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西今年被國務院發改委定為國家資源型轉型特區,真正山西能得到多少實惠,太原市五年內能有多大的變化
太原簡稱「幷」,古稱晉陽,創建於公元前479年。至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早在西漢時期,晉陽就成為全國十三個州部治所之一,隋朝時晉陽在全國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第三大城市。唐王朝發祥於晉陽,唐初先後封晉陽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幷稱「三都」、「三京」。五代十國時的後唐、後晉、後漢等都以晉陽為都或陪都,因此,太原素有「龍城」之別稱。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端,東北西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貫南北,平均海拔800米,全市總面積6988平方公里,轄一市六區三縣,總人口逾300萬。
太原礦產資源豐富,含煤面積1282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85億噸,鐵礦儲量1.7億噸。非金屬礦中石膏礦質量全國著名,探明儲量5435萬噸。太原是著名的重工業城市,有全國特種鋼生產基地——太原鋼鐵有限公司,全國重型機械行業龍頭——太原重型機械工業集團等。
太原在歷史上有過「晉人善賣」的輝煌,作為北方重要商業都會,早在西漢時期,太原就與西域、中晉有密切的貿易往來,經過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太原的錢庄、票號、商行遍及華北和東南沿海,雄踞「十大商幫」之首。建國以來,太原一直是山西省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消費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太原市地處內陸,人傑地靈,民風朴實。名勝古跡史載有:烈石寒泉,雙塔凌霄,汾河晚渡、天門積雪,西山迭翠,土堂神柏等。市區有晉祠聖母殿宋塑侍女像,天龍山石窟北朝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經,純陽宮關羽立馬銅像及唐太宗李世民手撰「貞觀實翰」《晉祠銘幷序》碑文。全市有國家級文物保護景點20處,省級20處,旅遊景點30多處。唐代宰相狄仁傑、詩人白居易、王之喚、柳宗元、溫庭筠、宋代名將楊延昭、《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等籍貫幷州。
久居太原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近年來,這個古老的城市正在一天天變得年輕起來。街道拓寬了,高樓大廈多起來了,現代化的超市、購物中心環境幽雅,商品琳琅滿目,酒吧、網吧、迪吧吸引著年輕人,夜晚的太原更是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其實,這些僅僅是表像,真正的變化在於,太原經濟已經走出了長期徘徊不前的困境,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正在穩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GDP年平均增長9.8%,人均GDP增長7.7%,工業總產值增長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7%,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5.2%。「九五」期間,雖然受亞洲金融危機、投資增速減漫、消費持續走低和自然災害等影響,但太原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GDP年均增長8.6%,高於全省平均增速0.4個百分點,人均GDP年均增長6.7%,高於全省2倍多,1997年,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19年地級以上城市綜合實力進行評估,太原排名第23位。2000年,太原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排序中,GDP第17位,人均GDP第12位,地方財政收入第19位,工業總產值第19位。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集聚了全省最先進的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龍頭作用。2000年,太原GDP佔全省的21.3%,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財政總收佔全省的29%。太原是全國特大城市之一,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雙向支撐的戰略地位。太原體現著山西的經濟發展水平,代表著山西改革開放的形象。
太原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擁有國家特種鋼生產基地、主焦煤基地、化工基地、重型機械重點企業和大型電廠等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形成了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四大傳統產業為支柱,兼有紡織、輕工、電子、食品、建材、精密儀器等14個大行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的工業體系。
太原匯集了全省52%的高等院校和46%的科研機構,其中,中科院煤化所是全國一流水平的重點科研機構,有一支實力較強的科技隊伍。太原擁有全省唯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佔全市的GDP的9.3%,位居全省11個地市第一位。信息網路、新型材料、生物醫葯、現代物流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有一定規模,發展前景廣闊。2000年,擁有高等院校在校生佔全省的60.6%,縣以上政府科技機構佔全省的46%,科技人員佔全省的62.6%,其中自然科學中級以上科技人員佔全省的62%。資料和多媒體用戶、上網用戶發展迅猛,位居全省之首,蘊含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和具有巨大潛力。
近年來,太原興建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骨幹工程,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太原是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鈕,是全省六條鐵路干線的中樞,省內八條公路干線以太原為中心向全省輻射,太原機場是北京國際機場的備用機場,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太原郵電通訊設施較為完善,目前市話交換總量達到85萬門,佔全省的1.6%;移動通訊30.18萬門,佔全省的61.4%。
