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汕尾信利電子廠工作時間。公司主要是做什麼。公司福利
信利國際有限公司是信利集團旗下的全資控股公司。信利集團於1978年在香港創立,1991年股票在香港上市,(代碼HK00732)。信利集團在中國大陸注冊有信利電子有限公司、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信利儀器(汕尾)有限公司、信利工業(汕尾)有限公司、信利光電(汕尾)有限公司、信利顯示(汕尾)有限公司公司。在中國大陸的研發、生產基地位於廣東省汕尾市內,距廣州3小時、深圳2小時車程,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員工14,000多人。
公司通過了英國勞氏ISO9000、TL9000、ISO/TS16949等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的認證。目前集團公司主要生產、銷售的產品有:各類LCD(液晶顯示器)、OLE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等平板顯示面板及模塊、電子計算器、MP3播放機、車載音響、電子詞典、多層線路板、柔性線路板(PCB/FPC)、微型馬達、電動牙刷、電子血壓儀、電子血糖儀、紅外線耳溫計、低頻理療儀等產品。
在上世紀末,信利曾經是全球最大的計算器加工生產基地。2004年,信利再次被評為「廣東省優秀高新技術企業」,其研發中心被命名為「省級液晶及有機發光顯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同時有項目納入國家863計劃(國家高新技術發展計劃)課題。2005到2006年,信利連續兩年被《福布斯》(Forbes)雜志評選為亞太地區100家最佳中小企業。此外,信利在全球已獲得100多項發明及外觀專利,其技術在同行中處於領先水平,OLED的成功更是填補了國內空白。2008年,信利年銷售總額超過60億港元。
2007年中,信利首期投資20多億元興建的廣東省第一條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 面板生產線已經成功投產,預示著信利在液晶事業方面更上新的一層樓。
信利秉承「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除公司本部豐富的培訓內容外,每年均選送優秀技術和管理人員赴國外受訓。
信利為全體員工提供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全年恆溫的工作環境,整潔優美的宿舍、培訓中心、大型食堂、會所、室內體育館、銀行、超市等服務。
信利集團普工招聘要求:
一、 招聘對象
普通技術工人(主要從事液晶顯示屏及顯示模塊、攝像頭的組裝、操機、測試等工作)。
二、 招聘條件
學歷要求:女性,初中畢業或以上;男性,高中、中專或以上(中專、技校或職高學制不少於2年)。
年齡要求:16周歲以上, 40周歲以下。
身高要求:男生≥1.60m,女生≥1.50m
視力要求:近視度數單眼≤500°,兩眼合計度數≤1000°(近視者必須佩戴眼鏡上崗)。
形象素質:男生不得染發、留長發、戴耳環;女生不得染指甲、留長指甲。
體檢要求:縣級以上正規醫院的體檢證明(胸透和驗血兩項必不可少),必須無紋身、無大傷疤、無任何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心臟病。
三、 福利薪酬
工作制度:實行兩班倒,每周五天(40H)工作制),每周休息1天。
工資標准:試用期兩周~一月左右,試用工資高中/中專每月1300元,初中1200元(按26天*8小時計算);加班費另計,另加伙食費每月補貼104元。試用合格轉計件,熟練計件工平均月工資2000元以上。
加班補貼:依《勞動法》周一至周五超過8小時部分按1.5倍,周六日按2倍,法定節假日按3倍工資支付。
夜班補貼:4元/小時,當月夜班超過90小時另獎100元。
勤奮獎:當月上班總天數超過25天的全勤者獎50元;
工齡獎:入職滿一年開始享受50元/月工齡獎,按工齡每年遞增10元/月。
參加保險:全員參加工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全部執行勞動法規。
工作環境:花園式廠房佔地100萬平方米,無塵車間全年空調恆溫,一流工作環境。
食宿情況:提供4人間宿舍,配置床、桌、椅、電話、有線電視接入、寬頻接入、風扇、熱水器,獨立陽台、洗手間,宿舍首三個月只收水電費,三個月後每人房租30元/月,多式樣大型食堂,伙食費每月補貼104元。
培訓機制:公司有完善的培訓體系,開設各類課程協助員工提升知識與技能,免費為員工提供職前、在職培訓機會,並設各類學歷教育。
配套設施:廠區內有超市、會所、銀行、郵政服務,室內運動場等。
工作地點:廣東省汕尾市城區內信利工業城(市汽車總站後面)
2. 汕尾的介紹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蓮花山南麓,東臨揭陽市惠來縣,西連惠州市惠東縣,北接梅州市和河源市紫金縣,南瀕南海,海岸線長達455.02km,佔全省岸線長度11.06%;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2個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國沿海開放第一類口岸。全市沿海200m等深線內屬本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2.38萬km,佔全省海洋國土面積的14%。轄區內地形內陸以山地、丘陵為主,沿海多平原、丘陵。全市最高峰為位於海豐縣西北部的蓮花山,海拔1337.3米。水產資源分為海洋、淡水和海淡水三大類。汕尾市造船、輕工業和手工業發達,魚鉤暢銷國外。市區三面臨海,依港而立,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口岸之一,具有亞熱帶海濱獨特風光,有「廣東沿海旅遊黃金海岸」之譽。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中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汕尾市東西相距132千米,南北相距90千米。總面積5271平方千米。下轄市城區、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四個縣區級單位,另有華僑管理區、紅海灣開發區兩大縣級開發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居民主要為漢族,還有疍族、畲族等23個民族。汕尾籍僑胞主要旅居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其中,祖籍海陸豐的台籍客家人是台灣客家人的第二大群體,被稱為「海陸客」。
3. 汕尾工業區在哪個地方
汕尾現在還沒有統一的工業區,許多工業園分布在汕尾城區、海豐縣、陸豐市等多個地方。
4. 汕尾都有些什麼工廠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汕尾有
信利
、
德誠
電子廠
