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航天人物有哪些
中國航天人物有: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洋、劉旺、王亞平、張曉光、鄧清明、潘占春、趙傳東、陳冬、陳全、李慶龍。(其中包括部分未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
一、楊利偉
楊利偉:男,漢族,遼寧綏中人,大學文化程度,1965年6月出生,特級航天員,副軍職,少將軍銜,兩次榮立三等功,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二、費俊龍
費俊龍:男,漢族,江蘇崑山人,黨員,大學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黨,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特級航天員,副軍職,少將軍銜。
曾任空軍某飛行學院飛行技術檢查員,飛過殲教五等機型,安全飛行179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是我國第二批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三、聶海勝
聶海勝:1964年9月生,湖北棗陽人。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安全飛行1480小時,空軍一級飛行員。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船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2005年10月12日,終圓了「九天攬月」的夢想。2005年11月由三級航天員晉升為一級航天員,2006年晉升為特級航天員。2010年底晉升副軍職。2011年6月晉升少將軍銜。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聶海勝跟隨神舟十號第二次前往太空,飛行乘組由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2016年2月聶海勝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十一、鄧清明(未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
鄧清明,男,中國江西省人,中國首批航天員.1997年年底成為神舟計劃第一批航天員14人中的一員。他與潘占春、張曉光、趙傳東、陳全等航天員已訓練了15年。
十二、陳冬
男,漢族,籍貫河南鄭州,河南洛陽出生,黨員,大學本科。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上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飛行大隊大隊長,安全飛行15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2010年5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任務,通過了各項考核,綜合評定成績優異。2016年6月,入選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
十三、潘占春(未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
潘占春,1963年5月出生,陝西西安人,1981年7月入伍,1985年1月入黨,中國航天員,於1998年成為神舟計劃第一批航天員14人中的一員,曾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天津部隊。
十四、陳全(未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
陳全,1963年出生,四川省遂寧市人,2010年1月被授予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航天工程碩士學位。大校軍銜,副師職,二級航天員。
1981年7月招飛入伍。1998年1月,加入首批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2008年、2013年進入「神七」、「神十」梯隊,榮立二等功。年滿50歲的陳全於2014年初退休。有同名人物多人。
十五、趙傳東(未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
趙傳東,男,1963年出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海軍航空學校大院內,中國航天員,於1998年成為神舟計劃第一批航天員14人中的一員。2019年5月,擔任北京九天未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航天科普顧問。
十七、李慶龍(未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
李慶龍,男,安徽定遠人,1963年出生,大校軍銜,中國最早的兩名宇航員之一,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教練。李慶龍1980年從定遠中學畢業後考入西安空軍導彈學院,1984年成為空軍首批本科飛行員。
1995年10月,歷經重重嚴格選拔,李慶龍與來自河南的吳傑,成為我國首批兩名航天員,並被派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培訓,主攻「太空行走」,並以優異成績獲得「國際航天員」證書。2010年1月被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授予工程碩士學位。
十八、吳傑(未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
吳傑,男,漢族,1963年10月生於河南鄭州,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空軍一級飛行員,副師職,大校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教練員兼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吳傑是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之一,也是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的兩名教練之一。
B.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是怎麼發展的
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x0dx0a x0dx0a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x0dx0a x0dx0a1956年4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x0dx0a x0dx0a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x0dx0a x0dx0a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x0dx0a x0dx0a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1958年至1967年)發展規劃綱要。x0dx0a x0dx0a1958年,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成立了 「581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x0dx0a x0dx0a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x0dx0a x0dx0a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區的一片稻田裡,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火箭飛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x0dx0a x0dx0a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x0dx0a x0dx0a1962年3月21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x0dx0a x0dx0a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x0dx0a x0dx0a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x0dx0a x0dx0a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x0dx0a x0dx0a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x0dx0a x0dx0a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1965至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x0dx0a x0dx0a196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x0dx0a x0dx0a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x0dx0a x0dx0a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x0dx0a x0dx0a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x0dx0a x0dx0a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x0dx0a x0dx0a1967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x0dx0a x0dx0a1968年2月20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x0dx0a x0dx0a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x0dx0a x0dx0a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x0dx0a x0dx0a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8年。x0dx0a x0dx0a1971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x0dx0a x0dx0a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29日返回地面。x0dx0a x0dx0a1979年1月7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x0dx0a x0dx0a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x0dx0a x0dx0a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x0dx0a x0dx0a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x0dx0a x0dx0a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x0dx0a x0dx0a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6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x0dx0a x0dx0a1985年,中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x0dx0a x0dx0a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x0dx0a x0dx0a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x0dx0a x0dx0a198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x0dx0a x0dx0a1989年1月,「長二捆二號E火箭」正式開工。x0dx0a x0dx0a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x0dx0a x0dx0a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x0dx0a x0dx0a1990年9月,中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x0dx0a x0dx0a1991年1月22日18時23分,中國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 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x0dx0a x0dx0a1992年3月22日,西昌,中國「長二捆」火箭發射澳大利亞「澳星」衛星(美國製造)時失敗。x0dx0a x0dx0a1992年8月14日7時12分,西昌,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順利起飛,成功地把美國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1」(澳星)通信衛星入預定軌道。x0dx0a x0dx0a1994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x0dx0a x0dx0a1997年6月,以東方紅二號甲衛星平台為基礎研製的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05度的赤道上空。