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三類用地好批嗎
工業三類用地好批。工業三類用地屬於對居住和公共設施等環境有嚴重干擾和污染的工業,如採掘工業、冶金工業、大中型機械製造工業、化學工業、造紙工業、製革工業、建材工業等,根據國家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的暫行規定,工業用地買的方式有岀讓、劃撥、轉讓,如果是以岀讓、劃撥方式買的,比較好批,屬地縣自然資源部門會派專人配合辦理競得確認書、繳納出讓金、簽訂合同、交地手續。
2. 浙江省相當於新增工業用地
您好,您是想問浙江省相當於新增工業用地多少嗎?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浙江省相當於新增工業用地240萬平方公里,因為在浙江省已出台的《新一輪製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中提到,2020—2025年,工業大市大縣每年出讓土地總量中工業用地比例不低於30%,確保工業用地總量穩中有升;省級及以上開發區、高新區等存量工業用地總量不下降,各省市執行結果攻擊增加了240萬平方公里工業用地。
3. 上饒市工業用地畝均投資強度
上饒市工業用地畝均投資強度很高,多項指標居全省前三。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全市工業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9.21億元,同比增長6.9%,列全省第三。全市工業園區不斷加大投入,做優平台。其中,基礎設施投入4.98億元,同比增長35.49%,列全省第三。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47.71億元,列全省第三,同比增長15.1%。全市工業園區平均投資強度208.69萬元/畝。招商實際到位資金34.15億元,同比增長36.09%。實際開發面積95.42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長4.55%,位居全省第二。投產工業企業數1093戶,比去年同期增加106戶。從業人員210414人,同比增長5.4%,列全省第二。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9.21億元,同比增長6.9%,列全省第三,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5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84億元,同比增長9.7%,位居全省第二,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6個百分點。稅金總額16.22億元,同比增長8.45%。
4. 工業地產未來十年前景如何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工業地產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全國主要城市均在不斷加大對工業用地的推出力度。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六個城市在2009-2012年的工業用地推出體量均在6000萬平方米以上,而2012年有5個城市的工業用地推出面積比重均有所加大。
可見我國主要城市仍比較熱衷於促進本地工業經濟的發展,以加大工業用地推出力度的方式來吸引工業建設投資。
一直以來,我國工業用地價格上漲幅度遠遠低於商業/住宅用地價格,其歷史最高增幅出現在2007年,年度增長率達到10%以上,此後的增幅一直在6%以下。自2011年始我國重點城市的工業用地成交面積在所有用地中的比重不斷加大,開發商對工業用地的熱衷將有可能進一步推高工業用地的價格。
事實上我國有一些重點城市的工業用地價格已經開始快速增長,如廣州2012年就增長了20%以上。前瞻預測今後工業地產將繼續呈現上升趨勢,原因有二:
(1)在市場層面,部分住宅/商業地產商轉型做工業地產,提升用地需求。
本論調控政策出台以來,眾多地產商進入工業地產領域。萬科、綠地、萬通等房企進入工業地產領域,試圖降低過度以來住宅地產開發的風險。
(2)在政策層面,國家對工業用地進行調控。
對於工業地產,地方政府多採用「以土地換投資」的模式,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以低於成本價或是零溢價等形式來獲取招商引資數額,即使是採取招拍掛形式,工業用地的出讓價格通常只相當於住宅用地平均價格的1/8-1/10。針對上述情況,國土部早已著手試點工業用地改革方案。《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的出台,主要是為了打擊工業用地大面積閑置和浪費的現象。
據調查,許多城市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工業用地粗放浪費現象尤其突出,而且工業用地產出效率普遍不高。比如,香港每平方公里土地開發產生的GDP是10億元,而內地每平方公里開發產生的GDP能超過億元的少之又少,內地工業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極低。
有新聞報道稱因便宜而走俏的工業用地市場即將有所改變,據悉,國土資源部將調整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准,初步意向是每等土地(工業用地分為15等)上漲30元/平方米,同時加強工業用地招拍掛中的預審制度環節,目前已在江蘇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進行試點。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主要法寶是廉價的土地資源,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市場化,土地整治成本也在不斷提升,適當地調整工業用地價格是形勢所迫。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5. 誰有最近各省市最近出台的工業用地招拍掛的文件(註:不要國土部31號文件)
