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工業的概述
文化工業,即大眾文化產品的標准化、齊一化、程式化。一般把「文化工業」術語的發明權歸於阿多諾和霍克海默。阿多諾1975年回憶說:「『文化工業』(culture instry)這個術語可能是在《啟蒙辯證法》這本書中首先使用的。霍克海默和我於1947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該書。」(註:阿多諾:《文化工業再思考》,《文化研究》,第1輯天津社科,第198頁。)
文化工業產品都表現出標准化、齊一化、程式化。 大眾文化在現代發達工業社會中的生產完全是類似於工業生產流程的方式方法進行生產。
法蘭克福學派將文化工業所呈現的這種生產方式稱為標准化、齊一化或程式化。所謂的標准化就是一種缺少獨特的內容與風格,但適合按照一定的標准、程序批量生產、機械復制。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個性,平庸代替了高雅,低俗代替了崇高。整個文化工業把人類塑造成能夠在每個產品中都可以進行不斷再生產的類型,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消融到文化產品的程式化和齊一化模式的表現中,每一個體極富有生活情趣的個性特點以及創造性都因順從這種齊一化模式而變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眾媒介極力推崇的樣板生活的拷貝。藝術作品被徹底世俗化、均質化、商業化。
後來阿多諾用文化工業這個詞來描述文化事件和產品對社會的影響。阿多諾希望以此找到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從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的文化角度來看自相矛盾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穩定的。他的答案是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膠」,它是統治和結合的工具。文化工業的結合作用在於其產品不斷地調節著消費。這個調節作用不但是物質的,同時也是精神的。而文化工業本身就有相當高的物質性的趨勢。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論」提供了一種有典型意義的大眾文化批判模式。這種模式把文化工業所操縱的文化活動的標准化、模式化、商業化、單面性、操縱性、強制性看作是當代工業社會文化藝術的根本性特徵。法蘭克福學派詳盡揭露了大眾文化的消極作用 ,對大眾文化的平民化趨向採取激烈的拒斥態度 ,表現出一種誓死捍衛所謂精英文化的愚頑氣 ,骨子裡充滿一種守舊意識和貴族式傲慢。
『貳』 文化產業化最早由誰提出
在歷史上,「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起源於對「大眾文化」的爭議。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 )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他們於1947年出版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從藝術和哲學價值評判的雙重角度對文化工業進行了否定性的批判。阿多諾和霍克海默認為,文化產品在工廠中憑借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標准化,規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產出來。並通過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傳遞給消費者,最終是文化不再扮演激發否定意思的角色,反而成為統治者營造滿足現狀的社會的控制工具。
與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對文化工業的批判立場不同,同屬法蘭克福派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就對文化工業和大眾文化持樂觀態度,他承認大眾文化的積極價值和歷史意義。
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業」,實際上是對「文化產業」的否定批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工業」一詞最初產生的語境被新的語境所置換,它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中性概念,也就是今天所普遍使用的「文化產業」。
1980年初。歐洲議會所屬的文化合作委員會首次組織專門會議,召集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共同探討「文化產業」的涵義、政治與經濟背景及其對社會與公眾的影響等問題,文化產業作為專用名詞從此正式與其母體脫離,成為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文化—經濟」類型
『叄』 如何評價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剖析了資本主義對人的精神異化的控制手段即「文化工業」,馬爾庫塞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消費控制」.在他看來,文化工業的先進手段使得「那些為了某些特殊的社會利益,從外部強加於個人的需求」不斷大量生產出來,特別是所謂「強迫性消費」.在大眾傳播媒介的誘導下,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不斷得到一種虛假的滿足,「人們似乎是為商品而生活,小轎車、高清晰度的傳真裝置、錯層式家庭住宅以及廚房設備成了人們生活的靈魂.」在馬爾庫塞看來,追求物質享受並不是人的本質特徵,但是,在現代西方社會里,由於商人和傳媒的共同操縱,人們把物質需求作為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一旦把追求物質享受這種「虛假的需求」奉為信條,實際上人們已把「商品作為自己生活靈魂的中心」.人同產品的關系被顛倒了,不是產品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被生產,而是人為了使產品得到消費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為自己的靈魂,這就意味著忘卻了、失去了自己的靈魂.這就是「物化」和「異化」的結局.
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的商品化在文化的精神物化體現,所謂「藝術生產線」和「夢工場」的出現,也就是資本主宰下對精神創造領域授受兩者剩餘價值的剝削形式;「文化工業」其實質是物慾的物質力量完全主導人類社會活動,通過文化工業對廣大民眾進行意識形態控制,阿多諾說:「文化工業的全部實踐就在於把赤裸裸的贏利動機投放到各種文化形式上」,貨幣形式和資本形態是文化消費主義物化力量的符號,資本通過貨幣作為統治力量而表現主導控制人類的社會形態上的精神領域,本質也是資本極度物慾力量的集中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力,資本一樣被「文化工業」奉為最高的唯一的神,同樣是資本主義異化人製造的拜物教宣教佈道,拜金主義教義產生的文化現象決定了其反人道、反自然、反自由的本性不會消失而是不斷加強.文化工業促使人格在精神物化中精神迷醉,不斷毒害異化人類的心靈,文化中的正常人性異化為商品人格.所以,在文化工業產品的作用下,在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下,人們逐漸失去了自由思想的能力,已經顯示出導致人文災難的教唆丑惡邪教實質.
