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龍泉山圍成「中央公園」:成都都市圈的四市同城策略
2020年,「成德眉資同城化」成為熱門話題。
尤其是在7月27日召開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後,推動成都與德陽、眉山、資陽3市的同城化,成為構建成都都市圈的關鍵之舉。
2019年,上述4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萬億元,佔四川省比重達46.1%。四川省發改委表示,成德眉資區域自然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並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堅實的產業基礎,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最有條件率先建成現代化都市圈的區域。
成都市表示,推進這一同城化發展,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與傳統城鄉結構, 探索 「大都市區—區域城市—功能區—新型社區」四級空間體系,形成多樣性共生、開放式協同的區域經濟生態。
如果將視野放大會發現,當前成渝兩地正在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又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不僅有利於做強做優成都極核功能,也有利於引領「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實現四川省區域發展戰略與國家重大戰略有機融合。
決定都市圈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通勤問題。
「但成都都市圈在這一方面的發展情況則是兩者倒置,重視中心城市的軌道交通發展,而與周邊城市的市郊通達性相對落後,不僅造成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也減緩了資源要素的流動性。」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駱玲認為,成都都市圈應該向軌道上的都市圈目標邁進。下一步,成都都市圈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解決「通」的問題,更要解決「快」的問題,形成15-30分鍾通勤圈。
這也成為成德眉資同城化建設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7月27日,成德眉資4地政府與四川省鐵路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簽署《關於成都外環鐵路共建共管框架合作協議》。該外環鐵路總長約450公里,將把4座城市更緊密地聯系起來。
德陽市位於成都東北部,因「三線建設」布局現代大工業而建市,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8月14日,德陽市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提出,要以構建「9高13快13軌(9條高速、13條快速通道和13條軌道交通)」交通體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有專家表示,德陽此舉是為進一步加快融入成都,成為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此外,成都都市圈在交通建設方面的規劃藍圖已定。統籌布局以成都為中心樞紐的多層次多制式軌道交通網路,加強4市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等快速交通對接,加快建設成德、成眉、成資市域(郊)鐵路和成都外環鐵路等軌道交通項目,打通成渝中線、成達萬、成自宜等高鐵大通道,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1小時通勤圈。
劉璐認為,單一城市有區劃和邊界,但都市圈卻沒有具體的地理邊界。「我們可以進行規劃,但誰能最終入圈,決定權在於經濟發展程度和產業關聯程度。」
都市圈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在初期,以核心城市率先發展為標志,通過吸引各種要素,如人、財(投資)、物(項目)的聚集,增強其競爭力。但經濟的本質是追求要素的最高回報率,因此當核心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投資資本會推動資源要素自然向周邊流動。
「路網密度、時效性是影響資源要素流動的關鍵。」劉璐說,若成都與周邊城市的交通聯系進一步加強,成都都市圈的范圍還可能繼續擴張。
劉璐認為,中國提出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高鐵化」,也增加了資源的流動范圍,這不僅擴大了核心城市對其他區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也將縮短都市圈發展的過程。
都市圈是經濟地理概念,同城化則是其具體的要求。
成都都市圈內的4座城市,圍繞在龍泉山脈的四周。過去龍泉山是天然的屏障,但在成都宣布要跨過龍泉山「東進」發展後,龍泉山的部分地區被規劃為城市森林公園。一種有趣的提法稱,若4市成「圈」,則中間的龍泉山將為都市圈的中央公園。
中央公園過去通常指一座城市核心區內的大型公共空間,站在都市圈的角度,將一座山視為中央公園,實則反映了4座城市同城化的決心。
不過,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走過了10餘年的漫長路程。
眉山市在「十一五」後便開始積極推進融入成都戰略,並在近年以天府新區眉山片區為橋頭堡,大力推進與成都的各項產業、交通基建的合作。資陽市在2005年就提出「劈開龍泉山脈,敞開資陽大門」,以融入成都,但直到2018年11月才與成都召開了「成資同城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德陽市也是在近幾年提出成為成都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的計劃。
盡管2010年1月31日零時起,眉山、資陽固定電話就與成都一起共享區號028,但10年後,三座城市才真正開始坐下來討論,要如何推動更多層面的「共享」。
四川省 社會 科學院副研究員劉文帥表示,衡量一個都市圈發展程度的核心指標包括內在城市的經濟總量、人口總量、城市化率、交通一體化程度、公共服務這五方面。
7月31日出台的《關於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指導意見》),在這些方面有更多的布局。
其中提出,將在成都都市圈內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推動成都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德眉資延伸。如推動養老、醫療、失業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建立養老、醫療、工傷保險協同互認和社保、醫保基金風險防控合作機制,以及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等。
用地指標方面,將支持4市統籌用地指標、優化調整建設用地布局,按規定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同城化發展重點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完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積極盤活存量工業用地。
在資金支持方面,《指導意見》提出4市商業銀行互設分支機構,推動融資擔保、小額貸款、融資租賃等業務同城化。鼓勵省、市國有企業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或建設基金,推動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成都都市圈內的4座城市,還將合力打造都市圈品牌。聯合開展品牌策劃和形象推介,發揮產業聯盟、創新聯盟、行業協會、商會等橋梁紐帶作用,藉助國內外大型展會平台,不斷擴大影響力。
