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江沿岸地帶有哪些重要的工業城市
長江沿岸的工業城市有(地級及地級以上含直轄市):攀枝花,宜賓,瀘州,重慶,宜昌,荊州,岳陽,武漢,鄂州,黃石,九江,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南通,上海。
長江沿岸地區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形成了我國重要的工業地帶,稱為長江流域主要工業帶: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遍布多個工業基地:
1.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2.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工業基地;
3.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4.滬寧杭等城市組成的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⑵ 全國工業城市主要有哪些分部在哪些地區各自注重什麼產業
我國主要的工業城市有首都北京以及北京附近的天津,大連,唐山以及東三省的沈陽,長春哈爾濱,和東部的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和南方的廣州,深圳,以及中部地區的重慶,成都等城市。
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看到那種集體的工業發展,其實是對工業資源的一種浪費,而這種多元化齊頭並進的工業發展,才越來越適應當代社會,正如我們改革開放的政策說的是先富幫帶後富,最先進行改革開放發展的那些城市已經富起來了,那麼就要實行自東部到西部深入的發展,以期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所以現在人們提起經濟發展,再也不說是什麼工業基地了,而是說到經濟帶和城市圈。因為經濟發展,最終要追求的還是平衡,我想這才是先富幫帶後富的真諦。
⑶ 成都周邊或鄰近城市有沒有在建中的工業園區
各個區的工業園包括成都青羊工業區、成都高新工業區、 成都武侯工業區、成都錦江工業區、成都龍泉工業區、成都龍潭工業區、成都資陽工業區、成都金牛區工業園、成都現代工業港、成都成華工業區、青白江——新都工業集中連片區,基本上是一個區(市)縣一個工業集中發展區。
錦江區:錦江工業區位於中和鎮。
新都區:成都市新都衛星城工業區,始建於1992年,1993年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01年被列 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堅持「工業強區」理念,作為全區的「一號工程」,工業區獲得新一輪發展 的大好時機。新都衛星城工業區地處成都市北大門黃金地段,距成都市僅10公里。總體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分別由成綿高速公路以西的工業西區(老區)和成綿高速公路以東的工業東區(新區)兩大版塊組成。
成華區:龍潭工業園區,位於三環路外龍潭寺以南。
武侯區:武侯工業園已確定規劃面積8.6平方公里,地處成都市中心城區三環路西南外側。園區緊鄰成都市三環路西一段,成都雙流機場貨運幹道,新川藏公路貫穿其間,通過三環路快車道直接與成渝、成綿、成雅、成灌、成南、成溫等高速公路相連,交通十分便利。
青羊區:成都青羊發展工業園又名成都青羊工業總部基地,位於成都重點打造的20個工業集中發展區之一的青羊工業集中發展區核心區域。青羊工業總部基地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成飛大道一號,佔地面積933畝。該工業園項目主要為企業提供獨棟企業總部辦公區域。成都青羊工業總部基地A、B區已於2005年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C、D區現正在進行收尾工作,預計2007年年底可正式投入使用。
金牛區:成都金牛高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園區)成立於2000年6月。園區規劃面積7.74平方公里,分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位於成都市西門出入通道羊西線與金牛大道之間,是離中心城區最近的高新技術園區;二期規劃面積5.64平方公里,位於成都市北門出入通道川陝公路和北新幹道之間,處在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的起始位置,是成都市確定的重點工業集中發展區之一。
龍泉驛區:龍泉工業區位於成龍大道以南。
⑷ 中國的重工業城市主要有哪些 中國的重工業城市的相關知識
1、遼中南工業基地:含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大連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主。
2、京津唐工業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頂點的三角地帶,有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等工業。它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滬寧杭工業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還包括蘇州、無錫、常州、熹興、寧波等城市,它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很發達。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
⑸ 中國有哪些工業地帶
加入WTO掃除了我國經濟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制度障礙,加速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進程。我國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體城市或行政區經濟自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或即將受到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強勢沖擊。經濟發展空間的區域組合既是我國經濟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經濟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變革的內在要求。目前,區域經濟合作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主旋律的趨勢日益強勁,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態勢漸趨明朗。本文就三大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概況進行簡要分析比較,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支持。
