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清遠陽山縣有多少個工業區

清遠陽山縣有多少個工業區

發布時間:2023-01-30 07:30:35

⑴ 清遠市陽山有多少個鎮區域

清遠市陽山縣轄12個鎮(陽城、嶺背、青蓮、七拱、太平、黎埠、小江、黃坌、江英、杜步、楊梅、大崀)、1個民族鄉(秤架瑤族鄉)。

⑵ 清遠市有哪些較大型的化工廠

1.陽山華祥化工有限公司(城南開發區飛鳶工業村)
2.廣東省英德硫鐵礦化工廠(工村硫鐵礦)
3.清遠市橋盛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經濟開發區2號區)
4.廣東仁贊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7號小區)
5.廣東省佛岡縣南俊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城南新區)
6.廣東南源永芳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扶貧經濟開發區)
7.清新縣南平日用化工廠(太平鎮)
8.清遠八達精細化工有限公司(龍塘鎮泛宇開發區)
9.廣東省連州市山塘大昌日用化工廠(山塘鎮)
10.清新縣高富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環城三路34號)
11.清新縣沙河精細化工廠(沙河鎮沙河圩)
12.清遠市波力奇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扶貧經濟試驗區)
13.清遠市凡遠精細化工有限公司(龍塘鎮市銅材廠側)
14.清遠市德奇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清城區百加工業區)
15.永芳堂(清遠)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經濟開發試驗區)
16.清遠市清城區粵華日用化工廠(白馬朗2街8巷3號)
17.清遠市北大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平安二街99號)1
8.陽山縣先達精細化工廠(新圩鄉)
19.清遠市清城區華盛精細化工廠(平安二街98號)
20.陽山縣長水精細化工廠(水口鎮)
21.清遠市國茂五金化工廠(附城鎮大朗管理區)
22.清遠市鴻和燃氣化工有限公司(沙田管理區)
23.鑫鑫(清新)化工有限公司(清新縣太和工業區)
24.陽山縣礦物化工有限公司(縣城鐵古廟)
25.陽山縣聯豐化工有限公司(城南開發區)
26.陽山縣淘大碳鈣化工有限公司(城電塔路12號)
27.陽山縣源江東發化工有限公司(石螺鎮107國道邊)
28.英德市大灣英紅試劑化工廠(大灣鎮布心嶺)
29.廣東省連州市恆通化工廠(龍岩頭村)
30.廣東省清新縣南泰超細化工有限公司(石潭鎮)
31.清遠市化工廠復合肥分廠(下廓二街158號)
32.陽山縣鳳埠化工廠(鳳埠鎮)
33.清遠市雷光金屬化工有限公司(太平鎮金門經濟開發區)
34.清遠瑞華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北門街東二座三樓)
35.清遠市百達化工有限公司(學宮街5號)
36.清遠市寶石化工有限公司(石潭鎮)
37.漢特(清遠)化工有限公司(石角鎮回岐管理區)
38.連南瑤族自治縣冶金化工廠(寨崗鎮陽愛區)
39.清遠市北江冶金化工廠(龍塘工業開發區)
40.清遠市穩鑫化工原料有限公司(新城區金三角批發市場北區113,115)
41.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菱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三江鎮民族二路墩頭)
42.藍深(清遠)化工有限公司(經濟開發試驗區生態工業園)
43.清新縣正宇化工有限公司(回瀾工業區)
44.清遠飛仕達化工有限公司(太和開發區)
45.佛岡縣奧得寶化工有限公司(城南工業區)
46.清遠市清城區龍塘金星化工廠(龍塘鎮金星小學內)
47.清遠市清城塑料化工廠(環城二路一巷14座1號)
48.陽山縣鈣鹽化工廠(城沿江三路48號)
49.陽山縣燃料化工廠(水口鎮)
50.粵龍(陽山)化工有限公司(陽城鎮城南大道東)

⑶ 清遠有幾個區幾個縣

截止2018年有,2個區,2個縣,2個自治縣。分別如下:

區:清城區、清新區。

縣:佛岡縣、陽山縣。

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清遠市,簡稱清,別稱鳳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偏北。市境東鄰韶關市,東南接廣州市,南界佛山市,西連肇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北臨湖南省永州市、郴州市。地處北江中下游,南嶺山脈南麓,珠江三角洲以北。

(3)清遠陽山縣有多少個工業區擴展閱讀

部分區、縣介紹:

