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條街道如何與國際汽車巨頭「共舞」
機械手自動裝配、沖壓線高速搬運,在東風日產花都二工廠總裝車間內,一條智慧化的生產線伴隨著節拍,平均57秒即可生產、組裝一輛世界級品質的汽車。在這里,每天能有1260輛新車下線。
二是狠抓項目,打造先進製造引擎。堅持以「工改工」「工改新」為主,依託轄區汽車產業優勢,向產業鏈兩端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攀升,推動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有機結合,強化創新驅動,進一步提升鏈群穩定性和集聚力。積極引入5G、集成電路、工業設計等新興產業項目,進一步激發發展新動能,增強發展後勁。
三是優化服務,提升發展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實現轄區道路成網,所有道路綠化、亮化、上水下水管網配套齊全,電力及通訊線路貫通;污水處理廠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備。抓好政策兌現,大力宣傳暖企政策,如推動轄區企業對接銀行機構、應用「信易貸」「助保貸」等平台,有效解決15家企業融資需求。完善公共服務創新平台,大力引進科技創新團隊和高端人才,扶持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為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南方日報、南方+:在花都打造先進製造業產業帶的背景下,秀全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是什麼?
黃偉樹:一是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環境質量狀況,進一步提高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標准,通過加強對轄區內「散亂污」場所以及企業重點區域的清理整頓,認真清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從被動淘汰向主動淘汰轉變,從單純推動淘汰向推動轉型轉變,為調結構、轉方式、保增長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撐。
二是「雙統籌、雙推進」做實高質量發展。在築牢常態化疫情防控防線的前提下,全力推動經濟穩中求進,積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民生發展格局。傾力扶持重點產業發展,摸查轄內小天地時裝、小糊塗仙等龍頭企業、骨幹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情況和上下游關系並提出產業鏈補強計劃。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強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集中力量落實民生實事,全面貫徹落實「六保」任務。
三是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圍繞汽車、智能裝備等重點產業,深化企業服務,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順,著力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規范各種手續辦理、協調解決用地等問題,著力推動「攻城拔寨」等重點項目落地落實,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爭取讓企業享受科技項目財政支持;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和引進力度,切實解決安家落戶、子女入學、交通出行等問題,努力實現全街各類人才遞增。
街鎮檔案
秀全街於2014年1月8日掛牌成立(由原新華街道分拆而來),位於花都區中心城區西部,轄區面積54.19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6個社區(包括樂同村、大?村、官溪村、九潭村、朱村、岐山村、馬溪村7個行政村和紅棉、荔紅、花港、雅寶、錦城、學府6個社區)。2019年,全街戶籍人口49962人、來穗人口88135人。
轄區內有兩大支柱產業:汽車產業和珠寶產業。藉助汽車產業基地平台,以東風日產龍頭企業為引領,大力推進高端製造業集群發展。轄區珠寶城吸引來自美國、法國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型知名企業的落戶,花都因此先後被授予「中華珠寶之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等多個榮譽稱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Ⅱ 廣州推出多項汽車業相關措施 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
易車訊 近日,廣州市商務局發布了《廣州市支持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穩鏈補鏈強鏈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了支持構建安全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近地化構建「432」汽車產業園區新格局、提升汽車產業鏈自主創新與核心競爭力、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強化要素資源供給保障,措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通過易車App「查裸車價」功能可以查詢到目前在售車型的各地「成交價」,如需更多數據(比如轎車/SUV/MPV、排量等信息),可以通過易車App查詢。
Ⅲ 國創中心原誠寅:汽車企業該如何實現聯合研發丨共話新十年
【編者按】2020年,是一個新十年的開端。這個新十年,將是汽車產業新四化轉型變革成果落地的關鍵時刻,雖然方向明確,但市場和技術的不確定性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在這個產業變革的關鍵時刻,全球汽車企業都進入了困惑期和探索期。電動化路線依然搖擺,智能汽車到底如何定義,無人駕駛到底能產生多大價值,人類的出行還將如何改變?