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基本狀況比較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間地域范圍的概念,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基本共識,而以京津為中心的城市群其地域范圍如何界定則認識各異,既有環渤海、京津冀、京津唐城市群等多種概念,也有首都經濟圈和大北京經濟圈之說,在此我們採用京津唐城市群之概念。
⒈長三角城市群基本狀況
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地域范圍涉及兩省一市,包括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市:南京、杭州、寧波;11個地級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15個城市。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人口757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5.9%。其中科技人員占區域總人口的3.8%。(見圖1-1;見表1-1)
⒉珠三角城市群基本狀況
珠三角城市群覆蓋的空間地域范圍包括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城市,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5個地級市和肇慶、惠州等縣級市。其土地面積為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0.23%;人口為2625萬人,佔全國的2.04%。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本區域總人口的3.9%。(見圖1-2;見表1-2)
⒊京津唐城市群基本狀況
京津唐城市群的空間地域范圍涉及兩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個地級市,以及秦皇島、張家口、承德、滄州等縣級市。土地面積3.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0.34%;人口2762萬,佔全國的2.15%。其中科技人員占本區域人口總數的3.65%。(見圖1-3;見表1-3)
⒋三大城市群面積與人口的比較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覆蓋的空間面積為15.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61%;人口1.3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0.08%。其中長三角的空間面積和承載人口數遠大於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土地面積分別是這兩個區域的4.5倍和3.1倍,人口分別為其2.9倍、2.7倍。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則大體相當。在各區域內部,除上海、廣州外,長三角和珠三角其他城市規模差距不大,而京津唐地區,除北京、天津外,其餘城市規模較小。(見表1-4)
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經濟概況比較
1、綜合經濟實力比較
從國內生產總值角度看,長三角最高,佔全國的19%,為19124.98億元,遠遠超過珠三角的9565.29億元和京津唐的6552.63億元。除了區域內城市數量多之外,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且均衡,也是長三角國內生產總值較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上海達到5408.76億元,其餘城市大部分在400億元以上。珠三角的GDP位居其次,其主要優勢是各城市的GDP都較高,均在400億元以上。京津唐的GDP在三大區域中最低,其中北京和天津合計為5263.86億元,不及上海一個城市。並且佔到整個區域的80%。其餘城市只有唐山在400億元以上,有3個城市在100億元以下。反映出京津唐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均衡,京、津兩大直轄市與其他城市的經濟實力對比懸殊。
從人均GDP角度來看,珠三角實力最強,為36440.31元,長三角與京津唐相差不大,分別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三角,9個城市中有6個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國最高,為46388元。長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3個,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元,僅有3個城市介於20000元和30000元之間。(見表2-1.2.3.4)
2、三大需求比較
從消費和投資來看,長三角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為6246.93和6419.96億元,均佔全國的15%,遠超過珠三角和京津唐的同類指標。珠三角和京津唐則相差不大。在各區域內,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北京與天津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和佔到京津唐的86%。從增長速度看,京津唐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長12%,珠三角和長三角分別為11.4%、11.5%;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增長速度,以長三角最高,比上年增長18%,遠高於其他兩個地區。
從出口貿易額看,珠三角為1126.08億美元,佔全國的35%,略高於長三角的923.97億美元,遠高於京津唐的288億美元。出口貿易比上年增長,長三角超過珠三角為25%,珠三角為24%,均遠高於京津唐地區。(見表2-1.2.3.4.5)
但是,從三大需求的人均值來看,珠三角的整體優勢和核心城市的優勢尤其突出,特別是深圳,各項指標遠遠高於其他核心城市;長三角由於人口數是其他兩大經濟帶的近三倍,除人均出口額略高於京津唐之外,其他人均值均低於其他兩個區域。所以從人均值角度看,長三角的優勢不復存在;京津唐以人均值表示的經濟實力居中,其中北京的人均消費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和上海相近,天津與其他核心城市則有一定差距。(見表2-6)
