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西藏工業企業技術中心有多少

西藏工業企業技術中心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3-01-21 15:04:37

1.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布局

局西藏地域遼闊,各地地理、氣候條件和資源狀況的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按照「重點發展中部,放開搞活西部,聯合開發東部,藏北牧礦致富」的原則,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重點建設以拉薩、日喀則兩市為中心的全區經濟核心區,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長極,對其他行署所在地進行重點開發,使之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千百年來,藏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8處,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4處,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8處,主要是: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扎什倫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白居寺、薩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諾遺址、古格王朝遺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觀有:墨脫自然保護區、察隅自然保護區、羌塘自然保護區、林芝巴結巨柏保護區、珠峰自然保護區、羊卓雍湖、雅魯藏布大峽谷、岡仁波齊峰、瑪旁雍錯、錯高湖、納木湖等。
對外開放山峰44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個,可參觀景區100多處,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文化觀光旅遊區;以徒步、登山、朝聖為主的後藏旅遊區;以科考、生態為主、以雅礱河谷風景名勝為中心的藏東南旅遊區;以草原、湖泊、野生動物觀賞為主的藏北高原無人區,形成了以觀光旅遊產品為主,輔以徒步、探險、朝聖、生態、旅遊節慶等專項旅遊產品的復合型產品體系,在已上市銷售多年,發展比較成熟的產品中,最經典的路線有:3—5日的短線:拉薩---山南(文物古跡游) 拉薩---那曲(民俗風情游,如:雪頓節、恰青賽馬節)拉薩---日喀則(後藏探險游),5—15日的長線:拉薩—江孜—日喀則—薩迦—定日—聶拉木樟木口岸 (黃金觀光線),拉薩—日喀則—阿里(聖地朝聖游)拉薩—林芝—山南(東線環游)。
西藏旅遊業是1980年起步的,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現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全區旅遊企業的近140家,其中涉外賓館飯店66家(客房4461間,床位9710張),其中又包括星級賓館飯店15家,國際國內旅行社42家,旅遊汽車公司3家,定點餐館19家(餐位1528個),全行業直接從業人員6000多人,全行業間接從業人員30000餘人。
2000年旅遊接待人數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5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2%,其中海外遊客14.94萬人次,增長38.1%;全區旅遊總收入65153萬美元,增長4.6%;旅遊創匯4790萬美元,增長33%;上交稅金2032元,增長6.8%。
「十五」旅遊業發展方向:
----按照「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穩步發展國際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的方針,採取一切促銷手段,實現與歐、美、日、韓、新、馬、泰、尼泊爾、港澳台及國內其它主要旅遊城市的旅遊聯網,加大在國際國內旅遊市場上的佔有份額。開放旅遊市場,拓寬旅遊區域,力爭擴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區的對外開放區域。
-----樹立精品意識,圍繞我區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市場為導向,著力開發建設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設施配套完善、服務檔次高、創匯能力強的旅遊產品,形成觀光、探險、休閑、度假齊全的大旅遊產業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我區旅遊資源粗放式開發利用的狀況。重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高檔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遊產品、休閑度假旅遊產品、富有體驗性的探險旅遊產品,力爭把西藏建成國際精品旅遊勝地。
-----大力改善景區內外基礎設施。加強現有旅遊線路、景區(點)建設,提高景點質量。積極開發新的旅遊線路和景區(點),建成以拉薩為中心,連接6個地區、5個周邊省區和尼泊爾的旅遊線路。基本完成拉薩—林芝—山南—拉薩,拉薩—日喀則—阿里—那曲—拉薩,拉薩—那曲—昌都—林芝—拉薩三大陸路旅遊環形線路建設;改擴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錯、藏王墓、納木錯三級黑色路面旅遊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錯、茶馬古道、環珠峰景區、納木錯景區配套建設等。
------豐富景點的吃住行游購娛內容,開發特色精美旅遊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完善配套體系,營造安全舒適衛生的旅遊環境。加強旅遊商品、紀念品的開發、生產,帶動民族手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加強旅遊導游隊伍的建設,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擴大西藏旅遊品牌效應。強化行業管理措施,實施標准化管理戰略,促進旅遊管理逐步邁上標准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建立競爭有序的旅遊市場體系。 藏醫葯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完整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踐內容和浩瀚的醫學文獻,是藏族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經驗的總結,幾千年來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對發展藏醫葯學十分重視,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薩藏醫院。1980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改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現已成為全區藏醫教研中心。1980年以來,國家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區藏醫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個地區藏醫院和7個縣藏醫院,此外,在60多個縣醫院內設立了藏醫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區藏醫學校。1985年西藏大學開設藏醫系。多年來,藏醫教育機構為全區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醫葯人才。各地(市)衛生學校、幹部進修學校和藏醫院也開設了藏醫提高班,培養提高基層藏醫葯人員的業務水平。
