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農業落後工業發展的矛盾在哪裡

農業落後工業發展的矛盾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2-02 17:32:12

⑴ 農業和輕工業落後為什麼會制約重工業發展

在後發國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幾乎都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協調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比例關系?這個關系處理不好,不但影響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導致社會的動盪,甚至社會的變革。新中國成立後仿效蘇聯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但由於蘇聯長期以來沒有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所以,這一戰略在中國學術界和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到底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對不對,怎樣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以蘇聯為鑒,帶領億萬人民對此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尤其是毛澤東本人提出了許多正確的見解,大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推進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雖然這些理論在實踐中並沒有完全被正確的運用,但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是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價值評定

縱觀世界歷史,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基本上是先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發展重工業,如英法等國。對此,毛主席有深刻的認識,曾說:「資本主義長期著重發展輕工業。」[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959年12月-1960年2月)]英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後,實行自由經濟政策,讓人民自己去發展經濟,人們當然去發展那些投資少、見效快,適合當時形勢與需求的產業了。所以,一直都在著重發展輕工業和農業,國家的主導產業部門是毛紡織和棉紡織工業,以及相關的輔助產業部門如,畜牧業、採煤業。直到工業革命時,由於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工業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有了提高,才開始發展重工業,工業革命後,英國才具備用機器製造機器的能力。這種發展方式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的,馬克思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認為,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追加的資本中不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大,由此會影響到整個預付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這樣,就要求第一部類的增長快於第二部類,而在第一部類中增產最快的又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部門。所以,正常的經濟增長方式應該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從農業和輕工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重工業為主的,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而後發展的國家往往會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其後再適當地增加農業和輕工業的比重,像德國、日本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後發國家選擇這一戰略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既充分利用了客觀條件,又滿足了本國人民的感情。
一、充分利用了後發優勢。那些從發展經濟的開始就以重工業為主的國家認為,如果先有了用機器製造機器的能力,然後再去製造機器便容易得多,而且,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技術,他們只需要學來就可以了,節省了許多摸索的時間。這就像一個想要辦養雞場的人所考慮的一樣,是先買雞蛋,再將其孵化,長大後靠這些雞生的蛋發財;還是直接買一群雞,立刻就可以賣蛋賺錢。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能力,應該先發展重工業。
二、後發國家基於政治上的考慮也傾向於優先發展重工業。首先,在面臨外部敵人的威脅時,或企圖去侵犯別的國家時,便會急於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德國為了和英法搶占殖民地和日本為了擺脫殖民壓迫並去壓迫別的國家都採取了這一發展戰略,還有中蘇等社會主義國家在面臨西方列強的封鎖和挑釁時也選擇了這一戰略;其次是為了實行趕超戰略,德日為了趕超英法老牌強國,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中蘇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都試圖趕超美英等發達國家,當然,蘇聯實行趕超戰略還有與美國在全球爭霸這一層因素。
中國實行這一戰略,首先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其次是政治上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和軍事威脅;再次是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吸引廣大人民投身於經濟建設的洪流中,發展經濟,保家衛國;最後是因為有了蘇聯這個榜樣,蘇聯實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列寧在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初,他就指出:「增加財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於一個農民國家來說更談不上社會主義了」[ 《列寧全集》第32卷,第399頁]。又說:「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成其為獨立國家。」[ 《列寧全集》第33卷,第385頁]可見,列寧把重工業與國家的生死存亡聯系在一起了,中國建國之初與蘇聯的情況比較接近,自然會借鑒蘇聯的模式了;最後是由我國建國初期的實際狀況決定的,毛澤東曾描繪了當時的情況,他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毛澤東:《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如此薄弱的重工業,如不加以重視,則會導致:軍事上無御敵之武器,經濟上無發展之潛力,政治上無引人之魅力。國家沒有存在的基礎,沒有發展的條件,發展重工業便成為一項急切的任務。