3、經濟外向度比較
從進出口總額來看。珠三角最高,為2118.65億美元,佔全國的34%。其次是長三角,為1752.17億美元。最後是京津唐,為819.3億美元。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外向型程度依次升高。同時各區域內部差距懸殊。如在長三角,進出口總額最高的上海是726.64億美元,最低的舟山僅為4.96億美元;而在京津唐,北京和天津的進出口總額之和為753.37億美元,占整個區域的92%。
從利用外資角度來看。長三角實際利用外資最多,為178.51億美元,佔全國的34%。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長三角對外資的吸引力較強。珠三角和京津唐依次是150.21和92.32億美元,分別佔全國的28%和18%。這三大區域實際利用外資佔到全國的80%。在各區域內部存在較明顯的不均衡。如在京津唐,北京實際利用外資最高,為51億美元,而最低的張家口僅為0.062億美元。(見表2-1.2.3.4.5)
4、產業結構情況比較
三大經濟區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比分別為:長三角5.8:51.9:42.3;珠三角5.6:49.3:45.1;京津唐4.0:42.3:53.7。三次產業的排序分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呈現為二、三、一結構,京津唐為三、二、一結構。上述現象說明,京津唐地區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升級換代快,且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在京津唐地區內部,北京三次產業構成依次為3.1%、34.7%和62.2%,產業結構優化程度最高。此外,河北省廊坊、保定、秦皇島三市的產業構成也呈現為三、二、一結構。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只有上海、南京、廣州的三次產業構成為三、二、一結構。(見表2-7.8.9.10.11)
5、主導產業比較
從主導產業看,三大經濟區域具有同構現象。如都把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作為自己的主導產業。在區域內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趨同問題。如同處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兩省主導產業雷同。(見表2-12)
6、經濟所有制結構比較
由於統計資料限制,我們主要通過區域核心城市工業總產值所有制結構來分析各區域的經濟所有制結構。
外商投資企業對上海經濟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上海工業總產值的44.2%,超過全部內資企業所佔比重。對廣州和深圳來說,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其次是外商投資企業。如深圳的港澳台商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佔78.2%,內資企業僅佔21.8%。與其他核心城市不同,北京和天津的內資企業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了50%,外商投資企業也有一定規模,而港澳台商投資企業規模較小。(見表2-13)
總體來看,從北往南,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的國有經濟所佔比重依次減少,市場開放程度、市場經濟發展程度逐步升高。珠三角因為最早開放,優先享受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與港澳台自然的經濟聯系,市場經濟發展較為充分,外商投資經濟和港澳台商投資經濟較發達;長三角因為越來越優越的產業發展環境,經濟活力也逐步增強;京津唐則明顯受到國有經濟改革滯後的影響。
三、幾點結論
1、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區域的土地面積僅占我國的1.61%,但聚集了我國10.08%的人口。經濟發展水平遠超過我國平均水平,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2002年GDP占我國GDP的33%,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國的45%,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32倍。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同類指標的比率均超過了7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也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
2、三大經濟帶的經濟實力從北向南依次遞升,與改革開放所釋放的能量成正比。
珠三角地處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很好地利用了國家經濟特區和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在20世紀後20年的大改革、大發展中,由深圳、廣州帶動起的珠三角,已經把制度改革所釋放的能量比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了。進一步的發展將不是特區和特殊的優惠政策所能支撐的。珠三角正在進行動力的凝聚和結構的重組。區域合作或包括港澳的泛珠三角大區域的合作,將為這一地區進入新一輪發展注入活力。
長三角和京津唐地區在改革開放方面都還有較大的空間。在新的形勢下,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將更上一層樓。目前長三角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已經從理念逐步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策導向,進而得到企業界的廣泛共識。在這一基礎上,長三角正在成為我國最有活力的經濟帶。
3、京津唐地區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相互依存度不高。
京津唐地區內部沒有形成有序的梯度。北京、天津的綜合實力最強,成為區域發展的「飛地」,其餘城市的經濟實力相對薄弱,與兩大直轄市形成巨大的反差和落差。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天津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不夠,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周邊城市對北京、天津的經濟支撐力相對不足。