啊不過做官到汕尾,開廠到海豐,海豐工廠比較多,縣城、公平、可塘、梅隴、
鵝埠
這些都是工業鎮
5. 汕尾市簡介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東連揭陽市、西接惠州市、北靠河源市、南瀕南海。東西相距132千米,南北相距90千米,總面積5271平方千米。總人口315.36萬人(2005年)。居民主要為漢族。初看到「汕尾」的名字,人們往往會認為它是和汕頭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實不然。汕尾原名「汕美」,因「汕」的意思是海灘的高處,而這里又以美麗濱海風光著稱,故得名「汕美」,「美」與「尾」諧音,後來就把「汕美」叫做汕尾。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為商埠,曾經是「舟楫雲集」之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小香港」之稱。汕尾市山明水秀,風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創造的燦爛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 「湖、島、灣、岬」獨特,「峰、泉、岩、洞」迥異,歷史古跡和革命文物輝映的旅遊資源特色。汕尾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貝雕場產地」之一。
市人民政府駐城區,郵編:516601。代碼:441500。區號:0660。拼音:Shanwei 。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人口】 據公安部門統計,2005年末,汕尾市戶籍人口總戶數64.96萬戶,總人口315.36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36萬戶和3.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6.54萬人,增加1.22萬人;非農人口158.82萬人,增加2.47萬人。全市人口密度為598人 / k㎡。(汕尾市統計局) 【民族】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屬於2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2%,其他21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0.08%。在各少數民族中,超過50人的有畲族、壯族、侗族,其餘少數民族人口甚少;其中,畲族屬本地世居,聚居在海豐縣鵝埠鎮上北村委會紅羅村,其餘各少數民族均屬省內外遷入,省外遷入者居絕大多數。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經國務院批准,以原海,陸豐的行政區域建立起來的地級市。轄海豐、陸豐,陸河三縣和市城區,共設置3個辦事處、40個縝、10個鄉,13個農林場。總面積5271平方公里,總人口213萬。全市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近百萬人。
汕尾市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海豐沿海一帶聚居生息 。公元前221年,海陸豐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海豐縣,陸豐屬東海郡海豐縣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從海豐縣析出陸豐縣。清初以來,汕尾開埠,溝通海外,逐漸繁榮,曾有「小香港」之稱。海陸豐是彭湃烈士的故鄉。本世紀二十年代,彭湃同志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在這里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汕尾市地處粵東沿海,位於東經114度54分至116度13分24",北緯22度37分40"至23度38分35"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南瀕南海的紅海灣和碣石灣;北接河源市,與紫金縣相連;東鄰汕頭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靠惠州市,跟惠東縣接壤。這里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22.1度。水陸交通方便,廣汕公路橫貫境內,市區距廣州市316.5公里、汕頭市207公里、深圳市224公里;海運四通八達,往返快捷,汕尾港距香港僅81里,往廣州、汕頭、廈門港也十分方便,成為粵西與粵東、香港與內地之間經濟聯系的重要紐帶。
汕尾市依山面海,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擁有間名全省的波羅基地、紅椎林基地、毛竹基地、對蝦基地、原鹽出口基地。漁鹽業資源取之不盡。全市長達302公里的海岸線上,分布著十10個漁港九個海灣。中深海漁場35萬平方公里,魚品種達14類107科、173種。淺海灘塗面積18萬畝,適宜開展對蝦、鰻鱺、石斑、牡蠣、江蘺、鮑魚等海水養殖。鹽田總面積17.5萬公畝,年產原鹽6萬多噸,是該省主鹽區和最大原鹽出口基地。礦產、水力資源潛力很大。現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計93處,主要有錫礦、硫鐵礦、高嶺土稀土、石英沙、花崗岩、礦泉水等。水力資源裝機容量可達14.34萬瓦,尚有6萬多瓦未開發。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常見植被種類11O多科、4OO多種,主要有松、杉、紅椎林等。野生動物有穿山甲、白鶴、山豬、紅腳水鳥等。旅遊資源頗具特色,開發前景廣闊。
汕尾市,依山傍海,風光旖旎。最為著名的風景區首推陸豐縣玄武山——觀音嶺海濱旅遊區,以其「神、海、沙、石」兼備的風韻,每年吸引海內外遊客50萬人次前往觀光。從沿海的玄武山、觀音嶺、龜齡島、得道庵,品清湖、沙舌攤,到腹地的蓮花山、准提閣、上護溫泉,象顆明珠,串成神奇瑰麗的旅遊熱線,被譽為粵東旅遊的「黃金海岸」令人流連忘返。這里,還有紀念抗元英雄張世傑、陸秀夫護宋少帝的待渡山,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飯亭」,紀念農民領袖彭湃進行革命活動的紅宮、紅場,以及周恩來、葉挺搶渡碣石灣遺址等,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旅遊景點已建起了一批賓館、商店,配套設施初具規模,為遊客吃住玩樂、避暑度假,提供周致的服務。 汕尾市區巴黎半島酒店
歷史沿革