2000年西藏共有藏醫葯生產企業19家,從業人員777人,注冊資金18374萬元,生產有批號的葯品144種,實現工業產值29338萬元;銷售收入18048萬元,比上年增長3.57%;實現利潤7321萬元;上交稅金2582萬元。12種藏葯被列為國家中葯保護品種,13種藏葯被列為新葯品種。此外,還有31種藏成葯、制劑被列為西藏地方標准。傳統名貴藏成葯「然納桑培」、「常覺」等多次獲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獎。自治區藏葯廠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葯生產企業,採用現代生產技術研製而成的十味龍膽花顆粒、六味能消膠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達膠囊等4種新劑型藏葯,均獲得衛生部頒發的新葯證書。同時,可生產傳統藏葯350個品種,年產量達10萬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貼榮獲國家中葯保護品種,1998年榮獲第2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會金獎,實現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國際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顯示了藏葯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十五」期間,要實現藏醫葯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認真組織實施《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結合GMP標准,加快傳統藏葯的劑型改良,促進藏醫葯生產與國際國內接軌。把傳統優勢與現代科技、生產工藝結合起來,吸收先進的管理、營銷經驗,做大做強藏醫葯業。要堅持改善條件和內涵建設並重、突出藏醫葯特色與完善服務功能並舉,繼續加強藏醫葯人才培養,努力提高藏醫葯臨床診治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藏醫葯科研工作,推進藏葯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提高藏葯研製、開發、生產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注重藏葯材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利用,加強藏葯材基地建設。廣泛採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加快研製新葯步伐,實現藏紅花等傳統藏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國最大的藏葯材基地,形成全國藏醫葯研究開發生產中心。 西藏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發現礦產地1858處,各類物化探異點1300個。探明儲量的礦床132個,其中能源礦產25個,金屬礦產33個,非金屬礦產37個,地熱資源4個,礦泉水11個;己探明礦床規模達到大型的22、中型25個、小型48個、礦點37個。有17種礦產在全國排序前9位:第1位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第2位銅、火山灰;第3位菱鎂礦;第4位硼、自然硫、雲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質石墨;第9位銻、重晶石。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潛在價值1967億元,全區礦產資源總量潛在價值6505億元。銅、硼、金、銻、高溫地熱、建材等為西藏優勢礦產,能源為短缺礦產。
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西藏礦業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從業人數8000多人。2000年底,開采鉻礦石19.66萬噸,硼礦19591噸,原煤2.13萬噸。
「十五」期間,西藏要加大對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質勘查,進一步摸清我區資源狀況。圍繞礦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重點,抓緊開展對優勢礦種和國家緊缺礦種的地勘工作,保證我區礦業發展有可靠的後備儲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償轉讓制度,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重點開發有市場需求、潛在的、稀缺的礦產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狀況,礦產勘查與開發的重點是鉻、銅、黃金、鉛、鋅等金屬礦產,以硼、鋰為主的鹽湖礦產資源,建材用灰岩、花崗岩等非金屬礦產,地熱、煤炭、林產品、石油等能源礦產資源以及礦泉水資源。對玉龍銅礦、扎布耶鹽湖、甲馬赤康銅多金屬資源等重大開發項目,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入股,進行合作開發,在「十五」期間,力爭完成開發前期工作,一期工程開工建設。鼓勵通過聯合等方式在內地進行精深加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的附加值。同時,要建立健全礦業管理體系,制定全區統一的礦業發展長遠規劃,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優化配置礦產資源。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除特定保護性礦種和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外,各種投資主體都可以參與開發,自治區行業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小型礦山的開發以集體、民營及其他類型企業為主,由地(市)、縣政府主管,形成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級管理的模式。 建築、建材工業是西藏自治區工業企業中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5.87億元,增長17.7%,實現建築業增加值約15億元,增長25.1%。建築業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8個百分點,約佔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冊的區內外建築施工企業有233家,企業人員達3.6萬人。勘察設計單位28個,資質40個,其中工民建設計類13個,規劃設計類7個,工程勘察類4個,專項設計類7個,水電設計類5個,公路、橋梁(函)設計類4個。建材企業達112家,建材工業總產值達3.8億元,增長18.7%,其中水泥產量45萬噸,增長8.4%,新型建材的生產與使用開始興起,建材產量結構和品種得到調整擴充。