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

我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基本上是正確的,尤其是我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現實上來看,重工業優先發展都是必由之路。但在實際運用這一戰略思想的時候,卻往往會出現過分地強調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造成可怕的後果。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資料優先增長,並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生產而孤立地增長,彷彿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得越快越好。因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歸根結底要依賴於或受制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這表現在:第一,第一部類擴大再生產所追加的勞動力對消費資料的需要,要依賴第二部類的增長來提供;第二,第一部類為第二部類製造的更多的生產資料,有待於第二部類的增長而去購買和使用;第三,第一部類為本部門製造的更多的生產資料,最終也要受第二部類發展的制約,因為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總是為了消費,否則將成為無目的的「為生產而生產」。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它會人為地加大不變資本的追加,使有機構成提高,從而降低了勞動力價值,使勞動者的工資與他們付出的勞動不相等;而且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過分發展重工業,必然就要犧牲一部分必要的輕工業和農業。這樣勞動者拿著很低的工資,也買不到足夠的消費品,使人民群眾普遍對政府不滿。尤其是德國和日本一度實行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使國民經濟軍事化,聲稱要大炮不要黃油,使人民的利益受到極大傷害,他們用血和淚換來了國家經濟的發展,軍事的強大。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卻不能這樣無視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能只注重發展重工業,而置輕工業和農業於不顧。
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其實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是主要矛盾,農業是次要矛盾,在工業中重工業是主要矛盾,輕工業是次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決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解決不好,會阻礙主要矛盾的解決,以致於對整個問題的解決起了消極作用,而且,主次矛盾之間也可能會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農業和輕工業也會成為主要矛盾。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等著作中論述了這些觀點。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這篇文章中認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發展什麼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繼續說:「這里所講的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大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然後又以蘇聯和東歐為鑒說:「在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繫上,我們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我們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做得好些。像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像一些東歐國家由於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的嚴重問題,我們這里是不存在的。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而要求我國在以重工業為主的基礎上,加重農業和輕工業的比例,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說:「工業的發展當然要快於農業。但是,提法要適當,不能把工業強調到不適當的地位,否則一定會發生問題。」並預示會起到積極的結果。「加重的結果怎麼樣?加重的結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資金的積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發展重工業。重工業也可以積累,但是在我們現在的經濟條件下,輕工業、農業積累得更多更快些。」[ 同上]主席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也說「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這樣,看起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了一些,但是實際上不會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這充分體現了主席的「重工業優先發展,不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戰略思想。
主席又在思想領域針對三者的關系辨證地告誡全黨:「這里就發生一個問題,你對發展重工業究竟是真想還是假想,想得厲害一點,還是差一點?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點,那就打擊農業、輕工業,對它們少投點資。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厲害,那你就要注重農業、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面的資金將來也會更多些。」[ 同上] 「從長遠看多發展一些輕工業和農業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於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它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 同上]這些論述從理論上來說,都是非常正確的,但在實踐中還是沒有做好,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而且影響了重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沒有錯,關鍵的問題在於怎樣加大輕工業和農業的比例,總結國內、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蘇聯從開始工業化就實行剝削農業的政策,結果實現工業化後,農業的發展還沒有達到1917年的水平。主席針對這種狀況說:「我國人民現在還要像蘇聯那個時候一樣,忍受一點犧牲,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使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都同時高速度地向前發展,我們就可以保證在迅速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蘇聯和我們的經驗都證明,農業不發展,輕工業不發展,對重工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959年12月-1960年2月)]中國沒有實行蘇聯那樣的剝削農業的政策,毛澤東在《十大關系》中說:「我們對農民的政策不是蘇聯的那種政策,而是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我們的農業稅歷來比較輕。工農業品的交換,我們是採取縮小剪刀差,等價交換或者近乎等價交換的政策。我們統購農產品是按照正常的價格,農民並不吃虧,而且收購的價格還逐步有所增長。我們在向農民供應工業品方面,採取薄利多銷、穩定物價或適當降價的政策,在向缺糧區農民供應糧食方面,一般略有補貼。但是就是這樣,如果粗心大意,也還是會犯這種或那種錯誤。鑒於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我們必須更多地注意處理好國家同農民的關系。」這種想法是十分正確的,但沒有做好,實際上,農業生產還是受到了破壞,農民的利益還是受到了損害,致使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在注重主要矛盾的時候,不能忽視次要矛盾,所以主席又提出了「並舉」的思想。「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是一切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共同規律。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不是生產資料優先增長,他的社會生產也不能不斷增長。斯大林把這個規律具體化為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的缺點是過分強調了重工業的優先增長,結果在計劃中把農業忽略了,前幾年東歐各國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把這個規律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農業同時並舉。我們實行幾個同時並舉,以工農業同時並舉為最重要。」[ 同上]「我們把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公式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實行幾個同時並舉;每一個並舉中間,又有主導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為主導;工業和農業,以工業為主導。」[ 同上]並舉不是平均主義,不是要動搖重工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我們的提法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所謂並舉,並不否認重工業優先增長,不否認工業發展快於農業;同時,並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 同上]可見主席的並舉思想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主義,而是強調要有重點的兩點論和兩點中的重點論。