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秦至漢初,汕尾全境均屬南海郡博羅縣地域。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平南越,始置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豐且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又廢安陸縣,並復海豐縣,仍隸屬循州。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改為禎州,汕尾隨屬禎州。宋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南東路禎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博羅、河源、歸善(今惠東)四縣均屬廣南東路惠州。海豐縣轄興賢、金錫、楊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龍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民國初年,隸屬廣東省潮循,民國19年(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4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均屬粵東江專員公署管轄;1953年改屬東行政公署;1957年隸屬惠陽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劃歸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又歸屬惠陽地區專署管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市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置陸河縣。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1992年底,市城區設出田墘鎮、遮浪鎮,新建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1995年,設原陸豐所轄華僑農場為華僑管理區。以上兩區屬市政府派出機構。(以上出處)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汕尾市總人口2453479人;城區 409677人、海豐縣 649412人、陸河縣 229633人、陸豐市 1164767人。
2001年,汕尾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47個鎮、2個鄉,118個居委會、758個村委會。
2002年,汕尾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47個鎮、2個鄉,133個居委會、711個村委會。
2005年,汕尾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0個街道、42個鎮。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今日汕尾 ,工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資源加工工業和現代化電子工業並舉、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工業體系。全市工業總產值1998年比1987年增長了14.3倍,平均增長28.2%,目前,全市形成了以電子、傢俱、飲料、服裝、製鞋、化工、工藝等多種行業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擁有投資2.5億港元的信利電子工業城等一批主要工業項目。
今日汕尾 ,農業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大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業化進程,創建了糧食、林、果、菜、水產、畜牧、蔬菜等"十大"三高農業基地,新辦了農副產品流通市場65個,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的流通體系,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1998年比1987年增長了183.3%,平均每年增長9.9%。自1994年起,糧食生產連續5年豐收,被評為全省糧食工作先進單位。全市水產品總值1998年比1987年增長2.7倍。目前,我營林造紙一體化項目。市已發展成全國最大的 工廠 化養鮑基地,已擁有全國農業最大外資項目----泰商營林造紙一體化項目。
經濟貿易日益擴大。現與全國各地和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往來。建市以來,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總額分別以平均32.9%和34.1%的速度遞增,現擁有"三來一補"、"三資"企業1489家,1998年外貿出口額3.8億美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建市以來,全市擴建和建設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124個,總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1998年全市商品零售總額比1987年增長6倍。1998年底,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職工人均貨幣工資分別是1987年的4.8倍和4.05倍,1998年地方財政收入達3.5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8億元。金融服務網點遍布城鄉,金融業務交易方便快捷。
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交通、能源、市政建設等基礎設施,已有長足的發展,改變了過去"道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飲水不清"的落後狀況,交通方面,新建一批地方公路和上等級公路,通車里程達2165公里,通車密度為46.1公里/平方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 和95%以上管理區通汽車;新建和擴建了兩個5000噸級泊位碼頭,港口碼頭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通信方面,全市現有電話交換機32萬門,比建市前增加了22倍,開通了10萬多戶行動電話和12萬多門無線尋呼通信終端,1994年底,我市已進入全國郵電通信先進百強市行列。
能源建設方面,新建擴建一批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廠,全市發電裝機總量14萬千瓦,年發電量達6.9億度。全市日供電量比1987年增長6.1倍。市政建設迅猛發展,從過支僅有3條馬路、住宅多為無規劃私建,到一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築拔地而起,擁有汕尾大道等27條(段)高級道路。