西藏建材工業穩步發展,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區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的建材工業企業約40家,主要建材產品產量:水泥49.32萬噸,比上年增長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電桿6053根,水泥預制構件8.7萬立方米,釉面磚20萬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萬立方米,均比過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間,建築、建材業按照培育強勢企業、規范市場行為、提高建築建材質量的總體要求加快發展。要加強建築建材業管理,增強企業活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加快對現有建築企業的改造,增強區內建築企業的競爭實力。建材業重點抓好新型建築材料開發、高標號水泥和特種水泥的生產。依靠科技進步,加大對現有建材骨幹企業的改造,徹底關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業,採用成熟、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裝備,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 西藏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民族手工業產品,經過千百年的不斷實踐,形成了獨有的工藝特色和民族風格,受到廣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愛,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1988年,西藏開展了民族手工業藝人評聘工作,首次評定了具有工藝美術專業職稱共79人,其中高級工藝美術師19人,工藝美術師和工藝美術員33人。地毯(卡墊)、氆氌、圍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傢具、木碗、金銀首飾等手工藝品列為自治區輕工業發展重點產品,其獨特的風格和生產工藝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好評。
西藏地毯行業是民族手工業的一大支柱。地毯生產已有600多年歷史。其織法獨特,紋樣均以山水、花草為題材,古樸大方,絢麗多彩,具有濃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區地毯行業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產地毯近2萬平方米,其中出口約1.2萬平方米,出口產品合格率為100%。地毯產品外銷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卡墊是藏族人民群眾喜愛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結構緊密、花色鮮艷、全料純毛、經久耐用、色澤不褪等特點。卡墊主要出產於日喀則地區江孜縣,人們稱江孜是「卡墊之鄉」。
圍裙是藏族已婚婦女普遍喜歡的服飾。山南地區貢嘎縣姐德秀鎮是聞名遐邇的「圍裙之鄉」,姐德秀圍裙很早就暢銷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及西歐一些國家。姐德秀的圍裙花色品種已發展到近20種,所生產的謝瑪圍裙,多次被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遠銷國內外。
氆氌是藏族人民一種普遍的家庭手工業產品。氆氌盛產於山南、日喀則、拉薩等地。氆氌的品種很多,總的分為普通氆氌和細氆氆。普通氆氌藏語稱為「朗布」,細氆氌中以「協瑪」為最好。工布一帶地方出產一種厚呢子,名為「澤仁」,結實並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則地區出產一種手工毛嗶嘰,藏語叫「泰爾瑪」。2000年底,全區氆氌的生產能力大約在35萬米以上。
西藏民族畫、民族雕刻和金銀首飾,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遊紀念品,很受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這些手工業產品得到較大發展。創作和生產出大量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從60年代開始,西藏著手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在拉薩、那曲、日喀則、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廠,在林芝地區建立了毛紡廠,在拉薩、格爾木、那曲建立了絨毛分梳及成衣製品廠,使豐富的畜產品資源得到了開發和利用。
依託特色農牧資源,大力發展氂牛、優質青稞等農畜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結合農畜產品結構調整,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畜產品加工深度,通過產業化經營,擴大生產,形成規模經濟。 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綠色食(飲)品業
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綠色食(飲)品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高原特色生物產業是針對西藏特有的生物資源進行開發,綠色食飲品業主要是開發西藏的天然優質礦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飲料、啤酒等綠色飲品和高原特有的氂牛、綿羊、香豬等肉食、奶製品。以及青稞、綠色蔬菜。
西藏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十五」期間,西藏將大力發展高原食用菌、紅景天、人參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綠色食(飲)品加工業,充分利用我區飲用水資源蘊藏量大、含微量元素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礦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國家級綠色飲料生產基地,力爭在創出品牌、形成規模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實現大的突破。重點抓好綠色食品的科研與開發,逐步建立藏東野生菌類開發基地、藏東野生生物食品生產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開發基地,建立綠色食品生物資源種子庫,並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應。

