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全工業產業鏈需要多少人口

全工業產業鏈需要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2023-02-11 12:37:11

Ⅰ 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需要多少人口

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需要7000萬人口的。並且7000萬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工業從業者。

Ⅱ 中國是唯一一個全產業國家,為什麼歐美強國沒做到全產業呢

中國是唯一一個全產業國家這個是有 歷史 機遇的。

中國改革開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歐美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鏈轉移,從最基礎的產品開始做起。後期隨著整個 社會 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們對產業升級。這一步就需要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就讓我們布局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了。

我們可以從最為基礎的產品,逐步做到高端的產品。雖然目前還是不是最強,但一定是面最廣的產業。

而其他國家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能同中國一樣具有這樣體量的國家有幾個:一是美國;二是印度。但美國由於發展的比較早,他們對於一些低端的產業,根本不屑,這就造成了美國產業的空心化。而印度比中國發展略慢,他們能做的是承接中國產業鏈的轉移,但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印度目前是難以承擔起這種的產業轉移的。

因此,有且只能是中國成為全產業國家了。

歐美國家他們大部分體量不足,而且只想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對於低端產業瞧不上,所以就只能中國來了,也只有中國有這樣的魄力!

我們確實是全世界全產業鏈的唯一一個國家,比歐美的工業產業鏈還要完全,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功績,因為當一個國家快速發展,迅速融入世界的時候,產業鏈幾乎都是健全的,即便不健全,邊邊角角的一些分支產業也不會影響大局。

全產業鏈說白了,功勞是要放在改革開放身上的,但同時也要必須承認,全世界對於當時開放的中國的一種認可,才會把這些產業鏈生產線搬到中國,成就中國這一美名,也成就了世界製造和世界工廠的勝利,但是我覺得並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

因為長期以來只負責加工,只負責貼牌,使得中國企業的利潤微薄,中國勞苦大眾的勞動力在40年的發展不斷輸血給外國的既得利益者,同時也給國內的既得利益者貢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和勞動力,但是那一點工資至今都無法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反而那些權貴們動不動就出國轉移資產?貪污腐敗,鄧爺爺曾說,如果貧富差距懸殊,那就意味著開放的失敗,現在想一想,不絕於耳。

回來再說一說全產業鏈的問題,全產業鏈確實是實行工業化的最初以及中間目標,但是全產業鏈並不能保證你的技術生產人員和 科技 不受他國左右,不受他國控制,尤其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十億多的人口,全產業鏈可以在表面上達到自給自足,但實際上依然是由歐美國家決定你能否發展。

別的不說,就拿市場來講,中國確實擁有最廣大的產業鏈,同時也有世界上最多的加工工廠生產出來的物品,供給全世界都不成問題,但是現在是西方發達國家動用自己在國際上的權利,被迫讓你與世界市場脫鉤,生產了如此多的東西,人力物力,還有原材料全都已經耗費在哪裡?成本都堆在了倉庫,但就是沒有市場。

國內市場確實可以消費一部分,但是不要忘了我國的生產能力是能夠滿足全世界的,但是現在只有全世界1/5的人口,會不受外界影響的市場,我們根本不能消化自己的產能,這是在經濟方面的,在國家安全方面,我們確實能夠生產發動機,還有一些粗製的晶元等。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於他們的生產僅在於模仿和復制,我們會根據發動機的比例擴大,或者是縮小發動機的大小,但是很多關鍵技術和細微的尖端領域,我們一直不知道發動機為什麼是這個形狀的,發動機的內部構件,為什麼是這么安裝的?

很多東西我們都是不知道的,我們只是單純地把它仿造出來,這雖然證明我們工業技術的強大,但是根本不能證明我們能夠真正掌握這些技術核心,而發動機也僅僅是我們受制於人的冰山一角,當然我們可以變得不要臉,把所有的東西都仿造出來,自己用就得了,但是這么做一定會失信於國際,在國際上一個沒有信譽的國家,比一個四處引發戰爭的國家更加遭人唾棄。

歐美發達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實都是一個領土范圍不大,人口並不眾多的國家,但是他們卻有著共同的信仰和國際價值觀,以及共同的國家利益,所以在討論全產業鏈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世界工廠,作為一個世界制度的後來者,只能被迫遵守,我們只能單槍匹馬的作戰,但是歐美國家,即便有分歧,在核心利益上,也是擰成一股繩的。