總體來說,京津唐地區區域經濟分工、合作、發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仍未擺脫單體城市或行政區經濟封閉發展的舊有模式,國有經濟仍占重要地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競爭格局中,京津唐區域合作與發展既要寄期望於國有企業的大踏步改革,也將催化這場改革攻堅戰的進行。沒有大力度的改革,京津唐地區參與國內乃至國際經濟競爭,都將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
四、三大城市群經濟發展預期
(一) 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產業集群機制的培育、技術鏈接與制度的配套將把長三角地區的制度改革繼續引向深入。長三角將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成為一支活躍的領先團隊。
在區域內部,上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金融、商貿、物流等服務業的中心,具有較強的輻射力。汽車業等現代製造業也較發達。因富有人才和資金等高級生產要素、較強的市場需求等因素,上海正逐步成為區域研發、營銷、資本運作等職能的中心,成為區域的總部基地。江浙等地則逐步強化與上海的經濟合作與分工,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在研發、生產加工等方面與上海形成有效互動,向我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發展。
隨著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啟動,長三角內部的經濟分工協作將更加緊密,產業結構將更趨合理,從而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長三角的經濟必將持續快速增長。這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1、長三角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原有工業技術基礎雄厚,產業門類齊全,資源加工能力強。改革開放以後,經過20多年的發展,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最發達的地區。加之以市場為紐帶的經濟聯系密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較為均衡,為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經濟的分工、合作奠定了基礎。
2、每年召開一次由常務副市長、副省長參加的區域協調發展聯席會,形成政府協調機制,逐漸消減區域內行政壁壘,促進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以其較強的經濟實力,優良的投資環境,確立了「龍頭」地位,周邊城市主動接軌上海,區域良性互動局面已經形成,為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制度和機制保證。
3、為加強區域合作,各城市都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區域一體化進入實質性階段。如:在投資准入、市場秩序、信用、信息方面推行一體化管理制度;實施各地人員資格證書的互認和銜接,實現各地教育、培訓、考試資源共享;杭州灣大橋、滬杭磁懸浮列車等3小時都市圈大型交通設施的建設,等等。都將使城市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極大地推動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帶來生產力格局的重大變化。
4、長三角地區的科技競爭能力處於全國前列,依據暨南大學韓建安、李相銀的分析,上海的科技競爭能力排在全國的第三位,江蘇位居第六,浙江居第八位。較強的整體科技競爭能力,為產業梯度轉移和合理布局、產業結構水平提升和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5、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投資軟硬體環境的改善,以及經濟開放度的增強,將進一步吸引外資進入長三角地區。近幾年,珠三角地區的外資開始向長三角地區轉移。2002年,長三角地區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和出口額的增長速度均已超過珠三角地區。外資的大量進入將為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長三角在發展過程中也必將面臨一些問題,這主要包括:與經濟協作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將是長三角需要認真探討與率先實踐的難點;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經濟實力還不很強,影響到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在區域內行政壁壘作用下,各地之間爭資源、爭項目、爭資金、重復建設,無序競爭問題將難以避免,影響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二)珠三角城市群
對珠三角來說,挑戰與機遇並存。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是市場經濟啟動較早,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區域一體化的先發地區。但近幾年,隨著改革能量的充分發揮,政策優勢的逐漸消失以及來自長三角強有力的競爭,珠三角出現外資轉移、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緩的不利局面,正面臨著新一輪發展的動力重組期。
同時,CEPA的簽署和實施以及包括粵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經濟區的建設,將為珠三角地區經濟的再一次崛起帶來重大發展機遇。珠三角與香港、澳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加上經濟聯系的歷史淵源,使粵港澳的合作成為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內地與香港、澳門簽署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制度框架下,如果能夠抓住這一得天獨厚的先機,珠三角必將實現經濟的再一次起飛。
