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工業化建設主要分哪幾個階段進行,有哪些特點
第一階段,1953—1957年: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這一階段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其背景為1952底,我國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鑒;其方針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具體實施為制定「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的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合理調整工業布局。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的轉變從國情出發,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比例,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並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階段,1958—1978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提出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但是八大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958年,頒布社會主義總路線,開展大躍進,使工業建設受挫。大躍進在經濟上,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使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傾思想更嚴重。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生態上,生態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後來的糧食生產。其後,文革對工業建設又造成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工業企業管理制度被破壞,經濟效益下降。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一些地區和企業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爭斗,導致生產長時間上不去。不少重點工程建設受影響。不少工廠在政治運動中,設備損壞。
第三階段,1978至今:社會主義工業化新時期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現階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有利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Ⅱ 人類走向現代工業文明經歷了幾個階段
人類走向現代工業文明經歷了如下幾個歷史階段:
1,石器製作階段。
2,火種和輪子的發明製作階段。
3,陶器燒制和文字圖案階段。
4,青銅、生鐵冶煉工藝和紡織技術使用階段。
5,冷兵器和原始農具模具製作、木工手工工具及造紙印刷製作階段。
6,火葯、熱兵器和切削,沖壓、鑽孔車削機具發明使用階段。
7,車輛蒸汽動力發明使用和石油裂解柴油工藝階段
8,電磁波電報設備、電力動力發明利用階段
9,電磁留聲、留影技術和飛行器、遙控技術使用階段。
10,石油工業、日化工業、化纖工業、交通工業、原子工業等工業興起階段。
11,光電、激光、電信和一系列電子、電子計算機和原子能工業的發展階段。
12,生物基因的利用、醫葯設備和電子高科技、探測和納米技術等綜合利用的高度文明階段。
總之,工業文明經歷了手工,機械,化工,電子,綜合利用五個歷史階段。
Ⅲ 我國目前還處於工業化的什麼階段
二戰前的工業屬於機械化、電氣化的概念,二戰後算是電子化、自動化,到上世紀八、九年代又開始步入信息化。到現在融入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就是所謂的工業4.0。而我國幾乎是把這幾個階段揉在一起發展的,所以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工業化,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據專家預測,2022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
拓展資料
一.工業化
工業化(in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二.工業化階段
通俗地說,一般分為:
1.工業化初期階段(輕工業、消費品工業主導)——如我國改革開放後的初期;
2.工業化中後期階段(重工業、生產資料製造業大發展並最終超過輕工業)——對此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重化工業不可避免,我國正處在這一階段;另有一種觀點認為重化工業發展與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相矛盾,我國應繞開這一階段,直接進入三產為主階段;
3.後工業化階段(服務業、三產為主導)。
三.工業化特點
現在中國還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3.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Ⅳ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第二階段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第三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
把握工業經濟的發展方向
步入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我國工業發展由大到強、工業體系由全到優轉變將是大勢所趨。
具體而言,工業結構高端化發展勢在必行,工業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將廣泛拓展,工業發展形態綠色化升級將不斷加速,共工業行業之間以及工業和服務業融合化互動將更加顯著,工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穩定將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
Ⅳ 工業文明的三個階段
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從英國發起,由於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開展起來,這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階段:是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階段: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人類進入科技時代。
最新的狀態:
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文明的優勢是規模化生產使人類商品迅速豐富,缺陷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與污染也急劇加速,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
Ⅵ 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濟工業化的主要階段: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在中國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開始出現近代工業。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③甲午戰爭後,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的機會,出現了發展的黃金時期。⑤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受到打擊。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沉重打擊,日益萎縮。
(2)經濟工業化的特徵:①工業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工業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也發揮了一定作用,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③工業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④發展畸形。產業結構不協調,重工業發展緩慢;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沿海和江南沿河地區。
Ⅶ 經濟轉型工業化發展的六大階段
1.
工業化的起初階段。即工業化首先是從以輕工業為主導開始的。
2.
重工業化階段。工業由以輕工業為重心的發展向以重工業為重心的發展推進,產業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即所謂「重工業化」
或「重化工業化」。
3.
高加工度化階段。即重工業化過程中由以原材料為重心的結構轉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結構。這個階段,實際上開始了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提高的階段。
4.
技術高度密集化階段。在這個階段,各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地採用高級技術,導致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特徵的尖端工業的興起。
5.
高新技術化階段。大力發展航空航天工業、大規模集成電路、新型電子計算機、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的新興部門,以及生物工程、激光技術、光導通信等新技術群,資本密集部門的領先地位逐漸為高新技術部門所取代,使美國的工業結構日益走向高級化。
6.
最後可能是不斷創新階段。提高工業產品競爭力,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通過實施名牌推進戰略、技術轉移戰略,工業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一批知名品牌脫穎而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逐步提高,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的增強。
Ⅷ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夾縫中產生。
2、19世紀末(1895-1912) :初步發展。
3、20世紀初(1912-1919) :短暫春天。
4、國民政府前期(1927-1936) :發展較快。
5、抗戰時期(1937-1945) :沉重打擊。
6、抗戰勝利後(1946-1949) :日益萎縮。
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 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Ⅸ 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學習製造汽車的階段
第二階段:打造中國本土強勢汽車製造和生產基地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跨國公司,把先進的車型,推到中國市場上參與競爭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