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生產的後果

本人無意於將某一次要原因誇大成根本原因,而達到一鳴驚人的目的。但輕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短缺,的確在蘇東巨變中起了促進和加速作用。讓人們不得不正視忽視輕工業和農業所帶來的惡果,彷彿是警鍾的振聾發聵的響聲在人們的腦海中回盪著。
70年代末,匈牙利的一位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科爾內正在潛心研究社會主義經濟中出現的短缺現象,短缺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正在確立。他雖然沒有把短缺的原因歸罪於重工業優先發展、忽視輕工業、農業生產的政策,只是說:「短缺,或是作為其他現象的原因,或是作為他們的後果,通過無數紐帶與經濟體制的其他環節,即與價格和工資,計劃和市場,財政和貨幣政策,物質和精神刺激,聯系在一起。」[ 亞諾什·科爾內:《短缺經濟學》,第12頁]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價格與工資,計劃與市場,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制定都不是脫離重工業優先發展這一根本政策的,所以這一理論正是社會主義國家因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生產,所導致的消費品嚴重不足的反映。
在波蘭這一現象突出地體現在對豬肉的消費上,波蘭喜歡吃豬肉,但是波蘭人為了買肉每天都要排好久的隊,還不一定能夠買到肉。「70年代末,波蘭廣為流傳著一個笑話:華沙街頭的一家肉店從早上5點開始就排起了買肉的長龍。一個排了6小時隊仍未買上肉的中年婦女疲憊不堪,顯得很不耐煩,她對排在身後的一位長者說:『不行,我得去找共產黨第一書記蓋萊克。』半個小時之後,這位婦女匆匆回到了排隊的隊伍中,嘴裡念念有詞:『媽的,蓋萊克門口排的隊比這兒還長。』這是對商品短缺的絕妙諷刺。」[ 歐陽東:《東歐大裂變紀實》,中國經濟出版社,第320頁]在波蘭商品的短缺是如此嚴重,甚至有些人發出了:「現在的生活比希特勒時期更糟」這樣無奈的嘆息,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德國首都東柏林的大商店裡,幾乎看不到錄像機和錄像帶,更別提高級組合音響、激光唱機和唱片了。連兒童玩耍的遙控汽車也買不到。商店裡雖然有彩電,但價格高昂,且品種極少。小轎車造型差、噪音大、速度慢、耗油高,即便如此,買一輛小轎車,無論是衛星牌、瓦爾特堡牌,還是拉達牌,也需要等候10-12年方可得到。許多人沒有這份耐心,只好多花3倍以上的錢光顧黑市,一輛新型拉達牌小轎車索價高達7萬馬克。在柏林牆開放的日子裡,從西柏林回來的民德公民,無論男女,人人手裡都提著花花綠綠的精製塑料袋,裡面裝滿各種物品。也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去西柏林就先抓幾個空塑料袋。這在東柏林也是稀罕物。
同樣的事情也毫不例外地發生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短缺經濟嚴重地傷害了那個時代的人,使人民群眾對共產黨失去了信心,最後導致蘇東巨變,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到了最嚴重的挫折,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一定要為人民群眾提供足夠的生活必需品。