『肆』 文化工業理論是什麼誰提出的為什麼牛逼。。。
這個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 阿多諾等提出來的,這個人呢,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其實與一般的商品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在為資本家盈利上來講,他們表現得驚人的一致。它的這套理論主要就是講,文化工業是技術理性的產物,大眾文化的雷同扼殺了大眾的創造力和自主性,並具有一種強迫力 迫使用戶屈從和順從,使大眾認同文化工業的合理性,從根本上維護了資本主義統治。
所以呢,阿多諾提出來的「文化工業」理論 是對現有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在文化領域的徹底批判。
當資本主義正盛行的時代,他卻破天荒的提出批判來,厲害之處也就是這里。
『伍』 什麼是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西奧多·阿多諾及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准化。這個概念是阿多諾的哲學理論的中心,它首次出現於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1948年)。在這部著作中阿多諾稱文化工業是從上向下「有意識地結合其消費者」。這部著作標志著批判理論早期的結束。
後來阿多諾用文化工業這個詞來描述文化事件和產品對社會的影響。阿多諾希望以此找到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從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的文化角度來看自相矛盾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俄穩定的。他的答案是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膠」,它是統治和結合的工具。文化工業的結合作用在於其產品也不斷地調節著消費。這個調節作用不但是物質的,同時也是精神的。而文化工業本身就有相當高的物質性的趨勢。
『陸』 文化工業與文化產業的細致區別,理論上闡釋
「文化工業」是在1947年法蘭克福學派的兩個學者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發表的名為《啟蒙辯證法》的一書中提出的,英文是「culture instry」。他們對文化工業持的態度是否定和批判的態度。
後來,伴隨法蘭克福學派自身的研究發展,起到更重要作用的是伯明翰學派,「文化工業」慢慢地被新的語境所置換,即為今天的「文化產業」。具有了中性的含義。英文產被譯作「culture instries」,也可譯作「culture instry」,現在在學界還沒有嚴格的定義。
所以說,文化工業和文化產業其實是一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名字。
支持!2011/9/15 大利 18:46:53
『柒』 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文化產業: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傢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意」二字。
首先,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特徵。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呈現出高知識性、智能化的特徵。如電影、電視等產品的創作是通過與光電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傳媒等相結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徵。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於普通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融合性特徵。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為發展新興產業及其關聯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文化創意產業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
根據我國的行業劃分標准,可以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分為四大類,即:文化藝術,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樂創作等;創意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等;傳媒產業,包括出版、電影及錄像帶、電視與廣播等;軟體及計算機服務。
『捌』 用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審視當下國產大片的熱潮
用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審視當下國產大片的熱潮,觀點如下:
他們的著作流露出天生的悲觀論調,認為大眾文化是資本主義強加給受眾東西,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媒介文化的先驗偏見和拒斥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理論的傾向。
所以有人說他們的審美本質是「無望的救贖」,著力於批判文化的物化本質,對具體鮮活的媒介文本不做體驗和深入研究。他們的著作流露出天生的悲觀論調,認為大眾文化是資本主義強加給受眾東西,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媒介文化的先驗偏見和拒斥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理論表現出強烈的精英主義文化價值取向和二元化價值取向。
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等學者,對工作社會的批判可以說是犀利至極,全然不信當今社會由以建立起來並提供給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准則。
資本主義賴以自豪的工業社會,在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眼裡變成了一個控制者,控制人們理性的發展,將欺騙和誘導變成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其次,文化工業理論,所提到的「虛假的需求」和工業文化的欺騙性也是過於絕對的,沒有考慮到人處於社會之中,有時候需求本身就是來源於社會,需要參照歷史和社會才能發現自己的需求,歷史和社會是需求產生的土壤。
最後,對技術理性的批判過於單一和絕對,否定了媒介公正性,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即使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在目前看來有些落後,但是在媒介帝國主義和全球化的發展之下,也具有一定的啟發、警告和反思意義。批判學派的理論確實有點費腦子,因為過於批判性,很多都顛覆了人以往的認知。
以上內容參考:法蘭克福學派 - 網路
『玖』 中國文化產業學術研究的學術起點與法蘭克福學派邏輯起點的差異在哪裡
中國是「文化產業」,法蘭克福學派是「文化工業」。
中國文化產業觀念的發生過程,可以看作人們在思想和感覺上對共同生活環境中文化生產變遷所做出回應的記錄,它與特定歷史時期以及與它相對應的那個社會構成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
從最根本上講,中國文化產業觀念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經濟不斷崛起,文化價值不斷凸顯的潮流所致,是文化產業本身繁榮發展的結果,具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法蘭克福學派,創建於1923年,由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領導成員在20世紀30~40年代初發展起來,是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以批判的社會理論著稱。
『拾』 文化工業在製作大眾文化時可以分為哪兩個步驟
文化工業在製作大眾文化時可以分為原本創作和復制生產兩個步驟。
文化工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西奧多·阿多諾及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准化。
文化工業,即大眾文化產品的標准化、齊一化、程式化。一般把「文化工業」術語的發明權歸於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文化工業產品都表現出標准化、齊一化、程式化。 大眾文化在現代發達工業社會中的生產完全是類似於工業生產流程的方式方法進行生產。
法蘭克福學派將文化工業所呈現的這種生產方式稱為標准化、齊一化或程式化。所謂的標准化就是一種缺少獨特的內容與風格,但適合按照一定的標准、程序批量生產、機械復制。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個性,平庸代替了高雅,低俗代替了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