所以在討論全產業鏈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夠把歐洲和美國分開來看,甚至也不能夠把歐洲內部國家分開來看,他們是一個整體,而且他們又不僅是一個整體,他們又是一個能夠全產業鏈合作的國家,這既保證了雙方之間在核心利益方面不會起沖突,而且還保證了整個集團范圍內各國關鍵部件的供應,尋求的既是軍事平衡,也是經濟平衡,更是政治平衡。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國家擁有的朋友是否眾多,並不在於你自己有全產業鏈,什麼都能生產,什麼都能消費,而在於你的東西是否能夠得到盟友的認可,盟友的支持,盟友的購買,和盟友的合作,歐美國家就是這樣一個交互的關系,所以不單單是圍堵東方,就是曾經對抗蘇聯,多方之間也依然是一個盟友,而不像與伊朗簽訂的長期條約那樣,更像是一種臨時抱佛腳和被現實逼迫而簽訂的解決之道,為的就是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根本不可能起到歐美那樣戰略同盟的作用。

改革之前中國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國家,雖然地大物博,人們還是很窮困的,常受西方人譏笑。在中國政府給出優惠政策之下,中國改革開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西方國家、亞洲四小龍甚至全世界的產業鏈轉移,把一些利潤微薄的產業都移向中國,也把低效的、污染的、有毒的東西拋給中國,自己掌握定價權,坐享更高的利潤,讓中國人為它們打工,而中國從最基礎的產品開始做起。後期隨著中國的改革深入,全面調動人們進入復國的願望,經過四十年的打拚,積累大量的財富,實現小康 社會 ,整個 社會 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們對產業升級。

為什麼全世界的產業都往中國轉移,那是人口眾多,各種資源是極其豐富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使得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垂涎欲滴。這就讓我們布局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了--中國實施市場經濟,需要西方國家的技術、管理和資金。

我國可以從最為基礎的產品,逐步向高端產業轉移,生產和出口高質量的產品。雖然目前還不是最強的製造國,但一定是面最廣的產業,覆蓋整個工業體系。這種優勢致使西方國家聯手制裁中國每一次都勞而無功,主要是中國除了一些高精尖產品外,什麼都不用外求,在西方列強的欺壓下,反而激起中國人的鬥志,我們高舉復興的大旗,走進新時代:中國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我們有很好的 社會 主義制度。莫非定律怎麼說的?「如果一個辦法笨而有效,那它就不笨」。蘇聯的經濟政策或許很笨,但它抓住了工業化的要害——增長。資本主義主導的工業化容納不下工業化創造出來的驚人生產力,非要通過戰爭來解決這個矛盾,蘇聯卻能吃下這些過剩的生產力。機器美國人當廢鐵賣,蘇聯人當寶貝。工程師、技工在美國失業,願意當藍領都沒人雇,蘇聯可以高薪聘請。所以蘇聯駐美國的大使館門外排著長隊要簽證,蘇聯人還挑挑揀揀。這反映在經濟上就是蘇聯的工業每五六年就翻一番,快速追趕上西方國家。西方不斷地把工廠廢棄。所以那時二戰後的蘇聯蒸蒸日上,最後與美國一竟高下,而別的國家卻陷入大蕭條。到了30年代,在沒有任何殖民地的情況下,蘇聯居然變成了世界第二工業國。這說明什麼呀?這說明計劃經濟的作用也非同一般,也能起過重大作用,也能與市場經濟的作用相媲美。也許正是蘇聯人看到了計劃經濟的好處,才一直堅持下去的吧。

這說明什麼呀?這說明計劃經濟具有市場經濟不具備的功能,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也跟市場經濟一樣優秀。由於計劃經濟有種種好處,在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縱使實行改革開放也沒有完全擯棄計劃經濟,而實行利伯維爾場化--完全自由市場化。否則,中國的將來不會成為這個樣子的。

比如說我們國家長期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有計劃經濟的必要,能集中必要的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目前形勢的需要為著眼點,統一籌劃,全面安排,前後兼顧,著眼長遠,把這些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解決當前的難題,使得我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了,紮根於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還有一個好處是整體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聯合起來按政府的要求去做,參加產業鏈競爭。

2020年,一中國是首先爆發新冠疫情的國家,整個國家全面封廠、封路、封城,很多人宅在家中。受此影響,各個行業的生產一度停滯。考慮到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與全球供應鏈的融合程度較高,這將給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供給沖擊。

隨著主要經濟體的2019年四季度數據以及2020年1月數據陸續公布,不僅世界經濟復甦的預期終結,而且突然爆發並仍在全球范圍內擴散的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短期內國際分工產業鏈的秩序,尤其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也受到最大沖擊,只是沒那麼嚴重罷了,而西方國家,因中國封需,關掉了大部分工廠,中國工廠生產大減或儀停工,結果各種元器件出現斷供的現象,就連蘋果代工廠也只好關停一些工廠,因為它們必須快速補貨,甚至考慮轉向其它國家生產所需的元器件。「一場災難」中國斷鏈危機,全球500萬企業叫苦。

一遇上低潮時,只是讓這部機器運轉慢一點罷了,而並沒有讓它停轉,製造業供應鏈強大。這個完備的工業體系使得我國經濟闖過大大小小的風浪,避免了經濟危機,使得唱空中國崩潰的陰謀屢屢落空。這又顯示了 社會 主義制度的頑強生命力!