總體來說,珠三角地區仍將是我國經濟、文化、科技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並且,珠三角作為我國重要製造業基地的地位將被加強。在與港澳共同打造「大珠三角」經濟區的過程中,以香港國際現代服務業中心為平台,利用其國際商貿、金融、管理和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將現有以單純加工為主的製造業向加工製造與研發設計相結合轉變;在與京津唐等區域的產業互動中,因共同發展的需要,通過技術交流、合作創新、人員培訓等途徑,珠三角的技術水平會不斷得到提高。這都將有力提升珠三角製造業的發展水平。同時,通過著力發展金融、物流、旅遊、會展、中介和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不僅能優化產業結構,而且將進一步拉動珠三角經濟增長。
(三)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地區在三大城市群中,經濟實力相對弱一些,經濟聯系與協作程度最低。區域行政壁壘、分工協作的體制障礙較嚴重,區域經濟一體化尚未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面。各個城市經濟發展模式仍是內閉式自我循環,發展極不均衡。以京津為雙核心,帶動兩翼的局面遠未形成。區域經濟整體呈現為北京一枝獨秀向京津雙頭並進轉變的格局。
我們認為,京津唐地區經濟一體化必須與改革相配套,沒有改革護航,區域經濟協作將舉步維艱。同時,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戰將在全球競爭的挑戰中加速進行。
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京津唐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從經濟實力和產業發展上來說,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條件。作為區域核心城市,北京的經濟實力雄厚,排在全國前列。產業結構經過多年調整不斷優化,電子、電氣、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在產業內的位置得到提升,並逐漸形成主導產業群。豐富的智力資源和獨特的政治資源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保證。天津作為另一核心,本來就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人才、科技競爭力也較強。近年的後發優勢更加明顯,從2001開始經濟增長加速,遠快於北京。河北幾市也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如果各城市能增強分工協作意識,從區域整體的角度,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並從制度安排上為區域協作鋪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局面是能夠實現的。
具體來說,京津唐地區的發展趨勢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首先,京津唐地區將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比較發達。
北京是我國科技實力最雄厚,智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天津的科技實力也較強。只要具備有效的科技創新機制,這一地區特別是北京將會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推動區域乃至全國科技進步的重要源泉。相應的,在北京這一強大的研發中心的推動下,京津唐地區產業的技術水平會有較大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會得到長足發展。隨著區域合作意識的日益增強,天津、唐山等城市的企業會更加充分地利用北京的研發資源,或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或聯合進行技術創新,從而使北京的研發優勢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同時,有天津等工業基礎相對完備的城市作依託,會方便北京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強整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
其次,京津唐地區將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唐地區依託雄厚的智力資源,發展現代製造業具有兩方面強有力的支撐:一是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將不斷推動產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二是較發達的現代知識型服務業,將更有效地滿足區域現代製造業發展過程中對人才、資金等關鍵生產要素的需求,提供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這對於21世紀現代製造業的發展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2002年,北京提出振興現代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生物工程與新醫葯產業、汽車產業等,初見成效。天津作為我國傳統的工業城市,現代製造業也初具規模。河北的唐山等城市,不但具有一定的製造業基礎,更擁有低成本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其有潛力承載北京等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產業轉移。因此,在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作用下,京津唐地區會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北京將成為這一基地的研發、營銷、總部管理職能的中心和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心;天津則主要發展現代製造業的組裝等高級環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並成為區域的物流中心,擁有相對發達的金融市場;唐山、廊坊等城市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成為生產加工和產業配套基地。從更長遠來看,京津唐地區將與環渤海的東北、山東等地形成有效聯動,共同打造在我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魏書華 鄧麗姝 )
⑹ 蘇聯著名工業城市和港口集錄!!!!要全面!!!!!