城鄉面貌發生巨變
汕尾市城鄉面貌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建市之初,市區建設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現在市區建設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11年間市區從一個沿海邊陲小鎮迅速崛起為一座初具中等規模的濱海城市。一批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築在市區和重點鎮拔地而起,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已擁有寬敞明亮的辦公樓,城鎮居民住上了環境優美的生活小區,與功能齊全的購物廣場、娛樂設施相配套。農村裡大批優雅別致的小洋樓正在悄悄地代替昔日破舊不堪的農村平房,村容、村貌也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礎建設長足發展
汕尾交通、通信、能源、供水和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特別是建市11年,市區自來水日供能力由建市的0.6萬噸增至9.5萬噸,縣城和主要城鎮的供水能力也都大大提高;市年供電量從1988年的1.5億度增至1998年的7.3億度;全市現有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容量32萬門,行動電話10萬多戶,無線傳呼用戶19萬戶,郵電通信進入全國通信"百強市"行列;改建和新建地方公路、上等級公路里程達到2165.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46.1公里/平方公里,市至縣、縣至鎮、鎮至管區的通車率達100%;建成一批1000---5000噸級碼頭。
工業經濟欣欣向榮
汕尾市把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加速了工業的發展。汕尾建市以後,以"三資"、"三來一補"企業、鄉鎮企業為突破口的工業建設全面拉開。從此,汕尾的工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穩定發展的時期。目前,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項目已在汕尾紮根、開花、結果,形成了以電子、家電、服裝、食品、飲料、製鞋、化工、工藝等多種行業的工業體系。1998年,全市工業產值103億元,比1987年增長16.8倍。
海洋經濟方興未艾
汕尾市位於粵東沿海,水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內陸江河縱橫,塘庫密集,各類天然水域面積1.39萬公頃,其中可供淡水養殖面積1.30萬頃。有碣石、紅海兩大海灣,海岸線長達302公里,大小島嶼92個,島岸線長45公里,面積2.92平方公里,大陸架內海域面積2.39平方公里,是海捕漁船的主要作業場所。10米深等深線內淺海、灘塗6.96萬公頃,其中可供海水養殖面積3.30萬公頃,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2.11萬公頃。主要的海洋經濟水產品種有20種。海洋漁業是汕尾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產業,全市擁有10個港 口,其中汕尾、甲子港是國家外貿口岸和國家一級漁港,碣石、馬宮港是國家二級漁港。汕尾市海、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開發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水產養殖的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已初具雛型,經濟實體迅速發展,經營范圍不斷擴大,形成了20個海水養殖基地和18個淡水養殖基地,基地面積2.3萬公頃。
海捕業發展迅速,年平均投入更新改造漁船等項目的資金近1億元,漁船功率、噸位逐年增加,捕撈技術不斷改進,捕撈能力不斷提高。
此外,漁港後勤配套不斷完善,漁港功能進一步得到改善,為漁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海洋綜合管理也取得了較大突破,逐步走上法制軌道。
農業經濟碩果累累
汕尾市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雖以農業為主,但農業生產力水平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才得到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尤其是1988年以來,汕尾市按照"農業要增產、農民要增收、農村經濟要發展"這個目標,緊緊圍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這一主題,加快了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進程,建成了優質水稻、優質茶葉、優質水果、 "兩魚"(甲魚、鮑魚)、禽畜、蔬菜等集約化、規模化"三高"農業產品基地,形成了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格局,摸索出"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形式。1998年農業總產值比1987年增長183.3%,每年平均增長9.9%。
對外經濟迅速發展
汕尾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大開放促進大開發,大開發促進大發展"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實行"讓利招商、優惠招商、以商招商、服務招商",充分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擴大開放,取得了顯著成績,至1998年,全市共簽訂利用外資協議2164宗,實際利用外資5.5億美元,是建市前歷年總和的22倍;外.貿累計出口總值14億美元,是建市前歷年總和的18倍;全市批准成立"三資"、"三來一補"企業1490家,外貿企業38家;鞏固發展了130多個出口生產基地;利用外資的產業已由加工工業拓展到"三高"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同時,外貿出口市場由 港澳地區擴展到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加強了我市對外交流和合作,提高了 汕尾 知名度,促進了全市各項事業的發展。
