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化取得哪些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拓展資料:
中國近代工業是指在1840~1949年間在中國設立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製造工業,中國近代工業主要的特徵是短暫、快速、發展迅猛。
近代工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基本把中國推進了近代社會的大門,但由於這個進程不是中國近代因素不斷積累的結果,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它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有違近代工業發展一般規律的畸形特徵。
2.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
中國近代工業大致可分為洋務運動和晚清「新政」時期兩個發展階段。晚清近代工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基本把中國推進了近代社會的大門,但由於這個進程不是中國近代因素不斷積累的結果,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它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有違近代工業發展一般規律的畸形特徵。
一、從工業化進程看: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發展的狀況,軍事工業超前,民用工業滯後。同時,官辦、民辦企業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失常。洋務工業從官辦工業起步並形成官僚壟斷局面;民用工業起步相對較晚,且處處受到排斥打擊,始終未能獲得獨立經營的地位。清末新政時雖然民辦企業數量有所增加,但中國近代工業始終發展緩慢。
二、從工業化布局看:中國早期近代工業以大城市為據點,這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首先沖擊沿海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必然結果。由於中國本身資本主義因素發展極不充分,近代化的起步又帶有明顯的統治集團的目的性和意志性,這就造成城市中的近代因素不能及時擴散到農村和內地。相反,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資本、人才被吸引到城市中來,出現一種「倒流效應」,都市經濟及生活方式越來越近代化,而廣大農村則仍然滯留於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中。
三、從工業化范圍看:中國近代工業是以「單項突進,傾斜發展」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因此,近代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呈現一種畸形狀態,即商業性的農業發展以農村經濟的半殖民地化為代價。首先,農作物的栽培以帝國主義的需要為轉移,這說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失去其獨立性。其次,農產品的商品化以出口為主要目標,而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卻主要是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民。他們經濟力量薄弱,消息閉塞,這就使得帝國主義壟斷組織能夠通過對價格的控制加重對我國農民的剝削。再次,由於農產品的價格和收購都被帝國主義所控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就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供應,反而要由國外進口部分補充。同時,農村市場也被帝國主義控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品的銷售,受到極大阻礙。結果形成這樣的局面: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主要給帝國主義提供了原料,但不能保證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原料供應;中國農村自然經濟的解體,主要給帝國主義提供了市場,並沒有給民族資本主義需要提供更多的購買力;中國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的兩極分化,只不過促使勞動人民更加貧困,並沒有推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更快發展起來;中國的近代工業長期處於低水平。因此,工業化進程根本無法推進傳統農業和小手工業的社會化改造,也始終沒有帶動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從而使中國經濟結構呈現出特有的二元特徵
3. 中國經濟近代化的表現是什麼呀急急急!!!