⑵ 建設先進的工業國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為什麼是生產力跟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需要大量的人身自由的勞動力,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地,這三者在農業國中是不能滿足的。因為在農業國,生產方式落後,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產品自給自足,生產規模小,市場不大。這是農業國的生產關系,這就與工業國產生了矛盾,這一矛盾,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⑶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存在那些主要矛盾和問題

第一,收入增幅減緩,農民手中可用於消費的購買力仍十分有限。近幾年,農民收入增幅進一步減緩。
第二,產品結構不合理。不少生產者和經營者,把開發新產品和推銷商品的著眼點放在城市市場,追求高附加值,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設計多數是以城市需求為基礎,造成城市市場與農村市場商品結構趨同性問題十分突出。
第三,消費環境差、消費觀念落後,不少農民對家電仍是處於"買得起用不好或用不起"的窘境。從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來看,消費環境仍然較差。一些地區供水、用電、道路、電視信號接轉台等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好。不少地區農村電力設施落後,農村電網損耗大,電價高,農民使不起,影響了家電的普及。據一些地區農民反映,由於電價太貴,電視機的用電尚可負擔,但是冰箱、洗衣機則是買得起,用不起。農村電價的問題不解決,家電等機電消費品在農村的普及和正常消費將受到嚴重製約。加上農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較深,對一些新特產品難以接受,從而限制了農民的消費面。
第四,信息服務薄弱。主要體現在信息不足,真正用於農民生產、生活信息指導不多,信息質量不高,魚目混珠的現象時有發生,令農民不敢輕信;信息網路不夠健全,使一些信息無法送到農民手中。農村信息服務發展滯後,農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產指導和市場銷售信息,產銷之間的聯系度不夠通暢,時常出現農副產品積壓和賣難問題。
第五,農民負擔仍然較重,削弱了農民有限的購買力。近年來,盡管政府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但不少地區一些不合理負擔和名目繁多的變相收費仍在嚴重削弱農村購買力。
第六,流通組織滯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農村部分幹部的市場觀念、市場意識淡薄,只重視抓生產而忽視流通組織的建設。一些農民盲目生產、無序流通,導致銷售不暢,大部分農產品市場建設規模小,沒有形成網路,配套設施差,服務功能嚴重不足,市場帶動作用很弱。
第七,假冒偽劣商品充斥農村市場,使廣大農民購物時心有餘悸,望而卻步。長期以來,在打假治劣方面,也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加上一些造假者利用農民對商品識真辨假能力相對較弱,自我保護能力差,在不少地區甚至投訴無門的狀況,將大量假冒偽劣商品投向農村,嚴重侵犯了農民的利益,也影響了農村的消費環境,使農民正常的消費需求不能順利實現。

⑷ 1956.4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要更多發展農業,輕工業與1953~1957一五計劃中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是否矛盾

老兄你看錯了,我看到的是《論十大關系》中指出:在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問題上,要用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的辦法來發展重工業;

和你想的不一樣,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是手段

發展重工業是目的

用手段來實現目的

⑸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落後的生產主要體現在哪裡

我想應該是指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物質產品不夠豐富,文化產品更是匱乏,不能滿足廣大勞動人民多樣性的需求。

⑹ 在一次會議上說: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D

⑺ 發展工業與發展農業到底誰重要的問題!