個體經濟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 汕尾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1988年建市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關於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有關決定,加強了組織、引導和扶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不斷優化政策環境,放寬限制,並從公開辦事制度、簡化辦證登記程序、優化經營環境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大大促進了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個體私營經濟在 汕尾 市的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汕尾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汕尾市個體私營企業由初期的商飲服務業、手工業、資源型加工業逐步向產品深加工、機械製造、運輸、建築、房地產、「三高」農業領域拓寬,而且還延伸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廣告、信息等領域,並在競爭中規模日益擴大。截至1998年底,全市有工商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 3.05萬戶,注冊資金3.64億元,私營企業1580家,注冊資金10.06億元,其中注冊資金在職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有211家,1998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數20.2萬人,全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85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2.21%,繳納稅金占稅收總額的26.1%,經濟總量已成為汕尾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汕尾市一批個體私營大戶立足海洋、山區資源辦實業,尤其是發展了「兩魚」養殖這一特色經濟,建市10多年來全市共投入資金4.5億元,發展鮑魚養殖水體1.7萬m3,投入甲魚養殖資金4.3億元,養殖面積293.3公頃。在「兩 魚」生產中80%以上屬個體、私營成分。還有海產品加工、山區種養等個體私營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效益都非常可觀,如目前利用海藻工業有限公司,其設備生產能力可達1億元,是國內同行業中姣姣者。以造漁輪為主的萬聰實業有限公司,首期投資2000萬元,能建造500t以上漁輪,成為汕尾市最大的確良私營機械製造企業。
許多個體私營企業日益注重依靠科技進步上水平、上效益、逐步由資源粗加工向科技型、外向型轉變,向省外地人、國外市場進軍。有相當一部分的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先進設備,採用不著先進技術,使產品達到國內、國際水平。如陸豐甲子海產速凍廠原只是個粗放型的海產加工作坊。近幾年來,企業加大投入,引進美國、日本先進設備,採用「高壓、真空、快速、滅菌」等先進技術,聘請專家當顧問,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准、產品遠銷國外市場,近5年來,年均產值分別在1億元以上,每年繳納稅金近500萬元,年均創匯1257萬美元。同升鞋廠的運動鞋被指定為24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專用鞋,大哥大西裝被指定為26屆奧運會中國記者團「唯一指定著裝」。華帝山礦泉水成為首屆世界女足賽唯一指定礦泉飲料,汕尾市陸洋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鎳合金玻璃船獲得國際帆聯國際OP級帆船的技術認證。據1996年調查,汕尾市個體私營企業的科技人員占其從業人員的24.7%,科技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1.2%。1998年月日,全市個體私營企業中,已有6戶被科技部門認定為科技企業。
汕尾市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和地方拓寬了財政收入。1998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向國家交納稅金8976.8萬元,佔全市稅收總額的26.1%,其中每年交納稅金100萬元以上的有10多戶。廣大個體私營業主致富不忘國家和人民,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從1988—1998年,汕尾市個體私營企業捐資社會公益事業達數千萬元,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6.73萬個別,其中1996—1998年3年就為社會待業下崗職工提供了超萬個就業崗位,從而大大減少了社會就業的壓力,為汕尾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汕尾市全球通大廈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在北緯20.27—23.28度和東經114.54—116.13度之間。東鄰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與香港隔海相望。陸域界線南北最寬處90km,東西最寬處132km,總面積5271km2,(不含東沙群島1.8km2)佔全省總面積2.93%。大陸岸線長302km,佔全省岸線索長度9%;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0個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市沿海200m等深線內屬全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 2.3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海洋國土的14%。
汕尾地貌區域為華夏陸台多輪回造山區,地質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頻繁。侏羅紀燕山期造山運動基本奠定了本地區現代地貌的輪廓。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使汕尾地區表現為斷裂隆起和平共處塌陷,產生了侵蝕剝削和堆積,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以後的新構造運動繼續抬高,使花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廣闊的花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汕尾地質年代最早是三疊繫上統,繼而侏羅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有花崗岩、砂頁岩及第四系列化沖積砂礫層出不窮等組成。經過大自然和人類活動的作用,構成復雜的土壤類型。土壤類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黃壤、紅壤、赤紅壤、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10多種土類,40多個土屬,70多個土種。
