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代工業從哪年開始起步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Ⅱ 中國開始工業化時間
這里按照新中國來計算,以免產生誤解。
新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基本任務:(一)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二)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Ⅲ 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開始於什麼時候
你好!中國近代工業起步於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的洋務運動。
Ⅳ 新中國工業化起步與蘇聯工業化起步相距多少周年
28周年。
中國工業化起步是1953年,蘇聯是1925年起步的,中間相差28年,蘇聯過去所走過的道路正是我們新中國今天要學習的榜樣。
新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蘇聯的影響下起步的。走中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初步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思想。
Ⅳ 工業起步是指什麼時期的什麼成就
工業起步是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我國在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主要表現在: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
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全國交通運輸業也有巨大發展,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Ⅵ 新中國工業化起步與蘇聯工業化起步相距多少年
27年。
新中國工業化起步時間是1953年,蘇聯工業化起步起止時間1926年始,到30年代末,相距了27年。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的社論,指出「1953年將是我國進入大規模建設的第一年」,將「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從1926年開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是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的。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工業國。
Ⅶ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開始於哪年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開始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
Ⅷ 工業化起步於那一年
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Ⅸ 工業革命開始時間是什麼
工業革命開始時間是18世紀60年,由此誕生了4次工業革命,分別為: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標志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標志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
3、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標志人類進入科技時代)。
4、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開始第四次革命,標志是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工業革命的主要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一定程度的變化。
4、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新的社會問題。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Ⅹ 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開始於什麼時候
開始於19世紀洋務運動。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的股票,不僅是當時中國人實業救國努力的見證,也是近代中國工業化開始起步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