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產性毒物按其存在的形態可分為哪幾類
眾所周知,工作地點生產性粉塵濃度越高,對機體的危害程度也越大。因此,生產性粉塵濃度可作為一項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標。鑒於廠礦企業的粉塵濃度的實測值差異范圍很大,不便於表示。所以多採用粉塵濃度超標倍數表示。本標準是按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劃分為幾個界限進行評級的,測塵的具體要求是:在正常生產狀況下,在工作地點進行粉塵濃度測定,盡量做到有代表性。每個采樣點的樣品數不得少於5份,然後取其超標倍數的均值表示。本標准所使用的粉塵濃度均指質量濃度。全國接觸粉塵作業的工人中,約有90%以上是接觸矽塵作業的。而且在全部塵肺病人中,絕大部分是矽肺病人。可見,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高低,對矽肺的發生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⑵ 工業毒物分為哪幾類
工業毒物可按多種方法予以分類:
1、按化學結構分類,如金屬、醇、酮等;
2、按用途分類,如農葯、有機溶劑等;
3、按毒害作用分類。又可按其作用的性質和損害的器官或系統加以區分。作用的性質可分為:①刺激性,②窒息性,③麻醉性,④溶血性,⑤腐蝕性,⑥致敏性,⑦致癌性,⑧致畸胎性等。按損害的器官或系統則可分為:①神經毒性,②肝臟毒性,③血液毒性,④腎臟毒性,⑤全身毒性等毒物。有的工業毒物主要有一種作用;有的具有多種作用。
採用常用的毒物分類方法,即主要按毒害作用的性質和化學結構的方法分為:
1、刺激性氣體;
2、窒息性氣體;
3、金屬、類金屬及其化合物
4、有機化合物,
5、高分子化合物生產中的毒物。
⑶ 工業毒物是通過哪些途徑進入人體的
1. 呼吸道
是工業生產中毒進入體內的最重要的途徑。凡是以氣體、蒸氣、霧、煙、粉塵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經呼吸道侵入體內。人的肺臟由億萬個肺泡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毒物一旦進入肺臟,很快就會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循環而被運送到全身。通過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其在空氣中的濃度,濃度越高,呼吸越快。
2. 皮膚
在工業生產中,毒物經皮膚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較常見。脂溶性毒物經表皮吸收後,還需有水溶性,才能進一步擴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質(如苯胺)易被皮膚吸收。
3. 消化道
在工業生產中,毒物經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隨進食、飲水或吸煙等而進入消化道。進入呼吸道的難溶性毒物被清除後,可經由咽部被咽下而進入消化道。
⑷ 工業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有哪三個
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三條途徑進入人體。
經呼吸道吸入並通過肺吸收,是最常見最危險的途徑。
有些毒物可以通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如有機磷農葯、苯胺,只要與皮膚接觸,就能被吸收。
經消化道進入引起職業中毒的機會極少,但是如果個人衛生習慣不良,在有毒車間內吸煙、吃東西。飯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進入消化道吸收。
(4)工業性毒物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為防止工業中毒發生,可採取如下措施:
①改革工藝技術,提高生產過程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提高生產過程中的密閉程度和生產場所的通風,嚴格防止跑、冒、滴、漏的現象。
②採用防護器材,如在毒物濃度比較高的特殊環境中,可使用防毒面具等。
③對工廠加強衛生監督,對工人進行安全操作教育,嚴防意外事故發生。
④從事接觸工業毒物作業的工人要進行就業前體檢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就業禁忌症及毒物吸收狀態,根據情況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⑤對於毒物作業工人,提供保健膳食,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保護易受毒物損害的器官。
⑸ 工業性毒物中毒包括哪些中毒
化學物品中毒,
⑹ 什麼是工業毒物
工業性毒物 指在工業生產中所使用或產生的有毒化學物。有的是原料或輔助材料,有的是中間體或單體,有的是成品,有的是廢棄物。
⑺ 什麼是工業性毒物
就是在工業生產中使用或產生的有毒物質,就稱工業性毒物。
⑻ 按工業毒物按毒物的作用性質分,氮氣屬於什麼性毒物
按工業毒物按毒物的作用性質分,氮氣屬於( )性毒物。 A.刺激; B.窒息; C.麻醉; D.腐蝕
標准答案:B
⑼ 什麼是工業毒物
工業毒物系指工業生產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廣義上,除對機體的毒害作用,還應考慮其他有害作用。以氣體、蒸汽、霧、煙塵、粉塵狀態存在。工業毒物對人體的作用可分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當皮膚受污染時,首先引起局部刺激作用或過敏反應。如有經皮膚吸收或吸入毒物時便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可損害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等器官。某些毒物對人體產生遠期影響,具有致突變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當婦女在孕期接觸某些化學毒物時,毒物可以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的發育,引起胎兒畸形、智力發育不良、流產或死胎等。現已證實導致人體致畸物有十多種,如二硫化碳、乙醇、汞和多溴聯苯等。現在已報道的對動物致畸的500多種化學毒物,對女工也存在著潛在的危害。
工人在接觸某些化學毒物時,可使人群中癌瘤的發病率增高,這種化學物質被稱為化學致癌物。國際上現已查明的化學致癌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人體致癌物,有充分的流行病學證據和可靠的動物實驗資料,如砷、苯、氯乙烯、聯苯胺、鉻酸鹽和重鉻酸鹽等三十餘種;第二類是可疑人體致癌物,有個別人體致癌的病例而未經流行病學肯定,但動物資料證實致癌,如環磷酸胺、丙烯脂等;第三類是動物致癌物,僅在實驗動物中獲得陽性而缺乏人群致癌資料。某些化學物質還具有促進腫瘤生長的能力,稱為促癌物。
根據工業毒物的作用特點,可分為神經毒物、肝臟毒物。遺傳毒物、刺激毒物及窒息毒物等。這些毒物可選擇性地損害某個器官或引起某一毒性反應。例如,神經毒物中毒時,首先引起神經系統的中毒症狀。由於毒物作用的方式不同,對人體所致損害也有所不同。例如,過量接觸苯蒸氣,急性中毒時可引起中樞神經損害,出現麻醉、昏迷、呼吸抑制而死亡;慢性中毒時主要損害血液系統,可引起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貧血,嚴重時發現再生障礙性貧血;鉛可以引起多個系統和器官的損害,首先影響造血系統,然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損害,嚴重時出現中毒性腦病;汞、錳可引起嚴重的中樞神經損害;氯乙烯可使肝脾腫大出現肝血管瘤;二硫化碳會損害生殖系統等。
當缺乏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的情況下,工業毒物可以引起各種各樣的損害,不僅損害工人自己,還可影響下一代,輕者引起功能性障礙,重者可造成病殘,甚至影響壽命,導致死亡。毒物的危害是眾所周知的,關鍵在於必須認識其危害並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減少或消除這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