國際 社會 普遍指出,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保持自身獨立的同時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也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波蘭、塞內加爾、緬甸、突尼西亞等國政黨強調,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不僅給世界樹立了成功典範,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路徑。法國、羅馬尼亞等國政黨指出,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另一種選擇」。

改革開放充分證明,西方民主模式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並非人類發展的唯一道路。

你好,不是經常說資本無國界嗎,資本趨利性導致它們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生產資料和開設工廠,自己牢牢把握技術專利,控制生產鏈頂端,賺取大部分利潤。 相較而言,發展中國家的場地、原材料、運輸、人力成本比起歐美更低,比如一部蘋果手機在中國生產蘋果公司可以賺300美元,在美國生產只能賺100美元,那肯定拿中國來生產更劃算。

一、我們先來看看,當今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現狀是什麼樣的?

可是,這些公司基本只來源於中國與發達國家,也就是其他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在近萬億產值的半導體領域幾乎毫無建樹。

在東南亞,新加坡靠地緣位置富裕起來,韓國靠高新技術實現經濟騰飛,日本讓歐美企業節節敗退,中國台灣把電子產業做到極致,才能從原本落後走向先進。

直到1980年,歐美國家依然還保有強大基礎工業產能,而此時日本與四小龍已經實現飛躍,並且帶動了東南亞。可是東亞島鏈、東南亞諸國的工業化根本沒有沖擊到西方產業,即便是在1990年全世界驚呼「東亞奇跡」時,歐美還依然保有大量的「落後產能」。

二、在我看來,全球化才是真正使得歐美工業衰弱甚至空心化的推手

歐美工業的衰弱甚至是「空心化」是近20年才明顯的,也就是中國全面開放大潮下,以龐大體量產生的向心力,即便強如美國也大感吃不消,而一些歐洲小國更是幾乎失去所有的工業生產能力。

起初,歐美等西方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誤以為資本主義是適合全球化的,但是其實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有著內在的,結構性矛盾。

可是,美國不一樣,美國為了提高收益,變成了資本主義完全體,進行了資本資產化,也就是說美國的資本從掙產業發展為掙錢。

就是這個個大問題,大家都知道資本主義必然會發生經濟危機,每次經濟危機就是一次清算,然後再重新開始,後來隨著蘇聯解體,美國資本資產化,及中國加入世界經濟體系,讓經濟全球化得到極大發展。

經濟全球化給資本主義帶來更快速發展,更強大積累,符合資本主義邏輯的財團變得更高更快更強,不符合中低端產業等的逐漸衰落,這一切都正在加速變化。 可見,並不是西方選擇了空心化,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沒選擇的都衰落了。

三、最後談談,為何全球化為使得歐美的中低端產業逐漸衰弱甚至空心化?

這其實是人性和利益的自然選擇,去工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然趨勢。

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因成功於工業化,過早地佔據了當今世界財富的大頭,因此就陷入了玩虛擬經濟賺錢更容易,賺得也更多的怪圈中。所以,它們把功夫花得多,賺得少的工業大部分轉出去,維持一定高利潤率的高 科技 產業,把產業集中於收息收租收利的末產,躺著賺錢,這就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

回顧 歷史 ,春秋的中國也是有去農業化,所以管仲踩提出重農抑商的國策,讓國家政策來平衡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穩定了中國 社會 農業發展數千年,看今天,是不是要採用類似的方法呢。

毓美美作答:工業體系不完整不代表產品體系不完整。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生產製造也具備全球化的特性,任何國家是不能完全脫離其它國家而獨立存在的,過分強調全產業鏈全產品全部自產是不現實的,這種閉關鎖國的做法終將使該國與世界脫節,使該國國力衰退。


美國雖不是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但美國的強大之處在於,即便它本國無法生產,但是它可以憑借其強大國力在世界其他國家購得,而我們中國,一旦有無法生產的東西,可能關鍵時候根本買不到。這種被逼無奈的困局,造就了我國遍地開花的工業結構。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個體,逼急了,任何困難都能想得出解決方法,方法總比困難多,這是這些年造就我國全產業鏈的真實寫照。中國的完整工業體系正是當年落後的工業水平和國際環境逼出來的。