1、清城區

清城區,廣東省清遠市市區。是清遠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位於廣東省中部北部,北江中下游。清遠市最南端。離廣州白雲機場約40公里,離廣州市區約60公里,距香港、澳門200公里,乘高鐵到廣州僅20分鍾,是珠三角北緣的門戶城市。

2、陽山縣

陽山縣隸屬於廣東省清遠市,位於廣東省西北部、清遠中部,南嶺山脈南麓,連江中游。

陽山縣距廣州160公里,是珠三角「兩小時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路交通便利,連江自北向南流經縣境,常年可通航150噸貨輪。陽山縣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公益林面積全省最大, 是「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

⑷ 陽山縣多少個鎮

陽山縣有12個鎮,還有1個民族鄉。

12個鎮:陽城鎮、嶺背鎮、青蓮鎮、七拱鎮、太平鎮、黎埠鎮、小江鎮、黃坌鎮、江英鎮、杜步鎮、楊梅鎮、大崀鎮。

1個民族鄉:秤架瑤族鄉。

⑸ 陽山縣的經濟

2014年陽山縣地區生產總值(GDP)81.73億元,增長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9億元,增長7.02%;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增長29.3%。 陽山縣古代的經濟,晉代以前沒有史料記載。唐貞元十九年(803),監察御史韓愈被貶任陽山縣令,曾感嘆「陽山,天下之窮處也」,可見陽山經濟之落後。陽山隨著歷史變遷,境內作坊式的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宋代同官開銀鉛場,牛鼻開鐵務。明洪武七年(1374),陽山鐵冶所是全國13個鐵冶所之一。清代,縣內種植業有水稻、玉米、甘蔗、黃豆、花生、木薯、棉花、黃麻等;工業有冶金、礦采、榨糖、釀酒、陶瓷、造船、竹木器、磚瓦、石灰、榨油、造紙等。全縣有大小圩阜43個,交通以水路為主。
民國初期,縣內礦采業較為活躍,先後有利民、天錫、富粵等21家公司競相開采銅、鉛、煤、鐵等礦。抗日戰爭時期,因廣州淪陷,水陸路交通受阻,礦產品無法外運而停采,全縣經濟日趨衰落。民國34年(1945),縣內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縣城水位高達65.997米,連江兩岸受災失收,加上土匪橫行,民不聊生,經濟更為蕭條。民國38年(1949),縣內僅有農業總產值4500萬元(按1990年可比價計算,以下各章類同),地方財政收入46.3萬元,商品零售總額600萬元。
建國後,縣內各業大為發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增長速度更為迅速。199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9.36億元,財政收入3017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87億元。國內生產總值7.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71億元,第二產業2.21億元,第三產業1.39億元),人均值1517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5.6倍和5.4倍。 陽山縣工業有悠久的歷史。據舊縣志載:宋開寶五年(972),陽山同官開銀鉛場,牛鼻開鐵務。至明洪武七年(1374),陽山的鐵冶業是全國13個鐵冶所之一,也是廣東唯一鐵冶所,鐵產量佔全國的7.8%。清朝時期,境內黎埠鄉有糖寮30餘間,且改牛車為水車榨糖。清末至民國期間,冶金、礦采、榨糖、釀酒、陶瓷、食品等手工業時有發展。尤其是采礦業較為活躍,先後有利民、天錫、富粵等21家公司競相開采境內的礦藏。抗日戰爭時期,礦產等工業產品銷路受阻,導致陽山的地方工業日趨衰落,至民國38年(1949),縣內僅有3家鑄鍋廠和零星的采礦業及少量的鐵匠坊,地方工業幾乎處於崩毀。
建國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陽山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以化工、建材、能源、機械、輕紡、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為主導的地方工業體系。縣內的「鏡山牌」酥李和富力奶、「Y山牌」、「連江牌」水泥,「連江牌」粉粹機、「山迪牌」變壓器、「鋒旭牌」輕鈣、「韓公酒」等產品曾先後獲市、省、國家級名優產品稱號。天陽集團公司、連江機械總廠、飛鳶公司、變壓器廠、將軍山化工廠和水電行業,曾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市的先進企業。
1950~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縣政府先後接收何影興(連縣人)在陽山創辦的印刷所和由12名鐵匠聯辦的鐵器社,分別辦起了陽山縣印刷廠和農具廠。1953年,縣農具廠購置第一台舊式皮帶小車床,生產一些鐵制農具,拉開了縣內現代工業的序幕。