工業經濟,又叫資源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
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的不斷積累,人類開發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19世紀以來的世界戰爭,其目的主要是掠奪或保衛自然資源。最近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針對的主要是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在國家獨立自主的條件下,有了資源,就能發展經濟。
自19世紀以來,世界發達國家陸續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發展,拖拉機、機床等代替了手工生產工具,汽車、貨車、輪船和飛機代替了落後的交通工具,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這一時期,知識對於經濟的作用尚未起到決定性作用。鐵礦石、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並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
在工業經濟階段,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 包括通過勞動形成的生產資料)的佔有來進行。所以,雖然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物質財富大大增加了,但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此不成正比。西方主要國家大約花了100年時間解決溫飽問題,又用了約50年時間變成小康,以後才逐步開始富裕。在這期間,它們基本普及了中等教育,開始了人才的自由流動,比較成功地開發了智力資源。

⑻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結構矛盾有哪些

1、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
近年來,我國農業出現了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的態勢,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來,我國政府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推行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等生態退耕政策,致使我國一些地區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其二是,由於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設用地佔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於目前從事農業生產所能獲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響了部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我國相對富足地區的一些農民主動退出農業生產領域,從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減少了農作物種植面積。
2、短期內農作物的單產難以有大的突破。
農作物的單產會受到土壤條件、肥料優劣、灌溉條件、籽種質量、田間管理、氣候條件、農業生產技術及自然災害的影響。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村農家肥明顯不足,長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積板結,土壤條件惡化,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我國人民公社時期依靠集體的力量興修的不少農田水利設施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由於多年來疏於維護管理,其功能已經減弱甚至消失,難以在目前的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農戶是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是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一家一戶的農民缺乏獨立興修規模水利設施的能力。因此,我國一些地區的農業灌溉條件有所惡化,在短期內得不到改善。
在我國相對比較富足的東南沿海地區,農業收入在整個家庭收入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農業收入已經不再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部分農民對農作物的田間管理不再像原來那樣精細,對農作物的單產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
我國目前農業生產技術大部分地區已經比較穩定,在短期內很難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術推廣時會遇到許多障礙,因此短期內農作物的單產依靠農業生產技術難以有大的作為。
由於受厄爾尼諾現象和溫室效應的影響,我國的災害性天氣近年來有所增加,我國目前鬆散的一家一戶式的農業組織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農業的防災救災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短期內,我國農業農作物的單產難以有大的突破。
3、農產品總產量有逐步降低的趨勢。
由於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在短期內我國農作物的單產又難以有較大的突破,這樣我國農產品的總產量將會有逐步降低的趨勢。據我國政府有關部門統計,1999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總體上呈下降的趨勢。2000年糧食減產,2001年繼續減產,2002年略有回升,2003年又出現了減產。
4、農產品的價格較長時間持續地低迷。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持續影響,我國的主要農產品價格較長時間持續地低迷,特別是糧食的價格從1997年以來下跌了30%以上,直到2003年下半年,部分農產品的價格才有所回升,但目前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仍然沒有達到上世紀末的價格水平。
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質量問題日漸突出。
目前,我國農民使用的農業生產資料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葯、柴油、農用薄膜、農用機具和灌溉用水用電。近年來,我國農資市場上種子、化肥、農葯、柴油和農用機具價格普遍上漲,增加了農產品的直接生產成本。
近年來,種子、化肥、農葯及農用機具等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狀況令人擔憂,劣質和假冒農業生產資料坑農事件屢見不鮮,嚴重地擾亂了我國正常的農業生產秩序,對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
6、農民的稅費負擔大部分地區偏重。
目前,我國農民應該繳納的稅費種類包括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和「三提五統」 。「三提」是「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 ;「五統」指「五項統籌」,包括教育附加費、計劃生育費、民兵訓練費、民政優撫費和民辦交通費。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三項稅種占農民應該繳納稅費總金額的比重並不大,各地徵收起來也相對比較規范。但我國目前城鄉稅制差別很大,農民與工人比起來稅收負擔就顯得比較重,工人的工資性收入超過800元後才開始繳納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比較高,而農業稅種起征點為零,農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災害,農產品嚴重歉收,政府才會實施農業稅收減免政策,通常情況下,農民必須按稅法的規定交稅。「三提五統」 的費用比較高,占農民應該繳納稅費總金額的比重比較大,各地實施起來也不規范。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村委會嚴重違反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巧立名目,擅自向農民攤派收費,侵犯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加重了農民負擔。中央雖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強管理,嚴禁向農民亂攤派,亂收費,但亂收費現象時有發生,屢禁不止,難怪一些農民用「頭稅輕,二稅重,攤派是個無底洞」 來形容我國目前農村的稅費狀況。個別地區過去稅費徵收很不規范,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稅竟按農民家庭中的人頭來攤派。筆者家鄉有一位農民,因為自身條件比較差,一直沒娶上媳婦,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會繳納計劃生育費和教育附加費,聽起來覺得很不合理。
7、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有所增加。
近年來,由於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農民的稅費負擔加重,致使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加。
8、農民的農業收入普遍減少。
近年來,由於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一直低迷,農產品的總產量有所減少,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農民的稅費負擔加重,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民的農業收入普遍減少。
