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幾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
自2010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體量大,2012年到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0.9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佔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體系完備,我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
競爭力增強,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我國製造業的重點領域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嫦娥五號」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奮斗者號」萬米海溝成功探底,刷新我國深空深海探測新紀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創了我國自主獨立全球衛星導航的新紀元。
世界首台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國重大裝備製造實現新跨越。大國重器亮點紛呈,首艘國產航母列裝,C919大型客機試飛,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三峽垂直升船機投運,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鑽井平台建成運行。
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礦山裝備研製成功,特高壓輸變電、大型掘進裝備、煤化工大型成套裝備、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都躋身世界前列,標志著中國製造水平不斷提升,我國製造業正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邁進。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工信部: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
B.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世界第一
中國擁有的世界第一:人口,糧食生產,收費公路長度,外匯儲備,水利樞紐工程,煤炭生產。
第一人口大國:13億。
第一糧食產國:5.1億噸(20008)、第一的收費公路:10萬公里((佔全世界一半以上)、第一外匯儲備國: 8536億美元(2006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一)、第一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第一煤炭生產大國:23.6億噸(2006年)。
工業第一如下:
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超過第二、第三、第四的總合。
中國水泥產量世界第一,佔世界總產量一半。
中國煤產量世界第一,佔世界一半。
中國紡織品產量世界第一,每年共世界人民每人四件衣物。
中國鞋產量世界第一,每年世界人民每人3雙。
中國電視機產量世界第一。
中國電冰箱產量世界第一。
中國DVD產量世界第一。
中國空調產量世界第一。
中國摩托車產量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消費國 。
世界第一產磷國。
世界第一銅消費國。
世界第一大鞋類生產國和出口國 。
世界第一造船國 。
C.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工業發展創造了很多個"第一",有哪些「第一」
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長春也由此成為我國的汽車城;
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座生產電子管的工廠——北京電子管廠正式投產。
1957年,飛架南北的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車,溝通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系。
D. 中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一是哪一年
經歷4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實現大幅提升,2019年GDP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達到美國GDP的67%。在經濟迅猛增長的同時,我國工業化也發展較快,只用短短數十年便完成了西方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這樣的發展成績令全球矚目。
我國工業的發展是從建國後就開始的,尤其是蘇聯當時為我國援助了156個工業項目,這次援助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為我國日後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之後,我國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發展再次提速。
尤其是2001年之後,當時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經濟開始置身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加速,工業化發展更加迅猛,隨著我國大量的出口商品暢銷全球,我國逐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2006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隨後,2010年我國工業產值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這是歷史性的時刻。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英國,隨後展開了對英國的各方面趕超,英國至此走向衰落,歷史總是如此相似。
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高達5.59萬億美元,超過整個歐洲,也超過美國、日本的工業增加值總和,約佔全球工業增加值的24%。同期,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也高達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
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國工業、製造業規模整體上處於「大而不強」的狀態,目前是全球第一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和製造業強國。
目前,美國依然是全球科技創新的中心,美國、日本、德國處於全球製造業第一梯隊,屬於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和科技強國,在很多工業、製造業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擁有更多的全球壟斷技術。
那麼,為什麼我國還不是工業強國?就以半導體行業為例,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3000億美元的晶元,比進口石油的花費還要多,不是我們不想生產而是無法製造。今年華為被制裁的事情備受國人關注,關鍵問題是所有環節都卡在了光刻機上。
目前,全球頂尖光刻機的大部分零配件來自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等製造強國。實際上,我國也可以製造光刻機,但是在精度方面與荷蘭ASML公司頂尖光刻機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以至於我國晶元產業至今都被「卡脖子」。
除了晶元製造,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高端數控機床、新材料等諸多領域都尚未實現重大核心技術的突破,很多關鍵設備及零配件還需要從國外進口。這是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的面臨的問題之一。
我國工業規模早已位居世界第一,那麼何時才能成為工業強國?在規模方面,我國早已位居世界第一,這是不不爭的事實。同時,要想成為工業強國,就要在高端製造業領域實現更多的突破,加大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的投入,順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事實上,未來全球的競爭最關鍵的一環是人才,所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大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在培養和留住本土人才的同時,大力吸引國際化頂尖人才,吸納全球人才為我所用。在人才強國之上,必然會是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及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