2. 全國31個省市區優勢及重點產業布局最全盤點

易數鏈報道

來源|產業大視野

產業,是招商引資的核心問題。為了幫助大家強化各省產業布局認知,我們對全國31改革省市區的 優勢產業、重點招商引資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重點進行了整理,是招商引資及了解各地產業布局的一份極為珍貴的資料。

01 廣東

優勢產業: 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造紙、醫葯、 汽車 等九大支柱產業,造船、軌道交通裝備、核電裝備、風電裝備、通用飛機等先進製造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 汽車 、半導體照明(LED)、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也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健康 衛生等新型產業、高技術產業等。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發展「工作母機」類裝備製造業;

2、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打造一批智能製造示範基地;

3、培育壯大一批工業機器人製造企業,實施機器人示範應用計劃;

4、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

5、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新一代顯示技術等6個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培育3D列印、可穿戴設備等新興產業;

6、推進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發展海洋經濟;

7、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8、打造跨境電商產業功能區,支持有條件的城市申報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9、發展影視傳媒、動漫 游戲 、廣告創意等文化產業集群。

02 北京

優勢產業 : 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都市型現代農業以及限制發展的產業(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葯、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 汽車 、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和航空航天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文化創意產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工業、農業、商業、 旅遊 業、金融保險業、文化 社會 事業、環保工業和基礎設施。 科技 、醫療、養老等服務領域。鼓勵跨國公司在北京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機構。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2、促進 健康 、養老、 體育 產業發展;

3、打造金融、信息、 科技 服務三大優勢產業;

4、力爭在新能源 汽車 、集成電路、機器人、3D列印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5、積極發展大數據產業。


03 上海

優勢產業﹕ 現代服務業以及先進製造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製造業、服務業、城市基礎建設與公用事業及農林漁木業。

重點發展的6大工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 汽車 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葯製造業。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2、促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四新」經濟發展;

3、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 科技 項目,在新能源 汽車 、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工程;

4、推動大飛機、北斗衛星導航、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04 天津

優勢產業﹕ 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輕工業、國防、現代物流、海洋經濟。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現代服務業的高端商業和電子商務,研發、結算中心和企業總部,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文化產業等。打造移動互聯、電子商務、智能城市、泛 娛樂 和信息安全5個創新型產業集群。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壯大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節能與新能源 汽車 、新材料、生物醫葯等十大先進製造產業;

2、建設一批智能製造試點;

3、推進創新平台建設,建成清華高端裝備研究院、北大信息技術研究院等行業領先的研發轉化平台,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孵化器等創新機構。打造 科技 小巨人升級版,著力推進能力、規模、服務升級, 科技 型中小企業總量達到10萬家,小巨人企業5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0家;

4、大力發展新型金融,建設一批運營平台、一批行業領先的創新型機構、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品牌;

5、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05 重慶

優勢產業﹕ 資源產業、裝備製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IT產業、 汽車 摩托車產業、高端設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產品。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引進和實施一批石墨烯、軌道交通裝備、精細化工、生物醫葯、環保技術等重大項目,帶動關聯產業發展;

2、深入落實《中國製造2025》,打造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形成萬億元產值;

3、延伸 汽車 產業鏈,年產銷量力爭達到400萬輛;

4、提高電子信息產業研發製造能力和市場佔有率

5、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構建晶元、軟體、整機、系統、信息服務全產業鏈;

6、大液晶顯示產業規模;

7、加快培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基於3D列印技術等新型製造方式;

8、推進石墨烯在工業和消費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開發高端金屬和纖維復合材料,打造新材料基地;

9、瞄準通用航空器、軌道交通裝備、高技術船舶主機與關鍵零部件,提升高端交通裝備產業優勢;

10、加強頁岩氣開發央地合作和各類市場主體培育,構建勘探開發、加工應用、裝備製造全產業鏈;

11、拓展天然氣化工上下游產業鏈,壯大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12、推進醫葯企業兼並重組和新葯開發引進,發揮生物醫葯產業後發優勢;

13、提升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和總包能力,形成對接市場、配套完備的環保產業集群;

14、依託雲計算數據中心優勢,引進和培育數據儲存、加工、增值應用企業,形成服務國內外的大數據產業鏈;

15、創新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完善跨境電商口岸通關、國際配送和結算服務體系,促進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16、把 旅遊 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建成國際知名 旅遊 目的地;

17、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電子商務、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慧物流和數字內容產業中心,促進互聯網與經濟 社會 深度融合;

18、務實推動「互聯網+」和「+互聯網」行動,以「互聯網+」帶動新興產業發展,通過「+互聯網」為傳統產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06 江蘇