只有工業化全產業鏈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唯有逆天的全產業鏈才能解決十幾億國民的吃飯問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苦難行軍雖然異常艱苦,但是卻幫助這個民族驅散百年屈辱的陰影,淬煉出民族的自信與尊嚴。勤勞隱忍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特性,國民之奮發圖強程度堪稱世紀經典,吃的了任何苦,方才造就今日大國的製造奇跡。


對於中國全產業製造的能力與水平我們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說我們已經超過歐美國家的工業設計能力,那叫盲目樂觀,說東南亞等國家製造業已經超越中國製造產業鏈那叫盲目悲觀。人口基建,工業配套體系、技術實力以及穩定的匯率,使得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地位無可撼動,面對一些高精尖產品的製造史,中國仍是最好的選擇。


國內擁有14億人口,消費市場和潛力巨大。全產業鏈布局意味著海量的市場收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個驅動力非常大。加上國際 社會 、文化的因素,更促使國內堅定的自主研發。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成為 科技 強國,是我們更高的追求,也是步入強國之列的必經之路!


分享點亮生活,歡迎加關注,感謝留言交流!

你知道現代工業的全產業需要多少工業人口才能支撐嗎?接近2億工業人口!美國也才僅僅接近!按照專家的測算,由於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需要超過3-4億的產業人口才能支撐完整的全產業,所以有人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只有中美有機會,而中國可以單獨完成,美國還必須聯合盟友。其它國家要麼搭上中美快車要麼吃完飯歇歇吧!

這個主要還是得益於這么多年全球化發展分工的結果。

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當中,歐美發達國家逐步逐步把低端製造業遷移到發展中國家,自己只保留高端製造。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聚焦高附加值的加工製造部分,而把生產率比較低,污染比較重,資源消耗比較多的低端製造部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一方面,享受整個產業鏈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潤,同時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污染。另外,低端製造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匹配本國的生活水平,因為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不足以支撐低端製造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建國之後,以蘇聯老大哥的援建為基礎,初步在東北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並逐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逐步地利用外資建立起了低端的加工製造產業。2000年之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不斷的發展,產業更新換代明顯,在這個基礎之上也逐步逐步建立起來自己的高端的製造產業。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仍然是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布局。

這個也是目前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地方。

這個就有點吹了!唯一一個?你信么?就問你色青你有沒有?高端光刻機有沒有?有全產業鏈根本沒啥驕傲的,做大做強產業鏈才有用,人家根本不屑擁有那些低端產業鏈。

我們要客觀看待全產業鏈,既不能過高估計,也不能妄自菲薄。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全產業鏈也是被逼無奈。一些高精尖的產品要麼不賣給你,要麼過於昂貴。通過這些年艱苦卓絕的國產替代,我們的產業鏈才逐步走向健全的。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產業鏈是中端產業鏈,而不是高端的產業鏈。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不進則退,稍不小心,有些產業又可能變得落後。

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產業分工優勢互補,這是比較合理的規劃。人才交流和思維激盪,使他們更容易在新領域取得突破。

我們要非常謙虛地汲取他們西方的優點。變人口優勢為人才優勢。變勞動力紅利為工程師紅利。最終實現變人才優勢為頂級科學家優勢。從科學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那時我們就不用在乎什麼全產業鏈了,目光所向,便是極致!

因為不掙錢的產業。人家就不做了。他們國家人工費太高。做出來的比進口的貴的多。所以放棄了。就不全了。

Ⅲ 全產業鏈需要多少人口

需要的工業人口僅僅只有1000多萬。
1、追求全產業鏈是工業國的本能,其他國家不是不想搞,而是因為人口規模限制等原因搞不了。
2、中國的體量要求中國必須工業體系完整化,也只有工業界建立完整工業體系,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國產化,才能創造更多高薪的崗位,從而帶動更多人實現共同富裕。否則就只是讓一小撮人當買辦富裕起來罷了。

Ⅳ 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的國家是

中國是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現代工業體系可以分為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目前只有中國擁有這些大、中、小全部門類,所以中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

且中國的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中國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均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工業強國就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美國的工業體系相對比較完善,擁有90%的工業門類,美國產業結構是以高端製造業為主,中低端製造業早已產業轉移至國外。要知道,美國是沒有高鐵的,沒有高鐵產業,也沒有稀土產業鏈。

部分中低端製造業也沒有,依賴於進口。在造船領域,美國除了軍用造船,民用造船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在全球造船領域,中國和韓國占據著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和德國作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體系比較完善,但是完整度不及中國。

德國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液晶面板、互聯網等產業領域幾乎處於空白;再說日本,日本不具備製造類似中國C919大飛機的能力,因為日本沒有大型風洞設施,也沒有大型鍛壓機,但是這些中國都有,同時日本在衛星導航、航空發動機、互聯網等領域基本處於空白。