9、農民的非農業收入靠農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內很難有較大的增長。
對於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大多數的農民而言,農民的非農業收入主要包括林業收入、牧業收入、副業收入、漁業收入、儲蓄收入及家庭成員外出打工的工資性收入。
在目前我國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我國的不少地區發展林業、牧業、副業或漁業生產會受到當地自然條件、氣候、資金、技術及營銷環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內在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可能會取得比較大的成果。但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大多數的農民而言,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大多數農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來住房、子女教育和醫療所花費的費用很高,農戶在銀行的存款基數比較小,加上近年來銀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繳納利息稅,一般農民家庭的儲蓄收入非常低。
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國農民進城打工的條件有所惡化,一是活兒難找,二是工資低,三是要錢難。農民家庭通過家庭成員外出打工來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可能的。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大多數農民而言,農民的非農業收入靠農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內很難有較大的增長。
10、農民的收入偏低,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
據我國權威部門統計,城鄉人均收入比例1995年是2.72:1,2001年為2.92:1,2002年為3.1:1,2002年為3.2:1。從1997年到現在,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長率還不到4%,但是這一期間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再考慮到城鎮居民享受到的各種福利因素,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太大,農民的勞動付出與其得到的收入不成比例,占我國人口63%的農民大部分同城鎮中的下崗人員、失業人員和退休職工一起成為我國目前社會的弱勢群體。
11、不同區域之間農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於受自然條件、資源條件、政府政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資本資金、生產技術、市場條件、商品農業、訂單農業、鄉鎮企業及思想觀念的多重影響,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和城市周邊地區的農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富裕,不同區域之間農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現有農田的分配方式不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我國不少地區過去在給農民分配土地時,為了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減少農民的意見,村委會根據耕地的質量、位置將一片片整齊的農田劃分成不少條條塊塊來平均分配,從而造成農戶擁有的農田總面積並不多,但過於分散,每塊農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於耕作,又不利於田間管理,大型農機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發揮。
13、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村推廣起來非常艱難。
目前,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我國農村推廣起來非常艱難,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的農民仍然沿用祖先傳授下來的傳統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受到習慣勢力的影響;其二是我國的大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文化素質比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弱,從事農業生產時在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等一系列問題上習慣於仿效別人,隨大流,難以做到科學決策;其三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農業技術人員奇缺,對農民的日常農業生產活動缺乏必要的技術幫助和指導,對農民缺乏系統的農業生產知識培訓;最後是農業生產周期比較長,農業生產的成果又受到許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任何一項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需要的時限都比較長,其好處在短期內難以明顯地顯現出來,對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造成了障礙。
14、農民非農業就業機會很少,農村富餘勞動力難以實現大規模有效地轉移。
目前,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業領域轉移主要有上大學、參軍、進城打工和在鄉鎮企業工作等四種途徑。
能夠考上大學或參軍留在部隊上長期工作的農民子女畢竟是少數,對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業領域轉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對於農民進城打工,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視性限制,盡管我國政府已經開始重視並著手解決農民工問題,但短期內農民進城打工的條件難以有比較大的改善。農民進城打工就業難,掙錢難,客觀上造成不少農村良家婦女在城市的娛樂業和服務業提供陪侍服務,影響了社會風化和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東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不少農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業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但在我國西部地區和邊遠不發達地區,受資金、技術或觀念的限制,鄉鎮企業猶如鳳毛麟角很不發達,難以安排大部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農民非農業就業機會很少,農村富餘勞動力難以實現大規模有效地轉移。
15、個別地區村幹部素質比較差,干群關系比較緊張。
根據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我國農村村民委員會由全體有選舉權的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提高了廣大農民參政議政的能力,對村幹部的素質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區由於種種原因,村幹部的素質比較低,政策觀念非常差,缺乏號召力,缺乏對村民的服務意識,工作作風簡單粗暴,在計劃生育和稅費徵收問題上經常與農民發生沖突,有的甚至侵犯農民的合法權益,干群關系比較緊張,影響了政府在農民中的良好形象。
16、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遇到了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嚴峻挑戰。
上一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鄉鎮企業和農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業異軍突起,價格和體制的比較優勢大大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目前,隨著我國引進外資規模的逐步擴大,外資和中外合資企業的逐步建立,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深化,鄉鎮企業遇到了資金規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理念的嚴峻挑戰,一些鄉鎮企業在原地徘徊,難以做大做好,難以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17、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農村為我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大規模的原始積累資金,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推進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城市比起來嚴重滯後,交通、通訊、電力、供水、供暖、廣播電視、文化娛樂、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⑼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農業和工業之間的發展有什麼矛盾