表現有:.外國的服飾,飲食,建築,宗教,思想等進入中國,例如西服的傳入和推廣,西餐,以租借為代表的西式建築的出現,外國宗教的深入傳播。西方思想如民主,科學,共和,法制等思想的傳入,還有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例如生物進化論,數學等等。
還有近代工廠的出現,工人的出現,交通工具的革新,例如汽車,火車,汽船,飛機的出現。等等很多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4. 民族工業近代化的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徵
(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過程。
主要特徵是: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
1. 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軍工企業,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國藩創立的安慶內軍械所,最大的是曾國藩、李鴻章主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洋務運動後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主要有三局一廠:最早的是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
3. 這一時期,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並經歷了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
4. 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就此開啟。 (1895~1927年),
是中國近代化最重要的階段。主要特徵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 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它分為兩個時期:
1) 甲午戰爭以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後和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背景)
2. 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實現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1)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立憲派領導了立憲運動和保路運動;
2) 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成為時代潮流,有力地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3) 這一時期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1) 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的失敗;
(2) 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
(3) 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
(4) 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湧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維新思潮);
3) 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資產階級激進派(知識分子)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6) 新的教育體制開始確立。1905年廢除科舉制,為教育體制的改革掃除了障礙。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對教育的內容和學制進行改革,使民國初年的教育得到了發展。產生了新型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運動的干將。 (1927~1949年),
主要特徵: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艱難地進行。
1.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1927-1937)。如從外國人手中奪回了關稅主權,設立了國家銀行,統一貨幣發行權,發行了法幣,進行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
2. 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3. 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4. 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
5. 中國近代化包含哪些方面,從工業、政治、文化和經濟角度來解答
含義: 中國近代化,也稱現代化,是指19世紀中期以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中國的思想.經濟.政治等方面開始擺脫封建桎梏,向大機器生產下的社會形態邁進的歷程,包含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進化.經濟工業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證,思想近代化是前提.農民階級1859 洪仁玕《資政新篇》內容: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自立派別;學習西方,興辦近代工礦企業和交通運輸業;獎勵技術發明 ,興辦新式學校;同外國自由通商,文化交流,平等往來。評價: 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地主階級1. 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 鴉片戰爭(1840~1842)中的抵抗派2. 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中心內容:練兵制器l 創辦近代軍事工業「自強」:1861 曾國藩 安慶軍械所(第一個); 1865 李鴻章 江南製造總局(最大)l 創辦近代民用工業「求富」:1872 李鴻章 上海輪船招商局(第一個)l 培養人才:創辦新式學堂:1862 京師同文館(第一個);1863 上海廣方言館l 籌建近代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影響:不足:不可能師中國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中體西用積極:1)引進了近代科學生產技術,培養技術人員,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資於近代工業,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生的作用,邁出中國近代化第一步。 2)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了一些抵製作用。 3)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開了一個缺口。3.清末新政 1901內容:經濟:要獎勵實業,令各省設立商會,並創立大清銀行。 軍事:編練新軍,裁汰舊軍。 文化教育: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並於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 習俗:准許滿漢通婚,勸止婦女纏足。評價:1.地主階級自救運動l 清政府並不是真心進行改革,不過師裝點門面,以求維持殘局。l 新政師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勢力發動的,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形勢日益高漲的情勢下,為挽救清封建統治,,維護列強在華利益而被迫進行的,不僅缺乏愛國熱情,而且具有反動性和落後性,對中國近代化的推動起了客觀上的作用。 2.近代化改革運動l 廢科舉、興學校等措施,在改變社會風氣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l 編練新軍,但許多新軍卻在資產階級革命黨的宣傳和策動下,變成推翻清朝統治的重要力量。l 興辦新式學堂和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結果卻出現了一大批新型的知識分子,他們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l 有利於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1.19世紀7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19世紀末,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2.維新派:1898 戊戌變法內容:裁撤閑散重疊機構,取消旗人寄生特權;設立農工商總局、譯書局、鐵路礦物總局;准許臣民上書言事,廢八股,設學校,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大大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3.革命派:1911 辛亥革命內容: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主張用暴力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影響:1.結束了2000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出現了政治民主化的趨向。 2.引起了思想觀念的變革,革除了一些封建的風俗惡習,促使中國思想解放與生活近代化的發展。 3.興起了興辦實業的高潮。 4.在世界上,歐洲還保留許多君主,亞洲還是君主制一統天下,中國卻成立了共和制度,影響十分深遠。黃金時代 1914~1919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國,給處境艱難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利條件。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獎勵工商業的政策和法令。北洋軍閥政府也做出了一系列鼓勵資本主義發展的表示。 2.不少商人、資本家、寄希望於「實業救國」,紛紛成立各種實業團體。 3.1915年群眾性的抵制日貨運動也支持了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刺激了中國原有的商業資本和民間資本迅速向工業資本轉移。
6. 民族工業近代化的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特點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與歐美各國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顯的具體特徵:
(一) 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二) 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主要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四) 發展畸形。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重工業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石油等工業尤為微弱;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