質就是要在今後十幾年內,基本解決我國至今仍顯著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其主要指標似有兩條:(1)在2020年,使我國的非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達到70%以上,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國的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別討論一下這兩個指標的問題。
(一)關於把農業就業人口降到30%以下的問題
2001年,我國全社會就業人口為7.3億人。其中,非農業就業人口,即第二、三產業的就業者(包括在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中的就業者在內),僅為3.65億人,佔50%;還有50%的勞動力,也就是3.65億人從事農業。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之中,是與工業化的要求大相徑庭的;更何況,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也大大超過了我國當今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2001年,我國共有耕地19.14億畝,按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10畝耕地計算,我國農業中留下2億左右的勞動力就足夠了。這就是說,我國農業中,已經出現了大約1.5億以上的過剩勞動力,他們在農村中實際上處於隱性的半失業狀態。隨著農村人口的增長,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後農業過剩勞動力的人數還會繼續增加。這些過剩勞動力需要逐步地從農業中轉移出去。這既是工業化歷史進程的一個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的一個客觀需求。目前,一些經濟管理機關和學者提出了如下設想:到2020年,把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設想來推算(把過剩勞動力的增長計算在內),從2002年到2020年這19年內,就要從農業中轉移出過剩勞動力2.2億人,平均每年轉移出1160萬人。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力轉移的任務。
那麼,我國目前二、三產業的就業容量有多大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全年,我國的二、三產業僅提供了94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8(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僅增長0.18個百分點)。由於就業崗位不足,到這一年末,在全國城鎮中出現的失業人員已達1796萬人(登記失業者681萬人,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515萬人,非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600萬人),城鎮失業率達到9.5%,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失業率不能超過6%)。
從上述勞動力供求的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二、三產業的就業形勢是相當緊張的,既要解決城鎮中大量勞動力的失業問題,又要每年轉移上千萬的農業過剩勞動力,難度不小。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不能不面對的一個嚴峻現實。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今後應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其突出特點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換言之,我國今後的工業化必須與擴大就業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採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萬百計地擴大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大大提高其就業彈性系數。從而使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解決城鎮勞動力充分就業和農業過剩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大歷史課題。
(二)關於使城鎮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60%的問題
2001年,從統計表上看,我國有城鎮人口48064萬人,農村人口79563萬人,二者的比例為 38:62。但上述城鎮人口的數據,是按行政區劃統計出來的,其中包括了全國各城市郊區的大約1億左右的農村人口在內。如果把這部分人口劃入農村人口,則目前我國城鄉人口的比例,實際上是30:70,農村人口大大地超過城鎮人口。要把這個比例倒過來,使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任務十分艱巨。據粗略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總人口可能達到或超過14億人。到那時,要使我國的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著城鎮人口將達到8.4億人左右,比現在的城鎮實際人口(3.8億人)翻了一番還多。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著力加以解決的又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
綜上所述,工業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的標准可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的工業化,即初步工業化,是要使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絕對優勢;高層次的工業化,則是要完全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我國已經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今後的任務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其實質是要基本消除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個任務是不輕松的,特別是在轉移龐大的農業過剩勞動力和將龐大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方面,任務相當艱巨,需要通過開拓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來逐步求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