Ⅳ 為什麼完整工業體系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

1、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接下來是美國,具體數據以前看過,現在找不到了,不過也應該佔有94%左右,然後是俄羅斯,歐盟,日本勉強算的上一個(主要是民用製造業體系)。
3、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占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制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
為什麼完整工業體系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如果工業體系對外依賴,那麼這個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在沖突中,就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朝鮮並不是一直這么慘,過去朝鮮曾經生活水準比中國和韓國都高。後來蘇聯垮掉了,經互會垮掉了,朝鮮得不到足夠的石油、機械零件、技術,於是石油農業垮掉了,機械化的體系垮掉了,成為了現在的樣子。當然,朝鮮是個小國,它本身不足以容納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也是中國身為大國的一個優勢。
不要看中國很多東西仍然需要進口(比如晶元),如果真的被切斷了供給,中國仍然可以生產低端晶元可供使用,盡管良率比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撐工業體系還是夠的。
所以,完整工業體系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意義非常顯著。無論哪個國家想要威脅該國,他們都沒有能力通過貿易禁運就打垮該國的經濟體系。這使得一個國家在國際沖突中占據了有利地位。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由於一國產業比較齊全,外國投資時,很容易就能從本地找到生產廠家,大大降低了產品生產的成本(從外國進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運費,往往還要支付關稅)。這使得中國即便勞動力成本已經明顯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產業還是不得不留在中國(當然,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但對國家安全有好處,還對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助益。
而中國最早的完整工業體系,是在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上建立起來的。這使得,即便中國和蘇聯、美國同時交惡,本國經濟體系也不會崩潰。
世界上現在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恐怕只有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比較勉強。日本算半個,受自然資源限制比較嚴重。其中美國和歐盟最強,基本上各個領域都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基礎材料、精密儀器、電子等方面水平雖然堪用,但確實較差。俄羅斯退化較嚴重。
美國很多東西不生產,並不是它不能生產。只是生產無利可圖。具體的技術,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時刻,美國依然能夠恢復相關的生產能力。
特別是「巴統」的存在。八十年代末開始的武器禁運。北航買不到正版的adobe,美國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爾向中國出口XEON處理器。呵呵,自由市場下居然有禁運。
製造業。據說某五軸出來後,外國的產品價格直接腰斬。而且,國產五軸據說還各種糙。
但這東西差100年,那是別人吃肉你喝西北風。差60年是別人吃肉你喝剩湯。差10年,你還是喝湯,但人家也只能跟著喝湯了。
這東西急不來,就耗著吧。要做好繼續虧本幾十年的決心。看的不是自己的產品賺多少,而是進口產品價格能不能腰斬再腰斬。
再舉通信行業的,來說說交換機吧。15年前,一塊板20萬。10年前,10萬。這是正常的技術進步。但請注意,並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幾年的技術。但人家技術壟斷,就可以5年才減少一半的價格。
不過最坑的是導流板,就一個鐵板,用來填補空槽位,引導氣流,控制設備溫度的。35美金一塊。1斤重。還不是不銹鋼。。。。多年不降價。你能說這是技術好么?但人家壟斷交換機技術,別的牌子人家不認,你敢自己裝,人家整台機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國產交換機開始有中高端產品了。BUG超多。但是價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開始用。用了3年,穩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歐美產品的1半了。這個結果一出來,進口交換機價格就開始了跳水過程了。
10萬的板子,5年後1萬,再5年。。。很多歐美廠已經倒閉不見了。。。。
至於那塊35美金的鐵板?免費送。後來明確說,其實沒有鐵板也沒事,就別配了……
這就是現實。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產品是否精緻。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讓老外老老實實降價。
後進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隱忍著。所謂的雙贏。其實是美麗的謊言。
一開始是落後的沒能力,人家說一萬就一萬。後來落後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說我讓利5000吧,你的產品別出來搶市場了。。。。嗯,雙贏。。。。
以前我們的國家產業水平較低。水泥廠的磨機用減速機,當年國外的減速機賣1000萬一台,國內減速機還開發不出來穩定的產品。等到國產化之後,國外的大型減速機已經基本退出國內市場。因為國產可能只要三百萬。同樣的整個體系的各種設備價格都降下來了。然後才有了國內水泥產業的大發展,然後到了今天水泥價格已經快降成了白菜價。再然後水泥行業大發展才有了中材國際這個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總包商的技術積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國際的海外總包業務佔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業務。再反過來造就了非洲,東南亞水泥行業大發展。你能想像五年前非洲沒有幾個水泥廠,只有水泥進口商的時代么?所以,聽別人說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我聽了很爽。歐洲人的生活不是憑空出來了,當中國人不能造東西的時候,他們能把五塊錢的東西賣成五十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一輩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給了歐美國家養著他們可以休閑度假。可以讓他們長著一張沒被欺負的臉。
還是減速機行業的。看看歐美國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2005年西門子並購了一家公司,對於巨頭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12億歐元的收購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卻深刻影響了世界減速機行業的格局。被收購的公司叫弗蘭德,是減速機行業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門子收購後西門子填補了自己在這塊的空白。但是對於與西門子在眾多領域有廣泛競爭的GE來說卻是個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風電領域,風電主機的關鍵部位就是減速機,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蘭德買,而GE和西門子在這個領域是最直接的對手。這兩家一個是美國巨頭,一個是德國巨頭,弗蘭德也是德國公司。就算不合作無間也不至於影響GE和弗蘭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結尾應該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對。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應是在中國找了一家企業合作,斷掉了與弗蘭德的合作因為他們怕西門子在關鍵時候卡自己的脖子,於是培養了一家中國企業,短短幾年讓這家企業從產值從十幾億變成百億級別,風電主機出貨量全球第一。國際巨頭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國這么多產業被中國人攻陷後發現原來老外賺了這么多錢,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以一種純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該說傻呢還是天真呢?