1、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曾名列寧格勒,俄羅斯第二大城市,是俄羅斯對外聯系的門戶 和最大港口。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河口。陸地面積 512 平方千 米,人口 495 萬。聖彼得堡港建在河口兩岸三角洲近百個島嶼上,水域面積58 平方千米,涅瓦河自東南分別流人,自南向北主要有大涅瓦、小涅瓦和大 涅夫卡河,以及小河和運河 60 多條,由 400 多座橋梁相連接,有「北方威尼斯」之稱。主要港區位於城市西南部,有 50 多個泊位,可停靠吃水 10.5~11.5 米的海輪,年吞吐量 1000 多萬噸,從芬蘭灣經波羅的海可直通大西洋, 通往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通往國內廣大地區。與北歐、西歐有定期航班 相連。受氣候影響冬季(11 月下旬至翌年 4 月)結冰,靠破冰船通航。聖彼 得堡兼有海港與河港,又是俄羅斯最大河港之一,是波羅的海——白海運河 和波羅的海——伏爾加運河的起點,輪船可通白海、伏爾加河、裏海、黑海 和亞速海。
在經濟上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是俄羅斯西北經濟的 中心,在俄羅斯經濟上的地位僅次於莫斯科。聖彼得堡的工業發達,技術力 量雄厚,工業部門齊全,並以機械工業為主,其中重型機械、精密儀器製造 業佔有重要地位。產品遠銷東歐、拉美、亞洲和非洲等國和地區。此外紡織 工業、食品工業、造船業也很發達。聖彼得堡出口物資主要是重型機械、精 密儀表、電站設備、機床、電子等。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水陸交通樞紐之一, 在陸路上,有 12 條鐵路呈輻射狀通向塔林、烏拉爾、莫斯科、阿爾漢格爾斯 克、摩爾曼斯克等國內大城市和通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芬蘭等鄰國。有 11 條公路在此交匯,有 60 多條航線與國外及國內通航。 聖彼得堡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名城,隨著歷史的變遷,它曾四次更名。300 年以前,這里原是一個小村莊,周圍是大片沼澤地,並為瑞典所控 制。18 世紀以前,沙皇俄國缺少出海口,當時對外貿易往來唯一海港是北冰 洋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該港位於北極圈附近,氣候寒冷,結冰期長,通航時 間不到半年。與歐洲國家聯系就得取道北冰洋和大西洋,航程遠極為不利。 彼得一世於 1700 年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荷蘭灣東端的涅瓦河口。從 1703 年 起,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立起要塞和城堡,以當時的沙皇彼得一世的名字命 名——彼得堡。1712 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此,並建立起造船、火葯、紡織 等工廠。18 世紀末又興建了金屬加工、冶煉等工業,加速與內地聯系,先後 開鑿了上沃洛喬克、馬林斯克和齊赫文等運河。19 世紀上半葉開始修築通向 內地的多條放射狀鐵路。1913 年人口達 240 萬,超過了當時的莫斯科。
1914 年改名為彼得格勒。1917 年 11 月 7 日列寧在此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 翻了沙皇統治,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成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1918 年3 月首都遷回莫斯科。1924 年列寧逝世後改為列寧格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 間,城市被德軍包圍,破壞嚴重。戰後經過恢復,現在成為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現名為聖彼得堡,為蘇聯解體後的命名。聖彼得堡素有科 學文化城市之稱,還是俄羅斯聯邦著名的旅遊勝地,不僅風景迷人,而且多名勝古跡。 2、摩爾曼斯克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於科拉半島東北,臨巴倫支海的科拉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地處北緯69,終年不凍,被稱為「不凍港」。人口約42.6萬。在城區的高處放眼望去,整個城市沿科拉灣的狹長地帶由北向南展開,城區依山而建,是個瀕臨海灣的小山城。城區主要街道的建築大都是50年代興建的5層高的建築,顯得有些陳舊。在靠近城邊的山巒上,主要是高層的居民住宅樓。入夜,在萬家燈火的映照下,初披冬裝的北國港灣顯得迷人而多姿。 摩爾曼斯克是俄羅斯西北摩爾曼斯克州的政治、文化和工業中心。它的發展同臨近的其它城市一樣,同俄羅斯發展北方海上軍事力量緊密相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地處北緯69,位於北極圈內,但冬季科拉灣海水不結冰,是俄國少有的不凍港。船艦出入該港不經過別國控制的灣峽,交通戰略位置極重要。為全俄最大的軍港和北冰洋沿岸最大的商港,俄羅斯船隻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個港口,年吞吐量800 ~1000萬噸。 3、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原名為「海參崴」。城市位於俄中朝三國交界之處,三面臨海,擁有優良的天然港灣,地理位置優越,是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城市人口為63萬人,城市總面積為6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線達100多公里。遠東區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學校。 