《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發,有如石破天驚。江蘇省各地對國務院關於工業用地招拍掛的規定都高度關注。畢竟,這是一條很難有空子可鑽的鐵律,不管你怎麼想,都不得不掂一掂這鐵律的分量。
「不走這一步,沒有更好的選擇」——工業用地招拍掛勢在必行
工業用地實行招拍掛,勢在必行。用揚州市國土資源局利用處處長葉衛東的話說,「搞工業用地招拍掛,我們心裡沒底兒。但不走這一步,沒有更好的選擇」。
調查顯示,近幾年每年建設用地中工業項目用地佔到43%。實際上,長期以來,許多地方工業用地都在「低價出讓、過量擴張」,不少地方出現「零地價」甚至「負地價」,政府競相以壓低地價為策略,彼此爭奪客戶和投資,不僅使工業用地投放過量,工業攤子鋪得過大,而且造成土地浪費使用,國有資產流失,被征地農民權益受侵犯……在用地矛盾尖銳的東部地區,人們不用多久就會發現,這片土地已經讓工廠、樓房擠滿了,很難再上什麼新項目。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難以為繼。
而實際上,市場一直在向招拍掛招手。
揚州市邗江區杭集鎮,有「牙刷之都」美譽。據說,這里生產的牙刷,市場份額佔全國的85%和世界的1/3。鎮長陳德康對記者說,鎮工業集中區里有136家企業,其中既有世界500強的高露潔集團等國內知名集團企業,也有來自比利時、美國等國的多家外企,已經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和可觀的規模集聚效應。區內的地很緊張,不下十幾家企業,都排著隊等地。陳德康說:「如果不搞拍賣,政府還真是沒辦法。」
揚州市國土資源局儲備中心主任周國清認為,選擇在杭集鎮做工業用地拍賣出讓的試點,局裡是反復掂量過的。在這里,不是政府找企業,而是企業找政府,政府不是在招商「引」資,而是在招商「選」資,在這種氛圍下,搞工業用地招拍掛勢在必行。
江陰市今年以來已經有10塊工業用地通過市場成交,以掛牌形式居多。哪怕只有一家摘牌,但它與協議方式性質完全不同。國土部門的同志說,這個做法向社會傳達了一個鮮明的信號:工業用地像經營性用地一樣,要走市場。
無錫市委、市政府在今年7月下發的一個關於推進高水平節約集約用地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從年內開始,增量用地用於工業性項目的必須全部通過市場進行配置,存量用地用於工業性項目的至少50%要通過市場進行配置。」記者注意到,盡管當時規定是增量用地百分百、存量用地50%要通過市場進行配置,力度還不夠大,但無錫的這個文件畢竟比國務院31號文出得早一些。
無錫人說,工業用地價格這么低,集約用地就搞不成,用地壓力會越來越大。
記者發現,對工業用招拍掛的規定,江蘇一片擁護聲。
槌聲落,掌聲起——招拍掛的多贏效應
槌聲落下,掌聲響起。這掌聲既來自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也來自企業投資商和失地農民。
揚州市國土局的同志說,工業用地協議低價出讓,征地補償安置是政府貼錢做,一是標准低,二是到位遲。通過招拍掛,工業用地價格復位,政府收足了錢,補償就高不就低,錢能很快給到農民手裡。陳德康說,杭集鎮在整個揚州地區屬於相對富裕的地區,地價水平較高,農民補償安置費用本身就高,協議出讓每畝16萬元只是個成本價,政府還要貼錢搞征地農民補償安置。拍賣拍出了每畝21萬元的好價錢,農民安置就不成問題了。
無錫國土資源局局長王雲鶴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說就是:「每減少一畝耕地,就要增加兩名失地農民。因為地太便宜了,他才不好好用。花大價錢買來的土地,看他會不會精打細算!」「對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來說,這一招顯然來得更有效。」吳偉坤說,過去我們管得很辛苦,卡投資強度、投資密度,卡建築密度、建築容積率,可還是不一定管得住。明明1000萬元的投資項目,他可以搞個批文,說成是1億元的項目。市場機制,可以逼用地者節約集約用地,政府管理也能變被動為主動。
江陰友邦交通設備有限公司的例子很有說服力。公司要上新項目,打算要五六十畝地。後來通過拍賣,買了一塊近20畝的地,項目也落戶了。公司主管曹良興說,精打細算20畝也夠了,要向空中發展,蓋三層廠房,辦公樓也不單獨砌了,就放在廠房一角。
工業用地招拍掛會不會影響招商引資?實踐證明,這個顧慮是多餘的。陳德康說,協議出讓地價低,即使高於最低保護價,政府要搞幾通一平,安置補償失地農民,得倒貼不少錢。可以說,供地越多,政府貼錢越多。通過拍賣有了錢,政府不僅可以更好地安置農民,還有富餘搞其他建設。
事實上,對地方政府來說,工業用地招拍掛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幫助他們更便捷地實現招商選資。企業買地,要具有一定的實力,土地出讓合同中對建築容積率、投資總額、單位用地面積的投資強度、非工業設施的用地比例以及動工、竣工日期等都提出明確要求,就如同設定了一道道擇優錄用的門檻,不達標的企業只能敬而遠之。「這為我們減少了麻煩。」一位地方政府官員這樣表示。
在協議出讓的機制下,土地價格多是談判談成的。桌面上怎麼談的大家清楚,但桌底下怎麼談的,誰也不知道。通過市場化配置,操作公開、透明,這種貓膩兒也就自然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有助於抑制地區間降價招商的惡性競爭。蘇南好幾個國土部門的同志認為,過去地區間以犧牲土地為代價搞惡性競爭,便宜了投資商。有的投機商低價吃進大片土地後,成了「二地主」,坐享土地增值之利。通過市場化供地,既可以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又有利於建立一個規范有序的投資秩序,優化產業結構。