太原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很大變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改善,投資近5.2億元的汾河太原段治理美化工程是一項集綠化、美化、環保、水利、防訊、娛樂於一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截止目前,蓄水工程已全面竣工,綠化和景點建設已基本完成,6公里長的汾河城區段,清水渠已經蓄水,形成了130萬平方米的水面,東西兩岸各100米寬的綠化帶。這一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太原的生態環境,成為全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太原市政府合理確定了太原市的城市性質、規模和總體布局,幷相繼完成了城市供水、燃氣、集中供熱、防洪、排水、環衛、園林綠化、道路交通等詳細的專業規劃,本著五十年不落後、一百年不後悔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編制了區域性總體規劃,興建了一批重要的基礎設施。
太原市以塑造城市形象為目標,相繼建成了迎澤大橋、濱河東西路、濱河體育中心、省建行大樓、華宇購物中心、山西日報大樓、東華苑小區、匯豐苑小區等一批既有古城特點,又兼具時代特徵的精品工程。以五一廣場為中心、以迎澤大街為主線,以「三街三路」(迎澤西大街、府西街、漪汾街、建設南路、新建路、解放路)和柳巷商業區為襯托,點線面相結合的燈飾工程,把太原裝扮成一座繁華的不夜城。現在太原市的旅遊基礎設施配套也初具規模。有旅行社90多家,星級飯店35家,其中山西大酒店、迎澤賓館、愉園大酒店為四星級酒店,三晉國際飯店、幷州飯店等為三星級酒店,高、中、低檔類飯店星羅棋布,幷具東、南、西、北各色菜餚,飲食已成為太原的一種文化現象。
太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中心城市,擁有全省最發達的貨幣、證券、期貨等金融市場,服裝、建材、裝飾等一批專業市場在全國和「三北」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和輻射力,連鎖經營、超市等新型業態發展迅速,華聯、山姆士等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超市已在太原落戶。2000年,太原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佔到全省的23.5%。
作為國家第一批內陸開放城市之一,太原在對外開放中發揮著重要的「窗口」作用。2000年,太原的對外進出口總額佔到全省的71.1%,外商投資佔到全省的40%,「三資」企業數佔到全省的40.%。
2001年,市政府提出了進一步加快省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路,這就是:全面實施「四大戰略」(結構優化戰略、城市功能提升戰略、科教興市戰略、環境創新戰略),重點抓好「六大工程」(規模化高效農業工程、工業集團化改造工程、專業市場培育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鄉生態建設工程、科教文化產業工程),努力實現「三個提高」(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省城在全省經濟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示範作用和對外開放中的窗口作用,把太原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中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⑵ 山西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圍繞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關於改革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積極履行職責。全省國土資源系統按照「守土盡責,依法管理,服務經濟,面向基層」的工作思路,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完善體制、提高素質年活動,全面完成了2005年的各項任務。
一、土地資源
山西省土地總面積(15.6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4%。土地資源的突出特點是山丘多、平川少,耕地質量差,生態環境脆弱,75%的縣(市、區)、80%的鄉鎮分布在山地丘陵區。
1.土地利用現狀及結構
根據土地利用調查結果,到2005年底,山西省有農用地1 014.5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4.66%;建設用地84.0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34%;未利用地468.4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00%(圖1)。與2004年同期相比,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面積增加,未利用地面積減少。
圖4 2005年山西省國土資源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情況
2005年參加學歷教育的有740人(碩士1人,本科230人,大專509人),取得學位的有2人(碩士學位1人,學士學位1人);參加黨校、行政學院、國外及其他學習1 636人。隨著國土資源部門機構改革的逐步到位,行政人員編制逐年有所下降,國土資源管理人員素質有很大提高。
八、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繼續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切實加強地質工作,進一步深化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頭緒很多,任務繁重,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努力做好以下10個方面的工作。
(1)突出規劃龍頭,積極參與宏觀調控,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
(2)嚴格耕地保護,大力造地改田,切實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作貢獻。
(3)深化資源整合,推進有償使用,促進礦產資源集約開發。
(4)落實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機制,力爭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
(5)加強環境監測,防治地質災害,大力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6)保障重點項目,支持國企改革,繼續推行上門服務跟蹤督辦。
(7)運用市場機制,堅持公開公平,不斷優化土地礦產資源配置。
(8)抓好基礎建設,重視測繪工作,推進國土資源管理現代化。
(9)強化案件查處,維護合法權益,建立穩定規范的國土資源開發秩序。
(10)加強隊伍建設,完善管理體制,促進全系統高效協調運轉。
⑶ 谷城縣2022年10月份工業總產值多少怎麼樣
152億元,高。谷城縣科技經信局數據顯示,谷城縣2022年10月份工業總產值是152億元,是個很高的數值。谷城縣,隸屬湖北省襄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武當山脈東南麓,漢水中游西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