優勢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紡織產業、醫葯產業、建材產業、機械產業、石化產業、輕工產業、冶金產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主導產業: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新興產業:新能源、新醫葯、生物及新材料;傳統產業:紡織、輕工、冶金、建材;生產服務業:物流、金融、服務、商業。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

2、支持石墨烯產業發展;

3、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培育大數據、工業機器人等新增長點,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4、促進現代金融、 科技 服務、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加快發展;

5、打造一批互聯網產業園和眾創園、雲計算和大數據中心,做強做大骨幹企業;

6、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重點文化產業園區;

7、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

8、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產業。

07 山東

優勢產業﹕ 輕工業、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傳統產業為工業主體。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產業。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大力發展教育、醫療、養老、 健康 、 旅遊 、文化、休閑、 娛樂 、 體育 等產業,引導各類服務業改善供給結構;

2、下決心推動鋼鐵、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輪胎、地煉等行業去產能;

3、加快食品、輕工、紡織、原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4、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設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機械設備、生物醫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5、推動其他各類知識密集型產業快速成長。


08 浙江

優勢產業﹕ 紡織、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產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紡織、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產業。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重點抓好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逐步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信息經濟為龍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2、加快規劃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港灣、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

3、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建設一批農業產業集聚區。


09 四川

優勢產業﹕ 資源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裝備製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機械產業、信息產業及醫葯產業。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7+7+5」產業:七大優勢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

2、建設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稀土研發製造中心;

3、發展現代農業和 健康 養老 旅遊 業;

4、發展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全域 旅遊 ,建設川藏世界 旅遊 目的地;

5、啟動實施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高端裝備創新研製及智能製造等一批重大工程;

6、大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產業。培育石墨烯、北斗衛星導航、機器人、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

7、培育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

8、著力提高電子信息、 汽車 製造產業本地配套率;

9、支持川酒、川茶、川菜、川葯等特色優勢產業;

10、推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發展。


10 福建

優勢產業﹕ 電子信息業、機械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及傳統優勢行業。

重點招商引資產業﹕ 為種養植業等第一產業,石化、電子、機械、輕紡、能源、醫葯等第二產業及城市公用設施、交通運輸、 旅遊 、物流、教育、醫療衛生、中介服務等第三產業。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重點發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數控技術和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2、2020年,電子、石化、機械三大主導產業和海洋經濟產值均超萬億元;

3、 旅遊 、物流、金融成為新的主導產業;

4、做大特色優勢農業。


11 山西

優勢產業﹕ 煤化工產業、裝備製造業、材料工業、 旅遊 業、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特色農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基礎設施、 社會 事業及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提升改造。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加快發展七大非煤產業;

2、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煤基清潔能源;

3、重點發展軌道交通、煤機、煤層氣、電力、煤化工等裝備製造產業;

4、積極發展特色食品、現代醫葯產業;

5、大力發展電動 汽車 產業;

6、發展 旅遊 業、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 健康 養老產業等現代服務業;

7、加快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分享經濟。


12 安徽

優勢產業﹕ 汽車 及工程機械、家用電器行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軟體業、新型建材工業及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服務業主導產業培育計劃;

2、促進現代物流、信息服務、 健康 服務等產業規模化、高端化發展;

3、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與經濟 社會 融合發展;

4、建設互聯網文化產業和創意文化產業綜合試驗基地;

5、加快發展量子通信、航空動力、高端醫療裝備等新興產業;

6、培育壯大 科技 服務、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新興服務業。


13 江西

優勢產業﹕ 飛機、陶瓷、銅冶煉。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在電子信息、航空製造、生物醫葯、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2、推進LED產業基地建設;

3、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的開發應用;

4、實施「互聯網+智能製造」行動計劃;

5、培育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列印、北斗導航等產業;

6、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14 河南

優勢產業﹕ 化學製品、氧化鋁、電解鋁、整車產品、糧食製成品、裝備製造業、彩電玻殼、新型電池、血液製品、抗生素原料葯和超硬材料。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重點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包括電氣裝備、礦山裝備、現代農機、數控機床、機器人等;

2、龍頭帶動、集群配套為抓手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

3、重點發展智能終端、智能穿戴生產能力、軟體開發、動漫 游戲 、移動多媒體等產業;

4、加快發展冷鏈、休閑、 健康 、飲品、配餐、主食等食品產業;

5、重點突破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核心技術和相關零部件產業,加速電動 汽車 產業化。

6、鋼鐵、電解鋁等產業擴大精深加工產品;

7、推動生物醫葯產業加速發展;

