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化農場與精耕細作哪個產量高

工業化農場與精耕細作哪個產量高

發布時間:2023-01-24 01:33:34

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每一個人比別人成功,只不過是多學了一點知識,多用了一點心而已。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1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 渠道 ,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的僑鄉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

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於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後,缺少分工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雜訊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2

1.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德國魯爾區)

1)魯爾區興起的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③環境污染嚴重;

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 措施 :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

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環境污染;

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⑤發展科技和高等 教育 。

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

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

②水陸交通便利;

③對外開放政策

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

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3

傳統稻作農業

分布: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氣候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特點:小農經營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農業地域類型分布地區區位因素生產特點

原始遷移農業熱帶雨林地區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

②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產技術低下,無固定土地。

隨人口數量增加,生態破壞愈加嚴重

稻作農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的熱帶雨林區

①高溫多雨的氣候

②平坦的土地

③勞動力豐富

④ 種植 歷史悠久①小農經濟

②單產量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傳統旱作穀物農業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帶乾旱的山地①氣候乾旱,降水不穩定②生產歷史悠久, 經驗 豐富③勞動力豐富④灌溉是保證產量的重要條件自給自足,精耕細作;

採用各種 方法 恢復土壤肥力,有 飼養 家畜的傳統。

商品穀物農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代表:美國中部平原的商品農業區位優勢:

①優越的自然條件

②便利的交通運輸

③地廣人稀高度發達的工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主要種植作物:小麥、玉米

大牧場放牧業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區位優勢:

①優良的天然草場

②地廣人稀,地租低交通運輸便捷

混合

農業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要是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的混合農業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特點:①農場是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②農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③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4

1、我國自然災害多發自然背景:

(1)氣候背景:

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的台風源區(西北太平洋台風區)。

②位於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

③氣候復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

(2)地形地質背景:

①地形復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

②太平洋板塊俯沖,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

③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

(3)生物背景:

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類型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有害生物。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人文背景:

(1)過度利用,生態環境脆弱: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

(2)承受能力和抵禦能力差:

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禦能力低下。

(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和災害多發區重合:

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易損的東部地區,這種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解析自然災害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維導圖

❷ 我國為什麼不能像美國一樣實現農場化種植,存在哪些阻力

現在很多農民都很期待中國的大農場農業模式,但現實是,他們總是步履蹣跚。為什麼中國的大農業總是遇到困難?為了找出答案,我們不得不提到美國: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準,美國給人的印象是,它是一種高科技、高產高效的農業模式,比如「美國農民一個人種3000畝地」,「美國農民可以生產150噸糧食來支撐200名美國人」。這種模式依賴於什麼?它能在中國發展嗎?

從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家庭農場更適合目前的情況:

1。在我國,家庭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商品化的進程。有效縮小城鄉貧富差距。

2。家庭農場的目標是實現農業效益最大化,實現農業功能由安全型向效益型轉變。它克服了小規模農業自給自足的弊端。它具有高度的商品化程度,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

3。與普通農民相比,家庭農場更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更容易受到政府監管。

結論:對於農業發展模式,哪種模式最適合我國,哪種模式能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每一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煉精華,剔除糟粕,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❸ 美國一個農民種3000畝地,產150噸糧,中國為啥沒有這種大農場

民以食為天,這句大部分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其實適用於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農業生產不僅關繫到老百姓的飯碗,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美國的大農場農業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出了名的,採用的農場主經營模式,那麼中國為啥沒有這種大農場呢?其實因為美國大農場的這些突出之處,也有很多國家和企業紛紛效仿起這種模式來。

既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生產,大農場這條路很難走得通,那麼到底什麼農業模式才適合中國呢?事實上,相比美國的大農場模式,很多人認為反而是小型的家庭農場更適合中國,這是一種以家庭為主體,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共同從事規模化、集約化農業,農業商品化的農業經營模式。這樣的模式更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❹ 在線等!!中美兩國農業生產異同


一:美國;現代化農業和高生產率。中國;機械化程度低,生產率低
二:以高度商業化的農場農業為基礎。中國;農業產品率低,商業化程度低
三:農業生產高度區域化和一體化。中國;精耕細作,以家庭個體農業為主

1;氣候雨熱同期,適合農業發展
2;平原廣闊,
3;河流眾多,便於灌溉

❺ 農場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有什麼好處

大面積機械化種植的好處很多,概括起來有:
一、有利於農機具的選型、配套與機組編制優化,從而降低耕地單位面積的農業機械使用數量及機具投資額;
二、由於農機具選型、配套與機組編製得到優化,對農業機械的高使用率和低成本運行極為有利;
三、農業機械作業能實現農作物種植的精耕細作,有利於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四、農業機械化作業效率高,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盡可能使用農業機械,可確保農作物種植、護理和收獲等生產環節不誤農時,有利於減少農作物損失和增產增收;
五、大面積使用農業機械化作業,可節省大量的勞動力,有利於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
總之,大面積機械化種植,可以用最少的勞力與物質消耗獲取最大的收益,極大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當然,在大面積機械化種植過程中,必須切實做好機械化生產的計劃管理、勞動(人員)管理、財務管理和機務管理工作,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農業機械化的優勢,獲得應有的效果。

❻ 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很少,為什麼農產品產量很高我國應給從美國農業生產中借鑒些什麼