1953~1957年「一五」時期,縣內相繼興辦了沙沖煤礦、生粉廠、石棉礦、砒礦場等國營工業企業。同時按自願互利的原則,組織個體手工業成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2月成立「陽山縣手工業集體企業聯社」下轄44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社員1080人。主要從事鐵器加工,機縫、陶瓷、木器、造船、建築等行業。1957年,全縣工業企業12戶,工業產值1300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以下各章類同),比1952年的7萬元增184.7倍。其中國營工業企業9戶,職工605人,工業產值761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8.5%。
1958~1965年,縣內地方工業經受挫折後在調整中鞏固發展。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的推動下,工業企業從1957年的12戶增加到53戶,各公社相應辦起了糧油加工廠、煉鐵廠、肥料廠、農機修配廠等企業。「全民大辦鋼鐵」期間,縣內興辦130多個小礦山,興建500多座煉鐵爐,但生產效率低,年生產鐵產量只有0.35萬噸,工業效益連續3年虧損。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撤銷鹿牯煉鐵廠、小江煤礦、陶瓷廠、天井山紙廠及鋼鐵廠附屬的耐火材料車間等縣屬國營、集體企業。公社企業除保留少數糧油加工業外,農具修配、造船、肥料等工業也相應調整。是年,全縣工業產值858萬元,比1958年的2675萬元下降了1817萬元。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62年縣農械廠籌建水泥車間;1963.年興辦食品廠;1964年興辦官陂電站、烏石崗煤礦等企業。社隊企業的農具製造、五金、磚瓦、服裝和農副產品等傳統手工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1965年,縣內工業企業發展到74戶,工業總產值上升到1949萬元,比1961年增長1.3倍,上繳國家利潤和集體積累100多萬元。全縣實現了技術革新119項,機械設備由50年代的4台,增至113台(套)。主要工業產品澱粉、白酒、水輪泵和打禾機,產量均居韶關地區之冠。
1966~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工廠管理陷入混亂,工人隊伍分裂成兩大派,工業發展勢頭減弱,工業總產值在2000~2300萬元上下徘徊。1970年, 北煤南運受阻,廣東燃料發生困難,「陽山煤」吃香,縣內掀起群眾性大辦小煤窯熱潮。是年5月,省小煤窯現場會在陽山召開,肯定了「全省有陽山、陽山有小江、小江有船洞」的經驗,推動了縣內煤炭業的發展。當年,全縣有18個公社,148個大隊辦小煤窯,煤炭產量28.63萬噸,相當於前10年的總產量(1976年煤產量達40.05萬噸,1977年產煤最高峰達55萬噸)。為緩和廣州等地用煤緊張的矛盾起到積極的作用。煤炭業的發展,推動了縣內工業和社隊工業的發展。1970~1975年,省在陽山興辦北江鋼鐵廠、光明機械廠(715廠);縣新辦選礦廠、煉銅廠、煉鋁廠、配件廠、氮肥廠、金子坳銅礦、吉古煤礦、炸葯廠、微生物廠等工業企業。社隊礦采、小水電、農機修配等工業陸續興起。1976年,縣內工業企業201戶,人員6067人,工業總產值(不包括省屬工廠)872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19億元的39.806。其中國營工業26戶,職工2956人,工業產值5093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4494萬元。
1977~1980年,第二次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縣內對企業「松綁」,允許企業利潤提成,提取工業基金,調整職工工資,調動了企業幹部、職工的積極性,經濟效益明顯上升。1980年,工業總產值7695萬元,其中國營工業產值3561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9940萬元,比「文化革命」期間增長1.2倍。
1981~1985年「六五」時期,先後分三批對工業企業進行整頓,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使企業從單純的生產型轉到生產經營型上來,.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隨後,縣政府批轉了經委提出的《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意見》,把人、財、物、產、供、銷權下放給企業,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和經營權,加快縣內外引內聯工業發展。1981春,縣水泥廠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外地資金1080萬元,分兩期技改擴建,使年產3萬噸水泥,提高到20萬噸。1982年,縣磷肥廠引進省化肥企業公司的資金58萬元,擴建磷肥、硫酸車間。1983年,縣礦產公司引進韶關八寶山礦200萬元資金,聯營開發水口牛岩的鉛鋅礦。1984年,縣農機廠生產的9FZ - 15、9FZ - 37爪式粉碎機評為廣東省優質產品。「六五」期間,工業總產值50828萬元,年均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年均稅利716.2萬元。