新的十年我們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去探尋。新春伊始,萬物復甦,車雲攜手移動出行創新智庫,共同推出特別訪談——共話新十年。
本期是系列訪談的第四期,車雲網創始人程李對話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
遵照這樣的原則,國創中心根據自身實力聚焦到非常明確的幾個方面:第一,打造一個真正開放開源的整車驗證平台(包括實體車和數字孿生);第二,下一代汽車電子域控制器架構;第三,在燃料電池領域關注與整車匹配的控制策略。此外在智能網聯層面上,國創中心聚焦於感知融合層面。
在中國,與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相關的研發公司數以千計,但不少企業所聚焦的領域和研發的產品多少有些千篇一律,而車企們需要的仍然還是能深入觸及行業痛點的技術。
「沒有必要去重復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我們只要找到行業痛點。這個痛點經過分析,大家有需求能推動產業落地,那我們就圍繞這個痛點去發力。」原誠寅表示。
除此之外,國創中心還吸納大量上下游企業聯合開發,例如北汽新能源、比亞迪、吉利等知名主機廠以及電池領域知名企業如寧德時代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創中心建設的牽頭機構,北汽不僅向國創中心輸送了很多核心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還在國創中心啟動開放開源的整車平台建設時,拿出自身整車平台與國創中心合作,並與後者建立聯合實驗室,提供前期的硬體資源。
在原誠寅看來,北汽扮演的是一個「帶頭大哥」的作用。「北汽和相應的企業承擔了更多的沖在前頭的責任,這對於國創中心起步的成長、確立方向、形成基本的機制體制和運營是有幫助的。」
而在與其他包括車企在內的產業鏈企業的合作模式方面,多元化是主要關鍵詞。例如,產業鏈合作夥伴與國創中心一同參與科技部或者地方上的項目是最直接的模式;國創中心通過整合車企實驗室,開放給行業,向行業推廣;國創中心聯合車企在前瞻技術上進行探索。將核心環節的技術搭載到合作夥伴的車上,向車企推廣,此外還包括人員的培養以及與車企聯手推廣技術向產業化加速轉化,推動創業公司的成長等等。
除此之外,外國車企也在未來國創中心吸納的合作夥伴列表當中。「我們一定要開放,一定要跟國際水平對接,大家關起門來自己搞是沒有競爭力的,我們要把國際上的優質領軍技術人才引進來跟我們合作。」
在國創中心的規劃里,未來其將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多元化的組織結構。「這樣不單單是一個車企占絕對的主導的地位,也有零部件企業,甚至還有可能和汽車行業之外的力量去融合,其他領域的企業也能夠進來,這對國創中心來說也會更健康。」
技術和平台共享化將成為可能
國創中心要打造的是共用的技術與共享的平台。在原誠寅看來,平台的核心在於一定要支持多款車型,並且,在多款車型中一定要盡可能讓零部件的兼容性提升。
在原誠寅看來,共享平台一定是可以實現的。作為新能源車的核心架構,當平台化達到高度的兼容時,整車廠可以發展「代工概念」。當年,北汽與麥格納談判成立合資公司時,原誠寅及其團隊就已經提出了這一想法。
「把代工的概念做起來,如果有主機廠有產能過剩,別的企業需要開發他的產品,可以在通用平台基礎上進行加工,他只要做代表他產品的特點的生產設計就行了。這樣能有效利用產能,同時降低企業投入的風險。」
事實上,這正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趨勢,平台化、模塊化逐漸成為車企的技術核心。國際上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大眾最新的MEB純電動平台。
在國內,車企們也在積極推出車輛的模塊化架構,例如吉利近兩年內推出的BMA、CMA模塊化架構以及純電動專屬架構PMA平台。盡管每種車型都具備屬於自身的不同特點,但所使用的平台架構基本為統一平台。
「因為我們的判斷,90%的駕駛者是開不出來區別的,而且也感受不到區別,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我認為共性的平台化技術一定是在整車企業中會有市場的,而且這個東西還會繼續延展,零部件也會變成子平台。比如說燃料電池就會有人提,有沒有一個共性的燃料電池平台化技術?」
原誠寅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通過共享平台所生產的車輛將占市場整體的10%-15%。而隨著平台化基本架構的逐漸成熟,產品開發周期也將壓縮至30個月到36個月。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未來車企也將逐漸加快產品迭代速度。
未來十年新能源汽車的趨勢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殘值問題飽受外界詬病,甚至成為消費者不願意購買的重要原因,在原誠寅看來,關鍵原因在於車企沒有打通新能源汽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但問題的本質在於,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服務體系。
原誠寅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要有幾個方面趨勢:
第一,受大趨勢影響,新能源汽車整體還會保持增長。
第二,在增長的前提下,產品結構將迎來調整。隨著補貼退坡,客戶為導向的產品定義會對於銷售產生巨大的影響。整車廠需要明確定義目標用戶需求。
第三,智能化的技術會快速的上升至應用層面,但是L4以上的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周期要走。輔助駕駛功能將更加完善。
第四,目前佔主流的基本為純電動產品,未來會出現燃料電池、增程式、以及48V微混動力車型,供給結構向多元化發展。
第五,除了對私人銷售,網約車與共享汽車將迎來數量上的劇增。「賣車不再是車廠唯一創造收益的路徑,一定是從簡單的產品製造商,向產品加服務提供商去轉型,整車廠一定要把出行服務做起來。」
車雲小結:
傳統燃油時代,平台化與模塊化是車企實現大規模生產,攤銷成本的重要手段。
當產業變革,汽車以新的面貌、新的動力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軟體與硬體的結合,讓純電動車時代下的平台化承載了比普通燃油車更大的意義。
車企間的聯合研發,在國際上早已成為趨勢,在國內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車企在這方面達成共識並實現戰略合作。
然而,類似於國創中心這樣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讓企業間的合作有了更多機制上的保證。
不過,從目前的實踐效果來看,成果有限。除了北汽集團之外,其他股東方的參與感還較弱。如何真正實現車企之間技術研發的共創與共享,還需要很長的道路要走。
新十年,我們但見其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