8、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環保裝備產業化。


15 湖南

優勢產業﹕ 煙草、鋼鐵、機電製造、高新技術產業、生物醫葯。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抓好電力機車工程實驗室及智能製造車間等重點項目建設;

2、推動裝備製造、鋼鐵、有色、石化等傳統產業綠色化;3、促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葯、通用航空、兩型住宅等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成長;

4、加快培育新能源 汽車 、高性能數字晶元、智能電網、3D列印、工業機器人等新增長點;

5、推進浮空器、高效液力變矩器、北斗衛星應用等產業項目建設;

6、加快發展金融保險、研發設計、檢測檢驗、信息技術服務、商務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

7、完善雲計算、大數據平台。


16 湖北

優勢產業﹕ 冶金、 汽車 、紡織、建材。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大力發展生態 旅遊 、生態農業、 健康 養生 、節能環保等產業;

2、加快先進製造業發展,加快形成2至3個產值過萬億的產業;

3、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

4、盯緊光電子、3D列印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5個重點產業領域;

5、實施智能製造等九大工程;

6、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產業領域實現突破發展;

7、培育30個新興領域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


17 河北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推廣冰雪運動、發展冰雪產業,打造京張 體育 文化 旅遊 產業帶;

2、壯大保定 汽車 、石家莊通用航空、唐山動車城、秦皇島 汽車 零部件等先進裝備製造基地;

3、推進滄州激光、邢台新能源 汽車 業園;

4、做強光伏、風電、智能電網三大新能源產業鏈;

5、建設「京津冀大數據走廊」 ;

6、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監測、治理裝備產業;

7、推動 旅遊 產業發展;

8、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主導產業。


18 遼寧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促進機器人、航空航天、生物醫葯、節能環保、新型海工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2、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輕工業;

3、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

4、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 健康 發展;

5、支持快遞物流產業園區建設;

6、加快發展臨港、臨空產業。


19 陝西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啟動中國製造2025陝西行動計劃,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 汽車 、3D列印、機器人、高端晶元製造、智能終端生產等產業;

2、推進 汽車 基地和新能源 汽車 研發;

3、以國家基金圖推動航空發動機專項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4、建立航空及航空服務業和衛星應用產業聚集區;

5、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動通信、自旋磁存儲等項目。


20 貴州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積極發展大數據核心業態、關聯業態和衍生業態;

2、實施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

3、建設一批新型材料產業基地;

4、促進航空航天、智能終端、高端數控機床、新能源 汽車 等裝備製造業;

5、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基地。


21 雲南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培育現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

2、培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產業;3、重點發展數字技術、智能製造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信息服務產業;

4、培育生態文化、 養生 休閑、大 健康 、文化創意、民族 時尚 創意等服務業。


22 黑龍江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推動鈦合金、3D列印、機器人、復合材料、石墨產業發展;

2、大力發展 旅遊 業,培育冰雪 體育 產業;

3、鼓勵和引導 社會 力量投資養老 健康 產業;

4、積極發展文化產業;

5、推動信息服務產業發展,建立大數據中心。


23 廣西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拉長糖業產業鏈;

2、推動鋁產業集群發展;

3、加快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

4、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北斗導航、地理信息、智能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 汽車 、新能源、生物醫葯、大 健康 、人工智慧、高效儲能、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


24 新疆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把文化產業建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快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2、打造能源化工材料產業基地;

3、石油石化、煤炭等產業鏈向中下游延伸;

4、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5、展集生態農業、醫療保健、 體育 健身、休閑 旅遊 、養老服務為一體的 健康 產業。


25 內蒙古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加快煤炭深加工、精細化工、有色深加工等重點項目建設;

2、促進現代煤化工向下游延伸、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裝備製造向高端發展、農畜產品向終端拓展;

3、大力推進協同製造、智能製造,做大裝備製造業;

4、拓展鋰電池、永磁材料產業鏈,努力做大電動 汽車 產業;

5、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用好文化產業發展基金。


26 吉林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發展無人機產業,無人機產業產值增長50%以上;

2、加快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災備中心等項目;

3、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9大行動計劃,培育發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葯、高性能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


27 甘肅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大數據、新材料、生物制葯及中藏葯、先進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

2、發展現代服務業,包括文化產業、 健康 養老產業、文化 旅遊 產業等。


28 寧夏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瞄準新材料、智能製造、生物制葯、節能環保等中高端產業;