海參崴港貨物吞吐量居俄之首。工業種類有修船、機車車輛、采礦設備、電子儀器、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輸出石油、煤、穀物,輸入石油製品、魚等。 海參崴臨大彼得灣,生活著2千多種無脊髓動物、約300種魚類、鳥類,以及約20種海洋哺乳動物。這里最常見的海洋動物是海豹。沿海的岩石上棲息著各種海鳥,人們稱這里為"鳥市"。 海參崴是天然的不凍港,也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伴演著軍港、漁港、商港叄種不同的角色,如今以商港其主要功能。其工業以船舶維修、造船、探礦機器製造、魚類加工及木材業為主;土產以鹿茸及人參最著名。4、伊爾庫茨克 伊爾庫茨克(Irkutsk)是俄羅斯的地名,包括伊爾庫茨克州和伊爾庫茨克市。伊爾庫茨克州在中西伯利亞高原南部,貝加爾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鄰。面積76.79萬平方公里。伊爾庫茨克市是伊爾庫茨克州的首府,是東西伯利亞第二大城市。位於貝爾加湖南端。安加拉河與伊爾庫茨克河的交匯處。人口約80萬,屬大陸性氣候,嚴寒期長。 地處中西伯利亞高原南部,貝加爾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鄰。面積76.79萬平方公里。人口278.4萬(1987),俄羅斯人佔87%,次為烏克蘭、白俄羅斯、韃靼人等。轄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自治區。首府伊爾庫茨克。大部為山地,平均海拔500-700米。北、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的一部分。西南為東薩彥嶺,東為貝加爾湖沿岸山脈和斯塔諾夫高原。安加拉河、勒拿河及其支流維季姆河流經。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由南部的-15℃到北部的-33℃;7月為17-19℃。年降水量350-430毫米。煤、鐵、有色金屬、森林、水力資源豐富。1937年建州。工業以采礦(煤、鐵、金、雲母、石膏、滑石、岩鹽等)、電力、煉鋁、煉油及石油化工、礦山機械、木材加工及紙漿-造紙為主。畜牧業以牛、羊為主。種植業集中在南部鐵路沿線,農作物以麥類為主。西伯利亞大鐵道及貝阿鐵路在泰謝特交會,水運較發達,秋明油田輸油管終點。主要城市還有安加爾斯克、布拉茨克、烏索利亞(西伯利亞)等。5、莫斯科 莫斯科,現俄羅斯聯邦首都,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莫斯科面積1081 平方公里,市區東西長30公里,南北長40公里,人口1047.3萬人(2007年)。莫斯科建城於1147年,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和歐洲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 莫斯科州位於奧卡河和伏爾加河之間,南部與圖拉州接壤,西南部與卡盧加州為鄰,西部與斯摩棱斯克州毗鄰,西北和西部與特維爾州為鄰,東北部與雅羅斯拉夫爾州接壤,北部和東北部與弗拉基米爾州為鄰,東南部與梁贊州交界。 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現有人口1約1200萬(2010年),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和歐洲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市區被一條周長109公里的環城高速公路所包圍,市區南北長40公里,東西長30公里,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 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直通諾夫歌羅德,向西延伸,向下沿莫斯科河通向奧卡河並沿奧卡流向梁贊,沿著溫贊在木金面匯合,克拉齊母河,流向羅斯托夫,蘇茲達爾,雅羅斯拉夫爾流域。6、葉卡捷琳堡 葉卡捷琳堡(俄文:Екатеринбург,1924—1991年期間稱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始建於1723年,以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命名。是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中心,也是烏拉爾和俄羅斯聯邦重要工業、交通、貿易、科學、文化和行政中心。該市坐落於烏拉爾山脈東麓,伊賽特河畔,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東1667公里,面積4900公頃。 處於連接俄羅斯歐亞兩部分的西伯利亞之路上的葉卡捷琳堡在18世紀曾是冶金工業中心。19世紀上半葉,冶金業帶動了葉卡捷琳堡的迅速發展。19世紀的最後25年,葉卡捷琳堡成為烏拉爾經濟、財政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通向彼爾姆、圖們、車里雅賓斯克鐵路的重要樞紐。 20世紀初葉卡捷琳堡被捲入了影響整個俄羅斯的社會動盪之中。蘇俄國內戰爭期間的1918年7月16-17日,紅色的布爾什維克共產主義者在伊巴特葉夫宮槍決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 1923年葉卡捷琳堡成為大烏拉爾地區的中心(面積為1757平方公里)。1934年成為現代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中心。20至30年代,該市興建和重建了大量大型工廠,同時創建了一些工業分支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城市工業潛力的加強使人口在戰前的最後十年前所未 有地增加了三倍,達到了43萬人。 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斯韋爾德洛夫斯克(葉卡捷琳堡)成為一個大的軍工產業中心。超過50間大型工廠、製造廠、科研和學術機構後撤至葉卡捷琳堡。城市在保護俄羅斯文化遺產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列寧格勒修道院博物館的豐富藏品、蘇軍中央歌劇院、莫斯科藝術學院歌劇院都轉至葉卡捷琳堡,國家科學院總部也不例外。 「國家支柱地區的首府」。戰後這一名稱在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固定下來,充分表明了該市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伴隨工業實力增長的是人口的增長,1967年達到100萬人。城市的面貌同時發生了變化。街區得以整治,擁有行政、文化及體育設施的中心區得以形成。教育、醫療、貿易、飲食、通訊網路日漸擴大。城市交通發生了質變。各街區均有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相連。