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x0dx0a x0dx0a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x0dx0a x0dx0a1999年5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經過改進的風雲一號氣象應用衛星。x0dx0a x0dx0a1999年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x0dx0a x0dx0a2000年9月,中國自行研製的中國資源二號01星發射成功,此後,又分別發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解析度比資源一號系列衛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聯網,表明我國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x0dx0a x0dx0a2000年10月和12月,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相繼定點於東經140度和東經80度赤道上空。x0dx0a x0dx0a2000年11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發布《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近遠期目標。x0dx0a x0dx0a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神舟」二號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7天,環繞地球108圈,並順利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x0dx0a x0dx0a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三號順利完成一系列科學實驗,為中國今後的載人航天測控和管理打下了基礎。x0dx0a x0dx0a2002年5月,中國發射成功了第一顆海洋水色水溫監測衛星——海洋一號衛星。x0dx0a x0dx0a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載人飛行已為時不遠。x0dx0a x0dx0a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號導航系統的第三顆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初步形成了第一個區域性衛星導航系統。x0dx0a x0dx0a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第一人。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x0dx0a x0dx0a200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進入工程研製階段,計劃2007年實施我國第一次月球探測衛星的發射任務。x0dx0a x0dx0a2005年10月12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2人(費俊龍、聶海勝)5天飛行試驗。x0dx0a x0dx0a2006年4月,中國發射成功了中國首顆微波遙感衛星——遙感衛星一號等。x0dx0a x0dx0a2007年10月24日18點06分,中國將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標志中國探月工程邁出了第一步,也是中國航天事業新的一步。x0dx0ax0dx0a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x0dx0a x0dx0a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x0dx0ax0dx0a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x0dx0a x0dx0a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x0dx0a x0dx0a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x0dx0a x0dx0a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x0dx0a x0dx0a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x0dx0a x0dx0a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x0dx0a x0dx0a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x0dx0a x0dx0a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x0dx0a x0dx0a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x0dx0a x0dx0a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x0dx0a x0dx0a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C. 航天領域的傑出人物有哪些
航天領域的傑出人物有:
1、任新民
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生於安徽寧國。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後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他領導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
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組織研製「長征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征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
領導組織了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
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勛獎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
D. 中國航天歷史是什麼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1970年4月24日,一顆耀眼的『星」劃破天際——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誕生了!這是提前為國慶獻上的厚禮,也標志著我國衛星史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此之後,我國航天事業一次次快速躍升: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起飛;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神舟」三號成功升入太空;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使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中國航天創造的輝煌成績: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我們以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飛躍!此後,中國航天事業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狀態:神七出艙,「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神八」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神九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這些都讓人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但是,我國航天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近幾年,美國宇航局每年的預算在170億-180億美元,超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20年的總投入。
在人造衛星領域,我國剛剛達到國際航天界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技術水平;在飛船研製技術領域,我國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也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航天重要領域,我國與世界航天水平的差距保守分析為10年到15年。
迄今為止,長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種試驗衛星、科學衛星、地球觀測衛星、氣象衛星和通訊衛星等送入太空,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衛星供應商美國休斯公司已與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我們是國家的棟梁,祖國的希望。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的希望,我們惟有好好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讓祖國的航天事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要繼承中國航天人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為了我們的祖國,甘於奉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航天史
E. 從一機部到九機部都是各自主管什麼的呢
一機部主管民用機械
二機部主管核工業和核武器
三機部主管航空
四機部主管電子工業
五機部主管兵器
六機部主管造船
七機部主管洲際導彈(航天)
八機總局主管戰術導彈
1982年,各機械工業部紛紛改名改制:
一機部改為機械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與農業機械部、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國家機械設備成套總局合並為機械工業部;
二機部改為核工業部
三機部改為航空工業部
四機部改為電子工業部
五機部改為兵器工業部
六機部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
七機部改為航天工業部
1986年至今
1986年機械工業部和兵器工業部合並為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
1988年機構改革,國務院部委中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
1993年改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
1998年改革,兩個部又都撤銷,新組建成立信息產業部。
2008年信息產業部改為工業和信息化部,一直至今。
(5)航天工業局主任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是根據2008年3月11日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的國務院直屬部門。
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職責為:擬訂實施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准;監測工業行業日常運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管理通信業;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等。
作為行業管理部門,主要是管規劃、管政策、管標准,指導行業發展,但不幹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在中國的重點大學中,工信部直屬高校共7所,工信部共建高校共5所。
成立背景
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在2008年中國「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新成立的中央部委。是根據十一屆人大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而組建的。中央將國家發改委的工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工委除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以及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加以整合,並且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
另外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此外,國家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工委、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