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派鎮的經濟概況
苗木花卉獨具特色。以三崗為中心的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18萬畝,苗木花卉有六大類400多個品種,三崗苗木銷往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年銷售額達1.5億元以上,「三崗」花木商標為為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商標。現有兩個苗木花卉專業協會,實行「協會+農戶、協會聯市場」的生產銷售模式,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利用花木城這個苗木花卉科研、銷售的平台,實現由原來偏重苗木,品種單一,向苗木、花卉共同發展的轉變,種植結構逐步合理,品質不斷提高。在一些種植經營大戶的帶動下,一些有條件的苗農開始涉足園林綠化施工、養護市場,產業鏈進一步延伸。苗農花農的年人均收入1萬多元,苗木花卉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2007年三崗榮獲「中國綠色小康示範村」稱號。
2008年7月,上派鎮花木協會辦公樓落成三崗,協會服務苗農的能力進一步加強。生態旅遊產業方興未艾。通過招商引資、村民投資等方式發展「農家樂」農業生態游,遊客採摘時令瓜果、休閑垂釣、品嘗農家土菜,貼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已建成「農家樂」8家。農家樂實行統一菜價,統一服務標准,實行星級管理。農家樂同附近的老母雞家園、紫蓬山森林公園等串點連線,成為合肥市民旅遊休閑的後花園。
苗木花卉產業迅速發展,建成集喬、灌、草、花、果為一體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20000多畝,有苗木類、果木類、盆景類、花卉類、草皮類、鮮花類等六大類400多個品種。建有佔地100多畝的苗木花卉大市場,該市場成為中國·合肥苗木花卉展示交易大會的定點承辦市場。全鎮年生產苗木花卉5億多株,盆景盆花5000多盆,苗木花卉銷住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苗木花卉年銷售收入達1.2億元,苗農年人均純收入達4960元以上。蔬菜種植傳統產業進一步鞏固,秋延瓠瓜已通過部級無公害認證,產銷兩旺,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個亮點。畜牧水產業有較大發展,其中周壩的奶牛、五十埠的生豬、中派的魚蝦獨具特色,已形成規模。
上派城郊型農業獨具特色,是「中國花木之鄉,江淮休閑勝地」。苗木花卉有六在類400個品種,種植面積5萬畝,注冊了三崗苗木花卉商標,基本實現三崗苗木花卉賣全國。佔地1000畝的中國中部(合肥)苗木花卉城正在建設中,是中國合肥苗木花卉展示大會的定點舉辦地。 上派鎮按撤縣設市目標,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鎮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交通網狀延伸,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城鎮路燈總長度30公里,三縣一郊唯一的「十里長街」已建成通車,三縣一郊獨具特色的步行街已開街營業。城區日供水量達1.5m3,擁有供電所兩家,日供電量21.4萬千瓦時,10萬門程式控制電話端局可直拔國內外,移動網路覆蓋全鎮,城市功能基本具備,城市化水平達80%。
上派鎮積極響應合肥市「三大推進」戰略,確立「中國花木之鄉,合肥西南中心」的發展定位,確定「全縣當第一、全市進三強、全省創一流、全國有名次」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明晰思路,充分發揮近城優勢、產業優勢,大力推進工業園區、新農村和城市建設。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1.0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08元,全鎮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28家,全年實現規上企業產值17.1億元,在合肥市十強鄉鎮評比中位居第三名。2013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7.46億元、規上工業產值70.5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3.78億元、招商引資18.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20元。 工業經濟飛速發展。上派鎮工業聚集區總體規劃6.25平方公里,二期2.7平方公里, 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的標准,採取一次規劃、分期建設、政府推動、滾動發展的辦法,狠抓園區平台建設,工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分為一個物流組團、兩個工業組團、三個拆遷安置點和四個公共服務區塊,採取政府啟動、項目滾動、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辦法。上派鎮以工業聚集區為主陣地,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的標准,加大投入。
