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兩個車間的工業產值2018年比2017年增長了幾分之幾應該怎麼列式子
1
該企業2010年生產值=a·(1+10%)·(1+10%)=1.21a(億元)
預計2010年產值為2×1.21=2.42 (億元)
2
(1)
t甲=120/15=8(小時)
t乙=120/12=10(小時)
t乙-t甲=2(小時) 甲比乙早到2小時
(2)
早到的時間
T=S/b-S/a
㈡ 請問一下工業總產值該怎麼樣計算呀,是不是一年的總收入呀,還是期末的資產總計呀
工業總值就是工業企業當年所生產的產量*單價等於當年的產值
工業總產值並不是當年的銷售收入
比如說是服裝企業我今年生產了5萬件衣服單價是120元每件
本年的工業總產值就是5萬*120(單價是不含稅單價)
當年的總銷售收入只能反應銷售量這一塊並不是總產值
資產總額也不是工業總產值
㈢ 工業總產值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工業總產值指工業企業在本年內生產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工業總產值的構成。
工業總產值包括三部分: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成品價值:指企業在本年內生產,並在本年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已經銷售和准備銷售的全部工業成品(包括半成品)價值合計。成品價值中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但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對外加工費收入:
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做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生產)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品修理作業所收取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等收入。
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如果企業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計算半成品、在製品成本,則工業總產值中必須包括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反之則不包括。
計算工業總產值應遵循的原則。
一是工業生產的原則,即凡是企業在本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均應包括在內。其中的最終產品,不管是否在本年內銷售,只要是本年內生產的,就應包括在內。凡不是工業生產的產品,均不得計入工業總產值。二是最終產品的原則,即企業生產的成品價值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企業對外銷售的半成品也應視為最終產品計入工業總產值。而在本企業內各車間轉移的半成品和在製品只能計算其期末期初差額價值。三是「工廠法」原則,即以法人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工業總產值,是其本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總價值量。
工業總產值計算的幾種具體規定。一是凡自備原材料(包括自備零部件)生產企業,不論其加工繁簡程度如何,一律按全價,即包括自備原材料的價值,計算工業總產值。二是凡來料加工企業,加工企業若只收取加工費,則一律按財務上結算的加工費計算工業總產值,即不包括定貨者來料的價值。三是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原則上應計入工業總產值,但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成本,則不計入工業總產值;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計算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成本的,則計入工業總產值。區分來料加工與自備原材料生產的依據是加工企業與委託加工企業間的財務結算關系。
㈣ 工業總產值如何計算
1、工業生產總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
2、工業生產總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期初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
(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
(3)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
(4)荊門工業總產值2018年多少擴展閱讀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
3、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入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
㈤ 統計報表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是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的重要指標。現就現行統計制度中工業總產值的涵義、構成與數據來源以及核算方法進行如下解析。
一、工業總產值的涵義及構成
工業總產值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包括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三部分。
(一)成品價值
指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已經銷售和准備銷售的全部工業成品(包括半成品)價值合計。成品價值中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但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二)對外加工費收入
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做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生產)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品修理作業所收取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等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
(三)自製半成品
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等於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價值減去期初價值後的余額,如果期末價值小於期初價值,該指標為負值,企業在計算產值時,應按負值計算,不能作為零處理。
工業總產值不包括:
(1)非本企業生產的工業產品價值,如購自廠外而在本企業內未經任何加工又轉售的產品價值;按照合同規定不需要本企業加工和安裝的協作件(如機組、儀表)的價值。
(2)本企業非工業活動單位的非工業產品價值和收入,如農牧場的農、畜產品的價值,基本建設部門的建築安裝價值,運輸部門的運輸收入,住宅、公用事業及福利事業單位(洗衣房、澡堂、理發室等)的收入等。
(3)本企業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如鋸末、切屑、矸石等)的出售價值。
二、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原則
工業總產值的計算遵循以下計算原則:
(一)工業生產的原則。即凡是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均應包括在內。其中的最終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內銷售,只要是報告期內生產的,就應包括在內。凡不是工業生產的產品,均不得計入工業總產值。
(二)最終產品的原則。即企業生產的成品價值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企業對外銷售的半成品也應視為最終產品計入工業總產值。而在本企業內各車間轉移的半成品和在製品只能計算其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三)「工廠法」原則。即以法人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工業總產值,是其報告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總價值量。
三、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公式:
工業總產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一)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本期生產成品價值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本期生產成品價值的計算公式:本期生產成品價值=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數量×本期不含銷項稅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凡報告期內產品銷售價格有變動,或同一種產品在同一時期有幾種銷售價格的,應分別按不同價格計算總產值。若一個生產周期完成時,還不能確定按哪一種價格銷售,可按報告期實際平均銷售價格計算。實際銷售價格是指產品銷售時的實際出廠價格。另外,工業總產值中有些項目,如自製設備、提供給本企業基本建設和生產福利部門的產品和工業性作業等,沒有出廠"價格,可按實際成本價或加工費計算。
(二)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計入工業總產值的對外加工費收人應不含銷項稅,可根據"產品銷售牧人"科目的相關資料取得。
(三)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人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
一般企業在填寫稅務局的重點稅源報表時要求填寫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
工業總產值的兩種計算方法
1、工業總產值=當期產品總產量×當期平均銷售單價
2、工業總產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特別提示:
1、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
2、第二個公式中,庫存商品須按照銷售價格計算,如果按成本價計算,兩個公式算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公式分解如下: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商品成本
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起初數量×當月商品成本
即: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商品成本-庫存商品起初數量×當月商品成本
=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庫存商品期末數量-庫存商品期初數量)×當月銷售成本
=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當月產量-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成本
=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當月銷售成本)+當月產量×當月銷售成本
這樣由於銷售單價與銷售成本之間存在差異而造成兩個公式會有不同的結果。
㈥ 2018年中國工業總產值有多小錢,人均多小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4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66001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469575億元,增長7.6%.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長6.1%。
㈦ 工業總產值如何計算
我是工業總產值是這么算的
收入/數量=單價
單價乘以入庫的數量=產值
㈧ 工業總產值怎麼計算
工業總產值應該為:
工業總產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不應加其他業務收入吧,因為投入多少材料生產出多少產品,即得產量,其他業務收入並不在產品產量中,故不應加
㈨ 工業總產值如何計算
1、工業生產總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2、工業生產總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期初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
(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
(3)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
3、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入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
計算原則:
(一)工業生產的原則。
即凡是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均應包括在內。其中的最終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內銷售,只要是報告期內生產的,就應包括在內。凡不是工業生產的產品,均不得計入工業總產值。
(二)最終產品的原則。
即企業生產的成品價值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企業對外銷售的半成品也應視為最終產品計入工業總產值。而在本企業內各車間轉移的半成品和在製品只能計算其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三)“工廠法”原則。
即以法人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工業總產值,是其報告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總價值量。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工業總產值如何計算?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㈩ 2018年國有企業總產值佔GDP的百分之多少
2019年11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國家統計局關於修訂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的公告》。修訂後主要結果為: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1928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8972億元,增幅為2.1%。修訂後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4745億元,比重為7.0%;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64835億元,比重為39.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89701億元,比重為53.3%。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