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待遇怎麼樣
工作環境不錯, 辦公樓挺氣派.
待遇: 基本月薪1300元, 轉正後加上津貼和補助, 月收入在2300元左右. 加5金.
②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地質調查院(南昌市)) 野外工地會計待遇怎麼樣一年大概有多少這個單位怎麼樣
江西核工業地質局地調院就是核工業266大隊 單位整體待遇還不錯 在南昌 既然面試了 九曲吧 整體還是不錯的額
③ 關於江西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2007年4月23日~27日,結合參加全國地勘經濟發展座談會,調研組對江西省的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期間,由省廳地勘處組織召開了有關地勘單位參加的座談會,邀請了江西省地勘局、有色地勘局、核工業地質局、煤田地質局及部分地質隊的同志參加了座談,並對核工業263地質隊、261地質隊、江西省地調院等地勘單位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有關情況簡要總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江西省是中部地區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之一,也是全國地勘隊伍規模最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共有地勘隊伍4.3萬人,主要的地勘隊伍包括江西地勘局、有色地勘局、核工業地質局、煤田地質局等。屬地化後,各地勘局轉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近幾年,江西地勘單位在宏觀形勢好轉、國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基本上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增長。但同時由於發展基礎、實際情況不一樣,各行業地勘單位發展速度和發展模式也呈現不同的特點。
江西地勘局總體上是採取以局為單元的改革發展模式。2006年全局實現總收入13.7億元,增長18.8%。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1.51萬元,增長13.8%。新探明大型鉛鋅礦1處,發現礦產地6處,形成重要勘查後備基地5個,可供進一步工作的礦點20個。目前全局勘查登記面積3500多平方千米。2006年全局地質勘查投入達到1.19億元(其中自籌和社會資金投入達7832萬元),比上年增長27.3%,比2004年增長近兩倍。
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總體採取以二級單位經營責任制的改革發展模式。該局現有職工1.1萬人,由於鈾礦地質市場化受限,該局一度面臨嚴峻的生存發展困難,因此該局企業化改革推進時間較早、力度相對較大、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江西核工業地質局2000 年到2006 年,市場經營規模總量從4.2億元增加到18 億元,增長了4.2 倍,實現利潤從1200 萬元增加到1.18億元,增長了9.8倍。
江西有色地勘局全局在冊職工4716人,其中在職職工2105人。全局現有總資產7.76億元,凈資產3.3億元。自我評價「2001~2005年是建局以來改革發展成效最為顯著的五年」。全局貨幣工作總量、經營收入、經濟效益2005年比2001年分別增長了180.47%、217.34%、32.7%,平均每年分別增長22.91%、25.98%、5.82%。「十五」末期,全局保有登記礦權59處,登記面積700餘平方千米。探明金屬資源儲量52.51噸,五氧化二鉭資源儲量29942噸,普查及其他地質報告40餘份。
江西煤田地質局現有職工5531人,其中在職職工3144人。全局總資產3.43億元,其中凈資產1.90億元。該局近幾年重點是工程施工業發展較快,年發展速度超過30%。煤田地質勘探受各種因素影響,發展較慢,前幾年省內煤田勘探項目少,每年勘探項目經費僅有100萬~200萬元,勘查主業發展困難。
關於江西省公益性地質隊伍的建設,目前總體情況是「四駕馬車」的格局,基本上是每個地勘局建立了一支自己的公益性隊伍,包括江西省地質調查院(331人)、江西省煤田地質調查院(2003年成立,編制410人)、江西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江西有色地質勘查開發院等。
二、改革發展模式
江西省政府目前對地勘單位沒有實施統一的改革方案。各局主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發展模式探索,在改革進展、發展程度上呈現出非均衡發展的態勢。其中,核工業地質局的內部企業化改革走得最早,效果也最明顯。現重點就江西核工業地質局改革發展情況和江西省地調院有關公益性地質隊伍的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江西核工業地質局改革發展模式
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改革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產權多元、開發開放、產業拓展、資本運營」。