1986~1990年「七五」時期,陽山以小水電、水泥和礦產為龍頭,帶動縣內其他工業行業發展。1986年,縣政府籌措3200萬元資金加快「摘帽」工程建設,其中投放1825.46萬元開發立德粉、沉澱硫酸鋇、輕質碳酸鈣、水泥廠礦山、大理石、精幹麻球和繅絲等七項工程。新建了青蓮立德粉廠、石粉廠、大理石廠、麻廠、絲廠、陽山發電廠。至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4176戶,從業人員2.03萬人,工業總產值1.82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73億元的38.6%。「七五」時期,工業總產值8.04億元,年均產值1.61億元,比「六五」期間增長58.1%;稅利8414萬元,年均稅利1682.8萬元,比「六五」期間增長1.35倍。
1991~1995年「八五」時期,縣內工業發展走內涵改造與外延發展並舉之路,通過外引內聯,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固定資產投資達6.62億元,占歷年投資比重的77.66%。其中1991年投資1.24億元興辦新建裝機容量2×12500千瓦的秤架一級電站,1992年投資7114萬元興建水泥分廠和投資8718萬元興建陽山電廠二期工程,從而以「兩水一礦」為龍頭的地方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初具規模和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基礎工業。1995年全縣工業企業3652戶,從業人員2.7萬人,工業總產值3.94億元。其中國營工業75戶,工業產值1.97億元;集體工業企業135戶,工業產值6107萬元;其他經濟類型工業企業61戶,工業產值3860萬元;合作經營、私營和個體工業3381戶,工業產值9770萬元。「八五」期間,全縣工業總產值15.26億元,稅利2.41億元。年均產值3.05億元,比「七五」期間增長89.9%;年均稅利4813.4萬元,比「七五」期間增長1.86倍。 陽山縣全縣有山地面積29.2萬公頃,其中石灰岩山地達15.13萬公頃,佔山地面積的51.8%。林業用地22.57萬公頃(含岩石裸露地),有林地8.9萬公頃,其中:杉樹2.48萬公頃、松樹2.38萬公頃、闊葉林3.23萬公頃、經濟林0.72萬公頃、竹林0.09萬公頃等,活立木蓄積量為477.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2%,是粵北重點林區之一。北部山脈連綿,屬南嶺之餘脈,林木以天然林為主;中部以喀斯特地形為主,林木以灌木居多;南部山地則以人工用材林為主。縣內有1個市屬國營林場、2個縣屬國營林場、6個林業站和1個國營苗圃場。
陽山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受季風氣候影響。冬涼夏熱,無霜期長,冬偶降雪,雨量充沛,山高霧多,適宜各種林木生長,尤以速生樹種生長迅速,一般10~15年可成材。林區主要分布於楊梅、黃坌、秤架、七拱、大良、白蓮等鄉、鎮,尤以秤架瑤族鄉為重點。秤架瑤族鄉內設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秤架和龍潭角兩個管理站,面積11.7萬畝,是廣東省七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最大的一個保護區。
建國前,陽山縣森林主要是天然林,林業基礎極為薄弱。林區交通閉塞,保存原始闊葉林較多,單株材積大。部分純針葉林或近居民耕作區的林木,則常遭山火為害,加上生產水平低、工具落後,勞動強度大,木材產量少,利用率低,森林資源得不到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
建國後,廢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通過土地改革分得了山林土地,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組織全縣人民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活動。林業生產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57年,為創辦林業階段。建國後,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山林土地,縣人民政府開始建立林業機構,組織林業生產隊伍。1954年創辦了縣屬國營苗圃場,並在大崀鄉創辦了第一個林業生產合作社,翌年發展成17個林業生產合作社,並創辦第一個縣屬國營楊梅林場。1957年,又建成了天門嶺、五元坑、黃坌、水井、城北、魚沙坑、大坪、六沖、大洲塘等10個縣屬國營林場,有林場職工265人,生產經營面積1.61萬公頃。8年中,全縣人工造林面積為8859.3公頃,年均造林1107.4公頃。