你以為製造業,是你有錢就能買來的?是你想買就能買來的?
我想說的是,一種儀器,如果國產沒有,那麼國外產品會以翻一番的價格賣給你。唯有真正有競爭力的國產產品生產出來,他們的價格才會不約而同地大幅下降。
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采購,隨時面臨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
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國內龐大的采購需求最後僅僅養肥了一批買辦,而我國工科學生只有頂尖的一批人能夠加入國際高精尖企業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廠。
舉大家熟知的行業舉例,並進行粗淺的討論。
1、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
無論精密機床、數控機床等基礎工業,還是導彈、雷達、艦艇、航空航天等尖端產業,都需要集成電路作為核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8086的晶元都需要進口,那個時候全國才有多少外匯?靠出口紡織品工藝品出口傢具之類換回來的外匯,再花高價從國際市場上購買8086/8088這種成本微乎其微的晶元,而且高端晶元動輒遭到巴統的封鎖,這種酸爽,簡直讓人忍無可忍。
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微電子所、復旦微電子所等一批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應對很多國家對中國微電子行業主流製造技術實施的技術封鎖,那一階段,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是開發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簡而言之,當某微電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後,我們就會展示給美帝和巴統一個信息:我國已經掌握這項技術,貴國如果繼續封鎖0.6um工藝的晶元出口我國,或者賣高價給我國,那麼鄙國將用五年時間自行開發並生產,不再進口貴國晶元。於是美帝的行業協會就會游說國會批准開放此項產品的對華出口。
現在中國仍然在進口大量的晶元,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晶元絕對能夠國產,只進口高端晶元。
給大家講個故事,我們做模擬集成電路和射頻電路的時候,如果想借鑒國外某些重要晶元的話怎麼辦呢?我們會先打磨掉封裝,然後拆出晶元;用蝕刻的方式一層層的脫掉晶元上層的覆層,然後照相,人工扒版圖,分析出電路,用Spectrum模擬工具進行模擬,Ohyeah!鄙國的學習、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這樣的野蠻生長的手段,從90年前後開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行業先以掌握先進製造工藝為目標進行尖端研發,獲得新型晶元的進口權;然後通過多個渠道尋求世界先進的晶元代工廠落戶中國,遂有了台灣人張汝京2000年開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國際(SMIC),04年開始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養2000名以上的工程師輸送到IC行業。07年時候西安那邊的英飛凌、奇夢達等IC企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機時候,有沒有哪家公司收購了國際上的IC行業核心技術,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了25年後,北方微電子公司自主研發的12英寸28納米等離子硅刻蝕機全面通過中芯國際(SMIC)生產線全流程工藝驗證,並獲得訂單。這TMD就是零的突破!
2、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
跟上國際社會發展的腳步非常困難,中國不能長期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上更不能長期受制於人。中國無法從國外買來一個現代化。(除非13億人民加班加點種地紡織搞代加工來支撐5千萬上等人的現代化生活)
軌道交通領域就是一個標準例子。記得到2010年,發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個城市50條地鐵線路的建設,每條地鐵的成本大約為200億,其中機電設備(機車、軌道、盾構機、接觸網、屏蔽門、自動售檢票等等)至少80億,50條線就是4000億。只有形成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製造體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鐵造價。
如果購買全進口設備,機電設備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這么多錢,有哪些人得到好處呢?國際產品生產商啊!他們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產品生產商的工程師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個小時,一年有一個多月假期,到中國都是商務艙+五星酒店。產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業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潤,增值稅17%(地鐵建設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增值稅就是左手倒右手),進口退稅,清關報關什麼的,代理商做了4000億的生意,只留下300億的利潤,僅僅直接創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業崗位。
如果實現國產化,4000億的工業銷售額額會養活多少人?反正華為2013年有2390億元銷售額,有15萬員工(華為的員工工資還很高),為華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業也不計其數;4000億的機電設備采購直接創造40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我認為是比較保守的。
40萬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又能帶動多大的餐飲娛樂家電汽車住房市場?
所以,工業界建立完整工業體系,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國產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則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來。
隨便講個AFC(自動售檢票系統)國產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華虹。上海軌道交通1、2號線的AFC全部從美國CUBIC公司的產品,於1998年9月完成1號線調試。1999年3月運營。但是全部進口的缺點有造價昂貴、運營費用高、關鍵技術保密導致系統維護和升級困難、備品備件不足、資深維保人員要從美國飛過來,而且工時費從美國出發時開始計算。於是在3號線招標時候,政府就要求國外供應商提供國產化措施,遂由上海華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聯合體中標,在實施中逐步實現應用軟體本地化,維修零部件的國產化。