⑺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包括哪些地方
1、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遼中南工業基地,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和重工業基地之一,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也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是我國一個老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位於渤海灣北環和黃海的西北岸,海岸線長2100公里。它包括了除朝陽市、阜新市區及阜新縣以外的遼寧省域,面積118501平方公里,人口約3500萬。
2、京津唐重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位於華北平原北部,瀕臨渤海,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市。是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逐漸取代了京津唐工業基地的提法。因此,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唐山來說是一次新的機遇。
3、滬寧杭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位於上海、南京、杭州及其附近地區。范圍大致包括上海全市,江蘇省南京以東,揚州以南,主要是蘇南地區,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和寧紹地區。這一地區也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並在三大城市群中發展程度居於首位。
4、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同時是著名的僑鄉有利於吸引海外華人投資。
(7)被城市包圍的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除四大傳統工業基地外,中國還有京津石、滬寧杭、珠三角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帶。
沿海地區的主要城市一般經濟都比較發達,教育、科技人才集中,經過20年的發展,經濟上具有了相當的實力,傳統結構正面臨著根本性的轉變。這類地區選擇高新技術產業,是其結構轉變、增強效益的客觀需求。
我國目前有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布於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 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形成一定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基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工業基地
⑻ 全國工業城市主要有哪些分部在哪些地區各自注重什麼產業
全國最知名的工業城市,就是主要分布在這四大工業基地,有沈陽,大連,北京,天津,唐山,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等。遼沈是重工業基地,滬寧杭是綜合性的,珠三角是輕工業基地。
⑼ 中國的主要工業城市有哪些
中國的主要工業城市:
一、遼中南工業基地(含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大連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主。
二、京津唐工業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頂點的三角地帶,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等工業,它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三、滬寧杭工業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還包括蘇州、無錫、常州、熹興、寧波等城市,也稱長江三角洲),它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很發達。
四、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含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服裝、電子、玩具、食品等輕工業為主。
我國主要工業分布特點:
1.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基地;
2.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
3.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