首先,美國地廣人稀,為大規模集約化農業提供了條件。
其次,美國科技發達,工業先進,對農業投入也多,所以農業機械化水平高。
再者,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員素質高,掌握科學種植技術。
而且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對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十分有利。
事實上,市場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發展。
綜上而言,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農業產量高的原因了。
而對於我國來說,需要借鑒的是:
1.提高科技含量,在科技就是生產力的時代,僅僅是精耕細作是不夠的。
2.提高農民素質,掌握科學有效的耕作技術,才能種好糧食。
3.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支持農民發展機械化農業。

❼ 六種農業地域類型特點,農業地域類型有哪幾種

1、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由於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我國南方每戶耕種的水稻田一般都少於1公頃。2、大牧場放牧業: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專業化程度高。3、種植園農業: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一、六種農業地域類型特點

1、水稻種植業

(1)小農經營

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由於人均耕地比較少,所以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我國南方每戶耕種的水稻田大部分都少於1公頃。

(2)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①農民在田地里精耕細作,使稻穀的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由於生產規模比較小,每戶稻穀的總產量也不大。

②由於受到傳統觀念以及經濟水平的制約,農民也一般會將收上來的稻穀一部分自用,送到市場上出售的稻穀很有限。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農民一般從事手工勞動,雖然近二十年來,利用電力進行灌溉、脫粒的發展較快,化肥、農葯的使用量也漸漸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季風水田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還是很低。

(4)水利工程量大

①灌溉是水稻生產的基礎,由於季風區水旱災害發生較頻繁,對水稻的生產危害很大。

②由於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工程,所以需要政府大力投資並組織水利工程建設。

(5)科技水平低。

(6)種植經驗豐富。

2、大牧場放牧業

(1)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地域類型,這種農業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2)由於該地地廣人稀,地表為草原植被,因此形成了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

(3)生產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專業化程度高。

3、種植園農業

(1)種植園農業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密集型商品農業,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雖然和種植園比較像,但是性質、規模、管理方式都和種植園有很大區別。

(2)種植園農業主要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有些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3)種植園農業分布的地區有很多特殊植物資源,比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中佔有重要地位。

4、商品穀物農業

(1)商品穀物農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類型,種植的作物主要以小麥和玉米為主。

(2)商品穀物農業大部分都是家庭經營,而我國的是國營(主要在東北和西北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3)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4)區位條件:農業科學技術比較先進,機械化水平高,地廣人稀,市場比較廣闊,交通運輸方便,自然條件優越。

(5)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商品穀物農場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這里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商品化農業生產,商品率超過95%。

(6)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中部平原成為了世界穀物的主要產地,玉米、小麥、黑麥、燕麥等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農業的商品化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和區域化,有利於因地制宜,這樣可以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取得最佳效益。

(8)玉米帶面積不到美國耕地總面積的1/10,但是玉米產量卻佔全國的4/5,小麥區面積和產量全部佔全國的80%。

(9)美國的玉米帶、小麥區能夠可以保持超高的產量,得益於有力的農業措施。

5、混合農業

(1)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中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2)混合農業的形式比較多樣,但生產形式很穩定、分布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

(3)生產特點: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安排生產,商品化程度高,市場適應性強。

6、乳畜業

乳畜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它的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比如奶粉、黃油和乳酪。

二、農業地域類型有哪幾種

1、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5、混合農業: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6、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

❽ 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1.農業的地位如下:

作為國家的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是一個重要的產業部門,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支撐著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農業的發展趨勢是高度的知識化、社會化、國際化、商業化、資本化、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工廠化等積極因素交織融合在一起。

2.農業的作用如下:

農業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農業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和出口物資,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8)工業化農場與精耕細作哪個產量高擴展閱讀

農業的相關情況

一般來說,農業有四個根本特點:

1.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2.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

3.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

4.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❾ 現代農業跟傳統農業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

現代農業是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萌發於資本主義工業化時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形成的發達農業。

2、條件不同

傳統農業是一種生計農業,農產品有限,家庭成員參加生產勞動並進行家庭內部分工,農業生產多靠經驗積累,生產方式較為穩定。

現代農業廣泛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由順應自然變為自覺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由憑借傳統經驗變為依靠科學,成為科學化的農業,使其建立在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物理學等科學高度發展的基礎上。

3、影響因素不同

傳統農業生產水平低、剩餘少、積累慢,產量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大。傳統農業的特點是精耕細作,農業部門結構較單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仍較落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較薄弱,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工。

現代機器體系的形成和農業機器的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由手工畜力農具生產轉變為機器生產,如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拖拉機、耕耘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以及林、牧、漁業中的各種機器,成為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農場與精耕細作哪個產量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避免汽車被騙 瀏覽:610
遼寧省哪個城市有共享汽車 瀏覽:81
買抵押汽車為什麼要拆gps 瀏覽:332
新款邁特威跟賓士v級哪個好 瀏覽:203
小型轎車賓士多少錢 瀏覽:837
唐山北到豐潤汽車站多少公里 瀏覽:362
湖南工業皮帶經銷商哪個正規 瀏覽:493
日本現在工業哪個新興行業公司 瀏覽:208
漢中汽車跑婚慶多少錢 瀏覽:733
從新橋到無錫汽車站有多少公里 瀏覽:96
汽車如何用香水 瀏覽:623
賓士鎖車燈光在哪裡設置 瀏覽:175
汽車天線怎麼拆下來 瀏覽:448
合肥汽車站號碼是多少 瀏覽:377
恆大7座新能源汽車多少錢 瀏覽:25
工業炸葯的燃速是多少 瀏覽:15
如何辨別汽車的類型 瀏覽:549
保時捷卡宴和哪個汽車通用配件 瀏覽:284
奧迪a3三廂顏色有哪些圖片 瀏覽:311
汽車bo和丹拿哪個好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