2、抓好3D列印、數控機床、高端軸承、碳基材料等項目;3、光伏發電裝備、風機製造等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4、培育信息產業,支持軟體、 游戲 等產業發展,引進智能終端、可佩戴設備等信息裝備企業;

5、培育壯大創意、動漫、影視等文化產業。


29 海南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軟體業、電商業、服務外包等產業,建立和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提高互聯網產業規模化水平;

2、扶持發展海洋運輸、海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葯、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產業,促進臨港產業加速發展;

3、十二個重點產業: 旅遊 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互聯網產業,醫療 健康 產業,金融保險業,會展業,現代物流業,油氣產業,醫葯產業,低碳製造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教育、文化 體育 產業。


30 青海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改造提升鹽湖化工、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延伸補強下游精深加工產業鏈;

2、發展輕工紡織、飲用水、中藏葯加工、民族用品等消費品工業;

3、發展生態環境最具「親和力」的 旅遊 產業。


31 西藏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2、加快 旅遊 產業大發展;

3、加快發展唐卡、藏毯、演藝等特色文化產業,推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4、加快發展保健食飲品、休閑健身、康復療養等 健康 產業。


註:本文內容整理自網路。

3. 企業技術中心認定條件

1、已在我市注冊並經營滿兩年,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
2、申報企業應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較好的經濟效益,在全省同行業中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報告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不低於5000 萬元,且不得出現虧損。
3、企業有良好的技術創新機制,已建立技術中心並正常運行,技術中心組織體系健全合理,發展規劃和目標明確,技術創新績效顯著,在我市示範作用突出。
4、有較高的研究開發投入,報告年度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額不低於 300 萬元;擁有技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帶頭人,專職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數不少於 30 人。
5、具有比較完善的研究、開發、試驗條件和場地,技術開發儀器設備原值不低於 300 萬元;有較好的技術積累,重視前沿技術開發,具有開展高水平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
6、在申請受理截止日之前,不得被列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黑名單。

國際條約中知識產權法律主要包括:
1、世界貿易組織中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
2、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3、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4、世界版權公約;
5、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

法律依據:
《申請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2年以上且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最近兩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
(二)企業技術中心建立和運行1年以上。
(三)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額不低於150萬元,專職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數不低於15人,技術開發儀器設備原值不低於300萬元。企業有較強的經濟技術實力和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我市各主要行業(產業)中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
(四)企業領導層重視技術創新工作,具有較強的市場和創新意識,能為技術中心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
(五)企業具有較完善的研究、開發、試驗條件,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較高的研究開發投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品牌,並具有核心競爭力,研究開發與創新水平在全市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六)企業技術中心擁有技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帶頭人,擁有一定規模的技術人才隊伍,在同行業中具有較強的創新人才優勢。
(七)企業技術中心組織體系健全,發展規劃和目標明確,具有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了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且技術創新績效顯著。
(八)企業近兩年內未發生下列情形:(1)因偷稅、騙取出口退稅等稅收違法行為受到行政、刑事處罰;(2)涉嫌涉稅違法被稅務部門立案審查;(3)走私行為;(4)其他違法、違規行為。

4.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工業,農業,軍事,外交,高科技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5. 年終總結:中央新批西北7大國家技術中心,花落陝甘青超級製造業

說到西北各省區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 旅遊 和 美食 ,似乎很少把這里看做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的工業和製造業高地。其實,這是對我國經濟體系缺乏認識造成的,西北地區其實是我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重點建設的一個版塊。加上後來的三線建設、西部大開發,其實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是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和製造業基礎的。西北地區在航空航天、石油裝備、電子信息、化工等多個領域都是國內的翹楚。你知道嗎?2020年陝西、甘肅、青海又有一批製造業入圍國家發改委國家技術中心榜單。

你知道他們的實力有多強嗎?今天小鵬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1,陝西宏遠航空鍛造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

航空工業陝西宏遠航空鍛造有限責任公司,創建於1965年,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大型鍛造專業化企業。公司擁有工藝設計、模具製造,鍛造、精密鑄造、熱處理、機械加工以及理化測試等一系列相配套的研發和生產能力。航空工業宏遠科研實力雄厚,建有省級技術中心及計算機輔助設計中心。可生產鈦合金、高溫合金、不銹鋼、結構鋼、鋁合金、鎂合金、銅合金、以及新興的金屬間化合物等不同材質的鍛件。還與波音、空客、賽峰起落架、GE 、羅羅等世界著名公司都有供應關系。