第二階段,1958~1978年。這20年間,林業生產幾經起伏,並遭受了三次嚴重破壞。第一次是1958~1959年,在「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組織「社會主義建設大軍」到林區大規模砍伐林木,用木材燒炭煉鋼、煉鐵等,大放「財經衛星」不僅縣內組織人砍伐,廣州、台山、鶴山等地也組織數百人前來砍伐,楊梅、鳳崗、孟山一帶林木遭到洗劫,全縣公路旁、村旁及小江、大良、七拱、太平、青蓮等公社沿河兩岸林木幾乎被砍光。青蓮公社河上幾個沙洲的茂密林木全被砍光。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而受到嚴重損害。1961年後,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頒發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和《關於確定林權保護山林和發展林業的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試行草案),縣委也據此制定了《1966~1970年陽山縣農村發展工作規劃綱要》,決心讓陽山成為:「遠山高山松杉山,近山矮山花果山,河岸兩旁皆綠竹,油茶油桐滿山間」。全縣實行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並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方針,堅持「誰種誰有」的營造政策,並對杉木育苗、撫育、造林給予錢、糧補助,同時也進行了第二次山林發證。林業生產得到逐步恢復。1964~1967年,縣興辦黃坌林場萬畝油桐場、楊梅萬畝杉林場和水口、東山萬畝棕林場,江英公社辦起了3000畝茶場和300畝優質果園。全縣有123個社隊林場,有固定場員1200多人,經營面積3.2萬公頃。4年間,全縣人工造林2.1萬公頃(其中杉木造林6446.3公頃),年均造林5241.9公頃。1966年春,進行了陽山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飛播造林,在附城元江、黎埠水井、大崀坑塘等地飛播1.7萬公頃,是年,還開辦了秤架采育場,面積5333公頃。第二次是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使剛剛恢復的林業和各項管理制度又被沖掉,加上實行大隊核算,林業所有權全部收回大隊,不允許社員有「自留山」、「自留樹」,大割「資本主義尾巴」,借口「靠山吃山」,大部分社隊林場的林木被砍光,林場解體。1973年後,縣林業局重新恢復建制,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是年,全縣造林7212.5公頃,其中杉樹造林3486.7公頃,成為陽山縣歷史上杉樹造林最多的一年。第三次是1975~1978年,由於強調大造林,實行「高標准人工造林」,出現盲目毀掉殘次林、闊葉林去造杉林的現象,尤其是1978年,在秤架、白蓮、黃坌、楊梅等林區公社,大辦采育場,作為公社、大隊、生產隊聯營企業,強調「砍伐一把刀」,實行集中砍伐,只付低微山價,便可平調大隊、生產隊的林木,嚴重損害了大隊、生產隊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出現了社、隊、私人競相「亂砍濫伐」的情況,使「大造林、造大林」變成了「亂砍伐、大毀林」。這4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僅有6000公頃,比1973年一年的人工造林面積還少。
第三階段,1979~1985年,是林業恢復和發展時期。1979年4月,國務院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林業生產有了保障。1981年,縣委、縣政府制訂了《關於穩定山林權屬,劃分自留山的決定》,首先在大崀公社搞林業「三定」試點,然後在全縣鋪開第三次山林發證工作,建立了林業生產家庭承包責任制,明確集體、私人在林業生產上的責、權、利,涌現出一批林業專業戶、重點戶和聯合體,調動了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1982~1985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3.23萬公頃,年均造林8066.8公頃,其中僅1982年就造林9124.7公頃。
第四階段,1986~1995年,為林業生產迅速發展階段。1985年冬,為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造林綠化步伐,盡快綠化全省的決定》,陽山縣委、縣政府隨即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陽山」的決定。1986年,縣委書記、縣農辦主任、林業局長分別在七拱鎮的塘坪、大崀鄉的茶坑、水口鎮的婆逕率先創辦造林點,面積314.1公頃。1987年,縣五套班子領導成員帶領部、委、辦、局117個單位到全縣各鄉鎮共辦造林點86個,面積達15.73萬公頃,實行單位包點,領導負責,限期消滅荒山,實現綠化,從而全面掀起造林綠化高潮。1990年冬,省委書記林若到陽山檢查造林綠化工作,要求陽山在石灰岩山地造林綠化。翌年春,縣舉辦造林綠化、治山致富圖片巡迴展覽,進一步推動造林綠化工作。1986~1993年,全縣實際人工造林面積13萬公頃,飛播造林4萬公頃,封山育林10萬公頃,培育各種苗木6000萬株,推廣種植適合石灰岩山地生長的任豆樹約5000公頃。全縣機關、廠礦、學校、住戶改燒柴為燒煤、燒氣的3842戶,農村中:改燒柴為燒草3.9萬戶,占農村總戶數53%;改燒柴為燒煤3655戶,占農村總戶數5%;用沼氣2190戶,占農村總戶數3%。1993年9月,經廣東省綠化委員會組織驗收,陽山縣實現綠化達標。1994年5月,經廣東省林業廳驗收,陽山縣石灰岩山地實現綠化達標。1995年,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22.57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28萬立方米,林木蓄積總生長量20.52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年消耗量7萬立方米。