由於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響,造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復雜地形地貌。全區位於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m,位於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為台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在,約占總面積的43.7%。
汕尾境內主要河流有螺河、黃江河、烏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總長252公里,流域面積3613.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9.2%。汕尾境內河水流量大,汛期長,平均徑流深1495毫米左右,全市年均產水量達78億立方米。汕尾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海洋性明顯。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年均溫21.8度。氣候溫和,雨熱同期,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為多種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
語言文化
除陸河外,通用海陸豐福佬話(又稱海陸豐話),屬閩方言閩南次方言。其中海豐和城區口音基本一致,但與陸豐口音有所區別。陸河大部分地區,陸河以外部分地區使用客家話,屬客家方言粵台片新惠小片。由於汕尾毗鄰珠江三角洲,又毗鄰香港,加之香港電視節目的影響和省內人口流動,當地居民,特別是年輕一輩,大多具備粵語交際能力。文化方面既受港澳大都市文化影響又保持著海陸豐傳統習俗。
戲劇: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
民間文化: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
* 5項目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舞:汕尾漁歌、海豐麒麟舞、錢鼓舞、陸豐皮影戲、河田高景
* 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爐 汕尾9項目全入選
物產資源
水產、礦產、水力和動植物資源得天獨厚。
汕尾水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是廣東省著名的漁場之一。龍蝦、膏蟹、鮑魚、魷魚等名貴水產種類繁多,漁業產值居全省之首。境內魚、蝦、蟹、貝、藻類齊全,漁業生產已有數百年歷史。 一般具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200多種。大量生產的有藍園參(池魚)、海鯰(赤魚)、竹夾魚、鯰魚、大眼鯛 (目鰱)、大甲參、石斑等。甲殼類有墨吉對蝦、近緣新對蝦等。貝殼有近江牡蠣(蚝)、翡翠貽貝、藍蚣等。藻類有廣東紫菜、鵝掌茶等。
主要有花崗岩石料、石英玻璃砂、高嶺土以及硫鐵礦、鐵、鎢、錫、鉍、銅、鋁、鋅、硅石、水晶石等。高嶺土儲量達8000萬噸,其三氧化二鋁含量大於 40%的約4000萬噸以上。優質石英砂資源更為豐富,儲量達 2000萬噸以上,含硅量達98%,均具有開發利用的良好條件。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蓮藕、茨菇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香蕉、柑、桔等29科 42種。香爐桔是汕尾市特有的優良無病苗木材料。
造船、輕工業和手工業發達,魚鉤暢銷國外。市區三面臨海,依港而立,海運四通八達,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口岸之一。具有亞熱帶海濱獨特風光,有「廣東沿海旅遊黃金海岸」之譽。
土特產品 [汕尾市區] 海魚、海鹽、龍蝦、膏蟹、鮑魚、魚鉤 [陸豐市] 海魚 [海豐縣] 海魚、海鹽 [陸河縣] 柿餅、青梅、黃欖
飲食文化
海陸豐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兩家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近年來新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華,聲名大振,成為聞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調技藝以燜、燉、燒、炸、蒸、炒、泡等法擅長。以烹制海鮮、湯類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鮮,郁而不膩。愛用魚露、沙茶醬、梅糕醬、紅醋等調味品。風味名菜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
交通環境
交通以海上航運和公路為主。汕尾港為粵東南主要進出口港口之一,航線達香港、廣州、上海等地。深汕高速公路及廣汕公路(324國道)橫貫市境。規劃中的廈深鐵路亦在汕尾設站。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汕尾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0個街道、42個鎮。
汕尾市 面積4838平方千米,人口307萬(2003年)。
城 區 面積 421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516601。區人民政府駐香城路。
陸豐市 面積1681平方千米,人口157萬。郵政編碼516500。市人民政府駐東海街道。
海豐縣 面積1750平方千米,人口 76萬。郵政編碼516400。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陸河縣 面積 986平方千米,人口 28萬。郵政編碼516700。縣人民政府駐河田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編輯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