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工業發展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官營手工業:
發展概況:夏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主要特徵:主要生產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生產規模大,分工細致,代表著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2.紡織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紡織業開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為主,但也出現了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②漢:遠銷海外,被稱為絲國(開辟絲綢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後,私營作坊興起.④宋元:棉紡織業興起, 元朝時松江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⑤明: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蘇州和杭州是絲織業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時代:已經出土了小件銅器,②夏商周:青銅鑄造業進入繁榮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③春秋戰國: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出現了鐵器④漢: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發生革命性變化.⑤東漢時期: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為動力鼓風.
4.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彩陶出現.②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陶發展過渡到瓷.商朝燒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製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鎮到元朝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青花瓷器..⑤明清: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中後期五彩瓷,清代琺琅彩.
5.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生產部門不斷增加,並且勞動分工越來越細②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出現工場手工業 ④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⑥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海外.
『貳』 一個國家工業發達,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個國家的工業強大體現在金屬材料技術和數控機床的先進度上。金屬材料技術是考量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和工業核心技術的唯一硬指標,如果沒有好的金屬材料何談精密鑄造,何談軍事發展,何談高性能汽車、摩托車造船、航空、航天技術?當然僅有好的金屬材料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後期必須涉及到深加工技術,那麼尖端數控機床的優劣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真正的精密鑄造能力的試金石?。
『叄』 宋代手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簡短回答.6分.
1、煤的開采量很大「汴京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煤還廣泛用於冶煉鋼鐵.
2、北宋絲織業有較大的發展,絲織品花色品種繁多.
3、在棉紡織業出現了紡車、彈弓、織機等.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
4、先進的瓷器技術,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是當時著名的五大瓷窯.
5、造船業領先於世界.長江最大的船米萬石以上.
『肆』 從經濟方面分析工業革命的進步性
原因:
①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伍』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之後,人類都有了什麼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又稱第二次技術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西歐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發展迅速。第二次工業革命緊隨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蔓延到西歐和北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的大規模應用和電燈的發明為代表。這場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為現代社會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本文將簡要闡述這場工業革命的興起、特點和影響,也希望對不準確的表達得到讀者的批評和糾正。
在此期間,電信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1876年,定居在波士頓的蘇格蘭貝爾試圖通過電話取得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的發明的基礎上作出了重要的改進,使電話通訊迅速在世界各地許多國家流行起來。1877年,第一個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建成。隨後,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設立了電話交換機。收音機的發明是19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的馬可尼製造了無線電通信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成功地創辦了一份報紙;1901年,一次成功的跨大西洋廣播播出。現代電信業的發展為信息的快速傳遞提供了便利。此後,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陸』 工業方面取得了哪些世人矚目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空前增強,工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由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門類單一向工業基礎顯著加強、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門類逐漸齊全的重大轉變。工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工業生產快速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1、工業規模不斷壯大。1978年,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增加值僅有1607億元。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工業經濟迅猛發展。1992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此後每兩三年就邁上一萬億元台階,2000年突破4萬億元。2003年以來更是一年一個新台階。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比1978增長23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1.6%。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工業增加值超過1994年以前17年工業增加值的累計,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業增加值超過改革開放前二十五年工業增加值的總和。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的統計顯示,1995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僅佔5%,2007年這一比例已升至14%,在全球製造業排行榜上中國與日本並列第二。
2、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30年來,我國工業佔GDP的比重除了80年代有所降低外,90年代以來所佔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2007年工業所佔比重達43%,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推動著我國經濟在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工業為農業、交通運輸等各行業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裝備和支持。與1978年相比,2007年農用化肥增長5.7倍,汽車增長59倍。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迅猛發展。彩色電視機由1978年的0.38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8478萬台;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4397萬台;洗衣機由1978年的0.04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4005萬台;房間空調器由1978年的0.02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8014萬台,轎車產量由1978年的2640輛增加到2007年的480萬輛。微型電子計算機、手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2007年產量已分別達到1.2億台和5.5億台。
(二)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
1、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工業企業[1]實現利潤27155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98739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45倍和57倍。1999年以來企業實現利潤連續大幅增長,增幅基本在30%以上,創造了新中國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長的增長期。1999-2007年,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98928億元,是1998年之前改革開放頭21年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的4.5倍。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利潤總額比1998年以前21年的利潤總和還多5000多億元。
2、工業始終是國家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的75.4%來源於工業,1983年達到了86%。1983年以後,隨著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中來自工業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90年代以來又逐步回升,在稅收產業結構中繼續保持主導地位。2007年工業上交的稅金仍占稅收總額的50%,大大高於其他部門。
(三)工業實力明顯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初期,生產能力不足,國民經濟主要由賣方市場主導,大部分商品處於短缺狀態。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的加快,市場供求關系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絕大部分商品供應充裕。進入21世紀,伴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部分行業產能增長較快,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大量產品銷往國外。
1、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製造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及各種消費品等工業主要領域,已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2]。與1978年相比,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成倍增長。發電裝機容量由1978年的5712萬千瓦小時增加到2007年的68737萬千瓦小時,增長11倍;原煤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5.8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25.8億噸,增長3.4倍;化肥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1247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8230萬噸,增長5.6倍;粗鋼生產能力由1978的3500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57045萬噸,增長15.3倍;水泥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7369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18.34億噸,增長23.9倍;化學纖維由1978年的38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3042萬噸,增長79.1倍;汽車由1978年的17萬輛增加到2007年的1283萬輛,增長74.5倍。
『柒』 第一次工業革命影響下有哪些進步潮流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亦稱第一次工業革命)】 1770-1870(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捌』 我國春秋時期手工業生產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以及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首先,手工業日趨專業化。春秋時代,受政治形勢的影響,地區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各個地方的手工業往往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吳國的劍、鄭國的刀、宋國的斤,都聞名於當世。
其次,出現了大量的新興手工業。新興的手工業有煮鹽、冶鐵、漆器等。冶鐵業是一項重要的手工業,從已經發現的冶鐵遺址來看,春秋時期冶鐵的規模已經相當大、產品種類和數量很多,質量也很好。北方發現的鐵器以農具和手工工具為主,南方發現的鐵器以兵器居多。這一時期青銅業仍有進一步的發展,河南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突破了呆板的舊傳統。楚國的漆器最出名,長沙春秋楚墓中出土的一系列漆器都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齊國的紡織業非常發達。
『玖』 「宋代手工業取得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宋代手工業取得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煤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一;鐵銅的冶煉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瓷器製作精美,成為暢銷世界市場的產品。大宋是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手工業非常繁榮。代表性的有,制瓷:哥、汝、定、官、鈞五大名窯享譽世界。採煤:已經有完備的開采設施,開采量世界第一。冶煉:鐵銅等主要金屬產量多,冶煉水平世界最強。棉紡織:紡織業以及棉花的種植推廣到閩\粵地區.使各地都出現了棉紡織業,甚至出現了專門紡織的「機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