⑹ 清遠市陽山縣

zxqwoaini
提到的陽城鎮是清遠陽山的縣城中心.
陽山縣陽城鎮是在縣城裡面.

⑺ 清遠市共有幾個區和縣

截至2021年,清遠市轄2個縣、2個自治縣、2個縣級市,2個市轄區,有80個鄉鎮,5個街道,1371個村(含下移調整的390個),187個社區。

清城區:鳳城街道、東城街道、洲心街道、橫荷街道等4個街道辦事處以及源潭鎮、石角鎮、飛來峽鎮、龍塘鎮。

清新區:太和鎮、山塘鎮、太平鎮、三坑鎮、禾雲鎮、龍頸鎮、浸潭鎮、石潭鎮。

英德市:沙口、望埠、橋頭、青塘、東華、白沙、魚灣、大站、黎溪、水邊、西牛、九龍、大灣、大洞、黃花、波羅、橫石水、連江口、石灰鋪、石牯塘、橫石塘、英紅、下石太、浛洸、英城街道。

連州市:連州鎮、保安鎮、星子鎮、龍坪鎮、西岸鎮、東陂鎮、豐陽鎮、西江鎮、九陂鎮、大路邊鎮、瑤安瑤族鄉、三水瑤族鄉。

佛岡縣:石角鎮、湯塘鎮、逕頭鎮、水頭鎮、高崗鎮、龍山鎮。

陽山縣:陽城鎮、嶺背鎮、青蓮鎮、七拱鎮、太平鎮、黎埠鎮、小江鎮、黃坌鎮、江英鎮、杜步鎮、楊梅鎮、大崀鎮、秤架瑤族鄉。

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寨崗、大麥山、香坪、大坪、渦水、三排。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太保鎮、福堂鎮、小三江鎮、禾洞鎮、永和鎮、上帥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清遠

⑻ 如何發展清遠經濟(包括清新、英德、連州、陽山、連南、佛崗、連山)