一五計劃是調整工業比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 應該說三大改造為一五計劃的成功,而三大改造是調整的生產關系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⑽ 請分別論述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核心矛盾及其所決定的發展規律

民以食為天,對於農業來講現在農明的生活質量在提高,目前國家有一個項目叫「退耕還林」,個體戶越來越少,地和田都承包給大農戶了,好處就是國家省心也給農民減輕勞動力。工業是同樣道理的,產品有創新就有發展,但是國家對黑廠的工業污染很頭痛,如果小工廠不偷工減料他們就根本不會盈利。

與農業落後工業發展的矛盾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車熄火後如何滅燈 瀏覽:719
工業油漆用什麼可以去掉 瀏覽:629
愛麗舍汽車的油箱在哪個位置 瀏覽:406
汽車不明液體在哪裡來 瀏覽:341
電泳在工業上的應用有哪些 瀏覽:243
賓士診斷電源在哪裡 瀏覽:701
燒工業油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791
賓士c180冒黑煙怎麼解決 瀏覽:284
寶馬車太陽膜怎麼貼 瀏覽:431
賓士下線多久提車 瀏覽:555
古代手工業特徵有哪些 瀏覽:595
汽車a柱喇叭是什麼喇叭 瀏覽:176
申龍混動汽車如何控制油門 瀏覽:455
大西北工業風什麼值得買 瀏覽:247
給汽車加油算什麼項目 瀏覽:377
現代汽車上的黃標是什麼意思 瀏覽:159
汽車音響有雜音怎麼修 瀏覽:313
汽車快保是什麼 瀏覽:697
寶馬首保多久做合適 瀏覽:170
洛城汽車有哪些 瀏覽:859
© Arrange www.stampinkub.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