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工業化和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有何不同
比較蘇聯,西方和中國的工業化. : 蘇聯從一九二八年開始進行有系統的工業重建,歷時四個五年計劃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短短的二十年中,蘇聯的工業產值一舉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其發展速度大大高出同期資本主義國家,顯示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獨...
蘇聯與中國的工業化的比較_ : 兩國相同之處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採取了一條與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也就是以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發展方式完成了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不同的是在初始階段,中國人口負擔更重,人口素質更低,國家工業基礎更落後,科技水平更...
中國的工業化和蘇聯,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有何不同? : 中國的工業化是輕重並重,以密集型勞動生產方式. 蘇聯的工業化是軍事畸型化,重工業發達,輕工業欠缺. 西方國家是輕重並重,以高科技勞生產方式.
㈡ 在中國東盟經濟合作中,中國和東盟各自具有的優勢分布有哪些
中國:勞動力豐富廉價,科技較發達,市場廣闊,國際地位顯著。
東盟:國家之間的合作,貿易壁壘少,勞動力更廉價。
㈢ 在中國一東盟經濟合作中,中國和東盟各自具有的優勢分布有哪些
《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貿易關系、潛力及合作模式選擇(農產品貿易視角)》內容簡介: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貿易並未取得像其工業品那樣迅猛的增長速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農業的發展,而這主要是由種類繁多的農產品貿易及非貿易壁壘所導致的。農產品貿易壁壘是致使發展中國家農村發展緩慢、減少貧困計劃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如何通過擴大農產品貿易,刺激農產品出口需求從而拉動農村經濟增長,成為發展中國家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通過建立各種優惠的經貿安排,尋求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也已成為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政策選擇。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要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擺脫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就必須團結起來,實現南南合作。另外,農產品中有很多產品是工業原料,在我國農業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參與區域分工與合作,力圖利用貿易手段解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資源約束。中國與東盟近年來加快了區域經濟合作步伐。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決定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而在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就正式簽署了《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進程正式啟動,兩大區域的經貿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經濟利益上的沖突集中體現在農產品上。農業和農產品問題,一直是東亞經濟體自由貿易區談判中過不去的坎。但是,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框架下,雙方都把農業確定為五大重點合作的領域之一,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始終是中國與東盟開展合作的重點。中國與東盟同處於相同的發展階段和層次,因而雙邊貿易關系可能以競爭性為主。但是,對於農業和農產品來說,其生產和貿易結構受氣候影響比較大,中國的國土主要處於溫帶,而東盟國家基本上處於熱帶,這一農業氣候差異導致雙方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差異,從而出現了農產品結構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驗證了上述的假說,並且列出了中國與東盟現階段處於競爭、互補貿易關系農產品的種類。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產品相似性小於市場相似性,出口產品的差異造成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性為主。另外,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小於各自的總體水平,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形式是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為主,兩者之間的貿易主要是互通有無、互補餘缺為主的貿易。在互補貿易關系的前提下,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農產品潛力應該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估計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流量的決定因素,並且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潛力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已經出現了「過度貿易」,而中國與菲律賓和新加坡農產品貿易仍然表現為「貿易不足」。另外,在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市場機制條件下,互補的貿易關系應該能夠促使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額朝著穩定和持續增長的方向發展。但是,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額卻沒有呈現預期中的發展趨勢,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動。兩個國家或者區域之間貿易量的波動可以由進口需求效應、結構效應以及競爭力效應三個因素加以解釋。中國和東盟農產品總進口的增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兩者雙邊貿易的波動;另外,從出口結構調整來看,雖然中國調整農產品出口結構以適應進口需求變化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中國對東盟進口農產品結構變化的反應度要明顯低於東盟國家對中國進口變化的反應程度;從農產品競爭力變化來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初級產品的競爭力正在逐步喪失,而東盟國家在此類產品中仍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下滑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競爭力的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了中國出口到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額的增長。為了實證分析三類效應(因素)對於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波動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了CMS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額增長波動主要是受東盟國家進口需求因素的影響;而結構因素是次重要的影響因素。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金額增長波動也主要受中國進口需求的影響,但是東盟國家的農產品競爭力是影響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多少的次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波動主要是受總進口需求的影響。而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削減關稅,最終實現雙邊的自由貿易將在很大程度上產生貿易創造效應,也即通過促進區域分工與合作,從而對各自總農產品進口需求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本文認為:加強農業領域的合作是緩解中國與東盟農產品波動,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最根本和關鍵的途徑。從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認為:目前中國政府積極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往來和合作,推進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並且把農業確定為新世紀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五大重點領域之一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區域經濟合作的貿易促進效應直接與合作各方的貿易互補程度成反比,而和貿易保護程度成正比。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性為主,而且兩者之間現有的農產品貿易保護程度很低,因此,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農產品貿易創造效應不是很明顯,從這一點考慮把農業高保護程度的日本和韓國排除在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外,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東亞自由貿易區所應該有的對農產品的貿易促進效應。排除了亞洲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而建立起來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對經濟和貿易的促進作用不是很明顯,也就是說存在理論上的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缺陷。因此,本文積極主張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三國同時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也即「10+3」模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不是現在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10+1」模式。最後,基於中國與東盟的具體情況,本文提出了三個可能的合作的領域:糧食生產與貿易、熱帶農業產業合作以及農業領域的投資合作。在新形勢下,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主要靠市場的方法,加大糧食的進口比例和幅度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之一。東盟國家是比較可靠的糧食進口來源地。㈣ 東盟主要工業國