一、清遠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加速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近年來,清遠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堅決貫徹《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12個配套政策文件,制定實施了《關於進一步鼓勵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民營經濟的發展,使民營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截至2004年底,清遠市有民營企業3048戶,注冊資金達66.86億元人民幣;有個體工商戶70383戶,注冊資金達19.6億元人民幣,就業人員11萬人;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7.8億元,完成增加值18.2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增加值的36.4%;民營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2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8億元的35.4%,在各類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中名列前茅。
總體看,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總體情況良好;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相比,在企業注冊資金、企業戶數、從業人員、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等指標上還有較大的距離,全市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必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產業結構層次不高,高新科技型企業偏少。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逐漸向第二產業轉移,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會逐漸轉向第三產業。綜觀清遠市個體私營經濟三次產業的現狀,全市個體私營第一產業比重低;第二產業加工製造業比重不大,高附加值產品比重較小;第三產業盡管佔了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總量的絕對比重,但大多分布在層面較低且比較初級的傳統服務行業,這些行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程度、技術能力較低,產業結構層次明顯偏低;同時,高新科技型企業偏少,到目前為止,全市民營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僅有17戶,只佔總量的0.71%。
(二)受內外部因素制約,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從企業外部分析,一是民營企業在實際運作中尚不能與國有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且准入的領域仍受到一定約束;二是由於市場秩序不規范,抑制了民營企業創新的動力。從企業內部分析,一是民營企業的行為缺乏明確科學的合作規范,企業的穩定性不足;二是民企的技術創新能力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三是民營企業家單憑個人的經驗和能力難以應對多變的市場;四是相當多的民企在市場和產品的定位上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對市場的詳盡調查和准確分析。
(三)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遭遇多重瓶頸。第一、管理瓶頸。受民營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的限制,「家長式」、「經驗式」的管理造成企業的生產經營無序運作,影響發展。
第二、技術和人才瓶頸。清遠市民營企業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和具有初級職稱以上的技術人才比重偏低,而且多數企業未對職工進行專業培訓,職工整體素質不高;同時,還普遍存在忽視技術創新和掠奪式使用人才的現象。
第三、融資瓶頸。眾多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支持比較困難,有利於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的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制度等尚未建立。
三、加快清遠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建議當前,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調整,為民營經濟發展讓出了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六大對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遇到的認識上的、體制上的、政策上的問題都給出了明確的回答,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政策體制環境。為此,必須搶抓機遇,以優化發展環境、放寬進入領域為突破口,把所有制結構調整與體制轉換結合起來,完善鼓勵和扶持政策,加快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層次和水平,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形成一批市場競爭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使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貢獻進一步提高。按照上述思路,建議抓好以下六個重點:
一是大力培植民營骨幹企業。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調整相結合、資本運作與科學管理相結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民營企業壯大規模、提高素質,引導有較強實力的林中寶、遠光電纜、英金水泥等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聯合、兼並、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實施低成本擴張,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二是積極發展特色民營經濟。大力支持具有清遠特色和風格、產品比較優勢大的清新天農、紅不讓,陽山縣的粵北行,連州市的豪爽和東陂林泉食品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培植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名、優、特、新產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營企業群體。
三是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把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與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緊密結合起來,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並、控股、參股、轉讓經營權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改制、改組和改造,參與國有企業組織結構調整。
四是推動民營企業加快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民營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從傳統的家族式經營向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運用現代管理模式和科學經營手段,盡快實現從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復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轉變;促進民營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大型企業搞好產學研結合,增加技術投入,加快科技進步,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五是支持民營經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以出口創匯、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推動具有比較優勢的民營企業走出國門,與國外大公司、大集團開展合資合作,進行跨國經營。
六是加快載體建設,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集聚化發展。依託作為民營經濟發展平台和載體的工業園區,用好廣東省扶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發展民營科技工業園的政策,著力提高民營科技園區的建設水平,把發展民營經濟、辦好工業園和招商引資結合起來。
同時,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建議把重點放在改善發展環境上,努力構建「五個體系」:
一是建立健全公平競爭的政策保障體系。落實民營經濟的公平待遇,進一步清理、修訂或廢除體現所有制差別或不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放開市場准入,放寬經營資格限制,在投融資、貸款、土地使用、人才引進及使用、市場開發、稅費管理以及其他資源配置等方面,建立健全公平統一的政策機制。
二是建立健全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切實轉變機關作風,推進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把主要精力切實轉到制定規劃、政策引導、維護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上來,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抓民營經濟,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對民營經濟少干預、多服務,少限制、多支持。
三是完善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堅決打擊偷稅漏稅、制假售假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行為,進一步規范稅費徵收行為,堅決杜絕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現象;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投資咨詢、設計、招標代理、工程監理等中介機構和中介服務市場;加強對民營企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監督和管理。
四是建立健全推進企業內源經濟優化升級的人才體系。在完善民營企業引進吸收人才的機制、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提高企業家素質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企業人才素質,增強企業自身內在的發展後勁和競爭力。
五是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抓緊建立和完善以市為中心、縣區為網路、鎮為網點,各自配套完整、獨立運行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提高民營企業的信用形象和地位,促進個體戶、民營企業信用信息的社會共享;進一步加強銀企關系的協調,建立起協調服務機制;盡快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創造條件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鼓勵和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票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資。

如今到清遠經濟開發區走一趟,所到之處都呈現出令人振奮的景象。僅從銀盞到開發區之間的幾公里路段,沿途的毅力工業城、雄興工業城、生物醫葯工業成等,到處都是機聲隆隆,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位於源潭鎮的陶瓷工業城,更是以其日新月異的施工進度,令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感受到清遠工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聲勢拉開發展序幕。

據了解,在今年5月9日即將舉行的我市有史以來最盛大的招商引資推介活動上,將有一大批重點項目屆時簽約、奠基和動工投產。其中29個項目就落在清遠經濟開發區,投資總額達25億元,涉及工業製造、生物醫葯、旅遊等等。經濟開發區的引資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建設盛況之壯觀是清遠經濟開發區成立以來的第一次。