(1)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江西核工業地質局在屬地化後,實行了以「事企分開」為核心的改革,事業部門依照事業政策管理,興辦的企業則以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實施股份制改造。該局制定了《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投資主體多元化和體制創新的意見》,全面推進股份制改造。同時以招商引資為契機,面向社會、面向職工進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目前全局3/4的企業實行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半數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全局職工入股辦企業的資金達到5000萬元以上。
(2)發展開放型經濟,拓展新的產業增長點。由於受國家宏觀政策和鈾礦地質市場的雙重影響,迫使這支隊伍較早地走上了改革的道路。通過數年的摸索,該局突破過去自我滾動發展模式,發展開放型經濟,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內部聯合、進駐園區等舉措,幾年來共引進外部資金和募集職工股金3億多元,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國有資本單一投資的格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該局下屬的地勘單位積極進入各地的工業園區,構建發展平台,全局在南昌、鷹潭、吉安、九江等地的開發區購置土地達到1900多畝;與南昌大學、海爾等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引進了納米材料、醫葯等一批高技術項目,對項目、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組合,為核工業地質局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3)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了「三個轉移」——地勘單位和企業向發達地區、區域經濟中心、工業園轉移;經營項目向資源型、技術型、服務型轉移;職工隊伍向管理型、知識型、技術型轉移。形成了四大產業——地質礦產業、建設工程業、產品製造業、商貿服務業。在強化局屬二級單位自主發展的基礎上,重視內部聯合促發展,搭建了「四個平台」——投融資平台、工業園發展的平台、工程建設產業平台、礦業開發產業平台。全局10個地勘單位共同出資組成了江西省核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搭建了實力較強的投融資平台;261大隊和263大隊共同出資,聯合南昌大學組建昌大瑞豐公司,搭建了工業園發展的平台;利用局建工集團的市政和房建資質,搭建了工程產業發展的平台;集中局屬鑽探施工力量,組建鑽探公司,搭建了鑽探施工的平台;由局屬11個單位共同出資組建江西中核礦業公司,搭建了礦業開發的平台。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提高了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4)以輔業促主業,以市場方式加強地勘主業。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解決地勘單位基本的生存發展問題的基礎上,核工業地質局進一步優化地質勘查力量,以開放的理念、市場的理念指導地質工作,把地勘主業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培養。首先是繼續發揮傳統優勢,加強鈾礦地質工作。2006年承擔國家項目9個,完成鑽探工作量3.9萬米。二是突破過去單純找鈾的狀況,面向市場需求開展找礦;全局目前取得探礦權33個。三是突破地域限制,面向國內外礦產勘查市場。在埃及、澳大利亞、尼日等國家開展了一批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江西地調院公益性隊伍模式
江西地調院是1998年成立的,幾年來抽調精兵強將、集中優質資源組成,地調院把過去的包袱都剝離給了贛西隊,初步實現了精乾的目標。2005年通過與測試中心重組,進一步加強了分析測試能力,初步形成了以「三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為主業,測試分析為手段的公益性地調院運作模式。地調院目前在職職工331人,擁有6個甲級資質及若干個乙級、丙級資質。全院的組織管理體制由若干個行政處室、業務處室,以及6個地域分院、4個專業分院組成。10個分院實行「院隊共管,以隊為主」,地調院與分院之間實行項目聯系,分院的項目人員在地調院列支。江西地調院在新疆、西藏都承擔了區調項目,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得到了部、省的高度評價。江西地調院目前是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主,商業性地質工作為補充。兩者的結構比重為,公益性地質工作佔90%左右,商業性地質工作佔10%左右。地調院認為,這種模式的優點是:
(1)能更好地調動人才、資源、資料優勢,實現公商互補,有序銜接,避免「兩張皮」。
(2)符合地質工作各階段逐步深化的特點,也適合我國目前地勘隊伍仍以國有地勘單位為主的實際情況。
