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什麼科技成就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就:
一、原子能技術:1945年,美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建立第一座核電站。
二、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空。
三、電子計算機:1946年延生於美國
四、分子生物學: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1999年美國首次製成DNA分子
五、遺傳工程:1997年英國克隆羊成功;2000年美、日、法、德、英、中公布類基因組草圖。
(1)機器工業的奇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世界工業革命演變歷史: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1、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時間中期(大概是1760年至1850年)
2、特點: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從而開創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工業浪潮。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用的機器都是以蒸汽或者水力作為動力驅動,首次用機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意義。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
1、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大概是1870年到1900年)
2、特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使用蒸汽和水力的機器滿足不了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新的能源動力和機器引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得益於內燃機的發明和電的應用,電器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此時的機器有著足夠的動力,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得到了飛速發展,機器的功能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由於電話機的發展,人類之間的通訊變得簡單快捷,信息在人類之間的傳播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
1、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2、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
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Ⅱ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都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就: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買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房,安置機器雇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計地改造交通工具。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有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
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的重大發明。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的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1870年,全世界生產大約八十萬噸石油,而1900年的年生產量猛增到了二千萬噸石油。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Ⅲ 請列舉國內工業機器人的幾例重要事件
2019年機器人行業十大熱門事件:
1、機器人企業高管頻繁「大換血」
2、全國首個機器人分撥中心南京啟用
3、百所高校設立機器人相關專業
4、工業機器人正式「入職」
5、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發布《機器人4.0白皮書》
6、中國首批機器人交警上崗
7、全球首個5G無人駕駛環衛機器人編隊亮相
8、首例5G遠程機器人手術完成
9、北京徵集9類機器人用於冬奧會
10、《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2)》正式發布
2020年,智能製造依然是全球製造業轉型的主要方向,5G的正式商用也給機器人技術帶來了新的可能,中國機器人產業一定要繼續抓緊發展機遇,才能走得更遠。
Ⅳ 工業革命給生活帶來巨變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八零三年,富爾頓建成汽船。一八一四年,史蒂芬孫建成火車機車。一七九七年,莫茲利製造出車床等。
Ⅳ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哪些成果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如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中最具有代表的、也是最重要的發明成果是蒸汽機。以往人們都是依靠人力來作為工廠的生產動力的。
隨著世界對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生產模式根本無法給資本階級帶來巨大的收益。慢慢地,人們發明了用水力代替人力的生產模式,初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但是這樣的模式完全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屬於「靠天吃飯」,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制衡生產效率。自從蒸汽機發明以後,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
蒸汽機是由英國人發明的,英國工廠在利用蒸汽機的原理進行生產之後,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成了一個工業大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中另一個比 較重要的發明是蒸汽船。它是在蒸汽機的原理上進一步創造的。它作為蒸汽機的衍生品,給世界帶來的影響絲毫不亞於蒸汽機。
當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是很少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工具不發達,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而蒸汽船的發明使得國與國之間建起了溝通的橋梁,使得先進的文化迅速向世界傳播。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5)機器工業的奇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1、第一次工業革命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是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2、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Ⅵ 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跡有哪些
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跡有很多很多,比如:飛機、火車(高鐵)、火箭、宇宙飛船、空間站、登月、天氣預報、語音視頻等等,還有以下這些:
1、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
人可以看見東西,因為光照到東西上,然後反射進人的眼睛。假如陽光照到鍾表上,然後反射進人的眼睛的那個時刻,人以光速後退,那麼後面的光就無法再進入眼睛,那麼人的眼睛始終看到的是特定時刻的光線,因此看到鍾表的指針就不走了,而是停留在特定的時刻,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2、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個蘋果砸到牛頓的頭上,牛頓覺得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在空間上是平等的,為什麼蘋果要向下掉,而不向上掉,或向左掉,或向右掉,所以認為大地吸引了蘋果。
3、愛迪生發明燈泡:
愛迪生為了選取燈絲的材料,實驗了2000多種物質,就連自己的頭發絲都實驗了,最終選取鎢絲作為燈絲。
4、機器人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
未來智能機器人負責采礦、生產、加工、運輸、建築、清潔等體力勞動,未來搬磚機器人完全自動化的搬磚蓋房,或者用電腦控制遙控機器人搬磚蓋房。
5、腦電波控制電腦
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腦電流,不同的腦電流產生不同的腦電波,腦電波控制電腦,取代鍵盤和滑鼠。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未來人類可以用意念溝通:意念轉化為腦電波,對方的接收器再把腦電波轉化為聲音,傳到耳機里。
6、電動且自動駕駛的汽車
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
7、空調服
未來的空調服,像宇航員的衣服,除了口部外,其它地方是密封的、不透氣的、隔熱的,背後背的是又小又輕的空調,夏天可以穿這樣的衣服逛街,廚師和煉鋼工人最需要這種衣服。
8、生態樓
分為:停車層、居住層、種植層、太陽能面板層。
例如:1-5層是停車場,6-20層是居住層,21-40層種植莊稼,41-60層鋪設太陽能面板。莊稼層和太陽能面板層要求透光好,因此要做成沒有遮光牆壁的、環形或條形的,以便在空隙間透光。未來的城市和農村完全一體化,不再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
Ⅶ 世界近代工業革命有哪些重大的科技發明
一、蒸汽機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二、內燃機
內燃機,是通過使燃料在機器內部燃燒,並將其放出的熱能直接轉換為動力(機械能)的熱力發動機。1876年,德國發明家奧托製造出第一台四沖程內燃機,往復活塞式、單缸、卧式,以煤氣為燃料。
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導致了汽車和飛機的發明。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研製成單缸汽油發動機,試制汽車成功。卡爾.本茨(1844年-1929年),德國機械工程師、發明家、企業家。卡爾.本茨是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汽車鼻祖」。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製造出飛機並試飛成功。
三、電的應用技術、電技術、電子技術
電的發現和應用,不僅導致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而且使人類生活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新時代。即:電氣時代,或者,電器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重要特徵是以電力、電器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此,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傑出的科學家法拉第在做實驗時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個原理,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產生連續電流的發電機。以後的發電機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森梅斯)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隨後,電燈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四、電磁波技術、無線電技術
電磁波首先由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於1865年從理論上(麥克斯韋方程組)預測出來,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麥克斯韋從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
1896年,俄國發明家波波夫用自己發明的無線電發報機成功地發出了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確內容的無線電報。電磁波技術以及無線電波技術的發明,使得遠距離無線通訊成為可能。
五、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技術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
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是約翰.馮.諾依曼。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電子計算機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對社會、對人類、對世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此,世界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
六、半導體技術、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技術)
半導體,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在半導體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集成電路技術(微電子技術),有了集成電路技術、特大、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就使得電子計算機以及各種電子設備電器設備實現小型化、微型化、超微型化、極微型化成為了可能。
七、激光技術、光技術(光子技術)
激光的原理早在1916年已被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現,但直到1960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製造。1964年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建議將「光受激發射」改稱「激光」。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
八、原子能技術(核能技術)
原子能又稱「核能」。原子能(核能)是原子核發生變化(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時釋放的能量。重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核,輕核聚變就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核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核,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時都會釋放出超高巨大的能量,而輕核聚變時釋放出的能量更大。
九、航天技術、納米技術
人造地球衛星、探月、宇宙飛船、運載火箭、太空梭。納米技術:研究在0.1至100納米范圍內微觀技術。
十、化學工程技術、生物技術
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化學工業工程技術。達爾文進化論、細胞學說、遺傳規律、DNA雙螺旋結構、分子生物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