其實這個時候上海華虹的水平還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認為上海華虹初步具備了獨立設計和製造的能力,於是在2001年末1號線北延線的AFC招標中,上海華虹用6000萬的價格幹掉了CUBIC公司,並且實打實的在2004年把活幹完了,而且培養了一票人,被高新現代、上海郵通、上海華騰之類的單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時,國內AFC行業就基本沒外國公司什麼事了。
一條線一個億的合同額,50條線就被上海華騰、上海華虹、南京熊貓、高新現代、北大方正、浙大網新這些單位給瓜分了大頭。
而且這個時候,上海華虹還跟復旦微電子(你看我第一個說的就是微電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統的提供國產化產品,還帶動了微電子行業的發展。
這個故事厲害的地方在於,從引進技術到踢開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時間,而且還培養了一大批從業人員。
3、石油化工領域設備國產化
前面兩個例子的規模都不算大,真正大頭的在這里呢!
請問:一個百萬人口地區的基本生產需要哪些工業
回答:小煤礦、小鋼鐵廠、小機械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小發電廠、小紡織廠、小印刷廠、小食品廠。
其實是1970年國家制訂第四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所提出來的一個方案,具體內容是由中央財政撥出80億元的專項資金,扶持各省區發展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等五類工業項目。
當時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對外實際簽訂的項目共26個,其中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有遼陽石油化纖總廠(29億人民幣)、武鋼的一米七軋機(27.6億人民幣)、大慶化肥廠(日元貸款,匯率調整,投資增加到26.7億人民幣)、上海石油化工總廠(20億人民幣)、天津石油化纖廠(13.5億人民幣)
注意啊,這是1970年的116.5億,那時的官方匯率是人民幣兌美元是2.46哦!47億美元哦!!!1970年外匯儲備花得只剩2000萬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另外,1979年中國貨幣供應量為26億元,GDP為272億美元(數字均來自網路,請有識之士打臉)
中國那點外匯,拿來引進乙烯化肥裝置都不夠,還想要買什麼電視機?
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一覽表:
1、齊魯第二化肥廠 1974年4月開工,1976年7月建成,投資26303萬元;
2、四川化工廠 1974年5月開工,1976年12月建成,投資16012萬元;
3、 瀘州天然氣化工廠 1974年4月開工,1977年3月建成,投資20642萬元;
4、大慶化肥廠 1974年5月開工,1977年6月建成,投資267447萬元;
5、滄州化肥廠 1973年7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24312萬元;
6、遼河化肥廠 1974年6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34342萬元;
7、雲南天然氣化工廠 1975年1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18759萬元。
8、棲霞山化肥廠 1974年9月開工,1978年10月建成,投資32128萬元;
9、安慶化肥廠 1974年3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40526萬元;
10、赤水河天然氣化肥廠 1976年1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17185萬元;
11、洞庭氮肥廠 1974年4月開工,1979年7月建成,投資31329萬元;
12、湖北化肥廠 1974年10月開工,1979年8月建成,投資29875萬元;
13、廣州化肥廠 1974年12月開工,1982年10月建成,投資50739萬元;
以上13套裝置中,除洞氮、安慶、枝江三套裝置以石腦油為原料外,其餘均以天然氣為原料。
以天然氣為原料的10套裝置主要的技術進口國為美國和荷蘭,合成氨裝置採用美國凱洛格生產工藝,尿素裝置採用荷蘭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產工藝。部分企業採用了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藝。
一畝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進了390萬噸化肥生產設備,約能滿足2.6億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著當年的引進裝備加技術,抽調人力進行攻關,如11萬噸乙烯設備攻關,30萬噸乙烯設備攻關,大化肥攻關等等,靠著當年那幫善於借鑒、學習、研究的前輩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來石油化工裝置的生產線,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別不當回事,沒有這些基礎工業體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車床就能要你300萬,高端的還禁運,更別提搞什麼螺旋槳、潛艇、大飛機了。到老百姓這里,就一輩子跟綠皮車打交道吧。
第一個,液晶面板行業。
2004年,我在某國企當15inch面板的產品經理。當時我才是研究生畢業剛工作不到兩年的愣頭青。整個團隊花了3個月做設計,一個月做mask定材料,2個月試做,正式投產前我們的預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這時候市場價格260美金。6個月後我們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inch市場份額,這時候市場價是可怕的160美元,我們的成本是180美元,虧的姥姥家都不認識。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財報,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場經濟的說法,這種企業應該關門?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關系在2005年,中國面板行業每虧損1塊錢,中國的液晶顯示器和電視機企業就會成本下降20塊錢。這就是國產化的力量。
感謝BOE、tianma、SVA、TCL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面板業國家的巨大投入,就沒有國產電視機行業的成功。中國政府在液晶面板行業的投入大約是1000億,而2014年中國液晶電視產量1.4億台,多少年的投入幾個月電視機行業就賺回來了。
第二個例子是我現在做的新能源。
2010年,我們和所有的氣體國際巨頭,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強級別的公司談一種烷烴類氣體的供應。他們的報價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們知道他們背後的供應商成本在25000以下。然後我們努力培養了福建的一個國內供應商,成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們用31000的價格買。然後不到一年,這些五百強又來找我們了,說27000賣給你們。那按某些自由市場經濟信徒的觀點,我們應該拋棄國內廠家,和國外大企業合作?鬼才這么干。我們很清楚等國內這家死了,這些國外大鱷會毫不猶豫的漲價到40000以上的。順便提一句,和我們談判的,都是這些國際大公司中國子公司的中國籍買辦。
再舉一個例子,2013年,我們收購了一家美國公司,這家公司債務纏身,假如中國土豪不出手,絕對死的透透的。即使這樣,這筆收購受到了美帝議會的反壟斷調查,收購拖延了三個月。而所謂的反壟斷,過程中美帝議員真正關心的,並不是壟斷,而是我們企業和中國政府的關系,以及由此導致的技術軍事應用。
這家公司的生產技術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繞式鋼板,當我們國產化之後希望在中國生產時,美國和日本的供應商都表示不能對中國出口,因為根據巴統規定,這是戰略物資對中國禁運。而在我們和寶鋼達成一致由寶鋼開始生產這種鋼板樣品6個月後,美帝果斷取消了這種鋼板對中國的禁運。
所以為什麼要工業化國產化?因為這個世界從過來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仍然是典型的叢林法則。任何時候,只有你能造的出來,別人才和你談自由市場。當你造不出來,面對的或者是高價傾銷,或者是徹底禁運。
當然,假如我們的目標不是工業化,僅僅是發展發展服務業,目標是人力和原材料輸出國外加高級產品傾銷地,那國產化什麼的確實沒什麼必要。