(3)在當前各類技術人員短缺、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地質人才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促進了地質找礦突破,提高了找礦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
江西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概括為:
(一)突出了加強地質工作
順應礦業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江西各地勘單位普遍重視地質工作,明確「地質立局、地質強局」的發展思路,重新確立了地質工作在地勘單位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地質勘查及其延伸產業在地勘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江西地勘局提出「抓地質工作就是抓發展,抓好地質工作才能促發展」。
(二)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
大多數地勘單位抓住這幾年地質勘查及礦業總體形勢趨好的機遇,結合自身特點,加快了自身的發展。據介紹,江西核工業地質局與江西地勘局的改革發展模式不同,前者是以隊為主,採取經濟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局一般不調控和干預二級單位的經濟發展,優點是有利於調動二級單位的積極性;而後者則主要是推行以局為單元的改革,增強了全局的發展調控能力。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昌大瑞豐工業園被列入江西省重點項目,263大隊瑞豐牌赤黴素產品的年產量佔世界年產量的40%,銷往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63隊正因為一個赤黴素產品的開發,年稅後收入達到1.5億元,真正實現了「一個產業搞活了一個地勘單位」。
(三)加快了與地方經濟的融合
各局普遍強化了發展意識、礦權意識,重視「以礦引資、用礦合作、靠礦發展」。通過地質找礦和礦權運作,既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了大大改善了地勘單位的經濟狀況。如江西地勘局在省內外、國內外實施的一批項目受到國家和省、市政府的重視和關注。
(四)保持了隊伍的穩定
各地勘單位在發展過程中普遍注重和諧地勘單位的建設,在加快發展、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保持了隊伍的穩定與和諧。
四、反映的問題
(一)關於省級公益性隊伍建設
主要反映的問題有:
(1)如何整合一支力量較強的公益性地質隊伍。江西省級公益性隊伍目前是「四駕馬車」齊驅,力量分散,技術力量差距很大,承擔任務也不均,如何形成一支核心的力量。
(2)對於省級公益性地質隊伍,認為目前情況下地調院也應能經營礦業權,因為純公益性地質工作利薄,難以調動積極性,又因為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地調院認為,應允許其從礦業權經營上有補充收益。
(3)地調院希望不要再折騰公益性隊伍的歸屬問題,重要的是保持穩定發展,這樣有利於推進公益性工作。
(二)地質專業技術人才問題
普遍反映地勘單位人員結構不合理,人才競爭激烈,技術骨幹逐步退休,中青年隊伍受前幾年地質工作低谷的影響,野外工作經驗不足。骨幹專業技術人才普遍任務繁重,工作量飽和。
(三)地質工作的外部環境較差
基層地勘單位反映,礦業權登記的行政審批不規范,礦業權審批登記要上縣市常委會討論,地方政府公開要股份。有的還需要鄉村簽署意見,程序復雜,很難辦成事。地方對於用地補償、青苗補償要價太高,另外與地權、林權的沖突難以協調。有的行業地勘單位反映,基礎資料收集不方便,尤其是礦產調查的成果(掃面資料)難以查閱到,礦業權查詢也不方便。
(四)鈾礦地質工作體制不順
江西核工業地勘單位的同志反映,江西鈾礦資源佔全國的1/3,而且有一支技術力量較強的隊伍,但目前未受到應有重視。希望國家加大對南方硬岩型鈾礦的勘查投入。另外鈾礦應打破目前的高度壟斷局面,適度放開。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對屬地化核工業地質隊伍不公平,應由地礦行業主管部門代表國家統一行使資源管理的職責。
(五)關於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問題
主要認為,改革中歷史遺留問題如何解決;區域經濟不發達,職工安置困難;缺乏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徹底企業化難度很大。希望《決定》相關的配套文件能夠盡快出台。
五、結論與建議
綜合江西調研的初步情況,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一)先改革先主動
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改革發展歷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在調研過程中,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同志說,我們的改革是逼出來的。在經歷過改革的陣痛之後,如今的核工業地質局給我們的印象是面對市場的自信和創業的激情,幹部職工的精神面貌與其他地勘單位的確有很大的區別。
(二)正確處理產業結構調整與加強地質工作的關系