企業雖然增加了用地成本,但能夠公平地拿到土地,項目順利上馬,也很歡迎招拍掛。至於企業拿地的成本高了,企業並不很在乎,尤其是有實力的企業。江陰友邦交通設備有限公司的曹良興說,在9月22日江陰的土地拍賣會上,他們以314萬元的總價款拿到了一塊近20畝的土地,他當時的心情「比中大獎還要高興」,因為「如果沒有這次拍賣,我做夢都不敢想會拿到地段這么好的地」。他告訴記者,早在今年4月,公司就已經洽談好了一個項目,資金也已到位,等了幾個月,就是苦於沒有場地。當時他們面臨的選擇只能到河北建廠,但這樣一來運輸成本就相當高。如今競得的這塊地,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他們當初作了成本核算,雖然每畝地價增加了四五萬元,總價多出30%,但是馬上可以建設投產,算經濟賬可以承受。
不少投資者表達了同樣的心態。他們說,從市場上拿地,雖然比過去價位高,但大家心裡敞亮,因為是通過市場公平競爭所得,物有所值。
工業供地走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路——好文件關鍵要落實好
「雙軌制」是大家對當前工業用地現狀的評價。對於江蘇大多數地區來說,工業用地招拍掛仍然沒有破題。少數率先實踐的地區,如經營性用地招拍掛推進的歷程一樣,工業用地的市場化之路也並不平坦。看來,工業供地走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路。
首先是觀念的轉變。一些國土部門的同志說,目前招商引資仍然是許多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標。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掛,就怕把外來投資項目都趕走了。有的地方政府領導認為工業用地實行公開出讓,會弱化政府對企業和用地者的調控力度,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
再有就是怕「水往低處流」,怕有的地方搞,有的地方不搞,「搞了的肯定要吃虧」。
「觀念的轉變肯定需要一個過程。好在31號文件的出台,一定會大大縮短這一過程。」國土部門的許多同志對此深信不疑。
大家一致認為,關鍵是要把文件落實好。
各地對於31號文件中提出的由國家統一制定和公布工業用地最低價出讓標准,非常關注。記者在蘇南等地了解到,各地已經制定了最低保護價標准,在實際中也是按照標准執行的,並沒有零地價或超低地價的現象。但據部有關人士介紹,全國並不平衡,有1/3的省制定並公布了協議出讓的最低價標准,1/3的省正在研究制定過程中,另有1/3的省還沒有標准。
現有的供地程序也需要改變。過去是先立項,再供地;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掛則是先供地,程序變了,需要轉變機制,調整操作。
31號文件下發後,無錫市國土資源局在政策層面的研究上也更進一步,很快草擬出《關於工業性項目等用地市場化運作的實施意見》,提交市委、市政府送審。記者發現,在這一實施意見中,無錫市將用地招拍掛實施的范圍進一步擴展,將生產性工業用地、科研設計用地、工業區配套設施用地、外來人口集中居住用地、工業性物流項目用地、金融保險項目用地、營利性公用設施用地、營利性教育用地、營利性醫療衛生用地等都納入招拍掛供地的范圍。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除了劃撥用地外,所有的其他用地通通走市場。
無錫市計劃今年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開工業用地招拍掛工作。「我們熱切盼望著31號文件配套文件的早日下發。不過,我們不會等。」「因為,實踐已經證明這條路遲早得走也一定走得通。」
6. 工業用地與物流用地區別
1、先解釋一下概念:
工業用地:工業用地是國家統一規劃,用於工業生產的土地。
物流用地:物流用地是國家統一規劃,用於物流倉儲配套的土地。
2、區別:兩者的區別在於用地性質不同,符合規劃是土地合法使用的前提,也就是說標准意義上,物流用地不能做工業生產,或辦理工業生產營業執照;同理,工業用地也不能用作物流項目的立項,或倉庫生產。
3、四川地區兩種土地的關系:
A:物流用地:以成都為例,為了打造田園城市,政府統一規劃了四個物流中心(青白江、龍泉驛、新都、雙流),並要求物流企業統一進入上述園區,原老的物流中心(如東站物流區)正在逐步拆遷。而上述物流園區的土地征地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如果是物流項目希望再拿到物流用地的話難度相對較大。這是因為,a:不符合土地規劃;b:相對於工業生產型企業,物流佔地太大,畝平稅收不高。當地政府相當於是做的賠本買賣。
B:工業用地:以成都為例,目前成都出台了一系列產業整理的嚴格要求,比較典型的是工業企業必須進園區和一園區一產業。很大的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不過因為工業是一個地方實現長期稅收的重要因素,所以,只要符合要求,產業和產出比較好的企業,地方政府還是會大力支持。土地價格相對優惠,稅收政策可以和政府溝通。
總結,不管是物流項目還是工業項目,土地都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在合適的地方拿到合適的土地是關鍵因素。但是這兩類土地,從徵收成本來看,政府短期內都做的是賠本買賣。政府還是比較謹慎,所以需要根據企業的產業形態、投資規模、和稅收貢獻等綜合包裝,再向政府要求合適的土地和條件。
我機構認為,還是需要根據企業的情況和需求出發,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較合適的操作方法,如果有什麼具體問題,歡迎撥打我機構電話(028-85252813)我們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