截至2011年6月,工業聚集區基礎設施累計投入1.5億元,已完成2.5平方公里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簽約入園項目61家,建成投產50餘家,累計完成工業投資20億元。工業聚集區還找准比較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注重提高產業關聯度,增強配套能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做強支柱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的思路,全面提升機械加工製造、家電配套等支柱產業的競爭力,著力培育農產品深加工等潛在優勢產業,加快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的工業發展體系。江汽供應巢建設穩步實施,採取一次丈量、一批公示、分期拆遷的方式,完成一期1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內10個自然郢、335戶房屋拆遷。已與義大利陽光集團簽訂投資協議,預計年底有2-3個項目落地建設,園區工業已成為上派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
優良的引資環境。設立以進站大道兩側和合銅路兩側為依託的企業小區,小區面積7.5平方公里,小區已實現路、電、水三通。上派鎮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務」,極力營造安商、富商、優商的軟環境。打造招商引資平台。引進了新城建材、普信工貿公司、康爾橡塑、龍飛明珠花園等項目並建成投產,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工業園區全面建設。積極按照「區劃不變、戶籍不變、利益共享」的原則,開展縣區合作、縣鎮合作,先後託管沿河、韓圩、樂平、巢湖、田埠等村,成立新港工業園;劃出涼亭、中心、周壩村,規劃建設新型工業示範園。2005年,上派鎮按照「政府啟動,項目滾動、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發展思路,規劃建設工業聚集區。工業聚集區總體規劃6.25平方公里,一期2.7平方公里,工業聚集區以汽車零配件和家電配套為主導產業,2006年開始建設,至2009年底,累計投入基礎設施資金1.8億余元,初步形成一期2.5平方公里的工業平台,實現供水、供電、路網、通訊、有線電視五通,基礎設施初步完善。累計入園項目68家,投產項目50家。園區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家,2011年度實現規上工業產值57億元,完成工業投資10億元,上繳各項稅收1億元,工業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全鎮現有企業近1400家,個體工商戶5000家。年營業收入超10萬元的個體和私營企業200多家,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16家,其中康爾橡塑等企業年營業收入超千萬元,合肥水泥設計院北張節能設備廠、豪偉公司等年營業收入超過億元。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形成了規模,成為該鎮經濟新的增長點。 2006年以來,上派鎮城市建設以「增大承載力、提升品位、實現全融入」為發展目標,以道路交通、舊城改造、環境整治、城市配套等為重點,實施了50多項重點工程。先後實施了派河綜合治理、潭沖河綜合治理、古埂公園、城關污水管網等一大批環境整治工程。
按照「一次規劃、分片改造」的原則,全面推進舊城改造。先後完成或啟動老中街、李灣、肥光入城口、派河大道、竹木市場、國防苑等處拆遷改造,完成房屋拆遷280萬平方米,新建九大安置點150萬平方米,回遷安置群眾4000多戶。積極探索城市基層管理模式,2005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在全縣啟動社區建設試點,通過整合居委會和部分村,先後成立12個社區,並通過考核、選聘、公開招考等形式,配齊配強社區「兩委」班子。建立健全社區工作機制,全面推進「黨建、警備、計劃生育、社會保障、文教衛生、文明創建」六進社區工作,初步建立一種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社區發展新模式。積極開展創建全省文明縣城、全國文明縣城活動,採取加大投入、完善設施,網格包保、落實責任,扎實開展市民思想道德教育、志願者活動,城市文明創建水平明顯提高,順利通過全省、全國文明縣城驗收。
已建城區面積達10平方公里,擁有巢湖路、人民路、三河路、青年路、新華路等11條商業街;現有楊桂塘、三拐塘及橋北農貿市場、城關竹木市場、花卉苗木市場等大型市場;擁有高標準的供電、供水、通訊郵政電信設施;現有設施完備教育、衛生、文化設施,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2006年以來,隨著合肥大建設、大發展、大環境推進,城市路網、自來水、公交等同合肥實現等高對接,城市配套設施逐步完善,上派鎮的區位優勢凸顯,水晶城、泰來傲城、書香雅居、翰林水岸、龍飛二期、用世生活城、天地城、科創和諧盛世、百大拓基廣場、萬派城、環球世家、金銀國際、錢江一號公館、西城秀里、西城國際等一批商業住宅小區相繼開工建設。
按照「提升老城區、拓展新城區、完善配套設施、融入省城合肥」的縣城發展思路,以舊城改造、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和創建園林縣城為重點,積極參與縣城建設。 上派鎮拆遷、拆違30多萬平方米。配合舊城改造和重點工程建設,上派鎮主持建設四十埠、館驛、花木城、幸福園4個安置點,配合縣委、縣政府建設拆遷安置點6個,全鎮建成或在建拆遷安置房建築面積達30萬平方米。目前有6個拆遷安置點已建成投入使用。
積極配合縣加強城市道路、公園、學校等公益性設施建設,按時完成古埂公園、派河綜合治理、青龍路、翡翠路等重點工程的拆遷供地,促進了工程的順利實施。隨著路網的延伸,縣城的面積不斷擴大,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的承載力不斷增強,城市的品味和檔次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