與國企改革一樣,國有地勘單位改革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人往哪裡去,二是錢從哪裡來,本質上是要提高效率。這一方面要求地勘單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通過拓展產業,分流隊伍,優化隊伍;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求地勘單位在改革過程中進一步優化地勘主業,建立精乾的、有競爭力的地勘主導產業。江西核工業263隊的負責人說,雖然我們的非勘產業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但我們還要抓住地勘產業作為主業,我們要用多年的市場經營理念,引入到地勘主業的經營中來,用市場經濟方式來搞活和加強地質工作。據座談會上反映,也有一些地勘單位在前幾年勘查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沒有協調好產業結構調整與加強地勘主業的關系,而是完全轉向了自己不具競爭力的產業,結果在勘查形勢向好的情況下沒能抓住發展機遇。「不能離開地勘主業求發展」,這是多個地勘單位的經驗總結。
(三)公益性隊伍的建實建強關鍵在於理順體制
公益性隊伍要實現「三公」(公共財政支持、承擔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項目、成果公開社會共享)的目標,必須要明確定位、理順體制關系。首先要理順財政體制關系,把公益性隊伍納入公共財政范疇,保障基本的財政預算支出。因此對於公益性地質工作,財政要給足支持。當然財政項目也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提高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運行效率和社會效益。二要理順管理體制,明確公益性隊伍的服務對象,強調公共服務職能,從這個意義去明確歸屬。三要理順事企關系。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改革過去地質工作與下游礦產開發業、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關系,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地質工作運行體制機制。如果僅僅是將過去的「大事企混合」轉為「小事企混合」,也依然沒有解決公益性地質工作實現公益性服務的目標。另外,從運行效率來看,目前很多地方出現的公益性隊伍「局—院—分院」的模式,會不會存在管理層級太復雜的問題?當然,如果將目前地調院的模式作為一種過渡模式,保留技術骨幹,工作延續,為下一步公益性隊伍的到位創造條件,則另當別論。(目前部分省、區地調院的建設,出於各種顧慮有「走回頭路」的傾向,有的地勘局擔心公益性隊伍建實建精後會被拿走,考慮重新「摻沙子」,值得關注)
(四)地勘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地勘單位這幾年發展很快,大家也很清楚,一靠宏觀經濟形勢趨好拉動,二靠政策拉動,三靠全球礦業市場因素拉動。但目前地勘經濟的發展形勢能否持續,在幾次相關研討座談會上,一些地勘單位的負責人都表示了擔憂,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
(1)改革還遠未到位。政事關系、事企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理順,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地勘工作新體制、新機制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地勘單位包袱重、資產差、人員缺、歷史遺留問題多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2)規范的地勘產業盈利模式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盡管這幾年地勘產業發展形勢很好,礦業權交易日趨活躍,給地勘單位和礦業權人帶來了較為豐厚的回報,但從整個行業來說,還沒有形成規范清晰的盈利模式。這一點從勘查資本市場不發育也可以得到印證,因為這個行業還不成熟,在技術標准、評估認證等環節還有缺陷,資本市場難以為之提供融資支持。
(3)向下游產業延伸也面臨著不確定性。通過幾年的發展,部分地勘單位的礦業企業逐步起來了,據部分地勘單位目前的情況來看,礦業企業發展起來,地勘單位的經濟發展速度有望實現更快發展。但也要注意到,不少地勘單位利用自身礦權做的礦業開發項目,相當一部分屬於粗放型、低起點的礦業開發項目,在下一輪的礦業經濟周期中能否具有持續競爭力,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五)政府要努力促進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成果共享
在目前公益性地質工作體制下,單純依靠承擔公益任務的地勘單位,難以完全解決公益性成果的有效社會共享問題。地調院認為,地調院作為乙方不清楚自己的公益服務職責義務,也缺乏相應的標准,應該由甲方(政府)制定公益性資料的服務方案和標准。大調查項目中的有關成果如何處置,也沒有說法,大量成果擱置而不知如何處置。這些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盡快研究制定公益性地質工作成果的服務規范和服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