東盟十國 的強項 多為 農業和旅遊業,工業比較不靠譜。
所以,每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東盟都是來賣農業和旅遊業的,並對中國等提供的工業很感興趣。
如果非要從裡面選工業突出的,就選 新加坡 和 泰國 了。
新加坡不僅政局穩定,投資政策保障好、信用度高,而且還是世界級的大港口、世界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
新加坡在東盟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泰國重要的工業門類有采礦、電子、紡織、塑料、食品加工、汽車配件、建材、石油化工、玩具等。
泰國已經實現了由過去傳統農業國向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轉化,是繼新加坡之後發展較快的東南亞國家。
㈤ 中國和印度,誰的基礎工業實力較強
當然是中國強。
中國已經占據了世界產業鏈的下端,正在向中端延伸,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僅有的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兩個國家之一。
在基礎工業方面,中國是世界工廠,印度基本依賴進口。
中國的粗鋼、型鋼、水泥、電力等數字都甩印度人幾十條長安街那麼寬的大街,大家沒有可比性。
㈥ 蘇聯工業化和中國工業化有什麼異同點
同:以農業為基礎,犧牲農業來完成工業化,通過相關的五年計劃來完成工業化
異:蘇聯的模式更加強調高度集中,中國相對好些
㈦ 中國的工業化和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有何不同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處於閉關鎖國,西方已經進入集體工廠工業化,而中國還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處於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已經開始發動工業化,西方的工業化表現在電氣的英雄,而中國還在走蒸汽時代。 到了民國和新中國中國已經走入了工業化高速發展過程,中國的工業化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是輕工業,只能生產低廉的商業工業品,而西方不但能做輕工業,還能做重工業,重工業表現在軍事方面,不但具有製造武器的國防力量,還有能夠製造重型商品的工業品,這是中國與歐洲不同的原因
㈧ 求中國與東盟產業結構互補性方面的資料
中國與東盟經貿互補性強 近幾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關系迅速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將鞏固和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也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和東盟各自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貿易和合作規模,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力。 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雙方在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生產能力上的差異,導致在產業間和產業內都形成了互補性的貿易特徵。 中國與東盟絕大多數國家在自然資源方面各有所長,形成了出口商品在結構上的互補。自然資源是形成產業間互補的主要原因,東盟的相對不發達的國家,如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傾向於自然資源的出口,而中國的自然資源正逐漸減少,有些資源由於地域關系也不是中國所長,正好可以通過進口,緩解資源壓力;而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國家,可以和我們交流技術,互補不足。隨著近年來部分東盟國家勞動力成本的逐步高漲,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由於其不可替代性,受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國的歡迎。單就產業結構而言,新加坡可能更希望與中國開展服務業方面的合作,打開中國的市場;印度尼西亞等處於工業初級階段的東盟國家,可能更希望來自中國的投資;柬埔寨等欠發達東盟國家,可能更需要與中國合作進行資源開發,需要中國的先進技術。 這種產業間的互補,為雙邊貿易和相互投資提速提供了條件。中國和東盟在產業轉移和產業調整中,逐步從傳統的產業間貿易走向產業內貿易形成互補性的分工。國內學者強永昌把產業內貿易定義為「相同產業內具有較為嚴密的生產替代或消費替代關系的產品進出口活動」。 簡單理解,產業內貿易是指同產業中雙方國家互有不同質的商品的貿易往來。中國和東盟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中呈現出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依存度最大,是一段時間內最有互補發展潛力的產業。 伴隨著跨國公司在東南亞的發展,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也不斷擴大,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也將使得中國東盟產業內貿易得到發展。僅以消費類電子和電子配件為例,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出口貿易中牞電子產品均為出口的主導商品,並形成了各自的電子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東盟國家在工業電子產品出口方面處於相對優勢,而中國在家用電器出口方面卻佔有較大優勢。在各國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東盟國家工業電子廠商可以在中國找到潛在的巨大需求,同時中國的家用電器產品也將大量進入東盟國家市場。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關稅的減讓和非關稅壁壘的減少,將大大刺激雙方的貿易量,促進雙方產業結構的深化。 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區域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又有利於中國與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調配和整合資源
㈨ 義大利和中國相比,誰的工業實力更強
中國,義大利主要以大企業為主體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團體為附庸的工業,中國是國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為輔的形式。中國重工業城市多分布廣,產品種類齊全,可持續發展性大,後勁強,同時中國吸收大量外來資金和技術,為了以後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中國工業實力強
㈩ 中國工業處於世界什麼地位呢
第一,先看中國工業規模,中國工業產值大概佔全世界30%,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和。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未來的世界工廠。美國17%,日本7%,德國6%。
第二,看中國工業水平,從國際排名來看,中國還進不了前十,但實際上中國在部分領域有很多技術是被隱藏的,我感覺國家是有意為之,接下來幾年估計大家會看到很多爆發的科技實力。所以咱們就以國際排名來謙虛一下,從外國周刊的排名說一下,核心技術來看,中國工業仍然遠遜於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目前的中國在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上,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目前的中國只是工業大國,距離工業強國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接下來看看世界前十工業強國。
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三個頂級工業強國分別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無論按照什麼方式來排名,這三個國家都穩坐世界前三的位置。
首先是美國,全球頭號超級工業強國,執世界科技之牛耳,可預見的時間內沒有任何可以超越美國的對手。美國的工業幾乎全部是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掌握著全球過半的航空、醫療、飛機、汽車、軍工、化工、生物、計算機等眾多領域的製造和技術。代表公司有:通用、波音、英特爾,蘋果等。
高端工業強國還有四個國家,分別是:韓國、瑞典、法國和英國。這四個國家的工業實力雖然很強,但相比美日德還是略低了一個層次。英法就不說了,這兩個都是歐洲老牌國家,也是最先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我們先來看一下韓國,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二戰後工業發展最快的後起之秀。目前的韓國在汽車製造、半導體材料和高端電子製造等領域均排在世界前列,代表公司有:三星集團、現代、L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