有專家表示,若成德眉資4市的同城化最終達到目標,則未來成都都市圈還可以繼續擴大,變為「1+7」,納入樂山、綿陽、遂寧、雅安。
包括樂山在內的四川省其他城市,近十年來也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研究如何融入成都都市圈。在這些城市看來,融入省會級都市圈,是地級市發展其區域經濟的重要渠道。隨著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實體性生產部分逐漸外移,大都市的經濟不斷被服務業所取代或被虛擬化,強烈需要周邊城市群對它的配套支撐,這為地級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在於成都,成都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其都市圈的「上限」在哪裡。
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在於成都,成都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其都市圈的「上限」在哪裡。圖 視覺中國
但數年來業界對於成都發展的爭論卻從未停止,即成都GDP規模在四川省佔比過高,對其他城市的發展有牽製作用。
2009年,當時提出的城鎮化發展的重點是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而西部地區究竟是否也需要如此做,學界有非常多的爭論,這一爭論在1999年西部大開發出台後就一直未停止。
至於是否應該全力推動中心城市發展,反對者認為,大城市的發展會汲取過多的資源,而西部大開發的目標是整體的開發與發展。而支持者認為,正因為西部整體經濟水平低,因此一定要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此外,人口和各種資源、資本要素向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現象,而四川省只有成都市能夠有對要素的吸納能力。
下一步,作為都市圈領頭羊的成都市,應該如何發展?
成都在學習國內其他城市的同時,也開始借鑒世界先進城市的經驗。成都用了近半年時間對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座城市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與《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鑒與啟示》,以此用以指導成都及其都市圈的建設。
關於東京的研究報告稱,對標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的區域軌道交通發展水平,成都在軌道路網密度、系統層級豐富度、列車開行頻次、交通接駁便利度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作為報告的主要撰寫人,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學部教授嚴網林稱,成都在發展都市圈方面,應該借鑒東京都市圈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綜合發展的經驗。如打造軌道交通為主體的都市圈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由成都主導、德眉資協同,開展成都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規劃編制。
針對上海的研究報告則指出,「成都在發展中,需要學習上海的大視野格局,即著眼西南地區,乃至更大區域,發揮鏈接全球網路和輻射區域腹地的『兩個扇面』作用」。此外,借鑒上海都市圈的經驗,成都都市圈建設過程中,則需要進一步推動產業資源互補,進一步優化成都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從四地現有的實力看,成都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經濟活躍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德陽的重大裝備製造業集群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眉山市和資陽市則分別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 汽車 製造、軌道交通等產業方面具有較好基礎。
但是,如何將4座城市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駱玲指出,成都都市圈內各個城市盡管地理空間緊鄰,但經濟、產業的實力差距仍較大。目前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為單核的發展模式,周圍尚未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出現,呈現以大帶小格局。
此外,都市圈內的產業一體化和基礎設施同城化程度比較低,成都主導產業和其他城市的內在聯系與對接不緊密,城市之間的軌道交通覆蓋率不高等。駱玲認為,衡量都市圈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產業。
「都市圈的建設,不僅考驗城市之間的產業、基建等硬實力合作與發展情況,也考驗區域的軟實力,如區域內部文化認同度,只有在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文化認同度的基礎上,才可以讓內部的居民形成合力。」駱玲認為,成都到西安的高鐵開通後,兩地的時空距離縮短至3小時,但基於兩地文化的差異,要實現產業的融合發展並非易事。
「上海非常明確,除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及少部分高端製造業外,其他產業都向都市圈內的其他城市轉移。因此,成都下一步也要有清晰的認識,在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自身重點發展方向是什麼,其他城市需要承載什麼功能。」何樂曄說。
在都市圈內部,基於區域價值和成本差異,都市圈應該呈現逆序化的產業分布規律,如服務業在核心城市,製造業紓解到次級城市,而其他附加值較低的產業進一步向外轉移。
前述《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力爭區域內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7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更加完善,奠定現代化都市圈堅實基礎。
到2025年,力爭區域內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3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現代化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
產業方面,將共同推動形成萬億級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以及千億級生物醫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共建世界級 旅遊 目的地。協同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實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範項目。
4座城市還將共同編制跨區域產業生態圈建設行動計劃,推動組建一批產業生態圈建設聯盟,強化優勢互補和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協作,構建產業功能區(園區)引導、龍頭企業牽頭帶動產業鏈上企業的產業協作生態系統。構建都市圈「研發+轉化」「總部+基地」「終端產品+協作配套」等產業互動新格局,共同形成萬億級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以及千億級生物醫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飲料產業集群。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