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汽車車身撞擊損傷的矯正修復方法
汽車車身的修復以事故性創傷修復為主,通常採用的方法是收縮整形、褶皺展開、撐拉及墊撬復位等。
在進行撐拉復位時,應先仔細觀察車輛損傷情況,並進行必要的檢測。
可用對角線測量法檢測車身、駕駛室和發動機室等的變形情況。根據檢測結果,可以確定哪個部位是主要的變形部位,以及其變形的程度如何;哪個部位是次要的和附屬的變形部位。
由於汽車在碰撞時所承受的外力作用位置和方向不同,力在車體內傳播情況也就不同,造成的變形也就各不相同。根據變形特點和變形程度可以選定撐拉部位和施加的力的大小。
對於局部單一的小變形,在關鍵部位施加一個與原來受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可以使變形得到恢復。
但對車體大面積、多處撞傷,採用一點撐拉是不合適的,首先因為拉力過大可能導致板件拉侍歲裂,其次雖然變形部分得到暫時校正,但未變形部分受外力作用會產生變形或內部殘余應力。車輛在使用中由於內應力鬆弛而產生新的變形,故撐拉修復應採用專用工具,並多點、梁空多方位、主次分明地施加外力,邊測量邊復位,確保未變形部分不受力,適時加熱敲擊,使變形恢復恰到好處。
對局部撞傷,行駛室損壞但沒有影響到骨架變形,大多數可使用敲擊的方法校正。必要時使用壹些專用工具,如鶴嘴錘和特別形狀的墊鐵等。假如骨架已撞擊變形,應將骨架校正和外殼校正結合起來與此同時實行。若外殼容易拆下,可分開單獨校正。 假如行駛室撞擊十分嚴重,無法直接校正,可局部解體校正。 用手電筒鑽或手動砂輪將老渣睜原來焊點開啟,然後才用鋼鋸或氣割將外層卸下。當變形范圍較大時,外層可分片取下,分別校正後在統一組裝。 在校正整平時注意事項各部件之間的配合,並且注意事項材料在焊接時的收縮變形,以避免給後面的安裝配置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