眾所周知,曾經名噪一時的清遠經濟開發區,在過去幾乎長達近八年的時間里,曾經變得舉步維艱,因此而被許多人斷定「沒戲」。但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兩年,也僅僅是不到兩年功夫,清遠經濟開發區又「冒尖」了起來,而且以其迅猛的發展勢頭,把招商引資的「重頭戲」搞得熱熱鬧鬧,蓬蓬勃勃。

該開發區黨委書記黃釒監強告訴記者,清遠經濟開發區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勢頭,能引來這么多的投資項目,是因為市委書記陳用志、市長劉志庚都來自發達地區。他們有膽有識,提出了「五個創新優勢,拉開五個序幕和『三化一園』」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工業立市戰略。市委、市政府將招商引資的門檻一降再降,環境一優再優。這對經濟開發區具有歷史性的里程碑意義,使開發區呈現出五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一是市領導親力親為做外商的工作,洽談項目,親自作陪,親自招商。陳用志、劉志庚、歐廣經常深入到開發區的各個項目工地,了解情況、現場辦公,對投資項目都了如指掌。

二是降低門檻是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電費由0.6元到0.5元多,再降到現在的0.47元,水費降到每噸1元,並實行原則上只收稅不收費。

三是從過去的築巢引鳳轉為引鳳築巢。因為我們是欠發達地區,過去招商引資之所以難度大,主要是開發成本高。如土地開發成本過去是每平方米280元,現在不僅很多土地費用免了,市裡的許多規費也免了,因此,土地開發成本大大降低。

四是發揮市、縣(區)、鎮三級政府的作用。這一舉措對經濟開發區加大招商引資起了很大作用。如城區政府、龍塘鎮政府、源潭鎮政府,尤其是龍塘鎮政府高度重視。在征地工作中,市、區、鎮三級政府密切配合,協調進行解決,效率大大提高。目前,經濟開發區已由原來的9.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10平方公里。

五是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發展這樣快,工業園區的帶動作用非常重要。過去是征一片土地進行三通一平後等候招商,現在只是利用公路沿線和公路邊的山坡地。這樣因地制宜,開發成本減少,而且項目來得快。一些大項目如毅力工業城就征地4000畝,雄興工業城征地2000畝。外商現在也是搶抓5年政策的機遇、加快投資進度和發展速度。

黃釒監強介紹,經濟開發區目前包括老區和新區。老區在近一年多來上了17個項目,原來閑置的廠房基本上用完,而且還新上了一些項目,都是500萬元到1億元的工業產值。2001年老區的工業總產值是16億元,2002年的工業總產值上升到20億元,增加了28%。今年頭兩個月工業產值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17%,出口產值則增加了300%。新區目前引進了43個項目、投資額193億元,如果建成投資後,工業總產值將達263億元到300億元,比全市現在的工業總產值增加兩倍以上。

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經濟開發區內有11個工業園區,建設比較快的生物醫葯城、陶瓷工業城、毅力工業城、民營科技園、雄興工業城等。陶瓷工業城的4個項目,「聖利達」陶瓷月底就可試產。「新中源」是一邊建廠房一邊安裝,建成後有50條生產線。還有一個高密度纖維板項目,投資5億多元,現在也已開工。毅力工業城的7幢3萬平方米的廠房全面開工建設。清遠經濟開發區正涌現出激動人心的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火熱場面。

閱讀全文

與清遠陽山縣有多少個工業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小飾品哪裡批發便宜 瀏覽:409
寶馬現在怎麼分期 瀏覽:492
汽車監管員是什麼工作 瀏覽:791
餘杭徑山鎮有什麼工業 瀏覽:287
汽車加油報警怎麼處理 瀏覽:837
工業風音響怎麼樣 瀏覽:407
江蘇工業紅糖多少錢 瀏覽:18
西安共享汽車怎麼充電 瀏覽:430
千島湖哪裡能辦汽車過戶 瀏覽:647
寶馬3系曜夜版選擇什麼顏色 瀏覽:273
汽車指導價砍價多少合適 瀏覽:793
婚慶奧迪a8和什麼車配合比較好 瀏覽:296
奧迪a602年款怎麼樣 瀏覽:160
工業暖氣減壓閥怎麼用 瀏覽:927
賓士gls和G哪個好 瀏覽:943
銀川賓士a級優惠多少錢 瀏覽:695
泰興到如皋坐汽車需要多久 瀏覽:687
寶馬5系排量哪個好聽 瀏覽:385
如何簡單判斷工業鹽 瀏覽:924
寶馬防凍液為什麼是專用的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