Ⅵ 完整的汽車汽車產業鏈需要多少員工

一個完整的汽車生產產業店,大概需要的員工是有上千名的,因為汽車的產業鏈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非常多的人力去參與。

閱讀全文

與全工業產業鏈需要多少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義汽車玻璃廠在哪裡 瀏覽:176
奧迪a7開三年值多少 瀏覽:670
全新賓士c級將上市用的什麼發動機 瀏覽:642
資陽工業紙箱多少錢 瀏覽:513
買賓士車險在哪裡買劃算 瀏覽:987
寶馬x5怎麼給手機快充 瀏覽:355
比亞迪的汽車參數銘牌在哪裡 瀏覽:488
深圳石岩鑫泓佳在哪個工業區 瀏覽:453
晉城汽車限號違規扣多少分 瀏覽:541
汽車冷卻水怎麼加 瀏覽:778
賓士事件為什麼這么火 瀏覽:777
賓士c級怎麼打造成商務車 瀏覽:337
糖在工業生產上能做什麼 瀏覽:183
汽車類型02是什麼 瀏覽:907
國外小眾品牌汽車有哪些 瀏覽:241
15年的奧迪a6指紋解鎖怎麼用 瀏覽:488
奧迪的carplay怎麼連接 瀏覽:173
常德賓士汽車改色哪裡專業 瀏覽:62
維修奧迪一般需要多少錢 瀏覽:217
奧迪車的cob在哪裡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