2,亞洲硅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亞洲硅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12月,是全球領先的高純硅材料供應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擁有19,000噸/年高純多晶硅及9,000噸/年光纖級四氯化硅生產能力和185MW並網光伏電站。公司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建成了全球首條全48對棒加壓還原爐萬噸級單體生產線,獲得了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9年,公司獲得「半導體材料專業十強企業」、「中國電子材料行業五十強企業」,主編和參編國家標准8項、行業標准3項。

3,航空工業蘭州飛行控制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是中國第一座自動駕駛儀研製和生產企業,是我國航空工業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及部件產品研製、生產、服務的專業化企業。主要為運輸機、轟炸機、直升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研發、生產自動駕駛儀、控制增穩系統、電動舵機等產品。公司已掌握自動飛行控制系統技術、飛控計算機技術、伺服作動器技術、控制律設計技術、模擬試驗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公司地處中國甘肅省會蘭州新城區和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中心地帶。現有員工 1000多 人,建有博士後工作站。

4,陝西盤龍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陝西盤龍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集葯材GAP種植,葯品生產、研發、銷售為核心產業的現代高新技術企業,「陝西百強企業」。公司生產基地位於素有「天然葯物寶庫」之稱的秦嶺南麓柞水盤龍生態產業園,管理總部、醫葯物流和葯物研發配送中心建在西安灞河新區現代紡織產業園。公司擁有片劑、膠囊等11條生產線及配套的檢驗、科研設備,有9大功能類別的100多個品規的強大產品陣容。

5,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7月,是中國領先的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全套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現有員工600餘人,研發人員佔30%。2019年7月,鉑力特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公司擁有多年金屬增材製造技術的專業經驗,通過持續創新為航空航天、能源動力、醫療齒科、工業模具、 汽車 製造等行業客戶提供服務。包括大飛機C919等都應用到該企業的技術。

6,安康北醫大制葯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安康北醫大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96年,2005年經設立為股份制公司,是一家集中葯材種植、科研、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股份制高新技術制葯企業。公司擁有多個產品為國內獨家專利產品,技術水平處國內領先地位。公司在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成中葯原料葯及各種提取物、中西葯片劑、膠囊劑、顆粒劑、丸劑、凍乾粉針劑、生物制劑等十六條葯品現代化生產線。年產中葯提取物180噸,年產各類中成葯及中西葯品20億件的生產能力。

7,陝西麥可羅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陝西麥可羅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生物農葯原料葯規模化生產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全國生物農葯龍頭企業。公司位於國家授時中心—陝西·蒲城,佔地面積12萬 ,主營產品:春雷黴素、多抗黴素、中生菌素、寧南黴素、農抗120、尼可黴素、井岡黴素等生物農葯原葯及制劑50餘種,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台灣、越南、秘魯等30個國家和地區。

猜圖:這是西北哪個城市?

6. 你好,高新技術企業必須要求有研發機構,那企業技術中心跟這個研發機構什麼關系啊

一般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機構就是企業的技術部、研發部,企業技術中心比研發部更進一個層次,是要經過當地科技主管部門認定認可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比一般研發部要強。技術中心還有省級研發中心和部級、國家級技術中心的區別。也就是說研發部是技術中心的前身,繼續發展後經認定可以成為企業技術中心。

閱讀全文

與西藏工業企業技術中心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理和同濟工業設計哪個好 瀏覽:865
工業電動引擎怎麼用 瀏覽:389
寶馬3系馬牌跟倍耐力哪個好 瀏覽:676
哪裡找工業邊角料處理地點 瀏覽:720
進口賓士出廠運到4s店需要多久 瀏覽:870
賓士什麼車的後大燈是箭頭 瀏覽:782
如何避免汽車被騙 瀏覽:614
遼寧省哪個城市有共享汽車 瀏覽:85
買抵押汽車為什麼要拆gps 瀏覽:336
新款邁特威跟賓士v級哪個好 瀏覽:208
小型轎車賓士多少錢 瀏覽:842
唐山北到豐潤汽車站多少公里 瀏覽:365
湖南工業皮帶經銷商哪個正規 瀏覽:495
日本現在工業哪個新興行業公司 瀏覽:211
漢中汽車跑婚慶多少錢 瀏覽:737
從新橋到無錫汽車站有多少公里 瀏覽:99
汽車如何用香水 瀏覽:627
賓士鎖車燈光在哪裡設置 瀏覽:177
汽車天線怎麼拆下來 瀏覽:448
合肥汽車站號碼是多少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